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太极爱好者,我已站在半百岁月的门口,从接触太极那一天起,便爱上了太极。都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一点不错,太极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犹如陈年老酒,习练时间越长,其中的奥妙领悟得就越多,行拳时的意境就越好。痛定思痛,虽然起步晚了些,我要与时间赛跑,以弥补缺憾。几年时间下来,自我感觉收获颇丰。不过,身边不乏一些充满困惑的拳友,他们总觉得没有训练时间保障,甚至有拳友质疑我一个教师,有那么多的教学任务,习练太极是否会占用一些本应属于教学科研的时间?本文,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太极时间观,或者说我是如何管理我的太极时间的。
首先,科学取舍个人爱好。有句话叫做“鱼和熊掌不可皆得”,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爱好,有的人爱好单一,有的人爱好广泛,当然这里的爱好,我们主要指那些相对高雅一些的。这么多年来,我悟出一个道理,无论什么爱好,时间其实是最大的成本。即便不是以成为行家或“大师”为目的,仅仅是为玩得开心,也得要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否则爱而无味,最终不能称之为爱好。例如玩玉族,真正能做到火眼识真金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是人云亦云,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懂,真懂之人一定是下了功夫的。又如古玩,那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明白的,哪怕是对古玩中细分的一小块领域。我曾是一个盆景痴迷者,不仅花钱买,还自己培植造型。手上的盆景要达到成型,少则5年,多则几十年的功,更有盆景作品需几代人连续培养制作。20多年下来,不但陶冶了情操,还收获了一些好的盆景,更是积攒了不少人脉,切切实实享受到了这个爱好带来的快乐。盆景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当然,也因这个爱好,我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交往。
在太极的世界里,我能体会到在把玩盆景中所无法获得的另外一些体验,尽管在修身养性上太极与盆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太极在更好地发现自我、修炼自我方面是高于盆景的。习练太极,虽然人有悟性大小与高矮胖瘦,但投入的时间仍然是一个重要条件。武术里本有“功夫一天不练就生了,三天不练就没了”,“功夫”一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就阐释过,“功夫”隐含着“时间”的意思。因此,在无法割舍盆景的情况下,我做出了“盆景做减法,太极做加法”的决定。一方面,盆景不能放弃,但已深耕多年,小有成就,完全能够满足我在盆景方面的需求,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力争玩小玩精,这也符合盆景艺术需“年功”的要求;另一方面,用几年时间集中精力修炼太极,让这一爱好逐步跟上盆景这一爱好的步法,待他日告老退休,太极与盆景再来兼顾。几年下来,效果非常明显。我的盆景并未因太极而走下坡路,因为年份逐年增加,数量精减,反倒是精品越来越多,少了过去频频流通,量大养护负担重带来的多而不精的问题。而太极世界对心性的提升,对我的盆景制作又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取舍上,拳友们如果在喜欢上太极前,有一些不太好的爱好,那就果断放弃,定不负人生。
其次,合理利用日常时间。
我这里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从技术角度将习练太极的时间区分为全境时间、半境时间、无境时间。这里的“境”指得是一种状态,就是根据习练要求,需要习练者在一种状态下练习,方能达到掌握的目的。
“全境”是对习练者最高的要求,在全境时间里,习练者需全面进入身体放松、思想放空,无任何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到习练太极之中。这个全境时间需根据个体的特点,由自己在一天的时间里去选择和把握。这个时间段应该是无急办事项,无他人打扰,周围环境相对安静,气氛轻松自然,时长半小时左右。本人的这个时间段通常选择在清晨和晚间入睡前,每天至少保证一次。全境时间主要选择对状态要求高,比如站桩,就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当然,任何招式、套路,若是有条件的,都可在全境状态下去习练,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半境”是习练者只需一半左右的精力用在练功上,能兼顾其他工作和事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太极爱好者在聊天的过程中,聊着聊着就开始松胯屈膝,甚至在公交站也能看到穿太极服的拳友站立姿势不一样。这就是真正太极人的一种状态,任何时间都充分利用,任何场合都能进行练习。虽然不如“全境”状态时的效果,但也是争取时间提升自己的办法。我本人刚开始习练太极时,为了抢时间,以弥补起步晚的遗憾,曾经在高校的讲台上,扎马步讲课,一扎就是一节课。在家刷剧时,进行一些移重心的马步训练,柔韧训练,出拳训练。没有“全境”习练的条件,就进行一些熟悉套路的训练,待有“全境”习练条件时,一定会很快进入状态。我们说“太极人无时不太极”可能就是这个状态吧!
“无境”是习练者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主要精力无法放在练功上,这种状态下进行动作提升,行气行意肯定不行,但不是无内容可习练。比如在与人谈话时,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取用中正姿势,并保持身体的相对松驰。再比如,伏案工作时,适时撤掉座椅,半蹲加强腿部力量训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