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仿宋_GB2312][/face] 关于"劲始于足"的体会 人人都知道,太极拳练的是个劲,松柔缓慢,空灵园活;松活弹抖,如水透隙;闪展腾挪,随机应变;引进落空, 玄妙在于知劲,知劲在于懂劲,懂劲在于用劲,用劲在于起始,起始在于开合,能开能合四两拨千斤.各种心法密决,都是求的这个劲.无劲,就无精,气,神的势.无劲,也就收不回来放不出去.所以,快练慢练, 就要从这劲"起于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捎"上来找. 太极拳讲究个松沉,松沉到那里呢? 松沉到脚底.沉肩坠肘,松腰活胯,一呼一吸,都要落到脚底.即就是虚领顶劲中的领,顶都要从足底生起.有人说:"松沉到丹田里",这话也对,对的是浑身无处不丹田,无处不松,无处不沉,足底也是一丹田.腹部丹田位置,是存气行气发劲的本源. 一般人认为此劲是从腹部发出的而忽视了脚,就达不到捎引根催. 比如站桩时如未松沉到足底入地,心神一静,就要飘飘欲倒,何能成为不倒翁?所以:"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慢中找劲,太极拳以慢著称,缓拉慢运,轻起松落,劲从何起,又到何处?就是为了寻劲,如"起势",双手缓缓捧起,不是用臂力抬起,而是气沉丹田注腿植入地,意念足跟手而起."白蛇吐信",此劲达于指捎,试以手或肘,肩,腰,胯等处起劲,虽快而跟虚. 能寻到足跟而发时,手松沉而不软.慢中转快,一念之间劲至捎节,虽快而不散,方是随心所欲. 离开脚而使劲,上实下虚,只是肌肉之力. 体昧不到劲从足跟一节一节的贯穿到捎节,就达不到一个整劲. 人在松静之中,突然的猛打速攻, 快急的松活弹抖,机灵的跟进闪退, 劲虽达于捎节,却源于足. 比如陈拳里的"连珠炮",掩手肱拳,当头炮,双推掌",玉女穿梭,突然的弹抖爆发力以及各种肘法等等,其劲力来源于腰裆,起于足跟. 一个金鸡独立,足跟之劲通腰贯背达手盘旋而上,所以此势又被称为"朝天蹬", 若凭腰劲或臂力,远远不如少林拳.所以拳谚云:"手似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在内家功夫来说,这脚打人并不仅仅是用脚的踢打. "足起有地,运转有位,劲由脚起,依靠大地的依托,直,方,大也",利用地面的反弹力(作用力)到手掌发劲(反作用力),形成一个整体劲(合力),从根节到梢节,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直达发力点, 就是意在人先,内气鼓荡,一气浑园,天地人合一.这即是大周天及意气圈的形成.静如处女;轻若流云,稳若泰山;在推手中,一松一沉,一开一合,一落一起,一旋一转,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之间,某脚指轻轻一点地人就出去了. 陈长兴言:"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陈鑫云:"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练拳,推手到了一定程度,越练越觉得劲由脚到腿传至臂上。即一般太极拳谱所谓之其根在脚。无论弹抖劲, 缠丝劲, 通背劲,都是从足而起. 舍此只能是某部位之蛮力.看似凶猛,却飘浮少了一个艮卦之<肘>劲. 有所感悟说于师,纠我偏差扶我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1 12:59: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