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10|回复: 29

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复制链接]

224

主题

23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01
发表于 2010-3-21 09: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访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
    
    话题从如何练功开始。
    我问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有人练拳三五年就出功夫,有人练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看上去身上仍不出功夫,你认为问题在哪?怎样练拳身上才出功夫?
    马虹先生热情健谈,他认为练功的途径很多,从他个人学拳的经历来看,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
要明理.拳界前辈常说:
文武之道,理明则功进,功进则理更明学拳先明理,理不明终为茫昧。太极拳理主要是阴阳辩证法,其核心就是一阴一阳;表现在拳架上就是虚实开合及其转换。具体讲包含这么几个方面:
    阴阳互为依存,是个整体。太极图形象,直观地表明.阴阳共处于一个圆中,合则为太极,分则为阴阳,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台湾有位学者认为阴阳即太极。运用到修炼太极拳上,就要懂得动作的整体性,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有16个部位,包括眼神、手型、手法、手臂、步型,步法,腿的变化、胸背开合.左右臀的翻沉、腰腹(丹田)的变化,呼吸、耳听的方位等等,打拳时都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比如,陈氏拳的懒扎衣六封四闭,右手的旋转动作必须靠全身的整劲配合。力点从左脚跟蹬地,经大腿,腰的旋转,力达脊背,再由肩、肘,小臂,手传到掌,指发力。这个过程就像蚕蛹或毛毛虫的蠕动,节节贯穿,一节动,节节动,内外相合。明白这个道理,打拳时就不会顾此失披.不散不懈,时时处处注意一个整劲。
     阴阳对称,以求平衡。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对称的。画太极图时也是在外
圆内先画两个内圆作为
鱼头,其余部分又是两个等分的鱼身鱼尾鱼头鱼头对称,鱼身鱼尾也是两两相对称。人体力学也讲力的产生是成对的,其中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种对称之力,可以使运动趋于严衡。
    这个理念用在打拳上,就要做到上下相应,开台相应,虚实相应,逢上必下欲左先右有刚有柔,比如金鸡独立,左单向前上方托举时,右掌要下按;提左膝时,右胯就要松沉.它是个对应的拉劲,其好处是身体严衡,拳脚稳定,不会别人还没推你,自己就晃悠起来。与人交手时就知道有虚有实,有化有打.有虚无实会浮,有实无虚会僵;有化无打会丢,有打无化会顶。
    阴阳消长,员活应变。我们还是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
鱼恰处于
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小了.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成了鱼尾.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阳进阴退。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
    认清此理,打拳时就可进退自如,顾盼有序。比如推手,就能因敌而变能吞能吐;你进我化,边引边进,上引下进,左引右进。正如拳论所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双方交手虽沾连粘随,却不丢不顶,从容应对。
    练陈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右拳右膝上提时,左手、左腿则要下沉;同一只手臂,手腕上升时,手指、(臂、肘关节则要下沉。这样可以稳定重心,临危不乱。
     我们还可以从虚实转换来看这一变化。比如拳沦中说迈步如猫行,迈出的前腿是脚后跟先着地,再全脚掌着地、是由虚变实.这个变化犹如加法。重心是一点一点进去的。随着重心的前移.后腿由实变虚,就像减法,也是一点一点地由实成虚的。两腿重心的转换呈一之势,这种此消彼长是渐变,才有太极拳神韵的猫步。从健身来说,这种重心的渐变可以锻炼支撑腿的耐力,
练成金刚不倒之身。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转换重心,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阴阳螺旋,非圆即弧。阴阳这一运动特征,在太极图中也有反映,太极图中阴阳鱼之间有条s形曲线.这条曲线形象地勾勒出,宇宙之间阴阳的变化呈螺旋式运动,而不是走直线。这一哲理,也是太极拳的拳理依据。拳界先辈陈鑫说: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说:拳者,缠法也。就连辩证法大师思格斯也认为由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前者讲的是太极拳特有的运动规律,后者讲的是运动的一般规律,可见拳理与哲理相通。
    理性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用于打拳,也有诸多体现。比如,我们打太极拳时,就要时时注意开合,蓄发非圆即弧,肢体运动,不能直来直去。即使躯干和四肢的协调运动,也有个自转公转的问
题。就是用胸腰的立体旋转,带动四肢的螺旋运动,或是顺缠,或是逆缠,顺逆之间交替成圆.不仅外形成
圆气势饱满,
非圆即弧;就是内功运行,也应内气鼓蔼,触处成圆
    有人说打拳至少三个圆.这三个圆是什么?
        一个是手脚运行自身要螺旋式走圆;
        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运行也要协调地走曲线;
        三是造型态势也要棚圆。总之八门五步,进也螺旋(如野马分鬃),退也螺旋(如倒卷肱),慢也螺旋(如白鹤亮翅),快也螺旋(如连珠炮),用螺旋运动把阴阳之劲合二而一;用螺旋之劲,达到阴阳平衡。螺旋式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其运动之妙,就像一堆圆形巨石从高山翻滚而下,其惊人之势,所向披靡,锐不可挡。
    阴阳变化还有其他一些规律,诸如阴阳折叠、阴阳互根、阴阳相互转化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阴阳之变,可以说是拳理的一个源头,它就像一把钥匙,对干学拳者解疑释惑至关重要。听说你对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等说法,有不同见解,你能开诚布公地谈谈吗?
    马虹说:我对某些拳论是有不同看法。比如对用意不用力这个说法,我认为它有些片面性。从我练陈式拳的实践来看,用意是对的,不用力是不对的。恩格斯说: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这里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运动即是力的表现。打太极拳怎能不用力呢?我的老师陈照奎先生针对上述说法就曾说过: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天下哪里有不用力的武术?撇开单纯的发力不说,即使是用意的意,也是一种力的表现。
    还有人说:打拳不许用力,但可以用劲。《辞海》中说力和劲是同义词,劲也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无本质的不同。
    我理解当年前辈所说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内涵,应该指是不用拙力,不用蛮力,不用直力,不用僵力。而是要用巧力,用小力胜大力。我们常说要四两拨千斤,这四两之力难道不是力吗?
    马虹先生接着说,还有种说法叫做重意不重形要意不要形。对此我也有不同看祛。我认为这说法的前半句对,后半句不准确。太极拳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既重意,也要重形。达到外形(拳架)与内劲的完美统一。太极拳前辈大师都很重视拳架的锻炼,认为人体精气神的运化、锻炼.都应以拳架为依托,可以说没有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怎能说重意不重形呢?陈照奎老师就说过练拳要讲究姿势美,劲道明,感到好像进入了一种艺术境界。他主张拳架动作要有对称美、节奏美、开合美、螺旋美、轻沉美、气势美。技击时,要打出松活弹抖劲的丰富内涵。总之,在重意的前提下,练拳时一招一式也要有个规矩的外形,形神兼备才是我们学拳者的一种追求。
    马虹先生原为一介书生,1948年从华北联大中文系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以后主要从事机关文秘编辑工作,勤奋写作.1963年读了《陈式太极拳》一书后,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2年在文革的逆境中抽身从石家庄来到北京,拜陈式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为师,潜心学习陈式太极拳,历经几十年苦练,学有所成。1981年陈照奎拳师逝世后,他遵师嘱,根据当年从师学拳的笔记和个人的体悟,先后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式
太极挚技击法》,《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等多部著作,并在国内20多个省市和欧、美、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陈式太极拳。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拳界名师。他对拳理阐述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在和马虹先生进行拳理对话后,我说:
    “拳不练不精,理不点不明。搞明白拳理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在一个高起点上进行体用。然而学拳之路并非平坦。我见有人谈拳也能说出一二,但打起拳来,就满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练出功夫就更难了。你看有什么便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马虹先生说.明理可以有个正确的方向练习太极拳.明理之后,还要体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就是要

知法。我说的这个是拳理拳法的,即练拳的要领、规矩和技击方法。比如松活弹抖的要领是:全身放松,再以腰脊、丹田的螺旋劲。带动全身之力、节节贯穿,集中到肢体的某个部位作为发射点,在瞬间爆发。便可产生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力。这个蓄发过程.就像拧紧的闹钟发条.开关启,就会全身颤动,铮铮作响。当然这个过程还要有虚实转换、非圆即弧、稳定重心、一动无有不动等要领的相互配合。特别要掌握好瞬间发力的寸劲,陈家沟的拳师叫一格灵
    掌握打拳的要领以后,还要细抠动作的规矩。陈家沟的拳师有个打拳要守劲走三节的规矩。上节为头,行拳时不能低头,不摆头,头要端正.百会穴上领.两眼平视或随动作视敌方为主,嘴要轻合,可自然呼吸、进而练腹式呼吸。脊、胸、腰为中节、即从咽喉至丹田为中节。行拳时不能弯腰、突臀,要含胸塌腰,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特别注意腰为主宰.腰不动,手不发。下节为大腿根到脚底。腿要虚实分明,不可双重,裆要圆,胯要松,弓步时前腿小腿垂直。脚为根,陈鑫说: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陈式拳讲究五趾抓地涌泉
要虚、形成前后实.中间虚,可既稳又有弹性。三节劲还有上肢、下肢的三节劲,肩,肘、手;胯,膝、脚。如中节开,梢节合;梢节合,中节棚等。
    三节规矩后,还要注意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进而做到内三合,即意、气、力相合。此外。还要注意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规矩。这些动作细节都做到位。打出的太极拳才有神韵。不致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陈鑫说:始则遵守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可以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听说你把修炼太极拳常犯的毛病归纳成练拳诸病50例,作为纠正不规范动作的一个提示,你能详细谈谈吗?
    马虹先生说,我曾把跟随陈照奎拳师学拳,改拳的体会,归纳成练拳诸病:50例。这些病例包括僵、飘、散、直、扁、弯腰、突臀、架肘、挺胸、低头、双重、眼呆等。每个病例义细分为病症所在,和防治方法.比如,病症是:有开无合。松懈,动作开展过大不紧凑,敞裆,缺少内三合外三合的整劲。开出的防治关键是懂劲。王宗岳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武禹襄说:始而意动、继而劲动。懂劲身上才能出功夫。与人交手一要听劲,凭触觉,眼神来判断对方的劲路,劲力,劲点。彼不动,己不动。二要能引化。要能容,能忍,用引进落空来化解对方来力。三要能合。合而后发,合而后拨,融合对方之力,改变方向,用四两拨千斤。四要借力。借力打力,先给一点小力。逗起对方的反作用力,再用螺旋之力回敬对手。陈照奎老师把借力比作荡千,秋千荡到极点要回落。回落时再顺势给它一把力,秋千会荡得更高。
    另外,还要弄明白劲力的结构和运行轨迹。人体力学告诉我们、力的产生是成对的。这种力还包括力的大小、用力方向.力的作用点。可以说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几个劲力.比如倒卷肱,推掌时要有前推、外列,下塌三个劲;退步时,要有上开、扣膝、腿绊三个劲等。如果敌方突然从身后搂住自己,破解方法要有好几个劲。首先应以丹田之气催动,作螺旋式抖动腰胯劲,
继而提腕、撑肘,松肩,松胯,塌腰,下蹲等,抖开敌抱之力,还可乘势用肘靠、跺脚、别腿,扭腰等劲力,反制对方。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要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劲力变化及劲力

结构。特别要注意劲力的阴阳变化,王宗岳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关于阴阳的几种变化规律,我在明理一节中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正宗岳还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懂劲的高级阶段。练到这种程度,还应懂内劲,要以意导劲,意领形随,使意,气,力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打拳无人似有人因敌变化示神奇。练到化境,至柔至刚,静如山岳,急如闪电,这是修炼太极拳者一辈子的追求。
    “听说你有个修炼太极拳要过几关的说法,按照这个说法,现在我们谈过了明理关、知法关、懂劲关,你认为接下来还应闯过哪个关口?对话如打拳,在步步深入。
    虽已谈了打拳的诸多问题,但马虹先生兴致不减。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练拳有造诣,有功夫,也有见解。马虹先生接着说.若按闯关来说,再下面的一关就是苦练。陈品三说:拳打万遍,神理自现。拳界前辈的功夫都是练出来的,据说吴鉴泉大师敦拳时,要求弟子要在三年之内打满一万遍吴式拳的套路动作,把一招一势练熟、练精。陈发科每天练家传陈式拳30遍,而且练的是吃功夫的低架子,可以说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歌德也说:痛苦往往是幸福的源泉。人们常说一日三餐,我给自己加了一顿饭,就是每天必须用两个小时去练传统陈式太极拳,久练身上才出功夫。
    苦练也有讲究。我的体会是看重练拳架,可以说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我的老师陈照奎说:拳架锻炼,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拳架是个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才能把各个单势串连起来,在拳架锻炼中,体会各种攻防动作的要领,进而掌握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初学太极拳的人,一定不要贪图省事、贪图快,要一招一式,稳扎稳打,打好基础,一辈子受益。
    拳架之外,还要练单势、练推手、练器械以及辅助功力练习。练单势.就是从拳架套路中,抽出来若干个难度较大或在实战中常用的动作,单独练习。比如,披身锤有7个分解动作,至少含有18个劲。单势训练时,除拆解这7个分动作外,还可着重训练动作四、五中的右采左击,右棚左采;动作七中的左脚左膝里扣、左肘里合、右手上引、右肩后靠,四劲合一,并且要把这
些动作分解后交替练习,不合规范不练下一个动作。拳架套路是若干个单势的组合,单势动作训练有素,练习拳架就更充实、更有神韵了.
    如果说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那么推手就是检验拳架是否适合实战的试金石.单势和拳架可以自己单独练习,推手则要与人合练,身上功夫如何一交手就知一二。练推手可通过听劲.化劲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攻防意识。陈式太极拳有单椎手、双推手,进一退一大捋、连续进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以及左右旋转的圆形推手,不定向推手等。各种不同的推手又各有自己的招术、劲别,不苦练是学不到手、上不了身的。
    器械及辅助功力训练,包括刀,枪、剑,棍;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旋转太极轮等,可借助器械及辅助训练.强化自己的功力和耐力,练成金刚不倒之身。苦练虽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苦练之外,还要有悟性。悟性就是灵性,要抓住重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用拳师的经验。
    “今天我们的对话涉及的内容很多,其要点可否概括为明理,知法、懂劲、苦练。接下来你还想讲些什么?对话接近尾声。
    马虹先生爽快地说,最后我要说的一点,就是练则有,不练则无,功到自然成。

珍惜生命而学太极拳,以练太极拳的心态去炒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主题

235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0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有点长,但我觉得很值得一看,看完后或许你会悟到一些东西。
珍惜生命而学太极拳,以练太极拳的心态去炒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5

主题

2656

帖子

555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59
QQ
发表于 2010-3-21 1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文章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3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5
发表于 2010-3-23 21: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有道理了,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153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88
发表于 2010-3-24 13: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太有道理了,受教了。
潭水,不因云飘过,就要永留不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10-3-25 2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哲理。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0

帖子

11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3
发表于 2010-3-30 10: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回归自然在2010-3-21 9:46:04的发言:
 

    马虹说:我对某些拳论是有不同看法。比如对用意不用力这个说法,我认为它有些片面性。从我练陈式拳的实践来看,用意是对的,不用力是不对的。打太极拳怎能不用力呢?我的老师陈照奎先生针对上述说法就曾说过: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天下哪里有不用力的武术?撇开单纯的发力不说,即使是用意的意,也是一种力的表现。
    还有人说:打拳不许用力,但可以用劲。《辞海》中说力和劲是同义词,劲也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无本质的不同。
    我理解当年前辈所说的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内涵,应该指是不用拙力,不用蛮力,不用直力,不用僵力。而是要用巧力,用小力胜大力。我们常说要四两拨千斤,这四两之力难道不是力吗?


拳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是指练太极拳要放松。何谓“用意”?就是时时着意于“放松”,而不是着意于“用力”。--此谓“用意”,此谓“不用力”。


《辞海》关于“力”“劲”的释义只是一种普通的释义,拳论所说的“劲”则有特定的含义。在拳理的意义上来说,“劲”不等于“力”。何谓“劲”?“内三合”,意、气、力三者相合,此谓“劲”。

练习太极拳,要练的是“劲”、不是“力”。放松了才能做到“内三合”,才能练“劲”(也就是功夫,呵),所以说是“用意不用力”,简单说,就是要放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2

主题

2928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069
QQ
发表于 2010-3-30 11: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建山明在2010-3-30 10:45:06的发言:


拳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是指练太极拳要放松。何谓“用意”?就是时时着意于“放松”,而不是着意于“用力”。--此谓“用意”,此谓“不用力”。


《辞海》关于“力”“劲”的释义只是一种普通的释义,拳论所说的“劲”则有特定的含义。在拳理的意义上来说,“劲”不等于“力”。何谓“劲”?“内三合”,意、气、力三者相合,此谓“劲”。

练习太极拳,要练的是“劲”、不是“力”。放松了才能做到“内三合”,才能练“劲”(也就是功夫,呵),所以说是“用意不用力”,简单说,就是要放松。

从好几篇回帖中可以看出,建山明拳友是一高手,起码对拳理的认识非常透彻,表达的非常清楚精辟,想必也是长期参悟体悟中融会贯通的结果,受教了,替广大拳友道声谢谢!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陈家沟太极拳协会,陈家沟太极网,0391-6419999,电子邮箱chenjiagou@126.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主题

2480

帖子

6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0767
发表于 2010-3-31 1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放松”只是“用意”的一部分,并非“用意”的全部。

古人遣词用句是非常讲究的,字字千金,不会说些若有若无的,似是而非的理论,

如果“用意”只是指放松,那只要写“用松不用力”就好了,何必那么麻烦让后人猜来猜去......

我们在借鉴前任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多练,多琢磨,多学习,多参访,这样才能够真正悟出其中的妙处来。

承传开宗立派之绝学,为武术界培养一代宗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0

帖子

111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3
发表于 2010-4-2 15: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福建老农在2010-3-31 10:09:30的发言:
“放松”只是“用意”的一部分,并非“用意”的全部。

古人遣词用句是非常讲究的,字字千金,不会说些若有若无的,似是而非的理论,

谢谢 太极网的夸奖鼓励,不过说我是“高手”俺要脸红的哦,不敢哈。谢谢 老农,我所说的 的确只是初步的体悟,不过对这点初步的体悟可能思考比较透彻、表述得比较清楚吧。“用意”的更高层次的含义,以我的初学的一点经验,现在当然不敢去说它了,正如你所说,还“要多练,多琢磨,多学习,多参访”。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