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41|回复: 0

太极与纽约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2092

主题

2928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058
QQ
发表于 2017-12-7 14: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太极突然开始出现在纽约客的日常生活中……
c2.jpg

作者:李青蓝

每周二早上,在纽约地标性的公园bryant park里,你会看到一群身着各种装束、各种年纪、各种肤色的人聚集在一起,安静而认真地跟着一位中国老师练习太极拳。他们中有些人穿着晨跑的衣服,有些人穿着瑜伽服,有些人甚至穿着睡衣。他们看起来那么不同,但又无一不沉浸在太极赋予他们的宁静与能量中。仿佛一种奇特的默契,路过的人们会把手机放下,聊天的人会把声音放低,家长会告诉孩子们不要嬉闹;在附近走过的人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更不断有新的人被这一幕感染并且加入到挥拳的行列中。就在纽约这座全世界最繁忙的都市彻底苏醒之前,太极用它神奇的魅力,在高楼大厦间赐予了所有浮躁的纽约客们在一天开始之前一刻的与世无争。


在纽约跟人们聊起太极,似乎已经没有人感到完全陌生:走在曼哈顿繁华的街头,经常能看见太极课程的广告和宣传材料;在纽约潮人聚集地东村,你甚至不难在人群中发现将代表阴阳的太极图纹在身上的年轻人。与不认识的人聊起练习太极,大家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


在这个全世界金融、时尚、艺术最集合的都市,太极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一个大西瓜切两半”,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对心灵与身体平衡的追求,一种新颖有效的“慢”运动。它是动作柔和的武术,是静中带动的功夫,是对身体对心灵都有明显帮助的新潮运动。


2014年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与从未练习过太极拳的调查对象相比,太极拳练习者到了中年,大脑中与决策与注意力相关的比分表现出更好的连通性和其他层面健康度的改进。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的补充与整合医学中心(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的研究表明,太极不光能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程度,更对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这篇研究在纽约时报发表后,在美国各地都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事实上,仅仅是成为科研项目之一,就已经代表了太极在美国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国许多大学已经把太极拳列入教学课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并在此之上结合教学探讨太极拳对人体免疫功能与疗疾功能。各种研究不断证明,每打完一套太极拳之后,血液中的白血球和淋巴球的杀菌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加。一些大企业更是将太极拳设置为员工健康管理新的重要项目,确保员工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国际IT巨头IBM公司在2013年11月19日,引入陈小旺十九式太极,作为员工锻炼的最新运动方式。联合国卫生组织WTO也已将太极拳列为心脏复健运动项目之一。


种种的一切,都预示着太极拳已经并且将在未来在美国主流社会掀起的浪潮。跟其他轻中度运动相比,比如散步、瑜伽和负重训练,太极带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它包含着需要静下心来“修炼”才能领悟的东方哲学,也正因如此吸引着越来越多为充满智慧的东方文化所着迷的外国人。不论是商人、医生、艺术家还是作家,无一不为太极的魅力所着迷。
20101230213217_vyxzgdbv.jpg

太极近几年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突然兴起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瑜伽风潮。太极和瑜伽同是讲求身心合一的运动,是将身体锻炼,呼吸与冥想结合在一起的调节方式。练习者在一系列固定的套路中柔缓地移动身体重心,调整自己的呼吸,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如流水般通畅的动作。同样来自于宗教背景,太极哲学倡导通过柔和的姿势自如地转移人体的“生命功能”,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气”。这个许多人以为外国人很难理解的概念,其实在美国现代都市生活的人当中是很明了的事情。与受过良好教育的纽约客们聊起太极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和做到。而如果把这些跟“阴”与“阳”的概念结合到一起,很少有人不为之震撼。


在金钱、娱乐至上的时代,纽约这座无处不渗透着“包容”这个词的多元文化聚点,却悄悄地聚集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他们每天穿梭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间,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感觉刺激却又时时喘不过气,每天神经和肉体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他们关注新闻、政治、环境、艺术、时尚,但更会在繁忙中不时感觉迷茫,开始反思身边这些金钢水泥砌成的高楼大厦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不仅仅需要运动强身健体,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引导,一种与这个社会的快节奏能形成反差的力量,疏松自己24小时不断跳跃的神经,赋予自己心灵上的平静。


虽然许多其它运动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但很少有运动能拥有像太极这样滋养心灵,甚至治疗病痛的能力。因为太极不仅动作松柔,更需要练习者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入静、放松、极度精神集中的状态。它不光具备了那些跑步、游泳、球类、自行车等项运动所产生的效果,而且会教给练习者如何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动作下练就更富有力量的体格和心灵。


所以美国《国际体操家》杂志曾撰文说:“如果对太极拳进行一些探索,将会把我们领进一个新的领域!”《纽约新闻日报》也呼吁人们参加太极运动,说“太极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他们还介绍说,太极拳的优美动作,显示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神韵。


陈氏太极大师陈小旺在一次采访中有一段话让人印象尤其深刻。他对记者说:“我们总是对外国人如何如何表示惊讶和好奇,甚至一看外国人练拳了我们也跟风去练。其实,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我们应该用中国文化武装我们的思想,用中国的体育锻炼我们的身体。练习太极拳,就要从观念上改变。这是我们的文化,是外国人求之不得的。”


对于任何练习过太极的人来说,陈小旺老师话里的深意一目了然。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比任何人更珍惜太极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事实上,这些价值也正是太极之所以能在纽约成为潮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纽约客们的眼中,太极绝不仅仅是放松精神的工具,而是中国”功夫“,包含着需要思考才能领悟的东方哲学。可悲的是,功夫可能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只是电影中的画面,是那些我们从来不看的武术表演和比赛,是春晚没有”话题“的无聊节目。学功夫不仅不被当成富有前途的事业,甚至成为了很卑微的事,让学武术成了中国家长为孩子准备的万不得已的“低端出路”。而动作看似缓慢的太极,更可以说是最被中国主流文化完全拒之门外,在大部分心中变成了跟“潮流”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一个大西瓜切两半”。太极讲究的慢中带动,静中带力,阴阳互制,无一不与如今中国社会一切以速度、效益至上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也导致了它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地位的迅速降低。而我们忽视太极的同时,它的价值却在大洋彼岸的纽约被发现,珍视,扩散。这其中的原因,与一位生活在纽约叫任广义的太极老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任广义老师,也是他众多学生们口中的Master Ren,是陈氏太极门下的得意弟子。他从小学习太极,在跟随妻子来美国生活后开始参加武术比赛并试图在武馆工作,在一段艰苦的奋斗后终于通过赢得多次武术比赛冠军以及在学生间的口耳相传而积累了相当好的口碑。一次神奇的机缘,让他被引荐给了摇滚教父Lou Reed(原著名摇滚乐队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吉他手兼主唱)并参与了他将近十二年的全球巡回演唱会,直到Lou去世。
微信图片_20171207104404_副本.jpg

Lou Reed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音乐富有实践性,结合了歌剧、噪声音乐等很多元素,许多作品成为绝世经典。他在生前写了上千首歌,两次登上著名的摇滚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一次是因为地下丝绒乐队,一次是作为独唱音乐家。从很大程度上是任广义与Lou Reed的合作,让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太极。在一个灯光绚丽的舞台上,弹着吉他玩着摇滚的Lou,配上任广义老师优美而充满爆发力的太极拳,就仿佛阴与阳的完美互补,碰撞出震撼人心的美丽场景。用Lou Reed太太Laurie Anderson的话讲,Lou其实是在用音乐打太极。“太极对Lou的音乐创作来说不光是一种影响,他的音乐就是太极。”Laurie曾经这样说过,“对音乐人来说,它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任老师著名的学生还包括金融商业大亨默多克、AOL前总裁John Miller,世界第二大的娱乐戏剧版权公司首席执行官Freddie Gershon,多位享誉美国甚至世界的艺术家、作家、医生、科学家及心理学家——这些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无一不被任老师所教授的太极所深深吸引,并真正将太极和太极所传达的理念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与生活中。


在任老师与很多其他太极爱好者的努力下,太极如今在美国不仅在慢慢变成全民运动,更成为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在上流社会尤其流行。这与太极拳在中国的现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许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吸引了一位细心且充满情怀的纪录片导演,激起了他想要讲述这些美国太极拳练习者们故事的兴趣。他叫优君,毕业于法国国立电影学院,曾经在法国生活多年,纪录片作品入围过戛纳电影节,一个充满才气且视角独特的青年导演,现任《四海为家》系列纪录片的制片人和总导演,他决定通过讲述任老师的学生们学习太极的故事,让中国大众重新认识太极:它不是高高在上、与生活毫不相干的古董文化,也不是缓慢无力的挥拳舞臂,而是充满能量的新运动,是一旦领悟即可渗入到生活每一个细节的生活态度。无论年龄或背景,它对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都会有所帮助。这些故事的潜台词似乎在说着,别小看我们自己的国粹,也别等到全世界都开始推崇才发现太极其实是件很酷的事。不管一部纪录片能影响多少人,优君导演一直认为,哪怕只是能为传承太极以及它所包含的宝贵的中国文化起到一点微薄的力量,这部纪录片的完成也是值得的。


而这部纪录片的总策划和神秘幕后推手也是整整思考了两年,才决定让太极回国“探亲”,重新启发国人反思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他就是前中信旅游集团副总裁、中信文化旅游产业基金董事长李瑞跃先生。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太极拳协会的资深会员和太极弟子,李总始终关注着大洋彼岸的精英阶层对于中国古老国粹的至情至爱,从任广义老师和美国弟子们的传奇故事中,他发现了一种文化融合和彼此依存的动人情感,而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这种情感也正在转化为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
2500年前,先贤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今风雷激扬五洲震动,中国文化正以四海为家。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四海为家之太极的故事》剧组在纽约的征程在2016年春天正式启动了。


你们从哪里来?


当《四海为家》的拍摄团队走在纽约街头,这是最容易被人问到的问题。路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不难理解。《四海为家》的团队包括来自中国的优君导演,副导演程刚、京香,来自法国的摄影师Enzo以及他的助理,来自加拿大的两位录音师Cory和James,来自加拿大的技术总监Alant以及来自著名美国高等学府的翻译和制片们。优君导演会讲法文,跟摄影师Enzo完成拍摄细节的交流没有问题,而导演、副导演以及导演助理都只会讲一点英文,与录音团队以及采访对象所完成的交流又需要另外的翻译来进行,常常导演一个命令要经过三次不同的“传达”才能让全剧组开始行动。在一个小小的团队里,总是能听到三种语言在同时进行,这在外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连许多采访对象都常常感叹于这个多元化剧组独特的运行方式。


事实上,优君导演从不同国家找来团队的不同成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出类拔萃,也是因为这样的组合从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四海为家》所讲述的话题——太极的全球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共处——而且完美捕捉了纽约这座集合世界文化的国际都市所特有的灵魂。
微信截图_20171207121739.png

对于优君导演来说,《四海为家》的主旨是把太极在海外这件事给表达出来,但不想用传统的方式。“我想用国际化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组建一个国际的团队”,他告诉记者。“用一句话说就是把中国的文化用国际方式来表达。”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在纪录片本身富有历史性价值的同时,就连剧组背后的故事以及拍摄过程也变成了一件值得记录的文化事件。这样一个作品,通过描述太极是如何融入到八个截然不同的人日常生活里,没有任何解说词而是完全用主人公的个人旁白搭建,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纪录片架构。没有参照物,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前例。同样地,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团队来完成对中国文化精髓的传播,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尽管真正的拍摄是从2016年春天开始,但其实导演对这部纪录片的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早在2015年12月,优君导演就来到纽约与任老师见面采访,并在任老师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寻找最值得拍摄的纪录片“主人公”们。从最开始感兴趣的20多人再到最后决定的8人,导演光是在前期的探索性采访就投入了无数时间与经历。他亲自去一个个拜访任老师的学生们,仔细了解他们学习太极的经历和太极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认真考量他们的故事是不是有趣,是不是有足够被拍摄的价值。尽管导演需要英语翻译才能与采访对象交流,但也常常因为被对方的故事吸引一聊就是一整天。经过几个月的仔细思量与推敲,优君导演选定了任老师的八个学生——他们来自八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过着与互相截然不同的生活。唯一共同的一点,就是他们生命中与太极产生过的交集。他们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卓有成就,而太极不光常常在他们的成功故事中起到过作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感情也都渗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有心的纪录片拍摄者来说,这些主人公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被太极影响的细节,才是最值得展现的东西。一旦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改变的微妙,并理解太极在其中的作用,这部纪录片才可以说真正完成了他的价值。


《四海为家》的拍摄难度其实是外人很难想象的。由于导演决定在影片中不用任何解说词,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采访问题,引导受访者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说出可以用来当他们自己“旁白”的语句。尽管《四海为家》是纪录片,但由于每一集要在短时间内讲出一个人的生活和太极在他们的生活中带来的许多微妙的影响,其实对导演编制故事的能力、对人物的了解以及对于太极的认识都有很高的要求。


从这一点来说,优君导演着实做到了。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在采访时说出旁白似的生活描述,仿佛自己在解说自己的生活。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导演的引导下,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讲出了太极在他们生命中的价值,常常说的让全场工作人员感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治疗师Elinor Greenberg的采访。Greenberg博士是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治疗师、教授及作者,她练习太极几十年并且成为美国首位将太极融入治疗中的心理咨询师。她多次发表论文向学术领域其他专家学者传达太极的应用价值,并且正在筹备一本阐述太极对心理治疗可带来的巨大帮助的书。她在家里接受《四海为家》剧组的采访时,刚开始一直在客观地描述她病人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太极是对来找她心理咨询的病人起到了帮助。但在一系列对话后,他在回答导演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却情不自禁地说起了太极与自己感情的关联。她说,“现在又到了六月,我就是在六月的时候认识了我的丈夫。我们现在在一起已经39年了,一切都很美妙,而太极在这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真心希望太极能给更多人带来生活的圆满,就像它给我带来的圆满一样。我想感谢发明太极的中国人,我想感谢把太极带到美国来的勇士。这个国家有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你们所有的人都为这个世界做了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这样的表达从许多人眼中“冷漠”的纽约人口中说出其实是相当难得的。在这个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的年代,在纽约这座以摩天大楼遮面、以钢筋水泥支撑、竞争无比激烈的城市里,却不断有采访对象在聊起太极和与任老师的相处时透露出难以抑制的真挚感情,自语行间充满了中国特有的“人情味”。


Lou Reed的太太Laurie Anderson,同样也是著名的音乐、艺术家,就曾经在采访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说,有一天下课后,她像往常一样把支票递给了任老师,但老师却把支票还给了她,还跟她说,从现在开始,你不必再付我钱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是我的学生了。在她觉得惊讶的时候,老师继续说:“对于Lou来说,你是他的太太。但对于我来说,你们都是太极在美国忠实的守护者。虽然Lou不在了,但我希望我们还能一直在一起打拳,你已经不用再把自己当成是我的学生了。”


在中国,还有多少学生和老师间有这样美妙的关系呢?Laurie可能自己都没有察觉,Lou Reed以及她自己与任老师的关系,其实完美阐述了中国儒道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仁义。他们的感情并不是等价交换、你取我得,而是在不考虑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互相扶持,同舟共济。神奇的是,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里,我们发现这样的关系几乎存在于每一位学生与任老师之间。在聊起他们的老师Master Ren的时候,许多学生一再提到,其他的太极老师总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任老师却真正关注他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与快乐,于是他们也对应地把老师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亦师亦友。他们可能从没听说“仁义”这两个字,甚至脑海里根本无法理解这个词的概念,但却在与任老师的相处中将这个词彻底融会贯通于行动中。


其实这也正是优君导演最初想通过这部片子所想要传达的太极精神与哲学。尽管这个纪录片是关于任老师的,但其实任老师真正出镜的时间很少。导演常说,《四海为家》就像一颗钻石一样,每一个学生就是钻石的一个切面,每一个切面都是与太极、与任老师有关的一个故事。而把这八个切面聚集在一起的、而成为一颗钻石的,是任老师。当他们组成一颗完整的钻石,观众就能理解什么是任老师所教授的太极精神。


日出前出发,午夜回家


《四海为家》剧组在纽约拍摄时,住在新泽西州一个名叫Piscataway的小镇里,距离纽约市的车程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如果赶上交通不好的早晚高峰期时间,路上要花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由于许多拍摄要从早上七八点在纽约市区内开始,全剧组经常要在四点天还没亮的时候起床,先开半个小时的会议讨论当天的拍摄计划,然后五点出发,留出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提前到达拍摄场地准备,确保在与采访对象的约定时间准时开始拍摄。
剧组刚刚到达纽约时还是早春,天还没亮时气温经常在零下五度左右。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下,剧组要早早的在户外准备各种设施,然后一开拍就是几个小时。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和导演都对画面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经常一个小镜头要来回拍摄三四次。有些时候,剧组成员只是想买杯咖啡暖手或者是简单的早餐填填肚子,都会无奈地发现附近还没有任何商店开门。


这是记者某天随手记录下的拍摄作家James Jerry时一天的流程:


5月16日
晴,-5℃
早上5:30:从新泽西住址出发
早上7:00:全剧组到达位于纽约市下城区的Sara D. Roosevelt Park(篮球场)
早上7:20:准备完毕,开始拍摄(对象:James Jerry)
早上8:00:太阳刚刚升起,整个篮球场在阳光下显得特别美好
                拍摄场景:James走进公园,在篮球场中心练拳
上午10:00:公园拍摄结束,剧组在附近食用简单早餐
上午11:00:到达James Jerry住址,开始准备在家里的采访与拍摄
                拍摄场景:James做饭,看书,生活场景以及空镜头
        拍摄干扰:楼下有施工团队正在工作,但音效师需要现场完全安静,导演助理及翻译需要下楼与施工团队协调
下午1:00:仅仅是拍摄James从家门外走进家这个小动作就拍摄了五次,法国摄影师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对细节以及质量要求极高
下午1:30:灯光师需要根据太阳照射的强度调整光线,James打电话的镜头来回又拍摄了五次
下午2:30:James的太太Debra参与拍摄,夫妇一起做饭(为全剧组做了每位的芝麻菜沙拉)
下午4:30:开始拍摄首轮采访
下午5:30:首轮采访结束,音效团队录制环境音
下午6:00:剧组收拾设备,导演与James讨论下次拍摄计划
下午6:30:剧组撤离
晚上8:30:结束晚餐,准备拍摄夜景
晚上10:30:夜景拍摄结束,剧组收拾设备准备返回
近凌晨12:00:到达新泽西住处,开会总结并讨论明天及之后一周拍摄行程
凌晨1:00:场记整理当天拍摄片段
凌晨3:00:当天工作结束


“昨天又只睡了两个小时”——是记者最常从场记嘴里听到的话。由于时间太赶,很多时候剧组成员甚至没有时间吃早饭或午饭。这样的工作强度在外人眼中难以置信,但剧组成员都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且由于热爱着这份工作,很少有过争执或抱怨。哪怕是谁累到生病,或是团队间由于压力过大产生了什么矛盾,都很少有人将不愉快带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只要镜头还在动着,这个团队的合作就在完美无间地进行着。


尽管对于剧组来说并没有所谓的“周末”,但遇上好不容易可以休息的日子,剧组里的“大厨”们也会做一桌好菜给大家。导演与副导演都会亲自下厨,给大家蒸鱼、包饺子、烧鸡翅,每道菜都带着一股浓浓的家乡味。导演还会请来房东、司机甚至一些附近的邻居一起享用,用极其有限的时间为大家增添些乐趣,补充能量。相信也是这种家庭般的氛围,才让剧组成员们在如此大的工作量下保持活力吧。

太极如诗


如诗,可以说是在听《四海为家》人物的采访中最常让人想到的词。在这些“主人公”们各自的世界里,太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太极在他们口中不止是动作,而是哲学、是生活、是比喻、是艺术,是融入进他们各自生活中的决定性元素。太极在他们的生命中仿佛是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潜移默化地奠定了故事发展的基调 。在剧组采访及拍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人物对太极的理解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Laurie Anderson(Lou Reed太太)
作曲家、艺术家、导演


第一次跟Laurie见面,是在她位于纽约下城艺术家聚集地Tribeca地区的家里。那时候剧组许多成员还没有到达纽约,导演只是约了Laurie见面与她讨论拍摄的计划与主题。来到Laurie的家里,一下就能感受到艺术家工作室的氛围。并没有高档的家具和昂贵的装饰,简单复古的木地板配上木色的长桌和一些彩色染布拼成的沙发和椅子。那天参与讨论的还有Laurie的几个助手以及音乐上的合作伙伴。在与Laurie的讨论中,很明显能感受出她对任老师的无比欣赏与尊重。她不断提出希望导演在纪录片中讲述更多关于任老师而不是她自己的事情。她认为任老师的人生故事才是真正值得被讲述的,而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艺术家。并且尽管她是Lou Reed的太太,Laurie一直拒绝代表Lou说任何话。她说,我丈夫是我丈夫,而我是我,我无法代表他讲述他的生活与他的想法。这样的独立与谦逊,从一开始就令人感到敬佩。


在后来的采访中,Laurie这样说起太极:太极太难了。它不是舞蹈——哪怕你让一个无比出色的舞者来做太极的动作,她或许可以把所有动作精准有力地展现出来,但却完全不是太极。这出错的原因,是在于“气”。一个舞者会用她的上身,但他们不会关注自己身体的核心在哪里。西方的舞蹈尤其强调上身,对于他们来说重力的核心(center of gravity)是在肩膀和胳膊,他们很少把这核心下沉到它应该在的地方,丹田。而Lou在练习太极后常常跟我说,中国人的智慧告诉我们,你的力量在于腿部,你的核心不该漂浮在上半身,而应该沉淀于下半身。
“在练习太极的时候,你永远有一个隐身的舞伴,”Laurie曾经这样说。“如同舞者一样,你搂着一个隐形的胳膊,你运转,他也运转,在一个动作完成后把彼此推向另一个隐形人。”由于自己对于艺术、表演事业的熟悉,Laurie在理解太极的时候也把它转化成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对于她来说,太极的美在于它能够平衡两个对称力量的能力。太极中最重要的两个动作,推与拉,阴与阳,她认为与电影学中用一个论据抵抗另一个论据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两个对立的力量,同样真实,同样美。她说,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经常会有两个相对立却同样好的东西。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的科学理论一定是美的(Science is only true when it’s beautiful),也是在暗示着一种对阴阳相互制衡与尊重的向往。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能尝试着均衡地保留这两股对立的力量。西方文化总是强调两个东西的对称性,她说。我们有两条胳膊,两条腿。哪怕是在诗歌中,我们也总是把两样东西拿来相互比较。而东方却强调事物的统一性,这是东西方很重要的一点不同。在日本有一种名为Haiku的诗歌形式,它不会运用比喻说什么像什么,比如玫瑰像什么,而只会说玫瑰,以事物本身在现实存在的样子作为它自己的比喻。西方文化强调两件事物的对称,而东方文化强调两件事物的平衡与归一。这是她从练习太极后才领悟到的文化差异。Laurie目前在准备新专辑的同时,正在写她即将发表的第五本书。是一本关于太极的作品。这本书是Lou Reed生前开始动笔写的,但去世时还没有完成,Laurie现在帮丈夫把这部作品完成,也算是完成了Lou生前的愿望。

Berit Schumann
德裔画家


还记得拍摄整体结束后跟摄影师Enzo聊起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他几乎毫不犹豫的说应该是Berit,这也是跟剧组许多其他成员聊起同样话题时大部分人的反应。Berit Shumann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画家,如今在纽约上州与儿子和丈夫一起生活。她在《四海为家》所有的主人公中应该可以说是接触太极最早的一个,也是被太极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Berit在东德出生,从小就对艺术着迷的她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的画作,也很小就了解了阴与阳的概念。她回忆起少年的时候说,即使是刚刚接触到阴阳的时候,她也觉得仿佛与这个理念一拍即合,理解起来丝毫没有任何困难。1978年,19岁的她从东德逃到西德,从动乱逃到平静,在她的回忆中就仿佛是从阴到阳的过程。之后搬到巴黎再搬到纽约,接触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唯一不变的是自己的人生,每天在平稳地向前波动。来到纽约后,她每天在哈德逊河边练习太极,直到成为全职母亲,搬到靠着河有自己建造的花园的房子,有起有伏,对她来说也是最直观的阴阳的体现。“如果不是太极,我可能永远不想也无法成为一名母亲。”Berit告诉我们。尽管她在认识任老师之前已经练习了五年太极,但命运的神奇让他在儿子出生的那年经过朋友的强烈推荐认识了“任大师”,也由此认识了“真正的太极”。她常常回想时都不禁感叹于自己与太极的不解之缘,也感激太极为她武装的强大内心。巧合的是,就在Berit约好了去任老师那里上课的前一天,她的弟弟突然失踪了,哪里都找不到。尽管内心充满了焦虑,她还是去了任老师的太极班。然而就在上课过程中,她接到一个电话,得知自己的弟弟溺水而亡的尸体已经找到。她说,是任老师的太极,帮助她那段最难熬的时光。  
在Berit心中,自己选择作为全职母亲而把事业放到第二位,与太极有着不可分割的巨大影响。当她还一心想做个艺术家的时候,脑子里全都是“我我我”,就仿佛太极中的阳,一切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而当她开始跟着任老师练习太极并真正地开始领悟太极时,她才开始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她最终选择孩子高于事业,其实也是一种无私的体现。


在跟Berit聊天时,她会不断用到阴与阳的概念。在描述自己的正常的一天时,她会说其实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其实都是一个阴到阳再到阴的过程,就像人生一样,总是在平稳地波动中,有起必有落。她每天会很早起床,冥想,练习太极,然后会为一家人做一桌丰盛的早餐,送儿子上学,去市场买新鲜的食材,之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冥想与太极,照顾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去工作室画画,然后接儿子回家,用当天买的食材烹制晚餐,与家人聊天,直到夜色降临。她说自己的生活是简单,规律而快乐的,就仿佛太阳每天从地平线升起再落下,有起有落,是一种阴阳的互动。


之所以说Berit对太极有着极高的悟性,正是因为她在不知不觉间领悟了太极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中和。许多人知道太极,也知道八卦中的阴与阳,但却不知道其实太极事实上是道教的肢体体现,它最重要的元素其实是宇宙中的三大元气:太阳,太阴,以及中和。太阳和太阴来自于自然的规律,而中和来自于人类的内心,组合在一起他们便是宇宙间能量流动的来源。在道教思想中,人类存在的使命是保持天与地的沟通与共处,是竭尽所能维持阴与阳的和谐。在Berit练习太极的过程中,她无师自通地悟出了太极最核心的真理:用中和的思想平衡太阴与太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Berit说话简单却有力,从不用过高或过低的声调,显得沉静而充满智慧。当我们来到她位于纽约上州Montrose的家里进行第二次采访时,更从她家里的布置上再次感受到了她本人的个性。Berit的家随处都充满着自然的气息,非常原生态,丝毫没有任何艺术家高高在上的做作感或商业化的痕迹。她仅仅是屋内就有至少上百种植物,连干花都是自己用死去的植物制作的。她不仅对家里以及花园内所有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现状了如指掌,更用她先天的审美能力,将不同植物相组合,形成独特的艺术品。与她家里木色的原生态家具以及墙上的画作相配合,不禁让人感觉到一种如今这个世界已很少见的原始美感,养育着自然本身的灵魂。


不难理解她为何也在摄影师心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Freddie Gershon
著名娱乐版权律师、教授,世界第二大戏剧版权企业Music Theatre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


对Freddie的第一印象,是个有着孔子思想的商人。


Freddie Gershon掌管着世界第二大戏剧版权企业Music Theatre International。他自己本身从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拿下了律师执照。在涉足音乐娱乐产业几十年的过程中,他不光创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产业公司之一,并且发表了一本将场景设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音乐界的畅销小说(Baby, Cookie, Honey: a roman a clef novel)。他与许多音乐家及摇滚巨星是挚友,包括Lou Reed,也成为他接触到太极的主要原因。七年前刚开始接触太极的时候,我对中国功夫一无所知,也一点兴趣都没有,”Freddie坦白地告诉我们。“我当时有很严重的背痛,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但一直没有什么效果,也不能做手术。开始练习太极三个月以后,我的背痛神奇般地减轻了。这是从西医角度难以理解的事情。”


尽管最开始是由于身体病痛走投无路才开始练习太极,Freddie如今对太极的理解已经超乎常人。在他练习太极的七年里,他不光越发地专注于慈善事业,并且与Lou Reed和任老师都变成了挚交好友,亲眼见证了摇滚与太极结合的光芒。他说,他对任老师的尊重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太极大师,而同样来源于他对任老师其它身份的了解:一位朋友,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一点太极基础的人,任老师与其他老师最大的不同,用Freddie的话说,就是他不光会讲课,而更会聆听——一个如今被许多人忽略的美好品质。


Freddie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典型的“摇滚人”,沉浸于奢华、享乐与放纵中,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他说,当你在练太极时,你的注意力会放在自已左右半身的平衡上,要努力不让自己在动作与力量的转换中让自己丢失重心。这在无形中会让你意识到了平衡这件事本身的重要性,包括在感情与精神上。“任老师从来不会跟我们讲阴与阳的大道理,你在跟他的练习中你会不知不觉领悟这其中的精华。”


“练习太极一两年过后,我感觉自己到达了另一个境界,仿佛灵魂被转移到了另一个住所。如今我需要太极就仿佛植物需要阳光与水。”Freddie在聊自己的太极体验时不断提到这其中与宗教相类似的地方。他说自己就像是个在修行的和尚,不光有更健康的身体,更找到了内心的平和,能更加坦然的看待得失,更好的面对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太极在他心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仿佛食物般滋养着他的灵魂,让他不知不觉的开始想为这个世界其他人与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如何不刻意思考地思考(thinking without trying to think),让他真正体会到了满足——这是他年轻时再多的吃喝玩乐都没有赋予过他的感受。


Freddie在十几年前开始资助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学习艺术和音乐。他每年会在全美召集几百个孩子,让他们自己排一出百老汇的歌舞剧,并留出一个真正的纽约百老汇舞台给他们演出。他还专门资助了在纽约中国城的几所中国小学,让这些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希望让这些不够富有的孩子也有机会踏入最高的戏剧殿堂。在《四海为家》在纽约拍摄期间,有幸被邀请到了一群孩子在百老汇大舞台的歌舞剧表演现场。


在表演过后,Freddie采访时几度哽塞。他告诉我们:“你们今天所看到的不只是场演出,而是一个人的欢乐时光。我所资助的这些孩子们,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这是个团队。我和我太太坐在观众席的时候,激动的都要落泪了,因为我们太开心了。虽然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清楚他们是否能成功,但我们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成功了。这就是我的骄傲,这就是我做这一切的动力。我认为这是巨大的成功,我感到骄傲和满足。我太太与我在这世界上都感觉到更加美好,因为看到这些年轻人在我的关注下成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够有更强的交际能力,能够有更好的舞台,这才是让我最满足的事情。”

James Jerry
作家,诗人


James在所有的纪录片人物中,可以说是对太极研究最深的。作为一名作家、学者,James在练习太极的同时,似乎也把太极当成了一篇研究课题,而自己便是其中的主人公。从小在布鲁克林长大的James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纽约客,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纽约人特有的傲气与涵养,他说,太极对他最重要的改变,是让他成为了一位更好的作家。在他跟任老师联习太极四年后,他不光能明显比以前专注更长时间, 更获取了真正注意并观察身边陌生人、以及体会身边人细小情绪的能力。他说,当他走在纽约簇拥着各式各样不同人的街道,有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路边坐着的老人或背着书包的孩子,他突然很想了解他们,想与他们交流并更能把自己放到他们的世界中去感受——这种能够直面陌生人并与他们对视、交流的能力,对作家来说是无与伦比的财富。


在拍摄《四海为家》的整个过程中,James一直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导演寻找跟太极有关的主题、人物。在他心中,任老师作为一位老师最让他敬佩的一点,是一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自于任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的将心比心:在教课的同时,任老师也真心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心情。或许正是因为他与任老师间的互相尊重,让James全心全意的配合着拍摄。他甚至帮忙组织了一群跟任老师一起上课的学生,自己准备讨论话题让大家能就太极一起交流。


在James家中如图书馆般的书房里,有许多关于太极的书籍。太极与意识的关系,太极与数学的对比,太极对心态的影响,这些都是James所好奇并仔细研究过的课题。这种对太极打从心底里迸发出的兴趣与热情,不仅让人感叹,任老师是如何让James仅仅通过他的太极课而养成的。
微信截图_20171207110319.png

在任广义与很多其他太极爱好者的努力下,太极如今在美国不仅在慢慢变成全民运动,更成为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在上流社会尤其流行。这与太极拳在中国的现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在许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却吸引了一位细心且充满情怀的纪录片导演,激起了他想要讲述这些美国太极拳练习者们故事的兴趣。他叫优君,毕业于法国国立电影学院,曾经在法国生活多年,纪录片作品入围过戛纳电影节,一个充满才气且视角独特的青年导演,现任《四海为家》系列纪录片的制片人和总导演,他决定通过讲述任老师的学生们学习太极的故事,让中国大众重新认识太极:它不是高高在上、与生活毫不相干的古董文化,也不是缓慢无力的挥拳舞臂,而是充满能量的新运动,是一旦领悟即可渗入到生活每一个细节的生活态度。无论年龄或背景,它对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世界都会有所帮助。这些故事的潜台词似乎在说着,别小看我们自己的国粹,也别等到全世界都开始推崇才发现太极其实是件很酷的事。不管一部纪录片能影响多少人,优君导演一直认为,哪怕只是能为传承太极以及它所包含的宝贵的中国文化起到一点微薄的力量,这部纪录片的完成也是值得的。


而这部纪录片的总策划和神秘幕后推手也是整整思考了两年,才决定让太极回国“探亲”,重新启发国人反思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他就是前中信旅游集团副总裁、中信文化旅游产业基金董事长李瑞跃先生。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太极拳协会的资深会员和太极弟子,李总始终关注着大洋彼岸的精英阶层对于中国古老国粹的至情至爱,从任广义老师和美国弟子们的传奇故事中,他发现了一种文化融合和彼此依存的动人情感,而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这种情感也正在转化为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


2500年前,先贤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今风雷激扬五洲震动,中国文化正以四海为家。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四海为家之太极的故事》剧组在纽约的征程在2016年春天正式启动了。
20160504085939.7.jpg

四海为家  太极的故事1


四海为家  太极的故事2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家沟太极网,0391-6419999,电子邮箱chenjiagou@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