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庆期间,我在陈家沟陈炳老师的陈家沟国际太极院学习了些时日,期间,就一些心中的疑惑请教了炳师,陈炳老师的耐心解答,如拨云见日,一洗心中积累已久的疑惑,受益不少。现将炳师的解答,和自己的感悟,整理出来,欢迎大家讨论,共同友好交流共同学习进步提高。注明,以下问题是从陈氏太极拳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在公园里、在电视上,在全国各地,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太极拳的爱好者在练太极,慢慢的缓缓的松松的轻轻的柔柔的,如一幅画一般的美丽。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而且这个疑问在心中是积累的越来越大。
这个疑问就是:太极拳是否越慢越好?
陈炳老师的耐心解答,使得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
太极拳是否应该越慢越好呢?
太极拳,在刚开始的时候应该越慢越好。
慢是为了在最初的时候寻找身体中的静、松、定的状态、感觉,快则不容易找到、感受到身体中的静、松、定,如果快练,动作一晃而过,来不及体会,根本无法寻找到、感受到身体内部的变化,所以要慢慢的练习,慢慢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去仔细体会、去寻找到身体中的静、松、定的状态。不仅仅要寻找身体内部的静、松、定的状态,也要去仔细的寻找每一个式子里的静、松、定的状态。不仅仅是在静止的时候定式的时候要保持这种状态,在练拳的运动过程中也应该要仍然保持这种状态。
怎么样保持呢?那就是不能快,得“慢”。快了容易动作变形走样,在某些细节的细微处则无法自己注意到,容易一不小心就忽略了过去,而细微之处见精神,这即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也是太极拳的一种体现。对一个人而言,细微之处尽管只是一举手、一投足,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但滴水藏海、一叶知秋,从其一言一行之中,可以看出品质品德,从其一举一动之中,可以看出拳艺的水平高低。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也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就好比是个精细的雕刻,需要我们自己在平时用心的去慢慢的仔细的雕刻,原本是个粗略的大胚,经过我们日复一日的慢慢精心雕刻后,才会逐渐的初具形态,再到略有完整,再到神韵具备,形神合一。慢工出细活,在刚开始的时候快不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以前,老一辈的名家明师传授技艺的时候,常常是一次只传一式,一式反复练习,一式不会则不教下一式。虽然教学的慢,但这样基础打的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很是稳健,不容易走样出偏差,动作式子不容易走形。这在教学上体现出一个特点“慢”。在练习上也体现出了“慢”。有句老话叫:学规矩、守规矩、破规矩。这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三重境界,最初开始得要“学”,怎么学?完整的学,不可有遗漏。学会后,要“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学问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规矩”,你如果不遵守这个“规矩”,打破了这个规律,那你就违背了事物的发展,也就不会成功。所以要“守规矩”。经过长年累月的“守规矩”后,经过渐悟后再顿悟,则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从此以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风格特色,这就是“破规矩”,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扬和光大。
而练习要“慢”,则是为了学规矩和守规矩,去遵守这些规律,去仔细的品味和体会这些东西的存在,去寻找到它们,慢慢的由少到多的积累起来。所以说,在刚开始学太极的时候,要注重这个“慢”字。慢工出细活,在慢中寻找到应有的状态,在运动的过程中去保持住这个状态。站桩的时候是“太极”,在运动练习的过程中也处处皆是“太极”才对。“太极”处处在,“太极”处处没有丢。
但也要注意,“慢”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慢”只是这个阶段的一种练习方法,而非永恒不变的要求。“慢”是初学时候应该要遵循的,但当你达到了这些要求,寻找到了这些状态后,则应该要升级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程序。好比小学你读完了,不能依旧反复的读小学,而应该升入初中去学习初中应该学的知识。初中读完了则应该去学高中要学的知识。“慢”只是一种寻找感觉状态的方法,而非一直的练法。到经过长时间的“慢”的练习,寻找到了状态感觉后,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后,则可以用下一个阶段的方法,那就是“快”,快速的练,把练拳的速度稍微快些,在“快”的过程中又去体味寻找那种“慢”中寻找到的状态、感觉,保持这种感觉不丢。逐渐的快慢相间的练习,该快的时候则快,该慢的时候则慢,该刚的时候则刚,该柔的时候则柔,如此快慢刚柔缓急进退,则充分的体现出了陈氏太极的风格特色,也就寻找到了进入太极大门的钥匙。
慢是太极拳初级阶段的一种训练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会使我们更好更快地进入到中级阶段。 但仅从养生角度讲,太极拳也不需要去追求快速和爆发力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