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师之称、马车之声和其他
首先说,我要感谢龙戈等网友的热情帮助。没有想到我的一篇炳师从美国回到陈家沟的报道,竟然引起了称呼之争,看了各种各样的评论与说法,我差一点老毛病又犯:想解释、想争辩、想说个清楚……但是我的佛学老师的话一直在耳边响:“记住:不管别人说什么,你永远要心平气和,广纳善言,对于误解和分歧,不解释、不争辩,有时候内容退居其次,都为了面子去争辩。要面子还是没有离开一个‘贪’,万法皆空……”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这故事题目就叫做《马车之声》,全文如下: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既如此,我以为就什么都不说了。
过了几天,再来看看,再读大吕、圆通、自然、心慕等大师级(必须加注了:这是我心目中的感觉和称呼,感觉不舒服的拳友原谅)拳友的帖子,觉得智慧无穷呢,大吕先生从文体的角度,提出了“语体色彩说”,圆通、自然、心慕先生等从感情的表达的角度,提出或赞同了“称谓自由说”。
如此,这么多老师在表达着各自的看法,我如果一直什么都不说,好象写文章,前面已经铺垫,后文却没有交代了。冒着“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的危险,就炳师的称谓问题,斗胆写下下面的话:
1.语体问题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时,必须依赖的一定的环境。同样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样的内容,因为不同的环境,也需要不同的语汇来表达。比如:“娘”“妈妈”“母亲”表达的是同一内容,但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体,就要有不同的表达。
如果你久居外地,回到家中,见到母亲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娘,你身体还好吧?”有没有人会这样向母亲口头表达:“我的母亲,您的身体是否健康?”
对宋庆龄的官方评价:“她一贯是共产党的最亲密的战友,是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袖之一,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的祖母……。”假如将其中的“同胞”改为“兄弟”、“战士”改为“闯将”、“祖母”改为“奶奶”,也许词的意义本质没有多大区别,但用在官方评价中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应用文体在语言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到语体要求。
和上面的道理一样,在我的报道中用了“陈炳大师”,这是文体的要求,实事上,我在和炳师的日常交流,在口语中,是不会这么称呼的。
2.风格问题
即使在同样的语体环境下,有的人喜欢比较正式的、庄重的表达,而有的人行文就喜欢活泼多变。你可以喜欢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的浪漫情怀,同时也可以欣赏杜甫的“叹息肠内热”现实风格,兼收并蓄,舍己从人,这不正是我们太极精神么?
3.发展问题
炳师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河南温县政协委员,是陈世嫡传中,唯一受过正规高等专业体育本科教育的人。他的实力,铸就他荣誉成堆,不需列举;他的儒雅风范,高尚品行,已经是有口皆碑;据我看来,此人未来发展,不可估量。这样的人,在书面上还不能称谓“大师”,或者遭到质疑,那是太极拳的悲哀,陈家沟的悲哀!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炳师不事张扬的行事风格很喜欢。再想想自己,有时间不去练拳,还在这里聒噪,很是惭愧。
耳边的声音又响起来了:“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