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89|回复: 6

[原创]针灸补亏正法

[复制链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发表于 2009-5-8 22: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灸补亏正法

针灸补亏正法
补亏损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气已消耗大半,祖国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而更有先天不足者,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难保康寿。笔者参看仙学典籍,以为医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论认为,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其应乎坤,坤者纯阴也,唯安谷气而生,故名苟寿。“人至于此,去死不远矣。”观此二者,见解一致,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动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生命的活动及内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淫)的影响,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最终元气耗尽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学修炼能点化体内阴质,排尽体内阴邪之气,以成纯阳之体,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而补亏损,保元气则需平时刻刻着意,处处留神,以防阴邪之气侵入体内。故补亏损重在平时保养,不然到老为时已晚。即以世俗而论,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进益,纵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储蓄,固于本体无伤,年岁久远,亦可以变为富人。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却胡乱挥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则非用自己老本钱不可,终至破产,所以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即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则只能坐以待毙,而身体保养之道亦是如此。

而培养自身元气,排尽体内阴邪之气,其效最捷者,莫属于针灸之术。仙学始祖陈樱宁认为中医针灸也应包括于仙学之中,因对于修炼者讲十分实用,对于补亏损,祛阴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补亏损者,莫过于培补后天之本脾胃,张介宾《景岳全书》:“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格致余论》:“脾其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势。”故补亏损,当以补脾胃为根本。

如何运用针法来培补脾胃,则当取阳明,太阴二经。《内经》云“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之经当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三穴皆归属阳明,且阳明之经多气多血,运用补法有补气血之效,再取脾经太白,三阴交。太白之穴,古人观天象,以太白为兵象,具勘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若久病者或身体亏损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为补亏损之要穴。三阴交为三阴之经之会穴,凡属肝脾胃三经之症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五穴相合则为培补后天脾胃之主方,针后即觉全身温暖,浑身舒适,后天脾胃得到补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针法来培补肾气即先天之本,取气海,肾俞,太溪诸穴,温补肾阳,使体内肾气充足,命门发热,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补足,体内阳气隆盛,体内阴邪之气逐渐排尽,而后方可运用针法来打通任督两脉(详见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至此,身内应乎乾象,体内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无诸苦疾,安乐延年,恢复青春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2: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整体系统针法
《上古天真论》以肾气主持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盛衰,首先提出了中医学先天之气的概念。秦越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的名称与概念,认为“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说明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同时认为元气与肾和命门关系密切,他在《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那么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引用王海藏的解释说“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陌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由此可见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为阴阳运行之根源。
宗于东垣之学说,以脾土为万物生发之母,人体一切的营养来源,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运,所以当脾胃功能衰退之时,元气随之转弱。但脾病久久不愈,则肾阳转虚,命门相火弱等病,亦随之而生而呈现出脾肾两虚的症状,治之则东垣认为补肾不如补脾。
但在温补学派的观点上,却有不同的主张,认为人体生命之门在肾及命门之中,主宰着人体一切新陈代谢的动力来源,当命门火衰则脾肺心的阳气亦会不足,最后亦会出现脾肾两虚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则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这两种不同的方向治疗方式,就是李中梓所强调的,人有两本:一以肾为先天之本;一以脾为后天之本的最终目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辅佐。
《类经?卷十五》言:“精气之源,本于水谷,水谷之化,出于脾胃。……然水谷在胃,命门在肾,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医贯?先后要论》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土。”肾精也不例外。后天之本脾与先天之本肾之间存在着互济的关系,后天赖先天为之主,先天赖后天为之资,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脏化生水谷精微,须有肾阳的温煦作用,而肾中精气又须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说明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关系,两者共为人体生命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水为万物之元;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说明脾与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基于脾肾的这种关系,张氏认为善养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即所谓的“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由此可见通过补脾胃可以资生资助先天元气的目的,从而保持先天肾气的盈满,所以命门之火的培养须在完全补足后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此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当后天气血,经络,营卫完全补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气的培养。此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正是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最终达到补充命门先天元气的目的。笔者借鉴了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与针法相互印证,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代表了肾气充盈的标志,而笔者认为通过针灸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出现的二肾汤煎也代表了肾气充盈。因为只有达到肾气充盈才能有二肾汤煎的反映和感觉。有些人提出肾气极虚者针刺后也会出现类似感觉,笔者认为物极则变此为假热之征兆,这种假热症状通过针刺后必定热量减弱直至没有任何感觉,而且可以通过脉象来鉴别。而真正的肾气充盈是伴随每一次针刺都会有二肾汤煎的感觉。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同时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对于年轻元气充足者直接利用元气去攻克疾病达到邪去正安的结果,再结合补后天恢复其良性循环;而年老体弱者则必须先通过培养后天再达到补先天的目的,自然就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了。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针几次就能二肾发热的,这恰好说明其肾气不足,此时需要通过一段时间针灸培养后天脾胃调节补充,等到后天补足了再培养肾气才出现二肾发热最终达到肾气补充的效果。反之能够针出二肾发热就代表其肾气充盈再结合培养后天,以整体力量去攻击患处,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肾气是否充足全在平时的保养和经脉是否畅通,《上古天真论》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通过针灸的方法是能够达到补肾气命门的结果,二肾发热也就是肾气充盈的表现,并且元气能够补充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整体系统针法的理论就是结合培养后天气血达到补充元气的效果,再运用元气一一攻击患处,以达到以整体攻克局部疾病,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结合针法论补肾
在《内经》和丹经中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所以针灸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必须通过补肾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笔者在这些年结合针灸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中,认为真正的补足命门元气必须从补肾入手。在针灸补元气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大多先是二肾发热而后命门处一圈也接着发热,最终整个腰部全部法热。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也论证了古代中医命门太极理论,在临床中也发现只要能够达到二肾发热元气补足,再治疗其他疾病就很简单疗效也就很好。结合针法年轻者元气较足通过针灸很容易达到补足元气的目的,而年老体弱者就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了。打个比喻就好比炒股票,资金充足就容易赢钱输了也亏得起;而资金不足者要输也输不起,要赢也赢之有限。对于年老体弱者如何补肾,笔者在《再论整体系统针法》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但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如此花费精力为患者完全补足肾气。我们只要将患者的疾病或缓解或治愈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透穴方法来间接补肾。比如有网友通过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的方法补肾,也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为年老体弱者元气已经少得可怜,直接取肾经有时未必能够达到补肾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气外泄。此时我们通过透穴之法来调节补肾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因为既然是透穴就不是直接作用于肾经肾气。那么透穴法具有几个优点:1透穴法起到缓冲补肾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尝试补肾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转化先天的目的。
  笔者十分推崇命门太极理论及注重元气的重要性,更注重对不同体质的补肾补亏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针刺达到二肾发热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元气,对于治疗患者疾病来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养生者来说补足了元气可以延年益寿,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可以等待时机朝更高境界修炼。因此补肾针法是笔者整体系统针法中的重中之重,可与笔者另外二篇《针灸补亏正法》及《再论整体系统针法》相互参见。
作者:桂亮
电话:13013790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论针法补先天元气
《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正如姚止庵所说“男女之壮,并始于肾气之壮实,其后(弱)也,亦由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然而就《内经》全书而论,起理论重点在后天,肾为五脏系统中的一脏,并无特殊处,而言及肾为先天之本仅此篇而已。由此可见,《内经》关于生命的先天理论尚处于初期阶段,并未充分论述。及至《难经》才将《内经》中肾主先天诸义归属于命门,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又云“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中生命中的先天理论。后世皆重《内》而轻《难》,《难经》中的先天论几遭湮灭,也造成了肾先天,后天概念的混淆,实在有辨明之必要。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难经》中的命门理论的确是在《内经》中的先天理论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使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根据太极图和先天图,构思出了命门太极理论。它是以二肾与命门组合成命门太极“函三为一”的组织结构,以中间命门为肾间动气,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创造出命门太极理论的整体气化功能的新模式。而笔者所要论述的是命门太极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构思,更是一种实实在在一气流转的真实体验。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笔者在命门太极理论指导下,通过针法来补足先天元气,在其培补过程中发现,患者都能够深切感受到二肾与命门之间一气流转的体验。在针刺的体验中,患者先感受到二肾发热继而命门发热,二肾与命门之间热量不断进行相互移动转换,最终热量充斥了二肾与命门及整个腰部,由此我们可以证实命门太极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有实践基础的;并且笔者认为只有在真正补先天元气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命门及二肾发热。有些人提出针刺命门穴使其发热是否能达到培养先天元气的效果?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命门太极理论来解释,命门穴不是命门太极的外应穴位。而且命门太极是一整体无对应经脉,故无主穴。笔者是运用五俞穴结合藏象功能运用补气之法,才能补足和打开先天元气之门户。
《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
笔者总结:运用针法补充先天元气是笔者研究针道的成果之一,而针法补充先天元气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就是保养肾气延年益寿,正如《内经》云:此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作者: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20: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之补命门元气之体悟
针法发明人:桂亮
体悟人:朱江
时间:2008年4月15日至4月21日
地点:苏州市
当今社会有如此多的产业及科学技术都希望通过调整生活方法,比如:锻炼,营养品等方式,帮助人类战胜亚健康和疾病,对?错?我无法评价,但看到更多的人呈现出来的是无奈。学术界一直都在努力解决“亚健康”问题,更有人声称,亚健康是无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桂亮老师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发现亚健康与人的先天元气不足有密切的关联。传统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元气是人之根本,抓住了这个“本”就能为治愈疾病打下基础。在全世界一片喊“补”的声音中,终于有人道出了补的本质就是“补足先天元气”,只有补足元气才能为治疗亚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
本人十分赞同和欣赏桂亮老师的观点,并积极完全信任的不远千里前来补先天元气调理身体。几天下来获得了欣喜的感受,现就整个补元的体悟过程作一个简要的叙述与大家一起分享。
1首先是取穴安全
取穴只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一般不超过五六个穴位。每天都是如此,远离身体主要脏器。
2时间短
每天下午针灸一小时左右,起针结束。
3见效快
一  双脚开始很冷,连针3天后转为舒适并逐步发热。
二  针灸过程中二手一直发热冒汗
三  肾中间命门处由内而外,逐渐一点一点发热。从开始的不适到温热,先从命门开始,然后一下转到左肾,一会儿又转到右肾,一会儿又回到命门处,形成了太极状二肾温热十分舒服。
四  原本身体上有口苦不适,腰背酸痛一下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  通过这些天的补元,全身感到十分的轻松,精力感到十分的充沛。
以上的这些体悟过程不亲自体验是难以言表的,通过这次与桂亮老师的直接交流,使本人深刻体验感受到桂老师的针法是无价之宝,更希望今后有时间能再请到老师帮助自己进行补元针灸。
                                                江西:朱江
                                                2008年4月2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1 21: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整体系统针法之小周天针法
针法发明人:桂亮
体悟者:赵刚
时间:2008年5月1日至5月5日
地点:苏州
在论坛中看到了桂亮先生的整体系统针法和《金针探秘》系列及辩论,本人认为桂先生的实践推理是务实正确的。因此于5月1日来苏一方面来调理身体培养元气;另一方面想与桂先生进行丹道针道理论的直接探讨,却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几天针灸过程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如下:
在针灸过程中桂先生只取四肢关节以下穴位进行针刺,在留针过程中感觉到寒气从脚外排出,全身有温热感流注,桂先生说这是阴尽则阳生是好现象。在培养先天元气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二肾法热如汤煎,一股热流上至巅顶,下达阴跷,上下往复形成环流遍体上下暖意融融。桂先生告诉我,本来只是准备补补元气,但未曾想到我的体质这样好,十二经脉本身十分通畅,元气一补足气满任督自开。我本人开始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怎么这么简单就通小周天了?而且本人也练过气功但是断断续续练了多年也没有任何感觉,虽然在针的过程中的确有一气贯通的体验,却还是表示怀疑是否真正通了周天?桂先生讲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按照心斋之法静下心来,来体悟是否有在针灸过程中一气贯通的体验。于是在4日晚上我就依照桂先生的指点进行静坐,并结合心息相依之法,在静坐一段时间后突然感觉全身的毛孔全部打开,全身毫毛象在跳舞一样,这样的感觉以前从未有过,而且口鼻呼吸越来越弱,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全身毛孔却形成有规律的一开一阖变成了体呼吸。一股热流沿任督二脉形成环流,能够看见或者说是感觉到外界的气流运动,感觉到外界的气流与体内的元气通过皮毛的开阖进行进行融合和沟通,当时就感觉到有些害怕。次日与桂先生说了这情况,桂先生说我虽然是小周天通了性功却跟不上,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只谈补元气不谈小周天。
总结感受:通过这些天的针灸感受,的确感到桂先生针法之神奇,对桂先生的整体系统针法心生敬意。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气满任督自开的体验,从而可以论证桂先生的针法真正能够补足元气亏损。桂亮先生的整体系统针法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希望此针法将来能够造福大众人民。
                                             丹阳:赵刚
转载自《金针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1

帖子

2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2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系统针法之补充先天元气针法问答录
自从笔者的补充先天元气针法文章刊登以来,在这期间网友们在补元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也表明了大家对补元针法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在此整理成文以供大家参考。
1请问桂先生针法属于哪家针灸医学流派?
答:医学流派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文化大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以及和医家个人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有关,它们是医学流派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在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他们是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张子和,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和滋阴派的朱震亨朱丹溪。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正值金人进攻中原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当时天灾横行,疫病横生,根据北方环境的特点以及人民的体质,提出了使用寒凉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疗效惊人。李东恒内伤脾胃学说的产生,亦是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他行医的当时,正是金元之交,战乱频仍,饥困劳役,人们怒忿悲思恐惧,损伤元气,所以脾胃受困,内伤之病特多,亦从而造就了他对这方面的技术专长。而张子和认为天下太平之时,人多静逸,静属阴,用温药解表发汗,有些效果。但像他所处的天下大乱之时,战争、饥荒、赋役迭相扰动,动属阳,诸病从火化,再用辛温就不行了,应该用刘河间的辛凉之剂。鉴于当时某些医生好补成风、滥用香燥,张子和旗帜鲜明地提出治病必先攻邪,邪去则元气自复。他的攻邪思想落实在发展和丰富了汗、吐、下三种治疗大法上,故后世将他称作"攻下派"代表者。汉张仲景师事同郡名医张伯祖。建安初,军阀混战,扰攘不休,中土人民死亡流徙,“疫疠数起”,“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仅在建安十年(205年)前,张仲景宗族二百余口,死亡即达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者占百分之七十。这种惨病情况,在这种大环境下使张仲景对于医术钻研更勤,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巨著。所以我们认为无论针灸或用药,要因人而异,要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针药,不可一成不变。这些观点在后来发展成为了中医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和中医非常重视运用的体质学说。所以笔者以为每一个医学流派的形成必定有其社会文化生活大背景,也就是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医学流派的出现。
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应该归属于温补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明代温补学派颇为盛行,其中薛立斋、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视脾肾,善于温补。笔者所研究的针法结合藏象经络六经辨证理论,更注重中医气化元气理论。笔者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温补学派,在《内经》中岐伯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只此一段与当今社会何其相像?当前社会人们不善劳作工作紧张压力大节奏快酒色过度,使肾中元气极大的损耗,所以对于当今人们健康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的培养和补充元气,因此扶正祛邪培养元气是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所贯穿的总思路。(待续)
转载自《金针网》http://www.jinzhentanmi.com/index.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