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17|回复: 2

练功要领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867

帖子

44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08
发表于 2008-5-21 12: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练功要领


练功要领


张天戈


练功要领,是练功时必须遵循的纲领、要旨。它是练功实践总结出来的带有指导意义的普遍性规律和经验。遵循和掌握这一规律,练功便会沿着正确轨道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气功效应,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和防止偏差的发生。

现据我们的实践体会,并参照上海气功疗养所等单位的经验,提出如下几个要领,供初学者参阅。

一、坚定练功信心

气功是自我身心双修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实践性强,要求人们必须身体力行地亲自锻炼才能收到效益。这就象游泳一样,仅凭理论、要领、口诀是不行的,只有下水坚持学练才行。坚定练功信心,是气功修练最紧要的科学态度。要想练好功,就得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坚持不懈的锻炼下去。所谓坚定信心,是指不疑惑不动摇,坚定不移。常见有些人练功信心不足,对所练功法能否起到效果抱疑惑态度,本着“试试看”的心情练习,没等锻炼多久,就觉得这个功法效果不佳而改换另一功法;或者练功中出现一些异常,就误认为功法有问题;或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其结果,即浪费了时间,又没学到东西,当然更谈不上治病保健的效应了。古语说的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在气功锻炼中就很恰当。纵观古今练功有素的气功家,无一不是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多年自我修炼,然后才取得却病、延年、益智或诱发出体内潜能的。气功的特殊效应是无庸置疑的,其关键就在于坚定信心,常练不辍。

气功效应的取得,需要使人体从生理上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这种量变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相当的时间积累。只有长期坚持锻炼,才能达到高深功夫,取得良好效应。古气功家讲的好:“一炉保常温,不烧冷锅灶”,意思是说修炼“内丹”(指内丹气功),要坚持,不能间断。如果忽冷忽热,炼炼停停,是永远也炼不成丹的。所以练功要在选定功法的基础上,长期坚持,要有钢梁磨锈针的耐心,水滴石穿的韧劲。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大量实践经验告诉人们,只要坚定信心,矢志不移,诚心诚意地坚持锻炼,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松静自然

松静自然,是指练功时身体各部位要轻松自然,思想和情绪安静舒畅,姿式不要过紧,呼吸要畅顺,全身保持一种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松,是与紧相对而言的。紧,指紧张状态,练功时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机体的紧张,如摆姿式时故意拿架子,身体就松不下来。二是心理上的紧张,如在意守时用意过重,给心理上增加了负担;或追求气感,使思想上有意无意的产生了负担。这些思想上的欲望和要求,都被看作是一种紧张状态。无论是机体上的紧张,还是思想上的紧张状态,都是练功中应当避免和制止的。制止的办法,就是放松。放松的目的,一方面解除上述两种紧张形式;另一方面是通过放松,达到肌体和思想上的轻松自然。

放松的具体做法,可结合功法的具体要求协同进行。气功功法诸多,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具体操作方法,虽差异很大,终不外乎气功的“三大要素”。调姿方面,在按规定摆好姿式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放松全身的肌肉,但要掌握好松而不懈的原则。卧式功法,较易放松,坐、站两式,就困难些。要在维持一定姿式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肌肉松驰。在调神方面,要体现一个“松”字。机体放松,固然重要,而意识上的放松更属关键,所以在全身放松的同时,从思想上要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另外在意守呼吸或意守某个部位时,都不能过于集中,过于用意,必须消除紧张,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在调息方面,呼吸要通顺自然,不要故意挺胸鼓腹,硬性加深呼吸或憋气。

静,指相对的安静。静与松的关系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全身和意识上的放松,能促进入静;入静后则必然呈现全身和意识上的放松。静的具体要求在呼吸方面应做到出入无声,悠匀柔长。在意识方面则须情绪安定,思想淡泊,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在姿式方面,具体到静功功法中,则体现上身不动不摇,舒适宁静。

静,在气功锻炼中只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是没有的。气功所需要的“静”,又分“内静”和“外静”。内静是指主观意识上的静,这是气功的关键,练功时十分强调主观上作到清静无为。外静是指外界环境的静,这个静也是相对而言,客观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宁静的环境,只是要求尽量达到周围环境的宁静。所以强调主观上要适应外在环境,锻炼“闹中取静”的本领。

“自然”就是自在安然。练功中强调的自然,是指在进行姿式、呼吸、意守等方面的锻炼时都应该在自然而然的前提下进行,不拿劲不造作,不勉强。当然,任何功法的锻炼,都是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意识的进行,不能随随便便,任其自流。在初练功时,为了符合功法要求,会感到一些不自然,而经过一段的练习,就可逐步达到自然,这就是“功到自然成”。自然的本身,也包含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练功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这就是古人所讲的“道法自然”。

三、循 序 渐 进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气功锻炼,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同样有它自身的进程规律。工夫先浅后深,最后达到炉火纯青,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这需要一个很长的锻炼过程。在练功过程中,一般有两个不良倾向,一是急于求成,练的过多过猛;一是松懈散慢,一曝十寒,这些都是违背气功锻炼的客观规律的。因此,一方面要强调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树立锻炼信心,始终如一;一方面要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功夫上循序而行,克服急于求成。譬如:练内养功,可以先掌握姿式和深呼吸锻炼,当深呼吸比较熟练自然后,再加上停闭呼吸--再加默念字句--加舌抵上腭--意守丹田,这样一步步地掌握,就能比较顺利的获得预期效果。疗效的获得,都是由小到大,由微到著。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掌握功法的快慢不同,收效时间当然也有差异。有的人练了几天就觉得病情有了好转,体质增强;有的人练许多天,才觉病情有所改善。功效获得较快者,虽属难得,但还应总结经验,继续锻炼,以巩固和提高疗效;功效获得慢者,更应坚定信心,查找原因,及时总结,坚持锻炼。气功疗法的获得,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机体转变过程,应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

四、练 养 相 兼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修养并重,两者同步进行。练功固然能补益元气,却病强身,益寿延年,然而不注意合理养慎,肆忌伤神耗精,过劳伤身,则虽练功培补,也不能使元气充沛,仍然对身体有损害。为此,必须强调练与养密切配合,才能补而不失,心身双健。

“练”指练功。就是在练功时,按着具体的功法要求,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摆好姿式,调整呼吸,集中思想,排除杂念等。“养”即调摄、静养,养的内容相当广泛,祖国医学所讲的“道生”“养生”“摄生”均属养的范畴。从气功学来说,大体可将养分为“功中养”和“功外养”两种类型。

功中养,即指练功中的静养。当练功相对入静后,会出现自我感到身体极为舒适,呼吸柔和绵绵,情绪宁谧恬静,或有一种十分快活而又无法言喻的美感等一系列气功功能状态。这时,练功者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保持在这种状态中静养(注意,不要过意留恋和追求,要顺其自然,微微用意,介于有意无意之间)。并不断地继续进行练功调整,使这种静养境界深入发展。这种静养状态,有时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有时转瞬即逝,练功者可以积累经验,更多地形成这种功能状态。

功中养的另一个意义是,在练功过程中,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静养”状态时,尤其初期练功的人,练功不久,会有疲劳感觉,或呼吸有憋闷感,这时可自己静下来休息一下,接着再练,或者借此收功休息,静养一下再练。比如初练内养功或强壮功,练上半小时后,就可以放弃停闭呼吸和意守,单纯全身放松,静养10至20分钟,接着再练。如此练练养养,养养练练,日久,自然会功夫加深。功中的养与练,往往是相互交替进行的,也是相互促进的。练中有养,可使练功恰到好处,不致用意生硬,养中有练,可使静养状态相对延长,质量提高。

功外养则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养。其主要内容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也就是说生活要有节律,情绪保持恬静乐观。这些内容在练功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予以注意,这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有力保证。其中精神内养,对练功关系最为直接。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功外休息的好,精神充沛愉快,练功时得气感就快,入静程度也深,气功效益就显著。反之,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会影响练功入静,甚至会引致气功出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功外养的作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保持一种不务名利,胸襟坦荡,大度豁达的精神境界。

五、意 气 相 依

意气相依,是练功的要领之一,又是练功所要达到的一种功夫境界。也可以说,练功必须按着意气相依的原则去做,而最终又要达到意气合一,意随气到;气伴意行,意气一体、心神相随的高深功夫。“意”指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气”指呼吸元气和真气,有时又指练功中的感觉;“相依”是指二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合之则一,分之则二,二者并重,不能强分主次。

练功要求意气相依,最忌片面强调以意领气。有的人练功中往往强调呼吸柔细匀长;也有的说气功必须练成腹式呼吸;还有的说“真人之息以踵”,呼吸一定要深达足跟等等。于是就专在呼吸上下功夫,或故意拉长呼吸,或用力“鼓肚子”,或强行将气送往足跟等。这些主观意识的硬性做法,都是属于片面强调“以意领气”的不良现象,长此下去,会引起不良后果。

所谓呼吸深长,腹式呼吸,踵息以及各种气感,是在练功过程中情绪安定,注意集中的基础慢慢出现的。所说的“心平气和”,“息调则心安,心定则息调”,即是意气相依,古人称之谓“心息相依”,这是经过长期修练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主观硬性做出来的。

练功中又要注意不能片面强调以意随气(气感)。在练功时有时会出现各种感觉,有局部的胀、痒、冷、热、酸、麻,有全面的轻、飘、浮、沉,甚至有一定路线上的暖流感觉。这些感觉都是片断零碎的,有的暂时出现一下,随即消失,有的则经常出现。有人把这些得气加以夸张,误说成是练功的唯一效果,是练功的最终目的,因而引起一些人的盲目追求,也有的硬想练成这样、那样的感觉来;或者当功中一旦出现某种感觉时,把兴趣和注意力全集中到这方面去,丢掉了有意识的锻炼,放弃了意守部位,注意力随着感觉打转转。这些都是片面强调以意随气的结果。

气感是练功自然产生的,当练功出现感觉时要任其自然,适当掌握,按着功法要求继续进行,不要对片面对感觉产生兴趣,分散注意力。即使当一时感觉很舒服时,也不要留恋而贪功。

六、准 确 灵 活

练功所要求的准确灵活,是指进行肢体活动,自我按摩,自我拍打等,它的姿式一定要正确,动作要灵活自如而又合乎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练武有句俗话:“教拳容易改拳难”。指的是如果开始时练功不正确,形成习惯以后,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练功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要认真学好动作,不可马虎潦草,粗枝大叶;做的时候,不能简化应付,要求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虚实都要分辨清楚;对举动、部位、手法、次数、神态、用意、呼吸也都要一一记清。所谓灵活,是指操作时除注意准确外,还要不僵不滞,举动灵活。此外,对动作的轻重、节数、次数等,也要从身体情况出发,灵活掌握运动量。

在静功锻炼中,也存在着一个准确灵活地掌握练功火候问题。练功中火候不足难收到练功效果,火候太过必然招致胸闷、头痛等偏差的出现。所谓火候,是指练功时用意和用力的强度。譬如,“调身”时的姿式宜放松自然,舒适得力,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调息”时呼吸宜逐渐达到悠匀细长。呼吸用力太大或随意呼吸丝毫不加意守都不符合要求。“调心”时,意念的火候,关键在意守的强度,古人总结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就是比较准确的意守火候。

在意念的强度上,要灵活调整。练功开始,杂念纷纭,可适当加大意守强度,随着功时延长,杂念渐少,意守强度可放小一些,如果练功遇到外界刺激,或心情不好,可适当调整意念强度,如果心情很好,就要放小一些。这样做就是练功的准确灵活性。

在练功时间的掌握上,也要灵活适当。每天练功时间太短,难于收效,每天练功时间过久,也会给身体带来不适或疲劳。合适的练功时间,为了保健,每日应不少于1小时;为了治病,应不少于3小时。另外,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功夫的深浅程度,灵活调整练功时间,以功时不勉强,全身无不适,功后头脑清晰,精神愉快为最佳功时。

七、动 静 结 合

这是动、静功锻炼方法和相互结合的问题。动,指形体的动与内气(体内的真气)的动,前者可视为“外动”,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是指形体的静与精神的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就练气功的本质而言,乃是在于激发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使其更有序地“动”起来,从而起到平秘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补真气,却病延年的作用;也就是对人体起着激发,调整修复和建设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气血不通畅就要发生疾病,而要使气血通畅,就必须使其更好地动起来。因此,动(内动)是基本的,但是,这种动的作用必须在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所以,静(内静)又是练功的前提。不能更好地静,就不能更好地产生动的作用。在动静功法的练法和结合上,有的以动主,有的以静为主,但总以动静相兼为妥。这就是:练静功要做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动;练动功要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进一步达到动静双赅的境地,将动静融合在一起。在一般的结合上,则可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性格、体质、练功速度等,若系病人则还要考虑不同疾病及同一病不同阶段等等,把动功与静功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例如,可以在做完静功后接着作一些动功;也可每天练一两次静功,再练一两次动功,也可早起练动功,晚上练静功;在初期练功阶段或是先练静功,或是先练动功;或是以动功为主兼练静功;或是以静功主兼练动功等等。这些都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灵活掌握。总之,只有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才能相得益彰,不致出偏差。
我要转帖十万张,金之本色在于光明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发表于 2008-5-21 14: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有代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94

帖子

110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01
发表于 2008-5-23 21: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写的,写的非常之好,认识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