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18|回复: 0

《 练功秘诀 》 金一明 著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867

帖子

44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08
发表于 2008-5-21 13: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rl=http://www.qgren.com/bbs/misc.php?action=viewratings&tid=7651&pid=60513][/url]《 练功秘诀 》 金一明 著


《 练功秘诀 》 金一明 著
练功秘诀总目录

( 一 ) 外壮总类

一 硬功腿步类

练功之初,先练腿步者,尽以腿部为全体之基础。腿部无功,则基础不固,基础不固,虽练有身手之行功,亦若无根之树。故练功者,必先深练腿步。兹将腿步功,分列述之。

1 马裆步功

马裆步姿势,系将左右两足分开,足尖向前,两腿屈膝下蹬。腿面与膝齐平,膝角与足尖上下相对,成垂直线。体正腰挺,两手成拳。平伸左右两侧,成一字形,拳与肩平,拳心向下,虎口朝前,面目前视。
按照以上姿势,每日早晚应练两次。每次以口扬声,慢念数目字,由一数起,以计时间之久暂,且便伸缩换气。逐次记数练习,能加则加,果可坚心历练。时间日渐加增,日久则四肢长劲,腿步功深,可换浮力而为实力。立足稳固,敌莫能移,实为腿步练功最善之姿势。故练功之始,首重马步。
  换腿劲 练马裆 气下沉 势坚强 中四平 拳中王 要练功 习站桩 

  2 弓箭步功

  弓箭步练功,较之马步练功不同。练马步姿势,则不得轻移稍动。练弓箭步拳功,则在身腰手步转移灵便,其姿势为左右两足前后相离一大步,一腿曲膝向前,一腿挺直在后,两足尖均向斜前方。其曲膝之腿下部立直,通称为前弓后箭步。
  亦有以左右为称,左足在前,名曰左弓右箭步。右足在前,名曰右弓左箭步之类,简称曰弓箭步。练习之时,两手成拳,曲肘向后,拳心向上,贴置腰部。如左弓步曲在前,则以右拳向前冲击(臂直拳平 拳心向下)。然后身体由右向后转(辟如身先向东,后转则变为向西,其两足未动,以足跟为轴,足尖齐向后磨),同时右拳向右挥击,曲肘向后,拳心向上,贴置腰部,任成弓步姿势。左拳随时直向新转之前方冲击(臂直拳平,拳心向下),似此左右转身,两腿变换弓箭步,两拳间次练击各若干次。初练之时以四肢体力不竭为止,随后逐日练习加增,亦为增长腿臂拳功转身换步之要法。

3 红孩拜观音腿功

姿势为一足伸出前方(膝直),足尖向上,与裆齐平,一足立稳,足尖微向外侧(以右足足尖足跟腿弯三步贯劲为稳立要法)。两拳对合胸前(如佛家之合掌指端向上),两臂屈肘平肩,身正腰直,面目前视。上势即成,以立稳之腿,缓缓屈膝,全身下蹲,然后徐徐直起,仍向下蹲,蹲后复起,起后在蹲。计数蹲起若干,以练时间之延长,腿劲之增加。
在初练此功时,不惟感觉全体吃劲,或仅能下蹲而不能直起,或仅能蹲起一次,或竟不能一足稳立,如能逐日定时勤练,久之则蹲起自加。渐加次数,时间越能延长,腿劲越能增加。如能两腿先后换习,各可练得百次蹲起,则全体贯劲,应用无穷。敌拳虽精,不能挡其一踢矣。

4 蹴腿桩功

练法以身体立正,双手叉腰(虎口向上,拇指在后,四指贴腹)。左足先向前一步直立,即以右足足面凹部挺直,向左足跟后方,小腿下部(即系束足带处),用力猛蹴,然后右足落向前方一步,在以左足足面凹部,向右足跟后方小腿下部用力前蹴。两腿足彼此互相蹴击若干回,每日酌习若干时,间次历练,一步一提劲,一蹴一换腿。久之则立足稳健异常,实为腿法中不可不练之功也。
蹴腿桩,用后足面,蹴前足后踝。 一步一步朝前走,姿势直立身莫抖。久而又久腿劲深,运动赛跑均占首。  

硬功手臂类

1 臂肘靠击功

臂部由腕至肘为小臂,骨质坚固,最堪练功。其腕底内面为内部,膀臂背面为外部。外部易练而内部难练,然亦不能不练。习者过可坚心历练,无须几时,则与外部同功。其练法即以左右两小臂骨,不论内外部,间次径向屋之檐柱靠击,逐日两次,每次提劲各击若干下,按目加多。迨至练日稍久,自觉见功,则宜转向大树段上靠击,原因臂功渐深,屋柱如非坚固,日久难免震动之患。如系认定一树,久练功深,其树亦能枯萎。势必竟有较大树木练之,历练季久,则一臂之坚,亦不赁铁石相似。常人受之,必将骨断筋崩,树木受之亦必根本动摇。故练功之事不怕时间缓慢,只怕一暴十寒耳。立案肘功与练臂功之法相同,或向树木,或向檐柱,逐日靠击。惟练肘之部位,应分肘角肘内肘外三部,虽功用不同。而练法则一。其练肘角者,用于前后点击居多,势甚锋利。其练肘之内外者,则用于挑格磕击。按照普通连肘之法。大都练右肘者居多。如能两肘并练,则更善矣!盖以臂肘两部功用最多,不论应敌制敌,悉赖左右肘臂之助。苟能多练一部,即多一部功用,足亦在于练者之自励而已。

2 打悬沙袋功

打沙袋练法,即增手臂之劲,且可灵活身腰腿步,实为练功最善之法。初练时,用一布袋,装以碎砂石类,重约若干(轻重可由练者自酌体力用之)。用绳系带,悬坠厅屋陀梁之下(或悬大树横杆之下亦可)。沙袋高度,约平习者胸部,每日酌定早晚时间,即以两手或拳或掌,或臂或肘,先后冲击沙袋,两臂间次提劲。左击右冲,务将沙袋击出,往来摇荡。在沙袋来时,即以臂拳向前迎击,日久渐击渐远,手臂功力渐增,则觉沙袋荡力轻微,再由练者酌加沙袋重量,任加前法冲击,历练时间愈久,而两臂之功愈增,亦是理所定然也。
依照上法既经久练功深,仅一沙袋,则不足以发扬拳臂练成之能力,势必添悬同量之沙袋。可将两袋分悬左右两侧,袋与袋相隔约七八尺(相隔地点之远近应以绳击长短及地点宽狭酌定)。两臂拳肘,任如上法先后冲击,使袋远荡,而后两面间次迎接,宜进则进,宜退则退,务以沙袋不得近身为要。练之又久,迎击自如,则可再增一袋,悬之空中,成三角形。身立当中,仍以拳臂迎击,三袋不分先后,荡来即击,击则使袋荡去。如拳臂不及应付时,则以腿足肩肘相助迎击。或快步,或闪身,左迎右拒,必得身腰活便,手腿灵敏。历练久之,自可应接有暇。如再增一袋,悬置左右前后,仍如上法练之。果可久练,虽遇四面之敌,亦可击拒自如,使敌无机可进。是亦在乎坚志历练,较之练拳而不能化用者,高胜多多矣。

3 拉悬沙袋功

拉悬沙袋练法,可用布袋装碎石砂若干重(重量由习者自酌体力而定),悬于柁梁之下,袋高平胸。悬袋之法应用木制之灵转机一个,先悬置柁梁之下,其悬袋之绳,即由木灵机孔内穿过。绳之两端,一端紧系沙袋,一端用旧布缠成腰圆形之小布球,大小约以一手握为度,练时习者在沙袋悬处前面,两足立成前弓后箭步姿势,一手叉腰,一手向前,紧握绳端之布球(在未握时可将缠布球之绳端扣悬柱高等处),由胸前平方用力拉向后下方,其沙袋由下提高(如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则以右手拉沙袋左手叉腰,如右足在前为右功步则以左手拉沙袋右手叉腰)然后手仍松向胸前平方,放还沙袋原悬低度,复行再拉。务以手臂力用净为止,方可换手环步再拉。每日早晚两次历练,逐次记数,可加则加,久之则臂力增功。再加沙袋重量,或仅加回数,或换用马裆步姿势,两腿不动,两手先后历练,日久则四肢功劲实足,虽强悍者经其一拉,亦如摧枯拉朽矣。

4 对摔沙袋功

练摔沙袋,与练悬沙袋不同。其袋形较之稍小,且需二三人或四五人互练,不能独练。练法用布袋,装碎石沙,约十几斤,袋口缝好(初练时袋之重量由习者自酌体力装砂若干)。譬为甲乙丙丁四人,分站空场东西两端,距离远近,可由练者酌量摔袋之能力而定。摔时手握沙袋,先挥向后,然后力贯全臂,猛向前摔,东摔则西接,西摔则东接。谁可接袋,则谁接之,谁接则谁摔之。东西互相摔接,不定谁人,左右两臂,或摔或接,亦不定何手。接时必须身手活泼,进退敏捷,练久渐加沙袋重量,越练越熟,逾加逾重。迨至日久,不但臂力功深,且手眼身步灵敏异常,尤合拳功,并重之旨



5 练石锁功

石锁练功,专为提劲手臂碗肘。石锁之状,如旧式横门锁形,重量普通约在二十斤至五六十斤。其练法甚多,初练以一手叉腰,一手紧握石锁横闩键,向高直举,至头上方止(如右举则左手叉腰,左举则右手叉腰)。在初练时,仅能以手握锁横闩键 ,直臂向上猛举,借势用力,久之臂力渐增。可分两层上举,第一层紧握石锁闩键,先举至肩上,其时臂肘曲贴肋下,第二层再向上直举,在此初练时,力或不逮,则宜身腰偏闪以辅之,步宜活便,取其重心适当。如经久练,臂力见功,则身腰腿步,渐可不动。练之又久,则可缓缓上举,徐徐下落。然后进而至于握锁 向前平伸。或缓伸缓曲 ,或竟前伸而暂不回收,以口数字,记历时间 ,果能如此,在左抛右接,周身回环,前后翻接,均无不可。其锁虽小,其功无穷,两臂可练千斤之力。

6 练石担功

石担练法,与石锁练功,大同小异。练石锁,系用单手,练石担概用双手。原因物体重量,相差不等,石担重量,较石锁重至一倍或两三倍。普通石担,重约百斤,至百六十斤,大都重量,视练习者体力而定。石担形状,为圆石两个,石之平面中间均柘有圆眼,贯以粗竹(长约六七尺),为握举之杠,竹之两端各贯以石礎,其形如可挑之但,故名曰石担。
练者初习时,立于杠前中间,两腿足分立左右,相隔约一步。俯身用两手紧握杠之适中处,两手相隔约尺许,或二尺内外(左右两手虎口相对手心向内)用力向上举平,两肩稍停,其时两臂肘脚向下,曲贴两侧。两手心向上,碗脉向前,胸仰腹挺,以支重心。然后两臂再用力向上直举,复行下落,石担平肩。如有余力,历练再举,如无余力,即行下落。练此石担之功,亦以每日上举下落若干次,记数增加,久练则臂力自增,并可单手上举。维练此功,最应注意身腰灵便,步法灵活,支持重心,偶一不慎,则有危险。用力过分,则妨害体育。在体魄素状者,固以石担练功,较易长劲,在体魄素弱者,则非所宜。练熟之时,可以一手单举悬梁过桥,单举,剳肘,头上打花,风飘荷叶,背剑舞花,种种姿势名目。然究其实利,则不如练石锁,五抓石,轻而易举,有益无害也。

7 练五抓石功

法以青石一块(普通重约十斤左右习者可酌情自定),嘱石匠斫成围圆形。上下两面壁平,上面斫成五指可抓之五孔,深约七八分,适合五指指第一节,可以抓着。习者练时,两足分立左右,相隔一步,屈膝下蹲,成马裆步。一手叉腰,虎口向上,一手抓入石之五孔之内,力贯指端。将石上提至胸前,手背翻转向下五指朝上,石底翻上,五孔向下,臂肘微曲,随时复行翻石向下,垂至裆前,指不离石,石不离指。两手先后尽力换练,各若干次数,每日早晚酌练两回,每回记数若干翻覆,逐日渐次增加,日久则碗臂手指功力增长,较之石担练功,尤觉轻而易举也。
五抓石 手腕灵 斫成孔 若五星 缀其指 提而停 翻向上 底水平 翻向下 略微停 练习久 手腕灵

三 硬功掌指类

1 沙袋练掌功

沙袋练掌法,用布袋装砂若干,沙袋重量,由练者自定(普通袋长一尺五寸宽约八寸砂厚四寸)置于几凳上,或高级阶石上。每于晨起之后,暮睡之前,以掌击袋,因分三部分练之。以掌根及小指下侧面为一部,练劈掌,以掌背为一部,练摔打,以掌心为一不,练拍击。顺次排练,两手先后换击各若干下。初练以掌力不竭为度,记击若干次,随后逐日增加,约练百日,则可换用青石练掌,较易增功。

2 青石练掌功

练法与沙袋练掌法大致相同,亦易分早晚两次习之。计数左右两掌,各击若干,逐日历练,渐渐增加。习者骤用青石练掌,则不免感到过于坚硬痛苦,不若先用沙袋,后用青石练之较为适宜。手掌亦应分为三部练习,用石练,用砂练,虽功有深浅之分,而练法则同为一理。不过立案掌根掌心两部,初练时尚可用石,反觉易于见功,久之若用沙袋,且有感于沙袋过软,似觉不足以抗掌力,故初练摔打时,此部亦可先用青石矣。至若手背之筋骨,不及掌根掌心两部骨质坚而受练,倘入手便用石练,一稍重击,必感痛苦。势必先用沙袋,历练有功,然后可用青石练,是亦在乎习者采择所宜,练之可也。著者曾记幼年以石练掌时,偶至友处,换用沙袋,颇觉袋软,似不足以抵抗掌力,如逐日练习。某日偶因有事届时不能练习,而掌根掌心等处,竟发奇痒在,足所谓习惯使然也。譬如练掌,用石用砂,全在习者自酌,一经习惯,便成自然。果可立志坚勤,不论石练砂练,能于三年不懈而一掌之功,亦足以折冲御辱,有备无患亦。

3 沙袋练指功

指功练法不一,有以药料浸练者,有以砖石类练击练戳者。有仅练一二指,或三指四指五指并练者。练指区分,约分指顶,指节骨,指侧面三部分。大都以指顶,指节骨练点戳,练点穴,以食指中指侧面,练敲击。维在练指之初,指之骨皮筋肉未坚,则易先练下插功。法以沙袋,开始练之,其沙袋置于椅几凳上,或立而练之,或坐而练之。以一手张开袋口,一手拇指曲贴掌边,其他四指紧排并拢(应先去除指甲),指端微曲,力向砂内下插。两手先后并指,仅力练戳,每日两三次,每次若干回,记数增加。迨至练日稍久,则掌指筋骨骨质以坚,深插砂内,不须三月可以换用碎石沙袋,练戳练击,亦复如前练之。进而至于用砖用石,不论练指练指节骨指侧面,练戳练点练击,均宜逐日练习。功之深浅,全在人练,久练成刚,势所必然。

4 简便练指功

练指要部,宜练指端,善于点戳抓拿,用功甚大。其练指端简便之法,即以拇指小指,各曲贴掌边,以中指食指无名指,三指紧并,各节微曲,指顶齐平(先秃指甲)。即以三指指顶贯劲,凡遇木器桌椅几凳,砖石墙壁,随时随地,都可练戳点。就是行走坐卧,亦可向自身之腿臀肩臂练戳,亦属于兼善并练之法。较之他功,必须定时取地择木石,用器物者,简便多多矣。果可逐日勤练,三年不懈,三指之功,亦足以制敌而有余矣。

5 药水练指功

世有用药水练指者,谓为练鹰抓手。其药系活鹰一对,剁其双足斩碎。用像皮三两,鲮鱼甲三两,先用炒半夏 ,川乌头、草乌头各三两,俱先用姜汁制之,全沉当归,瓦松、皮硝蜀椒、侧柏叶、透骨草、紫花地丁、食盐各三两,共十四味入一罐内。用陈醋五斤、河水六斤浸之,于每时每日早晚行功之时,将罐置于火上,浸手于内,由渐热以至大热之时,将手提出努力至于各指之顶尖,能使一二三四五指之第一节曲屈,而第二三骨节不曲者为最妙,再乘热摆荡不须拭去,令其自干。再徐徐曲第二骨节,其余上下骨节均不须曲屈。伸之缩之谓为青龙探爪法。练之久久,则所积之劲贯达指尖,所聚之气通行筋骨。不用之时,原与常人无异,如用之时则逾铁石。并其五指,直戳可洞牛腹,横斩可断牛头。昔有淮北大侠王一抓者,即用此方法历练成功。均由药力透达骨髓,故其劲之发也亦由骨髓中而出。与一般普通练手者洄乎不同,是为练手之极妙之法门也。

6 练虎爪掌

练虎爪掌之法,可先缀其五指,在桌上一戳,分其五指,提劲碗底,在桌上一拍。吸气则用指戳,呼气则用碗拍,一吸一戳一吐一拍,吸气提劲其劲松,吐气发劲其劲足。于未练之前,先用青木香、生姜、葱、白蜜陀僧、宣木潞潞通各三钱。制川乌、蛇床子、地骨皮、净红花、土蔴、澤兰叶、草乌、细莘、全当归各二钱。虎爪骨一对打碎,用酒浸于罐中。用时先将药水煨热,手置其中,提出只后,趁热练功或立起坐。一戳一拍久而久之,五指之力和腕底之劲,诚令人有不可思议者矣。所谓虎爪掌者,其劲发于腕底,吐掌之时五指曲屈如钩。如鸡心腿用足踢人者同一功效。

7 练金针指功

世称练一指者曰金针指,少林派则称为金刚指。练二指者则称金剪指,三指称三阴指,又称鼎足指,四指齐练则称金铲指。如一贯禅师为金针指中之杰出者也。师云南人,幼年随父宦游浙杭,父亡为仆买与闽南,作宦家奴。年长耻为人役,寻迹少林,从觉元上人剃度为僧,因体弱力微,不克与众僧习技。遂于夜深研究呼吸之法。未半载,体强身健,练习技艺尤精敏过人,众人惊服,其后住持净云寺。朝夕自修,专练一指之功。久练通神,其功效之伟,诚令人不可思议。苟以人身贴壁,能隔板数层,以指按之,即觉力透肌肤身觉其痛。倘插按过重,则皮肤顿显青紫伤痕,再按 力着壁,则筋骨亦为之牵通。此神化技术,非专心致至布克至此顶峰之境。

其法于每日分六次练习用左右手食指尖,伸直按于墙壁之上,足向后退,身向前倾。如此则两指受力甚重。初时以身倾斜二三十度,觉指力即不能支。因身体重而指力甚微。经过三十余年,日习不缀,则更进一法,用两指尖著地身蹲伏,以首向前猛扑,如饿虎扑羊之势。如此则两指之受力尤重,若在练习时久,则两指如钢锥插地,毫无曲屈痛苦之状,虽以身蹲伏,连扑颠翻数十次亦不觉其苦。至此境界,一指之功以至炉火纯青之候矣。


我要转帖十万张,金之本色在于光明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