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首 页
关于陈炳
学院概况
协会概况
圣地风貌
新闻资讯
太极论坛
经典下载
传承发展
太极专卖
联系我们
本版
帖子
用户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
»
论坛
›
太极论坛
›
世传陈氏太极拳
›
读书小议3--关于太极拳创拳说
返回列表
查看:
4010
|
回复:
1
读书小议3--关于太极拳创拳说
[复制链接]
qxsr
qxsr
当前离线
积分
923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积分
923
发消息
发表于 2005-12-15 06: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读书小议3 --关于太极拳创拳说 在读沈寿先生《太极拳文集》所产生的诸多疑惑中,尚有太极拳的创拳说。沈寿先生虽然明确、坚定的否定张三丰的创拳说,却也同时否定了陈王廷的创拳说。其虽有明确否定张、陈创拳说的注意,而却无有谁是创编太极拳的明确主张。所以我称其为“有主无张”的徘徊者。但其总是围绕着某个人的周围来回转悠,似乎要定其为创编太极拳之主,而又无胆量明说,似乎要等甚么人来替他说出心里话似的。所以我说他是“有识无胆”之主儿。且喜欢揪别人的小辫子,把顾留馨先生已经纠正过的关于陈王廷的历史问题的错误,再拿出来重新念道。还好耍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为了否定陈王廷的创太极拳(确切的说应为十三式)说法,竟然利用标点符号唱起了大戏。把《陈氏家谱》陈王廷名下的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拿来做起了标点符号的游戏。他所用的引文是源至顾留馨先生《简化太极拳》中的,而顾留馨先生并没有在此句文中做任何标点。且沈寿先生也明说:“‘陈氏拳手’句下的逗号”,“也系”他自己“补入”(见沈寿《太极拳文集》)的。看到此,我不禁想起上小学时老师在讲标点符号时所列举的一段文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这是没有标点的句式,于是乎随起了主、客之意而各自发挥起了使用标点符号的才干。主人曰:“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这当然是主人下的逐客令了;客人则曰:“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不?人留。”这当然是客人的美好意愿了。而沈寿在此处则是乎申明说:“我要改变你们原有的说法”。因此也就把“拳手”抛在陈王廷所创之外,于是沈寿先生就可以说:“若凭这一条旁注,那恰恰说明陈凑庭只是陈氏‘刀枪创始之人也’。如说‘陈氏拳手’句,即‘陈式太极拳’之谓,从此推定他就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那就不免太牵强了”(沈寿《太极拳文集·拳经总歌及其作者》)。多么聪敏的办法!一小点之举既可定夺大局;多么智慧的决断,一句话既可以论断乾坤。 这里沈寿大概并不知道陈家沟的十三式是陈家家传的拳法呢。所以竟然把“陈式太极拳”抛分离别于“陈氏拳手”之外,不知道这个“陈氏拳手”会的是甚么拳法?这可是个大新闻。人家家传的拳法、是从陈王廷始流传至今仍然有家传传统的拳法,仍然有许多喜好者在传承练习的拳法,是众所周知的、后来的所有太极拳派别都是由陈家沟所传授出去的拳法。至于所传授出去的后人们尊不尊重师门、反不反叛师门,这则是陈家所难预料与所难制止的。所以如果把一些不甚尊师重道的行为与太极拳的历史混搅在一起的话,那无非是自认是非。 为了能使人更信服其言,于是沈寿先生又借了“顾老在同书中说明,‘谱中凡拳技著名者,始旁注“拳手”“拳师”“拳手可师”“拳最好”等字样。’这就证明‘拳手’一词的含义古今略同,而非‘套路’之同义词”。这可真是断章取义的高手,与惑辩之“智者”。这里想借用沈寿先生的一句话试问一下:“笔者才疏学浅,对此疑惑难决,特此附笔就正于方家”:陈家沟有着传承后继的陈家十三式拳法,且是个完整的武术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武术体系。而拳法与刀枪是相配套的完整整体的武术门派体系,并非残缺不全的门派可比;不管从技势名称还是技势技巧的运化方式方法,二者都是协调一致的,并无任何智张乖戾而不相类的东西。不知哪位智者能给沈寿先生的这种说法个恰当的解释?“拳手”可以是不会武术套路的?“套路”可以是“拳手”不学的东西?这大约应是中华传统武术中极难得一见的说法与作为。 更何况在传统的中国武术中,所最重要的既是武术的套路运化形势。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习惯中,没有不会武术套路运化形势的“拳手”;更没有“拳手”是不练习套路运化形式而成为“拳手”的。所以不管“拳手”是否“‘套路’之同义词”,他都包含了传统武术的精华在内,都包含了武术精华的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化技巧机势在内。不知道套路的运化技巧机势的人,大概起码是在陈家沟还是够不上这个“拳手”资格的呢。你说呢?这是否说“‘拳手’一词的含义古今略同,”而且是包含“套路”的意义在内的“同义词”呢?“拳手”的意义不仅在陈家沟是如此,在传统武术的其他门派中也莫不如是;莫不是以套路的运化形式为根本的;莫不是以套路的技巧机势的运化形式为基本的训练方法的;莫不是以套路的技巧机势的运化训练而达到高境界水平的;也莫不是以套路的技巧机势的运化训练方式而达到炉火纯青的神化境界的。如果套路要是像某些人所认为的没有任何作用的“拳棍子”的话,我想套路的形式是不会成为传统的中国武术重要的训练方法形式的,也早就被淘汰掉了(请参阅清玄散人著《拳经洞微·武术的套路》等有关文章)。哪里还会成为传统的、中国特有的武术训练的方法形式呢?哪里还会有传统的、保密的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形式呢?哪里还会有偷看别人家练拳而窥其破绽的呢?!也不会有甚么一看套路的练法运化过程,即可知道应用过程中的破绽在于何处,是师父的保守所致?焉或是学者的练法瑕疵? 武术界旧有的保守行规中,套路技势的组合运化形式也是其中之一呢。要不然在旧的流传习俗中,同一师父教导出来的套路,运化技势的结构、运化技势机巧的方法形式,确是大有不同的。别的我不敢说,在通背缠拳门的传授中可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就拿樊一奎所写的《忠义拳图稿本》来说,即是属于表演形式的、方框形式架构的练法形式,并非是实际对垒意义上的套路运化形式。而且在套路运化中很多的、过渡性的小技术招势一个也没有列入其中。这对于外界来说,无疑是极难得其真实技势运化的技巧机势的保守做法。 奇怪的是沈寿先生倒是对王宗岳情有独钟。可惜的是王宗岳似乎并无有完整的武术体系可言。既无拳法套路,又无刀剑配套,而沈寿先生似乎已想象出了一个王宗岳的拳法套路,因而断定:假如王宗岳有太极拳套路的传世话,那一定和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不一样的说法(参见沈寿《太极拳文集》)。但他似乎并无应该和谁一样的定论,所以说他心里已有了一个套路的王宗岳。 严格的说被称为王宗岳《太极拳谱》的东西,是够不上起码的一个“谱”字的称呼的。因为这已经是离了“谱”的谱儿,是一个根本就没有谱儿的“拳谱”。虽然沈寿先生在《太极拳谱·序言》中说是广义的“拳谱”,这只是一种混淆的、或是混杂的说法。其他的几家太极拳书都可以称作“拳谱”,因为人家都有起码的“谱”存在;唯独所谓王宗岳的不可以,因为他没有谱儿可言。更何况王宗岳所重视的只是《隐符枪》而已,这在其序言中已经是明提到了的,所以也根本就没有把什麽“太极拳”放在眼内笔下。要不然连多次要求为其作序的作序人,在序言中就只字未提太极拳呢? 沈寿先生说“《太极拳谱》这一书名,始见于清代乾隆年间山西王宗岳的著作”(见沈寿《太极拳谱·序言》)。这是不确切的说法,一是因为这是武禹襄的假借之托(参见清玄散人所著《拳经洞微·明确十三式的创编澄清太极拳的历史》等有关章节),而且在武氏之前并无有此说;二是因为就连武禹襄自己的《谱本》也是没有人见到的广陵散,唯一可见者唯有其外甥李亦畲所留于同治六年的手抄本。确切地说这应该才是最早见于1867年的《太极拳谱》本,再早的只能是推论出来的东西,并非真有与其名称相符的东西。 我之所以推断其为名利计,是因为沈寿先生即否定陈王廷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似乎也理应放弃作为陈式太极拳法指导思想的《拳经总歌》为陈王廷所作才是。然而他是乎并不愿放弃这款润笔之资,因此也就决定“仍按唐豪著述中,把陈凑庭定为《拳经总歌》的作者”。并认为“也颇见其拳法真髓。”并且肯定其“具有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代拳术歌诀,尤其对于今天开展的武术散手竞赛和太极推手竞赛活动,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这也就是因为“以免涉及‘王廷’与‘王庭’”不能“音转”之故吧,所以取其“凑庭”而别之。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陈王廷既然并非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那末这首歌是针对那种拳法而写的呢?陈王廷会的究竟是甚么拳法呢?为甚么会只创刀枪而不创拳法呢?你认为沈寿先生的这种“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的分离说会成立吗?既然《拳经总歌》不是针对陈家十三式拳法的,为甚么会“对于今天开展的武术散手竞赛和太极推手竞赛活动,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而这首陈王廷的《拳经总歌》可是陈家列为十三式应用指导原则的歌诀呢;同时也是通背缠拳门列为首要的、实际对垒应用指导原则的歌诀呢。沈寿先生似乎是毫无知于此的。因此沈寿先生并未能有这方面的答案,不仅没有答案而且连太极拳的源头都是没有的(参见沈寿《太极拳文集》中的“太极拳源流表”)。所以称其为有流无源,有爹无爷(意为:祖上无关紧要;有爹就行,至于原来出自哪里都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我想,如果要不是杨露禅就学于陈家十三式留下清晰的传递关系的话;要不是武禹襄有于陈青萍处“研究月余”的记述的话,他说不定也要否认陈家这个来源之处呢。要不然其在几家太极拳的排序中,竟会把陈家列入最后一位呢。有人虽可以说这种排序并非是有意的,但由沈寿《太极拳文集》中的:“老趟太极拳的主要学派原有杨、吴、孙、武、陈五大派”的排序看,确是精心的。 而且还有一个可以证实其为经济利益计的证据是,在其书“第五节《拳经总歌》与戚继光的《拳经》”中。其在第一段既开篇明义的言明,陈凑廷的“《拳经总歌》实际上是根据明代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拳经》歌诀撰写而成的一首纲要性歌诀,其中突出了它的战略、战术要领,并附带地叙及其代表性的拳式。”且深怕人们不相信,而进一步强调:“这只要把《拳经总歌》所用词语,与戚氏《拳经》歌诀相互对照一下,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肯定:“这说明戚氏三十二势长拳可能在河南温县流行过一时,最后才逐渐演变为太极拳的。”并进一步断定:“这种更改名目性的变化,恐怕不会早于陈凑庭作《拳经总歌》之时的。” 这本来是沈先生已由考证而断定的事实,本应该逻辑性的、顺理成章的结论为:“陈凑庭创编了太极拳”的,但其却在此又故意犯糊涂了起来。不仅不愿把创拳的荣誉归于陈王廷,而且毫无有了创拳荣誉归属于谁的主张。其说道的趋势既偏于了戚继光,有扭向了王宗岳。这从他后面的说法上,是完全可以证明的:“而‘太极拳一名长拳’之说,或即因其源于戚氏三十二势长拳的一种历史传闻。换言之,太极拳原名‘长拳’,而且其前身就是戚继光的长拳;是后来才更易拳名(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应是戚继光创编了太极拳),并吸取和尊奉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本门拳术的经典著作的”。在此又似乎应该归功于王宗岳才对,但他又无胆量作出此种“背经离道”的结论。所以便来个:“但寓意在于抛砖引玉,”言下之意即在:“最好有谁能替我说出王宗岳来就好了。”但却有难知“能明我意者其谁”之遗憾。 而又有谁能如此不顾事理逻辑的替他说糊涂话呢?! 这里还存在一个奇怪的说法,前于王宗岳约百余年的、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居然能够、会“吸取和尊奉”后于其百余年的所谓“山西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作“为本门拳术的经典著作”?天下竟有这等不合情理的咄咄怪事,这岂非滑天下之大稽么? 在能“音转”与不能“音转”上,沈寿先生也是颇见功夫的高手。其在《太极拳文集·太极拳基本拳式名称浅释》的“扇通背”的名下,说:“吴式同此名,88式作‘闪通背’,孙式作‘三通背’,武式作‘三甬背’,陈式作‘闪通背,’皆一音之转。”而且连“‘揽雀尾’”都“可能是‘懒扎衣’的音转”。请注意:若大的不同,都可以是“皆一音之转”。而对于陈王廷一名的“王廷”与“王庭”上却是不能有“一音之转”的。目的不是别的甚么,只是为了否定陈王廷的创造太极拳之说;就连陈王廷创造陈式太极拳也不行,甚至于连“乡兵守备”也不能当。因为这里的这个陈王廷虽然同名,却也不能是“皆一音之转”的陈王廷。因为他们“敝乡宗族聚居区同辈人的排行名字中,也有‘廷’‘庭’‘亭’等同音字,却不是一个人。”因此证明陈家沟的陈王廷、与乡兵守备的陈王廷不是一个人,陈王廷与陈王庭则更不是一个人。更何况“即使《陈氏家谱》原文为‘王廷’,”那仅凭《府志》《县志》中附带叙述的‘(温县)乡兵守备陈王廷’的这么一句话,也实难确证这个陈王廷,一定就是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因为温县大而陈家沟小,”“又何以见得这个乡兵守备陈王廷必定是陈家沟人呢?”这可真是难得一见的能“音转”与不能“音转”的深厚高昂的学问,是登峰造极的能“音转”于不能“音转”绝活儿。在此独家登峰造极的领地里,最好是目瞪口呆的闭口莫言,毕竟这是难以企及的顶峰呢。 --清玄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xsr
qxsr
当前离线
积分
923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9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9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 积分
积分
923
发消息
楼主
|
发表于 2006-2-2 11: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糊涂,糊涂先生,清楚糊涂,糊涂清楚;清楚于糊涂时,糊涂与清楚处;颠三倒四的考证,四倒三颠的糊涂。有人赏识,名利钱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 11:53:1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用微信扫一扫
互动赢积分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