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释、道,都讲“体”和“用”,以及体用间的关系,比如儒家的“忠恕”,就是以“忠”为体,以“恕”为用;佛家的“定慧”,是以“定”为体,以“慧”为用;道家就更直观了,以“道”为体,以“德”为用。太极拳的训练,也是在训练我们的“体”和“用”上的功夫——能力。
(因为笔者太极拳的水平和写作的文笔都有限,本文权作抛砖引玉,希望能够给后学以借鉴,供先辈以批评指正。)
写本文前,笔者也浏览了杨澄浦前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希望从中能够获得一些帮助,阅后对太极拳的帮助倒是很大的,但老前辈更多是将“体用”结合起来讲解太极拳的招式,以及更多的阐述了太极拳的“用”,对本文的写作帮助有限。
那么,笔者只能是另起炉灶,从自己的体会、思考出发,尝试对太极拳的“体”和“用”进行讲解。
太极拳的“体”,和儒、释、道的“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既有儒道的对自我的修炼、体悟,也有佛家的中定意涵。因此,太极拳才被很多修行中人广泛爱好、玩味,欲罢不能。
太极拳的“体”,也是对自我的了知,是练习一个知己的功夫。我们一遍遍的盘架子,练推手,就是通过这些实践来进一步的了解自身,改造自身,让自己的身体结构更加符合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至于办法和途径呢,外型上我们要保持立身中正、松沉柔和,内心里我们要沉静自然、无我无人。改造自己的身体,同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不断改进提高。目的是要做到身体结构上因松而柔、而活、而落、而展;身体内在要因空而有,内气逐渐产生、增强、饱满,进一步疏通身体经络。
太极拳的“用”,不同层次的功夫,会有不同层次的用,要求的是感知的能力,应变的速度以及应对的方法,是运用的技巧和变化。功力的深浅,在于体上的能力大小,功夫的高低,还要加上用上的能力水平。一般来说,功力越是深厚,用起来就更加从容、多变,单单是应用上的技巧和变化多寡,不足以在真正的实战中取得效果。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太极拳的用上的修炼,没有好的技巧和方法,往往再好的功力也没办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再用上深加揣摩,统筹兼顾。
把太极拳的“体”和“用”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太极拳。“体”和“用”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体上的提高可以促进用的多样性和能力效果;用的不断体会、实践,也可以更好的发现体上的不足和缺陷,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完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3-01 10:17:4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