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有过武侠梦,拳法剑法的行云流水,习武者的正气凛然,还有功夫背后的坚韧品质,江湖义气,那是中国文化的一隅,也是中国向世界递交的名片之一,陈家沟太极院是一张活着的名片,武学精神不只是在墙上的拳经里,也在每一个拳友的身上,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诠释。
我学习的期间炳师远在美国教学,但从踏进太极院的那一刻起,不管是办公室的方园、鹏辉老师,还是每一位教拳的老师,甚至是学员身上,都能看到炳师的影子,似乎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就像是八卦图的能量感,润物无声,入骨达梢,又连绵不断,贯穿始终。
在太极院遇到的拳友,多元化超出了我的想象,这里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太极爱好者,各个年龄层、文化背景、职业的都有,练功夫本身是一件磨练心性的事情,但是在跟拳友们的交流中,也在他们的故事里,深层的体会太极的内涵和魅力,也是一种生动的学习。
来自希腊的苏里,曾是平面设计师,50多的年纪,计划要在中国呆一年学习太极,语言不通,漂洋过海,中间为了求学也磕磕碰碰走了不少弯路,当我问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成本、时间做这件事,他说:太极让我感受本自俱足。
来自波兰的拳师Mateuze, 练习武术15年,在波兰开了一家拳馆,出版了一本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书,擅长散打、散手,他带朋友Jakub飞到中国来学拳,说学习太极能让他知道如何更好应用自己的力量,她的太太也练习武术,希望等女儿出生长大后,可以带着她来中国学习武术。
来自越南的Nan,一个20+的姑娘,她到学校的时候是一天傍晚,我们正好碰到,带着她去买生活用品,吃饭,办理入住,感慨一个姑娘异国他乡来到村庄学拳的勇气,她来这里学习一个月太极扇,采访她的时候,她说:安你可以帮我录一段视频吗,我想给我的爸爸妈妈看。
来自山东的Rui,曾经在波兰留学,几乎把这里所有的课程上了一遍,能细数每一个老师的风格特色,他说太极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年他都回来,起初练习太极为了强身健体,但是现在太极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他希望能在海外有自己的太极拳馆
来自哈尔滨的赵哥,跟我一个班,已经练习太极10多年,几乎所有的课间,我们在休息,他还在自己练习,琢磨课上老师说的细节,那股子认真劲儿真是让人佩服,有时候我自己在角落里练习,他会主动过来说,来,我带你打一遍,前辈拳友,何尝不是老师。
来自延吉的吕姐,曾经是化学老师,平时为人低调,后来才知道她全国打比赛得了很多大奖,而且已经60多的年龄,身体素质比普通年轻人都好。这次在陈家沟临时报了个比赛,又拿了第二名,偶然聊上,她会跟我说:你进步很大,深藏不露又不吝于鼓励后辈。
来自夏威夷的May,是移民到美国的山东人,做咨询服务,温婉大气,每年定期从美国回来,她说太极改变了她整个生活,以前比较急躁,太极让她情绪稳定,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而她在美国只要有机会就去展示太极,传播中国文化。
来自上海的设计师丁,租了个院子计划在这里生活一年,学拳、摄影和写诗,他说乡村生活非常的滋养,同样来自一线城市的我感同身受,除了乡村的安静,这里还有很多肉眼看不见但是可以感受到的精神滋养,太极也会带来内心的归属感,回到最纯粹的自己。
还有操着潮汕口音的燕子姐,珠宝设计师曼曼,英语也交流不了的韩国大叔,爱上太极的体育生茜茜,只能坐着练习的74岁的阿姨,还有我们可爱的、认真负责的教练们......太多人,太多故事,写不完,但是每个人身上的太极精神,都让他们更加闪光和明媚。
记得课上我的教练说,太极虽源于陈家沟,但他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于炳师,对于教练们来说,传承两个字是无声的承诺,他们正在用一生去践行。太极不管作为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作为养生,作为艺术,作为表演,作为生活哲学,正在以多元化的姿态走向更多的人。而来陈家沟学拳的拳友们,不论他们的热爱源于太极的那一个面向,不管作为学习者、传播者,还是创新者,都已经成为太极这个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的传承者,使命和荣耀并存。祝愿拳友们前路坦荡,祝愿太极发扬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