元旦,意指岁首一天,古人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一说。通俗理解,元旦就是新年第一月的第一天,一月因此又称是“元月”或“端月”、“履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序》开篇语,“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说的就是这意思。
中国很早就有“元旦”概念了,1960年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据说,它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出的,规定了一年从元旦这天开始。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我查阅了一下,在二十五史各朝“律历志”中,并没有使用“元旦”字样。
元旦的别称很丰富,汉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有称“元朔”、“岁日”,民间多叫“新正”、“新年”,等等。
由此可见,今天已十分流行的“元旦”一词,在古代并不太受青睐。开始为“元”,天明即“旦”,元旦应该是古代文人杂合了“正旦”、“元正”等词汇要素,慢慢叫出来的。
图:1960年大汶口时期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的“旦”字
“元旦”固定组合,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南朝梁萧子云《介雅》诗中有“元旦”一词。雅,系当时的“国乐”,逢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时才演奏,《介雅》为十二雅中的一雅,格式为三曲五言,乐名取自《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给天子祝寿便要唱《介雅》。萧子云所写《介雅》便是供新年第一天使用的歌词,他在其中一曲里创造性地使用了“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