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少林嫡传十二式易筋经
曹英峰 第一式 韦驮献杵 口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此势与第二式、第三式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
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经络走向,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 动中含静”、“动静两盖”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 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直人地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 全身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它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 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会明白了。 要点一:身体要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 到这项要求,两脚不可并踵站立,否则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 反而紧张而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 的脚为标准,相距约一脚的宽度,同时足踵和脚尖必须左右看齐。 要点二:脊柱要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锅穴(即两肩的尖端 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感觉。 要点三: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 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 要点四:两手自然下垂,轻贴大腿外侧。 要点五: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慢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手 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一拳处停止,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 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 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图1)。 第二式 横担降魔杵 口诀:足趾支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紧接第一式,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 右两侧伸开,双手与肩平行,成“一”字形。此架子叫做“横担降魔杵”。这 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然后把足踵升起,脚尖点地。日久功深,可只 用大脚趾点地,其余四趾离地。此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上下同时动作 ,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中,意念一定要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达到心平 气静的境界。表情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若再脚 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图2)。 第三式 掌托天门 口诀: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 放宽,舌下生津将腭抵,鼻中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 在“横担降魔杵”之后,两手继续向上划出半个圆,同时两掌由阴掌缓缓 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两中指微微接触,与“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垂直相 对。此时两臂已平行竖直,微贴两耳门,同时用意念从“天门”向上“内视” 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 稳。在做此动作时,还必须用脚尖点地,继续抬起足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 且足踵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使“阴跷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 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 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 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则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 会自然膨胀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般坚强,似树干一般牢固,尤其应以两侧 的胁肋、髀、股等部位,即经过肝脏、胆腑、脾脏的经脉感觉特别明显。 然后,牙齿微微咬着,缓缓运气。自觉咬紧牙关后,耳根振动,上及两鬓 为度,同时舌头微抵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 吸,把气息调匀到细长而绵绵不断为标准。再把掌托天门的两掌捏成拳头,仍 分左右,按上举时的路线往回下降,好似去夹腋下的东西,变为“横担降魔杵 ”的架子,同时双脚配合,缓缓落平足踵(图3)。 第四式 摘星换斗 口诀: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 右侔。 接上式,把右手单掌缓缓向上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到左 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手 阴掌的掌心,左掌则一边向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用手背贴腰眼。这时体内气 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气息调匀。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右掌 心,一面则把意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呼吸吐纳,意念腰眼自然发生 一凸一凹的现象,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微微运动。随意呼吸,不必拘 泥。然后,照着上述的操作,再把左手上举,掉头向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 眼,又照右手上举的呼吸方法,同样体会左手。这样的交替操作三五次,但两 手上举的次数必须相同。有些人练这一步时,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 外,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 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 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从外向内才是摘,有收摘的意 思。人们又以北斗星的形状来形容这个架子的姿势(图4)。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 口诀: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一、接摘星换斗势,须由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 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 顺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微曲似仰月,同时 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拢如鸡头,气机集中在掌心 的劳宫穴),意念在掌中,有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感觉。 二、在右手动的同时,右脚向右前方上进步,成右弓步。 三、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成擒拿手的同时,左手须一边从阴掌顺势向下落 ,一边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后抄去,左臂与左腿同为直线,手臂比腿 部高。 四、接右弓步,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意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 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运动,在吸气的时侯,两眼内视观注右 掌向后倒拽;在呼气的时侯,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 、肘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微微相应而颤动。把这四个动作紧密结合操作完毕 ,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 则反向身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如此反复几次,左右势次数相同(图5)。 第六式 出爪亮翅 口诀:挺身兼努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接上式,顺式变换成出爪亮翅。先把弓步的后脚向前收,两脚立正站好, 后手同时顺势抄向前面,与前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手指笔直,掌心向前) ,肘、臂与两肩等平直朝前方推去,开始时轻如推窗,前推到极点时,则重如 排山。这时上身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眨眼,目视前面,集中精力观看两掌的 中间,意念观想明月的感觉 (日久功深,其效自显,不可强求)。然后,再把排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如海 水还潮,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于左右两胸胁。之后,双掌重向前方 平直推去。如此往复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 可呼吸颠倒(图6)。 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 口诀: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 ,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接第六式出爪亮翅,动作与剑术的拔剑式相同。 一、右手向上举提,一面朝脑后划圆,一面将掌变成半阴半阳掌(手心向左 ,手背向右,拇指向上,小指向下),右掌直抵脑后,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 指轻拉左耳天城穴(即耳上的尖端,把耳轮折卷,在骑缝处)。 二、在右手划圆的同时,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旋转,后脑向右方,迎接右 掌相抱。 三、右掌已经抱头攀耳,右肩与上臂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四、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牵动,头颈同时与掌相应运动。这时意念随 着气脉的运行,集中在右肘尖,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五、左掌配合右手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从排山掌顺势向下降落,由阴 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划圆。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时,即再变为 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左腿、偎髀枢,从骨盆向上,反掌贴背心 ,掌背贴在两个胛骨中间,约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意念仿佛有手掌被背 心吸着的感觉,左腋牢牢闭住,同时配合右手抱头、拔耳,意念左腋顺应。另 外,身子既放松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六、呼吸配合上述五个动作,从第一动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 机,略带闭气之意,轻轻呼吸。头、颈、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笔直 ,气机才能沉静下来(图7)。 第八式 三盘落地 口诀: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 ,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这是连接第七式而练上盘、中盘、下盘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盘落地。现分 析如下: 一、先从九鬼拔马刀势起,身子直立不动,两手分别从后脑和背心各自向 左右平伸,使左右两手与肩相平,成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两手平伸后,随即把左脚向左分开,两脚相距大约二尺五寸,但高个 子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总以两腿不觉别扭为原则。 三、屈两膝变成马步,以大腿与地面水平为度。同时不能弯腰驼背,须求 脊柱笔直,与大腿成直角。 四、在两腿屈膝时,两掌都用阴掌缓缓往下按,好像按压东西似的,劲力 绵绵不断地往下沉压按去,两掌配合两腿,不可参前落后。两掌下按至掌与膑 骨相平为准。 五、将下按的双掌一齐翻转成阳掌,仿佛两掌心托着重物一样。 六、随即两腿慢慢伸直,还原成直立姿势,两掌一齐随着上升,意念掌中 很沉重,以双腿伸直时双掌与胸部相平为度。这时左脚向内收回,与右脚对齐 ,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两掌保持此姿势不动(图8)。 第九式 青龙探爪 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蜷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 ,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此势是专练肺脏、肝脏、胆脏和带脉的方法,即所谓降龙伏虎的动功。 一、接前势,左手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五指分开半伸半屈, 相距约三四分的距离,掌心空而圆,可以容纳一个鸡蛋,意念集中在掌心,取 名龙探爪),再顺势向左肋收回。在收回时,以左肘尖领全臂后退,肩、臂、腕 、掌随之运动,齐向左后方缩去,不能紧张。 二、在左掌变化时,右掌翻转变成阴掌的龙探爪,借左掌向左后方缩去之 势伸右掌,动似波浪相连,相应地朝左侧探爪抓去。注意意念要把左边的期门 穴、云门穴张开,右边的期门穴、云门穴闭着。 三、在左掌后缩、右掌左探的同时,腰腹部随着肩臂的势子,相应地向左 扭转,同时腰腹部要放松,才能把腰间的带脉锻炼得柔韧如丝,松紧合度。 四、在前三项操作中,呼吸的运用是撮口音发出“嘘”字的音调,右掌向 左面伸,又探爪向前抓时,即撮唇发音。如波浪般连续向左探爪,同时口中相 应发出“嘘”音。 五、头也跟着向左侧转,与掌、肘、肩、臂、腰、腹相应。 六、以上五项动作操作后,再照这种顺序,反缩右掌,探伸左掌,向右侧 抓去,与左式要领一样,双掌交替转翻二三次(图9)。 第十式 卧虎扑食 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 换行,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式收身复立平 。 此势是俯身低下,用矮架子来锻炼经络,在武技方面,又可变化成各式“ 地支”的架子,少林派中的地趟招、十八变化等很有名的拳技,都从此势演变 而出。 一、接上势,顺着右掌左探、左掌内缩的姿势,随即抬起右腿,向右前方 跨进一步,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变成右弓步,同时胸、腰、臀顺势前倾。 二、右掌顺势借劲,从左探爪向右前方变成阴掌,斜行削劈,以劈至右膝 膑骨前面为度。 三、顺着右掌的运动,左掌直接从左肋下面变成阴掌,向左前方斜行下扑 ,如老虎扑食,与右掌看齐。 四、随即双掌下扑,双掌心贴地支持上半身,右腿稍弯,左腿伸直,以支 持后半身,同时把头昂起,两眼注视前方,腰部放松,脊背平直而不可僵硬或 者凸起。 五、随即把双掌掌心凹起,五指尖支地,以支持体重。同时两脚跟离地, 只用足大趾尖点地,支持体重。 六、双肘再缓缓由上向下,一屈一伸,一沉一起,同时胸部向前缓缓前进 四五寸,再退回四五寸。如此来回运动三五次。 七、在双肘屈伸、进退的同时,左腿弯曲,小腿向上、向后翘起,这叫“ 虎尾腿”。翘起的程度,以脚心朝天、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为标准。 八、左小腿上翘,配合两手,右脚也如此法运动二三次之后,随即放下右 腿,顺势向胸口收左腿,变成左弓步,同时掉换右腿,再把右腿翘起,照上述 动作继续运动二三次。如果在换左弓步、翘右虎尾腿时,手足疲乏,可以放平 掌心和足心,松口气再抬起来。 九、这时使用鼻吸口呼的方法,在双臂一屈、胸部一进时呼气,而在双臂 一直、胸部一退时吸气(图10)。 第十一式 打躬击鼓 口诀: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舌尖微抵腭 ,两肘对平弯,掩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此势接上势,可锻炼腰腿。 一、接上势,右足起虎尾腿后,随即把虎尾腿放下,还原成右箭步,同时 再把手足放平,掌心、足心接触地面。 二、随即收右腿与左腿平齐,蹲身竖腰,两掌离地,反掌贴于后脑的玉枕 关,掌心塞住两耳孔,两掌的中指尖微微相接,指头贴着玉枕关,两肘弯屈, 在头部两侧相对,肘与肩平行。 三、贴好玉枕关后,随即慢慢立起腰腿,全身放松而须笔直。立直之后, 开始用中指、食指、无名指轻轻敲击后脑的玉枕关,左右两手交互敲击,这叫 “鸣天鼓”。敲击的节奏,应该用“渔阳三挝”,分二四边音与中音的击鼓法 ,再用“幽冥钟”的一百零八杵撞钟法,此为“黄钟”、“大吕”合奏,始为 “鸣天鼓”。初学的人,不必这般细致讲究,只运用指头敲击,发出鼓声就可 以了。 四、鸣天鼓做完后,双掌继续抱着后脑,慢慢俯身弯腰,腰胯放松,将头 向两腿之间弯垂下去,以不能再弯垂为度,但不可强求,同时双腿要挺直,与 打躬的样子相似。 五、弯腰与垂头之后,随即慢慢直立起来,全身笔直,再鸣天鼓一次。 六、在弯腰与垂头的动作中,牙关微微咬紧,同时控制呼吸,只细微地鼻 呼鼻吸。日久功深,可以完全闭气。站直起来后,则正常呼吸(图11)。 第十二式 掉尾摇头 口诀: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凝神一志,直起顿足,伸肱直臂 ,左右七次,功课完毕,祛病延年,无上三昧。 这是易筋经的最后一势,也是结束练功之法。看来简单,实则此法能使全 身常经奇经的气脉通通调和,使全身轻松舒适。 一、接上势,两掌从后脑向正前方推去,使两只胳膊伸直与肩相平。 二、两掌十指交叉轻扣,掌心向地,再向胸前收拢,约距胸口两拳远近, 随即慢慢下推及地。不能推掌到地的人,能推多少算多少,同时腰部随着双掌 下推之势放松下弯,但双腿须笔直。 三、双掌推到地上,头部向四面微微摇转。 四、随即缓缓伸腰,两掌同时上提,不可参前落后,恢复直立的姿势。 五、双掌松开,向左右各挥动七次,两足各顿地七次。 六、呼吸与平时一样。 七、要把意识集中在两处,直立时集中在鼻尖上,推掌及地时集中在掌心 。如此意识集中,呼吸放松,可进入练静功的准备阶段,也是“由动入静”的 练习办法(图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