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学与教
中国功夫之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精神、文化财富。各种功夫自成体系,绝非简单的可以用内家拳、外家拳可以来区分的,但太极拳绝对是内家拳中最为经典的代表。虽然太极拳有据可查的时间只有四百多年,但其所包含的文化精髓绝对是和整个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太极拳系统的开辟了以小博大,以慢对快,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等武学思考的先河,是中华智慧的精粹和中华武术家探索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教与学就更多了一份智慧在里面,是为“思考”或者“悟”。而当前我们习练太极拳,更不能狭隘的以派系论,以胜负论,而应该从继承发扬的角度去追求、探索和还原太极拳的更高境界。
借用洪均生老师的一句话:练太极拳要巧练,要动脑筋练,练得对才下苦功练。当然这句话和本文的教与学思想,可能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其他很多拳种。
几年前,我就提出过太极拳的学习三要:一要有一个好的老师,好的老师不一定是功夫最好的,但一定要能够指导你正确的练习;二要肯下功夫,光是掌握太极拳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三要“悟”,前辈已经把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基本完善了,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在开创上,而是要在头脑理解的同时,让身体也能够理解并感知其精妙。
那具体在“学”与“教”上,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闻过则喜的心态
往往大家都喜欢事情积极乐观的一面,比如胜利、表扬等等,而相对讨厌事情消极悲观的一面,比如失败、批评等等。这积极之于消极,胜利、表扬之于失败、批评也如太极的阳和阴。殊不知阴阳本就相辅相成,相互无法摆脱,失去了阴,阳也就失去了意义。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那失败、批评也同样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要知道水平、能力、功夫都是客观的。失败了,说明对手帮助你找到了薄弱环节;受到批评,也说明别人给你找到了进步的方向。除非你拒绝进步,不要拒绝失败和批评。改正了错误,才能够更有效的下功夫,才能够更快的进步和提高。太极拳的修炼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绝不要因为短暂的失利和迷茫而产生怀疑。那反过来胜利了是否就说明你更强了,不需要提高了呢?当然不是。能够作为对手,总是双方实力接近,不然也没有必要去较量,哪个成年人会刻意的去找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较劲呢?!既然实力接近,那总能够从对方身上找到优点和长处。这也就引入我的第二点。
二、多交流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不能有想赢怕输的心理,要通过交流得到提高,即使输了也要明白输的原因;赢了也并不表示自己更强,也要从中学习,有所收获。记得陈炳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与低手交流的做法和心态。防守的时候,要把自身放开来给对方以进攻的机会,自己在相对背势的情况下去化解对方的进攻;而进攻的时候也要在松沉的基础上耐心的寻找时机,并在进攻的同时留有余地,并且注意保护对手。
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够形成交流共进的圈子,这一点很必要,有助于集体的共同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太极拳的学习也同样适用。通过这个交流共进的圈子有助于各人都更快的掌握阴阳转化、分清虚实、学会转化,更好的领悟太极的基本原理。同时要有目的的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以一个取长补短的心态去交流。
推手是检验太极拳拳架的最好方法。推手,包括传统推手和竞技推手。传统推手,可以协助对太极拳基本练习过程中的相关要求比如不丢不顶、立身中正、虚实分明等加深理解,对练拳中作的不好的地方加以纠正。竞技推手,则能够在相对高强度、高速度的情况下继续对前面的相关要求逐一核查并落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能只追求低速度、低强度的攻防转化,而要做到在大开大合的情况下仍然不背离太极的基本思想。太极拳的慢是相对的慢,不是绝对的慢,更不是木、不是笨,而是转,是随,通过转一个小的角度,使其受力大大改变,有可能好过躲避很大的距离,“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也是这个道理。
前面也说过了,水平是客观的,不会因为藏拙就有所提高,也不因为显露而有所降低。要对比成名的大师和历史上知名的太极人物来衡量自身水平,以及通过阅读太极拳经典著作来给自己一个客观的水平定位。要有向大师看齐的热情,要有追求卓越的气质。
三、系统训练,勤于思考
听说过许多因练拳而受伤的情况,包括我自己曾为膝关节疼痛所困,耽误了几年练拳,甚至怀疑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来着。而这次陈沟行,发现竟然是自己一直练错了,幡然醒悟,直悔虚度光阴。
这说明太极拳的“教”也很重要,很多学生都是被教坏了的。现实中就有很多顶着大师的头衔,进行错误的练拳和教学的,并且不以为然。错误的练法,虽然也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功力,但更多的是导致对身体伤害,有悖于太极拳修炼的目的。正确练习才能快速的增长功力,改善身体机能,领会太极真谛。
关于系统训练,因为各老师教授的拳架及对太极的理解不同,很难统一认识。这里主要介绍在熟练基本拳架的情况下如何去去伪存真。我个人比较推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前者给太极拳的练习提供了方向,后者讲述了练拳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好比是前一个告诉你要去哪里,比如爬山,告诉你山顶在哪!后一个是告诉你如何去,从那条路可以爬上山顶。太极拳的习练者可以认真揣摩这两篇内容以增进对太极的理解和匡正习练方法。
四 、敢于质疑大师
提出这一点,有不敬之嫌。但开明的师父不会拒绝弟子的疑问。能够教出超过自己的徒弟也应该是太极拳教师的荣耀。想开了这一点,就不会再有藏拙和“留一手”,就会产生倾囊相授的心态了。引用李小龙的一句话: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据说太极拳界很多人对杨禹廷能够教出王培生都表示赞许。那徒弟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勤于思考、勇于进步。质疑也在于提高太极拳的整体水平,还原鼎盛时期的太极。教学相长,教师授拳过程中也同样会通过解答弟子的疑问和敦促弟子进步而提高自身的水平。
当然练习太极拳也不应该无端的质疑。下手看上手,高山仰止;上手看下手,一目了然。太极拳的领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持续练拳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高水平。绝不是招式快慢、力道强弱的问题,而是举手投足间就展露出来,神态眉宇间就流露出来的。
近代从陈式太极拳相继传播出杨、吴、武、孙四式,绝不是简单的姓氏的问题,而是对相对质朴的陈式做出了必要的思考和补充。没有真东西,哪会有名头。杨、吴、武、孙四式太极拳都有其独到之处,就在于其敢于质疑,并有所突破。希望太极拳能够如小旺老师所讲,现在生活条件富裕了,太极拳的水平也会逐步的提高……
成稿于 2009年2月15日 陈 龙 于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