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98|回复: 0

六十八式武当太极拳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867

帖子

44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08
发表于 2008-5-21 13: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十八式武当太极拳


六十八势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之渊源
北祟少林,南尊武当。天下功夫出少林,内家功夫出武当,这是武术名言。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成了名刹,少林拳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修炼圣地,据说周朝的尹喜、晋代的谢允、唐代的吕纯阳、明代的张三丰、清代的徐本善等高手均出自武当山。明成祖即位后.推崇道教.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达十年之久,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台和三十九座桥梁,共建房二千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绵延70余万公里,规模之大,气势磅礴,雕铸细腻,技术之精,蔚为壮观。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武当山道总。清光绪皇帝封其为“乾乙真人”。徐本善武艺
等拳械。
就太极拳而言,它的起源,传说有几种:①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传;②元未明初张三丰所创;③明初河南温县人,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所创;④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所创。据现代武术理论家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徐道总询及“八门”“五手”“十三势”的涵义时.徐道总告以八门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五手为金、水、木、火、土。十三势为绷、捋、挤、按、采、例、肘、靠、左顾、右盼、中定及前进、后退。所谓“八门”即练拳时走八卦的八门方向;“五手”是练功时手法上表现五行金、水、木、火、土。武当山收藏的《云水集》载有:“八门五手云龙手,身背宝剑唱道歌;归隐岩下修道业,太极阴阳奥无边。”徐道总介绍说张三丰根据宋代周敦颐发明的“太极阴阳图”创编了“八门五手十三势太极拳”。简称“武当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7)又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
武当太极拳谱
1.无极势
自然站立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脚尖离开约60度。头正身直,虚灵顶颈,舌抵上腭,齿微扣,口微闭,目平视,精神贯注。两手左右分开,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例,两手的中指轻轻按于两腿的“风市”穴。两脚踏地,以意念吸采天地之灵气。目平视。
拳理:练时,耍做到虚灵顶颈,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全身放松,“百会”与“会阴”穴上下成一条垂直线,呼吸自然。
无极虽可名之为无,但无中涵有。也形容“道”的无形无象,不可穷极。
要求:练太极拳和练气功的健身效果同样,但练气功不慎则出偏,甚至走火入魔,而练太极拳则无此弊。太极拳除有健身作用之外、还含有技击自卫之意。练太极拳和练气功的要求是一致的,练功时要松静自然。“松”是虚灵;“静”是安定,即是要求在练功当中把“元神”和“识神”掌握好。人的右大脑为元神之府;左大脑为识神之居。练功时要抑制识神,发挥元神之作用。抑制识神就是把七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消灭于练功之中,也就是止于“静”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练功力争做到:(1)“八要”,(2)“和合四象”,(3)“踵息”。
(1)八要是:一要心定;二要神宁;三要心安;四要清静;五要无物;六要气行;七要绝相;八要觉明o
(2)和合四象是:在练功中要求眼、耳、鼻、舌处于一种特定状态。它来源于宋代张伯端的《金丹四百字序》中,“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谓之“和合四象”。含眼光是指静坐或站桩时两眼垂帘内视。凝耳韵是:“忘声返听”不为外界声音所吸引。调鼻息是:把呼吸调柔细匀,绵绵细细。缄舌气是:息舌宁心,舌抵上腭,使口中津液下降,从而达到升清降浊之效。
(3)踵息是指深长的呼吸。源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宜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踵息为深息,喉息为浅息,两者相对而言。踵息即“其息深探”之意,把呼吸直达于足踵。《道枢--呼吸篇》说:“真人之息则以其踵是何也?斯贵其深考欤!”
古典:“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末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极、太一也”(《易系辞》)。
经典:“以心行气,务令气沉,乃能收敛入骨’’(《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心藏神,主血。为五脏六腑之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太极势
动势: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三线放松,三丹人静,神宜内敛。
由无极点势的立正姿势起,将两脚左右分开与两肩的宽度相等,称之为“太极势”
三线放松是:
第—条线为“足阳明胃经”,由“承泣”穴起至两脚的“历兑”穴止,凡45穴,节节放松;
第二条线为“手少阳三焦经”,由“丝竹空”穴至两手的“关冲”穴止。凡23穴,节节放松;
第三条线为“足太阳膀胱经”,由“睛明”穴起至两足的“至阴”穴止。凡67穴,节节放松。
三丹入静:即“上丹”“中丹”“下丹”均要人静。
拳理:《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经典:“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练功当中气能随心意而运动,贯通周身血脉。气为血之帅,其根仍在心也。
3.三花聚顶
动势:
承上势。两手臂左右侧起,起时意想两大拇指的“少商”穴吸采天气。两手起至头前上方时,两手掌心向外意想吸采宇宙之灵气。
上动不停,做“三花聚顶”动作。三花聚顶是指精、气、神聚于头顶之上。精曰玉花,气曰金花,神曰莲花。两手掌至头之上方时,向两侧齐右分开,再向前旋弧合掌,同时口念“玉色的花”,接着,再旋弧合掌——次,口念“金色的花”。再重复上面动作一次,口念“九朵莲花”。
上动不停,两手左右分开在身体的两侧下落,落至两胯时,两手掌心向内沿肝胆经上摩,摩至腋下.再转入“膻中”穴部位由身体右方下摩,摩至下丹田部位时,再向左摩按,再向上方摩按,摩至乳部时,再转“膻中”向下直线下摩。名曰“向下降丹”。
口令词:两臂左右侧起,大拇指上领吸采天气,两手举至头前上方,做“三花聚顶”:1.玉色的花;2.金色的花;3.九朵莲花。两手左右分开,体侧下落,两手再沿肝胆经上摩至腋下,转入膻中,再由右向下、向左、向上至膻中,向下降丹。
拳理:精、气、神人体之三宝。练本功能使人体精满、气足、神旺。功夫练到还虚阶段.如草之开花,行将结子,而还精补脑也。《三丰全集》有:“三花聚顶逐时新,五气朝元值日长。”
经典: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恳也”(《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两目平视,下领微收而头正,则虚灵而顶颈,精神自然贯注而无偏重之弊也。
4.马步推掌
动势:
承上势。左脚向左横开一大步(三横脚宽)变马步,双手掌心向上,指尖对准带脉由内向外旋弧旋至胸前,左上右下抱球,然后左手掌心向下向前推出,接着,右掌由下划弧向前推出,同时,左掌划弧向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左掌由下划弧向前推出,右掌下落于腹前,共推三次。目视前方,精神贯注,两腿支撑,重心落于双腿中间。
口令词:开左步变马步,双手胸前抱球.左上右下向前推掌1、2、3。
拳理:两臂向前推掌时,两肩不可耸起,马步的重心落于两腿中间,屈膝松腰.臀部不可突出。
要求:练太极拳时.主要须立身中正,松静安舒.支撑八面.不使身体各部失中,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左旋,右转,自头部至躯干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
经典:《太极拳总论》:“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放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是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5.单鞭势
动势:
承上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成丁步;同时,左手向左向下划弧下按于左胯侧,右手向右向上旋转上托于右上方;双膝微屈,同时双手向左旋弧采气;开左步成马步,同时,右手变勾手,左掌右旋向右手贯气,然后双臂向两边分开,成单鞭势,精神贯注,目视前方。
口令词:左脚收回成丁步,双手左下右上采气,双手向左旋弧,双手采地气,开左步变马档,右手变勾,左手向右手贯气,然后分开成单鞭势。
拳理:《易经·系辞(上-下)》:“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与天地准,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经典:“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练功时,每一个动作的身手,都有主宾之分,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谓之灵。意在左则左为实,意在右则右为实。能将意随动作而调之,是谓之活。内外顺遂,是谓之圆。能得顺遂之变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6.怀中抱月
动势:
左脚收至右脚侧成丁步。同时,右手变掌旋至右上方,掌心朝前,左手向右划弧,双手掌心相对,上下分络(分经络)右上左下,身体下蹲、左手向左下伸展采地气,同时左腿向左侧伸出变仆步,重心落在右腿。左脚向左摆,然后左腿慢慢向前弓挺,身体慢慢站起,同时左手掌心向外沿左腿内例经足部向前穿,右手随之下落向前划弧,手至体侧时右脚移至左腿前面,然后双手左右弧形收采宇宙之外气合抱于胸前,成抱月势,同时目视前方。
口令词:左脚收回成丁步,双手分络,左腿变仆步,双手左右弧形采外气,右脚移至前面成虚步,双手抱于胸前成抱月势。
拳理:练拳盘架当中.律液发散于身体肌腠之外者便是汗。《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扦出滨溱溱,是渭律。”津液和血都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和血液又可互相渗透,血量不足时,津液就于血管而增加血量,这是练拳当中所特有的情况。
经典:“先在心,后在身,复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凡起架子,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身体放松,而心要存想空洞无物.则—切方可由腰脊而动,是之谓也。此练拳之不二法门,应时时刻刻铬于心也。
7.左右斜行拗步
动势:
承上势。右手掌心向下划弧采地气下搂至腹,左手掌心向上划弧采天气至与肩平,同时,右脚略内转,左脚向左前方上步;左手掌心向下沿腿内侧搂膝后变勾手位于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由下向下旋与肩平变掌向左勾手贯气,同时左脚向左绕进成马步;两手分开,身体右转成单鞭势。左手掌心向下划弧采地气下搂至腹;右手掌心向上划弧采天气至与肩平,同时右腿向右前上步成斜马步,右手掌心向下沿腿内侧搂膝后变勾手,高与肩平,左手向右勾手贯气后回至左侧成单鞭势。目乎视前方。
口令词:左手掌心向上收天气,右手掌心向下采地气,开左步变马档,左手楼膝变勾手,右手向左手贯气,然后分开成单鞭势。右手攀心向上收天气,左手掌心向下采地气,开右步变马档,右手搂肠变勾手,左手向右手贯气,然后分开成单鞭势。
拳理:身、手、脚动作时要上下协调,不可散乱,或歪斜俯仰,以致不能上下相随。 要领:人身阴阳平衡,气血周流全身,不但靠心气的鼓动,心血的充盈,脉道的约
束,肺气的呼吸调节,还需肝脏疏泄的作用调节,使气机升降有序,调达适度,乃至气血和顺,阴平阳秘。
经典:“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所谓“九曲珠”乃指人体三节九窍也。以身体而言,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脚为根节;以腿而言,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臂而言,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至于九窍,“百会”为梢节窍,“膻中”为中节窍,小腹(下丹田)为根节窍;以腿而言,“涌泉”为梢节窍,“阳陵泉”为中节窍,“环跳”为根节窍;以臂而言,“劳宫”为梢节窍,“曲池”为中节窍,“肩井”为根窍也。
8.如封似闭
动势:
承上势。左掌向下划弧至腹前.掌心朝上,同时右掌划弧至胸前,双掌右上左下相对抱球.同时,右脚收于左脚边成丁步;然后身体左转,右掌外旋变为掌心向下,左掌上旋,掌心朝前;左掌变拳下按,右掌上提至腹前;同时,右脚跟落地,左脚上步成弓步;右掌变握拳向前冲出,同时向前上左步,向前冲捶时左手变拿扶于右拳的腕部。
上动不停。双手右上左下交叉两手心向上回抽至胸,回抽时身体后坐,然后双掌左右分开,掌心向外向前推出,定型时双腿成左弓步,目视前方。
口令词:双掌右上左下抱球,右掌外旋变掌向前冲出,上左步,左手扶于右腕部。双手掌心向上交叉回抽,身体后坐,双掌向前推出。
拳理:拳掌变换时要与身体协调,并注意三节九窍之相随。所谓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以达到身手一致、上下相合之意。
经典:“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制胜归。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随,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于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颇受戚继光《拳经》之影响。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陈氏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9.左右玉女穿梭
动势:
承上势。
(1)右势:右脚向前上步位于左脚的右例成丁步,然后右脚跟落地,同时左脚跟提起;双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对抱球旋绕,然后旋至右下左上抱球形式。接着,左脚跟落地,右脚向右前方上步.同时右手向右前方挑拿,然后右手掌心向外置于头之右方,左拿手心向外向前推出置于右掌下,目视前方。
(2)左势:上动不停,左脚上步位于右脚左侧成丁步,然后左脚跟落地,同时右脚跟提起;双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对抱球旋绕,然后左掌旋至下面,右掌旋至上面,仍成抱球姿势。右脚跟落地,同时左脚向左前方上步,左手向左方挑掌置于头之左方,右手掌心向外向前推出置于左手下,重心置于两腿中间,目视右手。

口令词:右脚上步成丁步,双手右上左下抱球。旋球成左上右下,上右步挑右掌,向前推左掌。左脚上步成丁步,双手左上右下抱球.然后左手旋至下面,右手旋至上面抱球,左手上挑,右手前推,同时上左步。
拳理:旋球时,要走弧形旋转动作,而不致两手僵硬,转身时不可太快,脚步要灵活,进退要自如不乱。
经典:“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手肌肤之上,而不自如,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莫非以中气行手其间,即引即进,皆明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 若但以迹象观之,以手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准;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使劲,外面之形.秀苦处女,不可带猖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于手中,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学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陈鑫《太权拳发蒙绕丝劲论》)
10.左右棚势
动势:
承上势。右脚向右摆步,左脚向右脚前上步,同时体由右向后转身180度;同时,双手划弧旋转成手心相对抱球,旋至左上右下,掌心相对;向右上棚,右手向右棚时,左拿随之向后拉劲,同时上右脚成右弓步;接着,身体后坐,双手旋转使掌心相对抱球,身体转正,双手旋至右上左下,掌心相对抱球,再向左前方上左步,左手向前方上棚,接着,身体稍后坐,双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对抱球,再双手旋至右下左上变为双拳交叉于胸前。目视双拳。
口令词:双掌右上左下抱球,体向后转.双掌旋转,上左步,再上右步,向右上棚,身体后坐,双拿左上右下抱球,上左步,双掌旋球,向左上棚,再右上左下抱球,双掌旋至右下左上变为双拳.抱于胸前交叉。
拳理:双掌左右抱球旋转时.要上下相随,脚手配合,内外协调,呼吸自然,步法灵活,精神贯注,节节贯串。
经典:“形似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太极拳-行功心解》)
注:练拳时其精神为凌空搏兔之鹘鸟,盘旋天空,蓄势待发,又似伏地捕民之猫,伺机待发。


我要转帖十万张,金之本色在于光明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