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46|回复: 0

济公罗汉与浙东民俗“跳蚤舞”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867

帖子

440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08
发表于 2008-5-26 12: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济公罗汉与浙东民俗“跳蚤舞”


·海峡两岸济公文化研讨会论文

济公罗汉与浙东民俗“跳蚤舞”

周 琦

【提 要】︰济公的罗汉艺术形象,学术界通常认为在明中叶后形成。其实早在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就已滥觞。其罗汉艺术形象,不仅见于影视戏曲、文学作品、佛像雕塑等艺术中,还深深地融入浙东民俗“跳蚤舞”中。

【关键词】︰济公罗汉形象 如净赞《济颠》诗 浙东民俗跳蚤舞

【作 者】︰周琦,副研究员,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丁式贤,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邮编:318000)

【正 文】︰济公(1148--1209)自南宋嘉定二年(1209)圆寂后,其师侄北礀居简为作《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这既是济公最早、也是惟一的信史资料。其后不管是僧传,还是小说,皆源出于此。其罗汉艺术形象,学术界通常认为出现在明中叶以后。其实济公的罗汉艺术形象,滥觞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

一、济公罗汉艺术形象始于南宋嘉定年间

日本佛教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的中国祖师长翁如净(1163--1228),在《天童如净禅师语录·赞佛祖》(卷下)中就有赞《济颠》诗:“天台山里五百牛,跳出颠狂者一头;赛尽烟花瞒尽眼,尾巴狼藉转风流(《卍续藏经》第七十二卷,白马精舍影印本)。”

2005年7月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上表演的“跳蚤舞”,戴僧帽者为济公,红衣女子为火神

如净(今宁波人)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第十祖,曾住持台州(黄岩)瑞岩寺和台州天宁寺(今龙兴寺)多年,后移往临安(今杭州)净慈、定海瑞岩等寺。宝庆元年(1225)又移往宁波天童寺。道元从之受法,随侍三年,承洞山第十四代正传,得芙蓉道楷所传之信衣、嗣书及《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回国。日本宽元元年(1243),道元在越前(今日本福井县)开创永平寺,成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

将如净赞《济颠》诗与济公师侄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相较,居简是从“谐谑峻机,不循常度”的奇僧视角:“ 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来记载济公生平事迹。其实居简撰写《舍利铭》之目的,是因为“都人(指杭州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为了以“正观听”,淡化其神奇色彩,才撰写济公《舍利铭》;并非济公生前交待或寂后师友请托。居简为济公师侄辈,在其《舍利铭》中不称“师”,而俗称“叟”。大概是济公“状类颠狂”,毁誉参半,难为佛门所认容,故居简采用“非僧非俗”的“春秋笔法”,以俗称“叟”代之。而如净的《济颠》诗竟将济公与“赞佛祖”同列,这在南宋真可谓是“石破天惊,绝无仅有”。

如净赞《济颠》诗“天台山里五百牛”,是指天台山“五百罗汉”。因天台山是中国佛教“五百罗汉”的“应真之地”,天台山石梁方广寺是“五百罗汉”的“根本道场”。据《高僧传·昙猷传》记载:早在东晋,敦煌高僧昙猷入天台山石梁桥修禅,闻见“西寺磬声,经呗唱萨”,后遂以昙猷为五百罗汉“应真之流”。隋唐以降,随着天台宗的创立,天台山成为“佛窟仙源”,名闻海内外。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天台山石梁方广寺建五百罗汉铜像,设千僧斋;天台山遂成为五百罗汉的“根本道场”。

五百罗汉的根本道场天台山石梁方广寺

“跳出颠狂者一头”,即是指济公。在如净眼中已将“济颠”视为五百罗汉“应真之流”。“牛”在佛教中象征大力,生死自在,本具佛心之意。《法华经·火宅喻》中有以羊,鹿,牛车三车喻“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而以大白牛车喻“佛乘”。《法华经·譬喻品》:“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关键是俗人“坐却白牛车(指佛乘),更于门外觅三车(指三乘)”。殊不知“三车是假”,是“方便法门(指相对真理)”;惟有“一乘为实(指终极真理)”,因此要“去假归实”。

此外,沩仰宗祖师沩山灵佑,自喻死後作一水牯牛。而《十牛图》是禅宗参禅悟道的过程,牛即表示本具圆成之佛心。甚至将“佛德”比喻为“牛王”,如净在杭州净慈寺《起净慈方丈》偈中称“方方一丈牯牛栏。佛祖驱来要透关。聊借眉毛相架构。遮天盖地黑漫漫。”在宁波天童寺上堂,亦称“天童铁臭老拳头,打杀江湖水牯牛;夜深忽然生个卵。天明推出大日头(均见《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因此“天台五百牛”,即喻天台五百罗汉。“跳出颠狂者一头”,即是指济公为“罗汉转世”。“赛尽烟花瞒尽眼,尾巴狼藉转风流”;指济公非僧非,俗状类癫狂,实为“罗汉转世”,“真人不露相”。这与济公“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入归去,依旧水连天碧”临终《回向偈》,正好相互印证。可见济公的罗汉形象,在南宋嘉定年间就已滥觞。并非尽是后世小说家的神化。柳存仁先生在《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题要·醉菩提传》一文中所说的:“从目录学的角度来说,济公故事在宋朝已经有记录的端倪了。”
ddao.net

深谙“南岳岭头云片片。天台峰下雨漓漓”曹洞禅韵的如净,临终前感悟自己“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堕于陷阱,此香今不免”。遂书《辞世颂》云:“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蹦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天童如净禅师语录》)!”这与“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的济公临终《回向偈》有异曲同工之妙:济公十八岁出家,如净十九岁游方;济公称“落魄四十年”,如净亦称“行脚四十余年”;济公临终前作《回向偈》,如净临终前书《辞世颂》;济公自称“六十年来狼籍”,如净称己“六十六年,罪犯弥天”。其中济公的“落魄”、如净的“行脚”,原指僧人云游参禅,此意引申为僧腊(即僧龄)。因此济公“落魄四十年”与如净“行脚四十余年”,均指出家僧龄。至于济公自称“六十年来狼籍”,如净称己“六十六年,罪犯弥天”;系指享年。两人都活了六十多岁:济公六十二,如净六十六。这可以佐证济公当出生在绍兴十八年(1148)。

济公罗汉艺术形象从南宋时初见端倪,到明中叶才形成气候。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载济公故事;《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红倩难济颠》一本。明隆庆三年刊有《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短篇小说),于《醉菩提》影响尤深。康熙间有王梦吉《济公全传》三十六则,全称《新镌绣像济颠大师全传》,题“西湖香婴居士重编”,“鸳水紫髯道人评阅”。有康熙刻本,康熙七年(1668)自序。清无名氏《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全称《新镌济大师醉菩提全传》,题“天花藏主人编次”。有乾隆四十年(1775)、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金闾书业堂刊本,乾隆五十三年(1788)金阁古讲堂刻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文聚堂刊本(四卷)、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等。是书尚有多种国外译本: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收藏有下列文本:《足本济公全传》(二百八十回,清王梦吉撰,世界书局印行);《绣像绘图通俗小说·济公活佛》(二百八十回,香港长兴书局)。两者均系新的版本,可谓济公“说话”的增补集成,内容相同。此外,在日本以《通俗醉菩提》为题翻译出版(宝历九年。京都书肆西村平八刊行,文化五年,山东京传假托一休禅师改写的《本朝醉菩提》刊行。随着济公小说戏曲,影视作品的传播,济公的罗汉艺术形象遂名扬海外,还融入浙东民俗“跳蚤舞”中。

二、济公罗汉艺术形象与浙东民俗“跳蚤舞”

济公的罗汉艺术形象,虽在佛像雕塑、小说戏曲,影视作品等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但融入浙东海洋文艺“跳蚤舞”,却并不多见。据嵊泗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金涛先生《舟山海洋艺术散论》(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16卷第1期)一文介绍:

“跳蚤舞”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福建渔民从福建传承到舟山沈家门渔港的。因为沈家门在乾隆年间,已是福建渔民在舟山渔场的主要定居点和集散地。每逢渔汛,千舟闹海,桅樯如林,有从上海,宁波,南京一带涌入的各种戏剧曲艺,也有各种杂要、百戏,舟山“跳蚤舞”由此始发衍生。尔后,再由沈家门传承到定海、岱山和嵊泗列岛直至宁波镇海。清末民初,经过舟山渔民艺术家们的吸收和改良,成为舟山群岛特有的一种海洋舞蹈。相反,“跳蚤舞”原诞生地的福建沿海渔村,至今已影踪全无。

“跳蚤舞”是舟山群岛颇具魅力的海洋舞蹈,是“船舞”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当舟山群岛举行盛大的节庆文化活动(如过年,庆丰收,祭海等)时,“船舞”即“调船灯”是必演的节目。民国初年,沈家门一带把“跳蚤舞”这种纯娱乐性的舞蹈与当地“送灶敬神”活动联系起来,变成了敬神舞。活动场地也由广场、大街、滩头,转移到家家户户的室内灶头。因为舟山有一个民俗习惯,每逢腊月廿三,即灶君“上天言事”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以逗引灶神开心,让他在欢乐的笑声中上天庭奏事,祈求消灾除祸,平安幸福,所以,“跳蚤舞”又称“跳灶舞”。1922年后,舟山定海白泉乡,有一教私塾老先生章孝善,把民间故事《济公戏火神》的情节揉入其中。

2004年9月舟山市普陀区代表团舞蹈“高跷跳蚤舞”在台州市玉环县演出

《济公戏火神》故事发生在杭州净慈寺。济公在净慈寺为僧。一天,他在庙门口碰到了欲进庙焚寺的火神。济公是活佛,一眼看穿了火神的歹意。火神利用自己姿色作诱饵,在济公面前百般挑逗,欲求济公放她入庙,济公也为此戏弄了她。济公为佛,火神为道,这实质上是一个“佛道斗法”的故事,但“跳蚤舞”取其“寺外斗法”这一段特定情节,铺叙为一个充满喜剧所氛的舞蹈,这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

章孝善将原由男性扮演女角“火神”,改由女性扮演,并改配了简单的曲调,使“跳蚤舞”由单纯的情绪舞蹈,变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舞蹈。舞蹈动作更具目的性,舞蹈语汇更加丰富多彩,使之起了质的变化。1953年,定海白泉民间艺人高生祥、何志福、高如兴等把“跳蚤舞”由双人舞改编成群舞,配上了粗犷豪迈的具有大海一样气魄的“舟山锣鼓”曲调,并将其由滩头、灶头搬上了舞台,从而登上了大雅之堂。1955年2月,在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舟山“跳蚤舞”荣获大奖,尔后又编入《浙江省民间舞蹈集成卷》。

“跳蚤舞”的表演程式:不论是双人舞也好群舞也好,它的基本舞步是大八字步半蹲跳走式。因其舞姿酷似蚤跳蹦,故而称之“跳蚤舞”。它的表演特点,以轻盈、诙谐、灵活,逗乐的舞蹈动作取胜。饰济公的男角,主要以阻拦和戏耍动作为主,饰火神的女角则以挑逗、躲闪,配以突进动作。服装和道具:男的是济公装饰,破袈沙,破鞋,一把破薄扇。女的是火神娘娘装饰,头戴珠冠,身披红色宫衫,红绿花鞋,手舞一块红手帕,也有手敲二块竹板的。火神娘娘菩萨一身火红装束,正是火的色彩象征。表演时,男角在前,女角在后。女进男拦,女退男进,三拍子节奏:“嘣、嘣、嘣,嘣!”“尺、尺、尺,尺!”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钹。在舟山各渔岛饰“火神”的均是岛上才貌最出众的姑娘,饰济公的是岛上惯于演滑稽具有幽默感的中青年渔民。在众多的海岛广场文艺形态中,“跳蚤舞”历来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节目。

舟山是天台山的入海余脉,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经,主要分为观音、罗汉两大信仰。普陀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系日本佛教天台宗僧人惠萼所创;因而舟山渔民的佛教信仰主要是观音、罗汉信仰。作为“罗汉转世”的济公,其影响力自然深入舟山渔民民心。章孝善老先生将《济公戏火神》故事融入“跳蚤舞”,其主旨就在于请“疾恶似仇、佛法无边”的“天台活佛”济公,来当舟山渔民的“保护神”!
我要转帖十万张,金之本色在于光明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