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之年的我,开启了与陈炳国际太极学院以及“金刚捣碓”的不解之缘。
“金刚”的刚猛与“捣碓”的柔韧循环(舂米需反复轻重力道),完美体现了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哲学。在陈氏太极拳中,起势稳如泰山、绵里藏针,而第一招“金刚捣碓”则足以让我用一生去学习和感悟。
这一招裹着缠劲,藏着丹田到梢的气,带着凛然的正气,从右到左,从左到右,从后往前,从上到下,缓缓捋开老架一路气吞山河的冰山一角。身体微微右倾,双手阴阳掌徐徐向左上方捋,翻手,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双手向右捋,同时右脚缓缓向右摆,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时,松胯、松肩,重心逐渐移至右腿。左脚向前45度方向斜开落地,右手高度不变,左手继续向掤,摆左脚,重心慢慢移至左腿……这一系列动作包含跺脚、震腿、沉胯等,模仿杵击石臼的节奏,强调瞬间爆发,气势磅礴。老架一路如张大千笔下一幅中国壮阔山河国画,由“金刚捣碓”作开山之笔。 金刚捣碓说: “别跺脚,要让大地从脚跟长进心脏。” 懒扎衣笑: “你捣的不是空气,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记得拳友银针在晚上练习时反复教我撇身拳,但我依然无法完整复打下来,她笑着说:“你是肉眼可见的迟钝啊。”回去后,我在工作之余坚持每天练习老架一路一遍,逐渐驱赶了人到中年,据说气血不足的迟钝。
今年2月21日晚,我再次来到陈家沟咱们的陈炳国际太极学院。热情的方园老师和万能的史鹏辉老师让我倍感亲切。这次我随缘和候保卫老师学习老架一路。候老师讲解起势用了一整堂课,金刚捣碓也是如此。他强调:脚是通过胯的松沉,膝盖自然提起,自然掉落,平铺在地面;震脚时气沉丹田,而非拙力下跺;捣拳如锤落棉中,体现“刚中寓柔”。在练习懒扎衣等外掤动作时,我们的双臂在肩放松时呈圆弧形,由丹田引导的掤劲如同一个圆圆的柱子。当你有一些拳路基础和多次习练后,老师的核心拳理便更容易领悟。“金刚捣碓”与“懒扎衣”堪称陈氏太极的“母式”,蕴含核心劲法。懒扎衣的重心转换与手臂的捋需以腰带臂,体会“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这两招需要反复练习,甚至一式练数月,直至劲路通透。听说有位名家曾花几年的时间专攻这两招,最终形成肌肉记忆,真正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太极是一个矛盾体,初期需严格遵循外形标准,待动作定型后,逐渐融入内在的“意气流动”。动作如水中行舟,既有水的阻力(缠丝劲的粘黏),又有舟的轻灵(松沉中的轻起)。
我们是充满生命力的人,通过太极表达生命的活力——一种无限、圆润、积极向上、沉稳内敛的表达。每一个招式都承载着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圆中有方,方中有圆,虚实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陈家沟,我偶然结识了一位习武近70年的陈姓长者。老人家得知我在陈炳国际太极学院学习,连声称赞:“好啊,好啊!”他泰然自若、语重心长地分享了太极的三个核心:
1. 以太极为理念 2. 以缠丝为核心 3. 以健康养生为目的
他的朴实、安静与通透深深感染了我。我怀着无比恭敬的心情,听他讲述宇宙、道生一(一指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他的人生经历。80岁的老人,依然每天4点半起床,5点开始练拳,2个小时后早餐。老者讲得享受,我听得痴醉。这让我想起去年11月23日,幸运参与到炳师的一次晨课。他不动声色地空降到我们静心功的时间,平和而正气地说道:“大家慢慢往前站,往前站。”顿时,大厅气氛变得专注起来,大家意识到机会难得。炳师不断温和又抑扬顿挫的发出口令:排除心中的杂念,集中精神。要松沉入静,放松肢体,体会“松而不懈、静而不僵”的状态。我们要通过呼吸与意念配合.....,表扬了站在第一排的我们,说是最积极的一群人。注意到我的双手掌前撑,尾骨后卷的动作好,且表扬了我。 那堂近80分钟的静心功2.0版课,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太极所要求的“松”与“静”。我想,我们的炳师不正是那位陈家沟长者的缩影吗。
第二次来到陈家沟,再次近距离领略太极的魔力。这一次,“金刚捣碓”为我拉开了序幕,捣开了我心中的懵懂。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太极的这条路上,我需要上下求索。我相信,我会坚持下去。阅读相关书籍,坚持每天练习,与学校朴实无华,热情认真低调的老师们多请教、和志同道合的拳友们多交流,常来陈家沟,与陈炳国际太极学院、和“金刚捣碓”续缘。在太极的世界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乐趣,找到自己心的归属。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真正实现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和谐统一,太极至无极。
作者介绍: 映山红,湖北人,在深圳15年。生性好动,从事保健推拿工作。现已学太极现约4个月。 写点小文,免刷太多无用视频浪费时间。手和脚不太协调,心大都时候不从力。 平日体力工作,有时候感觉累。所以来学习太极,可以修行、修言、修心、修身、修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