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984|回复: 18

十三式纵横谈

[复制链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发表于 2005-12-31 10: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三式纵横谈   世间万物均有其外在的现象特征,又有其内在的物质特性。现象特征的时空性运动变化,将导致物质特性的生化过程的演变,然而物质的特性却始终控制着现象特征的基本形态。虽然物质有变态的可能,除了外界条件的慢性微小影响外,内因的变化却是主导外部形态的主因。大至宇宙,小至生物细胞,皆莫不如此而已。而宇宙之大,物质之微,种类之多,繁复之杂,人类至今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但能够认知者仍然甚少。而人类的发展脚步不时有着踟蹰不前之状,焉或是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倒退现象。这一切无不与人类对宇宙客观自然的认识与改善发展的方法有关。人类的祖先们莫不为此灌注了极大的辛苦。不管是东方或是西方,历史上均有不少积累经验的精华总结。至于后来的人们如何理解与发挥应用之?这则是仁、智之见了。故而时代发展的参差,条件机遇的悬殊,智慧体现之优劣,无不画上时空机遇的特征,无不体现条件智慧的烙印。或所谓生当其时,才当其用;或所谓机遇其间,奋斗其成。然而外在的现象特征与内在的物质特性,不管物事人用,皆不外于此者而独存。   我们的祖先们经过许多年的辛苦积累总结,为我们早在五千年前既已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思维与实践的框架模式,给我们一个思维与实践发展的利器。这个利器犹如一个疏而不漏的大网,她既可大又可小,大可以无极限而及于整个宇宙;小亦可以无极限,以至于所谓的遗传基因,或是电子中子之类乃至更小,皆无能超越或是遗漏于这一网间。这张网便是道的数理模型,便是八卦五行;便是天之“八极”与地之“五里”;便是宇宙“八极”外象的特征规律模型,便是地球内在之“五里”物质特性的运化机理;这便是十三式运化规律的模式。   十三式,是自然之道的客观运动化生的规律模式;是时空变化下物质的运动生化模型;是我们祖先驾驭客观自然规律变化的工具,也是实践运用发挥技巧艺术的利器。它既是一种可以推测予察的方式,又是一种可以推演发展的模式。既是一种合理的哲学思维方法,又是一种灵动活变的推理模式(当然不同于西方的逻辑学,且其优异性显而易见)。故而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莫不以此为基础而推延发展。因此既有邵雍的社会推演(见宋朝邵雍《皇极经世书》),又有中医五运六气的推延;既有占卜的应用(见《周易》),又有中医八纲五纪的长驱驾驭;既有古代科技发展应用的范例,又有千代难变的中医理论规范;既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基础理论,又是中国数千年辩证哲学的基石。   是科学?是迷信?还是合情合理恰当契机的客观总结?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十三式的范畴,姑且留于任智之见者吧。但要研究中国的古代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医学、技术的发展等,总是要与这个十三式打交道的,总是要在这个道的框架理论基础上去深入探讨的。否则你是很难深入其间,很难探知其就里因由,也很难知道古人成果的来龙去脉。这对你并不一定有甚么有效启发,但十三式起码是研究古代中国的一把开门钥匙。至于对你以后的发展会不会有较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看你对这个十三式的了解能深入到甚么程度了。十三式也许是一个极好用的工具,也许是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万能钥匙,就看你能否掌握用机的知识,就看你会不会活用,就看你能不能用活,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个十三式,也许就是中国古老的、可以广泛应用的极其合理恰当契机的好方法。古人曾经说过,按照“道”的模式发展出来的东西,是经久不衰的。因为它是合乎“道”的客观自然发展规律的。要不然老子也不会说甚么:“天法道,道法自然”了。老子所说的“天”,就是深玄奥妙的宇宙客观自然世界;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宇宙客观运动的自然法则,而不是人为的勉强造作。这个法则就是适应客观个体突变影响下的顺应发展变化的法则,是在无任何主观主导下强制支配的自然顺应的变化原则。周易拳技术的发展应用模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挥的。   十三式是八纲五纪的合称,始于《易经》,明阐述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九》有:“皇帝坐明堂,始整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的记载。《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有云:“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八极”、“五常”是把握天地运行规律的十三式;这“八纪”、“五里”也便是执简御繁的十三式明论之始。故而中医有八纲辨证之法,有五行运化生克之说,以指导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八纲为: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其五纪为对应五脏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运化模式,当然也包含药物五味的应用规范在内。这八纲五纪,便也是把宇宙客观现象梳理后的归纳,也就是老子“强”为“名之曰道”的模式。于是这十三式,便也成为驾驭道之揽绳;这也便是中国固有的辩证法哲学的根始;这也便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在此根基上,发展了中国一系列发明创造的辉煌,以及包括医学在内的许多神秘难解的特殊文化现象。以至现代的科学,都无能为力去解释两千二百多年前的青铜剑技术现象。因为化学的历史似乎尚未有那末久远。   八纲五纪,既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客观自然规律的总结。至于我们的祖先为甚么要画八卦?这大概就是《周易参同契》所说的:“居则观其象(认真观察其客观运动现象),准拟其形容,(然后设立一定的标准模型),立表以为范(以为基本的可以供人观察计算的基础模型,以作为规范人们效法运作的基本纲领)”的吧。因为毕竟是“元精妙难睹”(宇宙客观自然运动化生规律的迹象),而唯“有形易忖量(有了形象模型的东西才好使人识别思考),无兆难虑谋(如果无任何迹象就无法思考也难有有效应对的方法)”;以使“作事令可法”(只有把无形抽象的东西加以形象化,纲领化,做事时方好掌握它、效法它)。所以才画八卦以总括宇宙客观运动规律的奥妙内涵;设基数以为有效推断其运动变化的依据。如果按今天的说法,也就是说这是对宇宙客观运动变化规律所设的一个数理模型而已。它既可以使人们运用它去推断一下未来可能的发展状况,又可以使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去思考妥善应对所面临的物事。所以说甚么是道?而这个十三式恰是道的数理模型;是道的纲纪,是道的辖枢,是驾驭道的方向盘。道既是客观自然规律,又是客观宇宙的自然宏观。所以才有了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说法了。宋朝邵雍亦云:“是知道为天地之本(道为天地规律的本性体现),天地为万物之本(天地为生化万物的根本渊源)。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道之道,尽之于天矣”(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之三》)。此处之天即为宇宙客观自然。   陈家沟十三式拳法,基本上是按照客观现象的特征来安排八纲的,基本是按照中国医学的八纲模式而发挥成的。故而把技术招势运动的成功要素规范于八纲之内,从而在实际的应对中,才能有轻松活泼的制胜之道。五纪也基本上算是安内涵物质特征的基础上按排运化过程的,也可发挥于实际应用中的机变与神应状态。只不过因为运动方式设计上的因素,使其成功的途径有了一定的较远距离而已。正确一点说,是得下相当多的功夫,因为这只不过是要勤奋而致于精熟后方可实现的方式。周易拳也正是借鉴于此点,而设计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一些运动方法。故而十三式模式的设立,也有着与陈家沟十三式不同的称谓。也就是内有理善气机运化过程的导引,外有五运技术招势系统应用变化的规整。而这种对内的理导,并不是通常人们习惯的意念导引,或着是呼吸导引之类,而是一种通过技术方式调整的、顺应自然运化机势的导引方式。这是达到武术应用目的的较佳捷径,也同时是有效健身治病的妥善方式。通过实践的多年验证,这种方式是达到武术目的与健康长寿的较佳捷径。   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所编成的《太极拳谱》中的十三式,则已无有了技术现象特征与制约技术运化的物理现象特征的合理安排了。其已以技术现象特征,代替了制衡技术运化的物理现象特征。也就是用八个不同的技术招势,而替代了属于物理现象特征的八纲。违背了作为八纲五纪的基本原则内容,也就是说违背了所谓的逻辑学原理。物理现象特征的八纲,是要规范作为技术现象特性的技术招势的运化过程,这样才能有积累功夫上的升华飞跃;才能使技术招势在规范中运化的微妙活灵;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以神妙轻灵。否则那种不成八纲五纪的所谓十三式,只能是缺乏知识的、乱竽充数式的胡乱编排而以。   武禹襄的这种十三式的出现,从此也就矮化了“太极拳”的武术水平,无疑成了一种混迹于武术丛中的健身运动方式。虽要勉强并行于陈家沟十三式之列,但已是谈如河水的乏味之“酒”了。至于技术上的运化应用之庸,已是毫厘之差,千里之别了。根本不能与陈家沟的十三式同日而语。   十三式称之为“太极拳”原并无不可,只是把人们引入了歧途,导致人们失去了对于十三式的真正关注与认识。由于人们失去了对于十三式理念的关注程度,致使造成了今天的平庸与失落。当今虽存有陈鑫与武禹襄的不同说法,但已是不成十三式的十三式了,已经是毫无意义的十三式了。虽然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有许多的十三式现象,但并无人直接提出十三式的说法。致使很多人难以理解十三式的真正含义。也难以知道陈王廷十三式的真正用意所在,似乎也觉着这个名称有点别扭似的。要不然陈家沟的后人们为甚么也要叫“太极拳”呢?然而武禹襄却似乎津津乐道这个十三式。虽然要叫“太极拳”,却又十分留恋十三式。君不见他的文章名称中有许多的十三式命题吗?!当然他是留恋自己胡编乱凑的所谓十三式了。陈鑫的主观臆解揣测的、毫不着边际的十三式,更是扭曲了十三式。而许多的后学者、研究者也是懵然无知,致使许多人对武禹襄的这种不合道理的十三式推崇毕至,而横行不绝。   陈王廷不亏为一个伟大的武术家。他不但整理完善了武术的技术、方法和知识,而且完善了合理的武术训练方法。更深化了武术的内涵与外延。更有效地提高了武术的技术程度,使武术的技术升华到了相当的高度,数百年间无有超越者。尤其他的技术招式的运化巧妙程度,既是一种发展,又是一种发明。其柔润和缓舒展的运动方式,其弹抖飒爽的振发作用,其推手技巧的缠绕发挥,都是独创性的。而十三式的命名提法,更是独具智慧内涵的命名方式。究其本意,是要使后代子孙明白其名称内涵的重要性,但还是出乎他意料的丢失了。不过由于它已把这种八纲融入技术招势与套子的运动之中,因之运动方法上尚可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来。   五个运动套子的破残,虽是破坏了十三式的完整性,但又似乎在此并不显得很重要了,只是小有遗憾而已。而遗憾比较大的是知识的破残,训练方法的破残。这是造成技术退化的关键所在,是造成后人在武艺竞技对擂中,难比人强的重要原因;是造成有好法无优势的悲哀局面。这不只是陈家沟人的悲哀,也是武术界的悲情。   十三式,在陈王廷命名其武术名称之前,不但有中国医学八纲五运的实际应用与说法,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中更是以“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来着重阐发的;与教你如何“犹工御者,准绳墨,执御轡,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地驾驭手段。因为这十三式在道家的炼丹理论和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驾驭方法。唐朝吕岩(洞宾)《忆江南》中亦有:“长生药,不用问他人。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明了自通神”的说法。又在另一首《七言》中云:“八卦气中潜至宝,五行光里隐元神。桑田改变依然在,永作人间出世人”的申述。\r   八纲五纪,在阴阳家中也是必不可离的筹措方式。就连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也有着许多的明喻与暗示的十三式。其明喻处如:“攢簇五行颠倒用”,“滋养五行水脏洞”(《西游记·第二回》),以及“八卦炉”、“五行山”(《西游记·第七回》),“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西游记·第一回》)之类,等。这里的九宫八卦,便是内涵五纪运化的十三式模式。九宫是八卦方位再加中心,这实际上是十三式的《易经》模式说法。因为五行是四方与中土为五,而八卦的八方内涵四方,再加中心便成了包括中土在内的五行隐含之势了。虽名之曰九宫,而实际上是十三式的另一种说法。其暗示处为“贞观十三年”等。因为吴承恩的《西游记》所要演绎的是炼丹过程中的关口火候,故而十三式便得放在重要地位。所以改历史事实的贞观三年(唐僧取经的真实年代)为贞观十三年。因为“贞”为坚定不移之守;“观”乃谨守慎察之义。这贞观十三年便是暗喻的十三式。之所以要暗示,因为小说是演义性的演示过程,而不是正规性的经典之故。   明,(不题撰人)《梼杌闲评》第六回中亦有:“路傍青龙,水缠玄武。一周遭绿树遮阴,四下里黄花铺径。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八门;亭馆低昂,真个傍山临水。”此为建筑布局方式上的十三式。其五运是以左青龙而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黄土而四延伸的局势布列。八门则基本上是按阵法之布局而排列。而阵法的十三式则是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而设,内藏五行的运动变化模式,则更是精活于变化的十三式。只不过陈王廷并未应用而已,所用者唯依中医学说的八纲五纪之方式所化出者。   十三式是天地客观运动变化规律的基本框架模式。古人虽然把他加了许多的内涵外延,但有一条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既:这只是一种驾驭事物的方法而已,也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哲理性的办事的工具,是一种便于驾驭的运作方式;是一种使人们便于施展手段的捷径。故而古时人们不管在社会治理上,思维方式上,技巧设计运作上,运筹帷幄的军事策划上等,皆离不开这一优化方便适用的模式。历史上学者甚为众多,而能够运用出神入化、驾驭灵活机变,随时随机随手沾来方便御使者,寥寥无几,最著称者无过诸葛孔明与北京城的设计者刘伯温而已。 陈王庭命名为十三式的原因,既基于道的理论模式而定规,是要后人牢记不可偏离基本的八纲执领要妙之用;不要丢弃了五个纪束技术招势的套子运化模式;不要丢弃这训练灵动妙成神应无方的基本原则方法。这基本原则的八纲,便是阴、阳、刚、柔、开、合、虚、实。基本的五纪运化便是五个不同的运动套子;便也就是在八纲规范下运化的不同技术招势的积功模式。这是实现十三式武艺目的的不二训练途径。所谓技术招势多,运作方法繁杂,阴阳既可囊括尽之;运动应用技术技巧之机势,虽有千变万化,但无非刚之与柔而已;统营变化之技巧,筹策阵法之机变,幻惑运化之机谋,虽千钧一发之际,无非变换以虚实;运动上下左右之机,纵横驰骋方法之势,虽是琳琅满目,幻化无常,无非化机于开合而已。此也正所谓:刚柔“动静通于法象”,缠丝“阴阳通于气机”(宋 ,邵雍《皇极经世书》253页);变化虚实通于消息,运动开合通于功绩的纲纪作用。亦所谓:阳动出则阴成之;柔运技巧刚抖势;变幻虚实化无常,进退纵横开合机者是也。 所谓阴阳者,所以知变化消息之机理;变化之机理者藏于细微之纤机,故曰神化之往来。称为刚柔者,所以从协调相济之机势;相济之机势者藏于动静互隐之法象,故而柔润运化之中随时隐含刚烈抖发之机;刚烈抖发之中却含柔润松长于其中;故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互隐,既济动静之法象,是故曰法象之玄机(切记,这里的刚柔相济,并非砲捶架子的刚柔平衡之相济,而是柔运刚隐,需时即现之济)。誉称变化虚实者,所以明转换之机关,灵技巧之发挥着;转换之机关者所以灵通变化之消息,是故曰灵妙之机微。命名运动开合者,所以达神技契合之符证;神技契合之符证者因应技势之功绩,是故曰幻化之神龙。故而创拳者以此为纲要,合以五个拳套的不同运行变化路径的机势,而纪束积功成练的途径,故而命名曰十三式。失传、丢弃都是十分可惜的,也是造成这一武术形式退化的主要原因。 所谓式者,乃基本的模式,基本的规矩,基本的运作方式,是运动运用所不可违背的基本原则。陈王廷为了要后人们时刻记住这十三式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直接命名之曰十三式。如果不是如此重要,也不会去叫甚麽十三式了。然而后人们似乎并不想知道名称之内涵,以及内涵之重要。他们认为就像一个人的名子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区别的称呼符号而已,是以连基本的东西都丢失贻尽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解释时,几乎都不知道了这一基本的内涵是甚么了。因之出现了所谓的“王宗岳”和陈鑫的不同解释法,而且是两种距离较大的不着边际的解释。外界不能真正了解十三式的真正内容是有情可原的,可以说是对外界保密的缘故作解释。而陈家沟也能做出不着边际的解释,只能说是失传所造成的后果,或者是说保守的恶果,是以出现陈鑫之南辕北辙的解释。但也另有一种可能是陈鑫根本不知道,或许在陈家沟十三式的传承中,陈鑫也是外人。要不然陈鑫也不会要扭曲“太极拳”的历史了,也不会费尽心机的去编甚麽《陈氏家乘》了。但有一点可以鉴真的是,陈家沟的后人们能够顺利接受“太极拳”之名,说明陈家沟后人们(武禹襄以后),早已不知道甚么是十三式了。 武术技术招势的运动,处处要在纲纪的框架范围之内,否则不能称之为纲纪。所谓“张之为纲,理之为纪”。更所谓“经纬阴阳,纲纪万物”者是。纲纪者治理,也就是便于执掌驾驭的要领。纪者整理,梳理头绪,是便利实际应用的措施,使之有条不紊。 陈王廷五纪的立意,是在梳理众多技术招势的基础上,归统于五个套子(套路)的系统运作之中。这五个套子便是纪束归统不同技术招势的运动变化之途径,故也可称之为套路。陈王廷所以称之为套子,是因为套有套束纪检应用之意,是一个规范的圈子;是一个阵势变化的机杼,是埋伏不同技术招势应用变化的圈套。这也是武术套路的秘密,更是中国武术所以不同于外国技击的特殊之处。当然套路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并无有发挥作用的机会,而只有在高手对垒之间才会出现的现象。故而也会被人们误解为花拳绣腿式的演示而已。这也是由于人们武术知识的退化而造成的无知后果。而如果要达到能够常见常用的境地,那就要普及套路应用目的的训练。   在此人们也许会提出疑问:陈家沟不是有包括长拳、砲捶架子在内的七个套路吗?为甚么只说了五个呢?是不是为凑数而已呢?其实这是不了解实际内情的说法。如要了解有关内情,不妨参读清玄散人所著《拳经洞微·明确十三式的创编,澄清太极拳的历史》一节,以及《拳经洞微》(11月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拳经洞极》(199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二书中的其它有关章节。其中有详细的有关十三式的历史知识,及有关武术的知识、理论,尚有不同于陈家十三式、“太极拳”推手的揉缠方法,“技术招势名称典故”,等可供参考的内容。 此帖转自《拳经洞微》一书,11月底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姊妹篇《拳经洞极》已于1999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转帖者:清玄散人 联系邮箱:1:cgs0703@sina.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1 10:28: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帖子

2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8
发表于 2005-11-2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3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式诗 十三法式纲与纪,规范武术技法式;纲分八纲统技法,五纪律理众技势。 式为法式与模式,非为技法拙劣续⑴;更如进退顾盼定,茫然正因源无知⑵。 开合缠绕寓阴阳,虚实变化卷舒时;揉缠吞吐皆依随,驰骋纵横八纲施。 众技繁杂须律束,是为统合巧驾驭;套路形式巧妙法,最佳组合兵阵机。 运动技势八纲领,虚实开合皆内藏,阴阳刚柔分明处,互隐神含妙玄奇。 整合技招势巧驾驭,(五)套路形式不可代;有序组合衔接严,方显用机奥技势。 人多难解套路事,最高境界难能之;初级散打当高阶,喜把无知当新意。 注⑴:续,为成语“狗尾续貂”之续。此处引“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之十 )”以佐证之:“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棚、挤、履、按与采、列、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棚挤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 注⑵:源无知,是源于无知之故。正如向恺然先生所说:“棚、挤、履、按与采、列、肘、靠八法”,“仅可称为之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当各有其妙法。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更变;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拳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4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发表于 2006-1-5 08: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的字啊,看的俺眼睛都流泪啦~~
太极妙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字是多了点,但不一定是读之无益的东西,也许会有一小点的收获,这方泪也许就不会白流了。如果要是一丁点的收获也没有,那这方辛苦也就白付出了不应有的代价。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1-13 15: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内传的由“阴,阳”而“虚,实”;“升,降”;“开,合”;“提,放”组成八极,结合“松”;“空”;“圆”;“明”;“远”五层境界。这是不是也是十三势。请方家指教。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6: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内传的由“阴,阳”而“虚,实”;“升,降”;“开,合”;“提,放”组成八极,结合“松”;“空”;“圆”;“明”;“远”五层境界。这是不是也是十三势。请方家指教。} 首先申明:我非方家,但却对此有兴趣,所以随便谈一点看法。 十三式,是以八纲和五纪所组成。中医的八纲,意在约束中医证断中的思维行为过程的。也就是要求行医的人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为了确保诊断的正确性,而要求医生必须遵守的一种思维方法模式。所以要求先定疾病的阴阳属性,在定表里的层面,继作虚实因素的判断,后决寒热的归属。只有从此几种不同的辩证角度去判断疾病的性质归属,才能极大的减少误诊现象的出现。也就是给行医者提供了一种能够极大的得以确诊疾病的技术手断。 武术十三式的出现,是陈王廷创编十三式拳法时,为能够很好的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而按照中医的八纲五纪模式而定制的武术上的训练方法模式。这便就是我在《十三式纵横谈》中所说的那种类型模式。在八纲中基本上都确定了各自的纲领作用,所以要按陈家十三式的原则来说的话,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更好的统领技术招势的运化方法,方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训练的效果,方能够更快的达到神应的水平。这已是陈王廷对他所创拳法的最佳训练途径的规范模式,是不可更改的。而在你所列举的模式中,起码“升、降”、“提、放”是不应该列入八纲模式之中的。因为这基本上是不符合规范技势运化效果的,纲,是纲领、规范技势运化效果的,是要求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来达到技势应用效果的,是要达到技势设计的最佳效应途径的,所以是要有制衡技势运化的最佳效果原则的。这就像中医的八纲诊断模式一样,是要制衡你的诊疗技术效果的,是要减少诊断误差的。由此而看,八纲就是要能体现制衡技势训练效果的方法模式,而且是要最佳。由此推去,你也不难对八纲具体的定制模式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了。 至于五纪,就陈王廷当时来说,是为了方便统御技术招势的一种套路组合方式而已,是为了统御众多的技术招势的最佳应用组合形式而已。所以把众多的不同技术招势,根据不同机势变化的要求,再把各个不同的技势统配组合成五个不同形式的套子。这便是对于技术招势规范律束形式的五个套子,也便是五纪。所以,这里的八纲是对技势运化方式的统御手段,五纪则是对于众多技术招势的梳理统配组合的一种形式。因此既要求恰当合理,又要求套子中技势组合的严谨慎密而无漏洞。由此而纵观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形式的套路,都没有了这种基本的内涵基因,更谈不上甚么套路的严谨慎密。因此,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所编的十三式,正如向恺然先生所说:“棚、挤、履、按与采、列、肘、靠八法”,“仅可称为之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因为并无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当各有其妙法。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 敬请斧正。          --清玄散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16:10:2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1-17 10: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只好说你错了。“升,降”;“提,放”就是训练方法模式之一。什么叫太极,太极就是中国古代的辨证法。阴阳法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法则。所以太极拳也是围绕对立统一这个法则进行的。所以要把“虚,实”;“升,降”;“开,合”;“提,放”来作为练功的纲要。老师们就是一组一组地给我们讲如何练如何用于实战。陈小旺曾为此撰写过文章。讲得很清楚。至于中医的八纲五纪用于太极拳一说,请原谅在传统的路子上,我也请教过很多老前辈从没听说过。还有“松”;“空”;“圆”;“明”;“远”不是普及的东西就不多说了大能搞通“空”已是非常了不起了。一家之说,请方家指正。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9 09: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已经有了如此固定的认知,既然你已经有了如此可信的根基渊源,大可不必如此的放关。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事物的层面与角度,也有自己知识程度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千差万别的不同认识与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就像一部《道德经》有数百家不同的注解;一部《易经》又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理解与发挥;一部《西游记》也有着许多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更何况这种由道入技的模式呢。   我并未说中医的八纲五纪相同于武术十三式的八纲五纪,只是说陈王廷原来制定十三式的时候,是参照了中医的纲纪模式而发挥的。因为中医的纲纪模式也是由道入技的方法模式,陈王廷的十三式也是要由道入技的方法模式。这种模式是古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便驾驭事物与很好发挥机能的方法模式。当然《易经》道的模式陈王廷也并不是没有参照的,只是因为中医的模式是有着更为具体的论说表述形式的,是更接近于武艺道机的模式。更何况在《黄帝内经》中这种方法模式是有着详细理论阐述的呢。也许你在深入地理解纲纪的认知后,或许会调整你今天的说法,也或许你会仍然牢固坚定你的固有认知。我并不想改变你或其他人的固有认知,只是想把我之所知毫无保留地贡献于社会同好者而已,至于人们的认同如何?并与我无关。毕竟长知识的途径只是每个人不同的摄取方法的差异而已;有的人喜欢开放性的、不带任何框架的善于深入思考的方式,有的人则是带有色彩形式的摄取,带有框架形式的思维。这自然会有着大为不同的结果的,这也是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吧。长知识毕竟只是关系到主观个体的知识前景问题,而由道入技的途径虽然牵涉到对个人的技能深入程度的影响,但却是只能由主观因素的抉择而决定的趋势。所以我并不想勉强别人接受我的说法,这也是勉强不来的。   我所说的十三式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主观想象,我也不喜欢没有任何依据的说道。只是在如此的场合下毫无保留地贸然说出,自然是会引起许多疑问的,更何况尚不知根基渊源上的因由呢。尤其在当今人们早已远离的这种老古董,能够真正认识或是参透此类机关的程度,也不会不是人们产生疑问的因由。这也毫不奇怪,得失只是个人的一种机缘而已,长知识的方式也只是个人的智慧罢了。   这也是一己之识,一家之言而已,也许是并不值得当真的话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1-19 11: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散人君:从阁下字里行间看出阁下是一位认真的人,本人喜欢与认真的人交流。这样可以获得真东西。但过于固执就不敢苟同了。不过可以试着继续探讨。我所说的阴阳组合词的练功纲要是传统功夫,是代代相传的。不是在下发明的。换言之,在没有这种特有的指导纲要是根本谈不上太极拳的。要知道我们所练的陈式太极拳的外形架子是少林红拳和戚纪光三十二式长拳。但是内在的东西就完全不同与少林拳和戚纪光长拳。这些拳架仅仅是起到载体的作用。就象禅宗六祖手指明月在,不用手指明月仍然在。而“八法”:“棚,履,挤,按,采,列,肘,靠”的根本是“棚”。后七式是“棚”的不同层度的变化,这个用手法来解释是是很准确。至少思路没在太极拳的层面里。观念还停顿在外家长拳的思维方式上,恕我直言。回过头来说太极是辨证法,而太极拳就是辨证法的拳,这就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指导练拳指导实战。“虚,实”;“开,合”;“升,降”;“提,放”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拳法上的具体运用。我说的不是什么理解而是教课书的意义,不是我个人的观点。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