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70|回复: 1

针道与拳道一

[复制链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发表于 2006-4-16 14: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 极 拳 与 养 生 桂 亮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顺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经络气脉之上;如果练太极拳练了多年自己身体内一点气脉反映都没有,只为比高底,而不练到经络气脉上,还不如不练,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历代太极拳大师年青时意气风发以技击闻名于世。至晚年,都以丹道养生为最终之回归,如杨露禅,孙禄堂,武禹襄。可见技击是太极拳法之末伎,切不可沉溺于技击的快感中,而迷失了自己。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 附:孙禄堂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情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至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乔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quot;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可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纪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在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也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两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至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合合,如沐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熟睡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也,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者,未能详其姓氏,故未能录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87

帖子

140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09
发表于 2006-4-24 22: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好好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