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58|回复: 2

太极拳与丹道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1
发表于 2004-10-18 14: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 极 拳 与 养 生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吉守祥 指导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桂 亮 著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学文化,更是道家性命双修的运动之学。它的理论依据可以追溯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及《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之道,因此,太极拳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道家性命双修之理。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首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短短几句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太极拳论》之总纲。 道家学术最重长生,内家太极拳出于道家,真正的内家太极拳,其实与道家性命双修是一致的。当年张三丰祖师流传太极拳术,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悟太极之理,使其动静相宜,方符阴阳之道。道家学术以清修为宗,虚无为体,中和为枢,柔顺为用,与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经》和《易经》,最终达到拳即是道,拳与道合的境界。 习太极拳者,首需明松柔、虚静、中和之理。练太极拳必以松柔为基础,主张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多一分松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内力。练太极拳时应极其松柔,全身各个关节处处松开,筋膜拉长,虽极其柔软但所蕴藏的内劲使人感觉刚柔相济,浑厚无间,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故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刚柔浑然一体,浑于无迹也,方可谓之太极。练太极拳在盘拳时松柔,圆缓,均匀的运行中,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练到一定时间,四肢未稍产生麻胀感,会有内气充盈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表现,是培养元气、疏通经络、补气生血之过程。更是内力增加的具体体现,持之以恒,最终练出体内一派纯真中和之气,即圆满内劲。 笔者老师反复强调练拳须以松柔虚静为本,松柔才能出功夫,随着年龄的增大,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便越显著,若不明松柔之理,在练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松柔走化,或仅靠一些技巧或运用后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后,体内浊气上升,清阳不振,易犯头重脚轻之疾。练拳时必先使自己心平气和,身心大定方可开始走架。初上场时端然恭正,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犹如混沌无极景象,不动之时,内中寂然,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方可悟太极虚静虚无之奥。笔者的老师和几位太极拳前辈深悟太极松柔虚静之理,有的虽年已九十以上,身体轻灵,关节处处松开,走架时节节贯穿,每天仍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令我们晚辈敬佩不已。他们常谈到是太极拳才使他们这样健康长寿,学太极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笔者以为练太极拳必须深明太极之理,在松柔上狠下功夫,则延年益寿唾手可得。 悟太极之道,明松柔虚静之理,最终培养出中和之气就必须在整体上下功夫。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在松柔的前提下一动无所不动,对练习太极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对身形犹为讲究。首先要把人体从头至脚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关节真正松开,并且在太极推手过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保持各个关节松开,才是所需的松柔。并要求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含胸,拔背,松颈,扣肩,虚灵神顶,中正安舒。用这样的身形在练拳时,可使气机在经络中更加畅通无阻,循环无端。练拳时特别注意命门穴则要微向后撑之意,形成前后对撑之势,带动两胯微微旋转,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撑八面,旋转自如,而且腰(命门)是上下衔接之关键,在“十三势歌诀”中写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可见腰(命门)之重要性,传统中医认为,命门者生命之门户也,真阴真阳所居之处,乃原气之所有,为太极之枢纽。在太极拳整体运动转换过程中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都在进行有机协调的运动。再与呼吸吐纳,神意内守结合,体会太极阴阳之变化,使全体上下,左右,前后,以及手足腰胯旋转运动皆符合太极之理。使自身达到内外合一,神气合一,从而发生纯真中和之内气。浅则益寿延年,深则最终与金丹大道相结合。先人曾云: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无念之发,天机自动。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乃归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太极拳应归到医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体脏腑经络学问,才能显现在人体气血之上;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极拳最终融入丹道之中,归于大道。近代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著《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术与丹道一理。笔者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最终皆归于大道。故有医道同源,拳道合一,医道与拳道互补,才是太极拳养生之宗。 练太极拳可分为高、中、低三架,习者应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按不同需要来锻炼下肢筑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轻灵自然。最终达到全身空透,无形无象,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势,水火相济,到年老之时,则无头重脚轻、虚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笔者理论与实践之总结,按此理论方法来锻炼太极拳,若用功日久,气血调和,太极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强求,随着年龄增长,太极拳养生功效越显著,最终达到身无苦疾,健康长寿之目的。 咨询联系电话:0512—67171772 桂亮 附:一个拳友练拳经历的自白 一个拳友练拳经历的自白 记得几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第一次来到公园,看到晨练的人那么多,跳舞的、跳绳踢毽子的、唱歌的、做功的、吹号的、走八卦的.......而最吸引我的,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打杨式太极拳的队伍:一个宽阔的场地上,诺大的立体声音箱,放着舒缓、悠扬而动听的音乐,百十几号人们列队整齐地做着各种动作,先打一长一短两套拳,然后舞三套剑,再后还有一套刀。看上去动作是那么简单缓慢大方。在音乐的引导下,各个显得精神矍铄,虽大汗淋漓却乐此不疲。开始到结束,足足一个半小时。曲终人散,大家背着刀、剑、棍棒等十八般武器说笑着各自回家。好有意思!就从那天开始,在对太极拳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参与了太极拳的演练。我开始认为学太极拳很简单,不就是伸胳膊蹬腿嘛?我行,我从小就喜好运动,身体比一般人灵活,真没什么的。于是很快就融入到大队伍里边了,成为那里的一员。 几年过去了,对太极拳逐步由朦胧状到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也稍端正了一些学习态度,开始喜欢上太极拳了.但是仍然是盲目的,不明智的。不知道找明师指点,总是喜欢在下面自己学习和琢磨有关的书本知识,包括看太极拳的光碟。当然,我能坚持锻炼数年不断,也算勤奋的人了;什么24式\42式\108式等等套路以及刀\剑都会了,哈哈,大家对我的评价还瞒好,很多人主动要我辅导他们,经常我往那里一站,后边就跟着一些人在模仿,站上的辅导员也对我是另眼相看,多次要我出去参加比赛。我自己呢?感觉也很好,沾沾自喜的很。尤其是在舞42式剑的时候,伴奏的音乐是著名的<梁祝>,那个感觉更是美妙极了。哈哈,说是打拳舞剑,不如说是在比划,在舞蹈,在做操。遇到停电,没了音乐,就没了打拳的兴趣。一段时间因为机子坏了,维修了半个多月,我竟然也休息了半个多月。以致以后来没有音乐,就不会打拳了....我说的这种状况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轻点的。 这样的过程延续了好几年.前不久,我很庆幸自己来到太极拳推手协会,与老师交流。这才意识到自己步入了习拳的盲区.意识到问题很严重性,于是毅然告别了那个类似做操的活动站,告别了音乐伴奏,参加了一个太极推手协会办的辅导站。在这里没有了音乐,有的是只是浓浓的学习气氛。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从基本的太极理论讲起,一步步走向练太极拳的正规途径,了解到太极拳最讲究松、柔以及内里腰胯的变化、而不是现在外面流传甚广的拳操。老实讲,我现在才算是真正步入学习太极拳的正规道路了。通过近两、三个月时间的练习,感觉长进不小,不夸张地说,要比我以前一年甚至几年收获还大,体会要深。对什么是“松、静、圆、沉”有了一些个人的点滴体会。这里想要说的是,思想入静绝对是首要的,只有排除了来自自身的,外界的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去体会太极拳的内涵而不是那些外在的肢体舞蹈动作。 想想过去单纯追求套路的演练,花样的翻新,以及在音乐感染下被动打拳的经历,好笑的很。是的,我的弯路走了不少,时间也浪费了不少。但是我相信自己,一定会继续努力下去的,来日方长,功夫不负有心 炁通任督.必得康寿 桂 亮 如何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久视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何谓长生久视?即长寿再进一步,在尽其天年的基础上,延续生命的极限。我国古代修炼养生家几千年在同死亡作斗争,同时积累了丰富的通往长生久视之路的经验知识。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修炼的模拟对象。或是从老树嫁接而悟出添抽接命之术,或是以动物冬眠而悟出息停脉住之法,还有婴儿握固、胎息等等。特别对一些长寿的动物,如龟、鹿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修炼养生家追求长寿给予了重大启迪。《黄庭经》曰:“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古代学者为了追求长寿及长生久视之道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财力、物力。《抱朴子》:“世谓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告以长生之诀,奚啻千金而已乎。”正因为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地进行人类身体奥秘的探索,经过了数千年的修炼、实践,才逐渐总结出一套能达到长寿及长生久视的方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宝贵遗产,更是历代修炼养生家呕心沥血的结晶。而今国内外学术界已视其为千古绝学,精于此道者寥若星辰。而笔者只是将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与历代修炼养生家所著的著作相结合,最终总结出若要通往长寿及长生久视之路就必须要打通任督二脉。古人认为人身本来就是一个小天地,修炼之时法效天地运转,先用阳气冲开百脉,而任督二脉皆归属奇经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再以我身小天地混融于乾坤大天地,故曰周天。在之人身即任督二脉,故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乃气行周天,大周天乃神运周天。修炼养生家认为如能完成小周天工夫即能在精力上返老还童,肉体坚固,所以必得长寿,称之为人仙。而最终修炼成功获得高寿者如:南宗有张紫阳96岁,石泰137岁,薛道光114岁;北宗:张志纯120岁,王常月159岁,这在当时的环境中以属奇迹,也达到了生命的极限。但是又有许多修炼家或无明师指点或学不得其法或条件限制,虽勤奋苦修,但终无所成,不能达到长寿,更不能达到长生久视了。 笔者自幼热爱中医学术,尤对针灸之术产生浓厚兴趣,后得明师指点,苦学针法十数栽,在参验历代修炼养生著作后,摸索出一条医道与丹道结合之路,悟出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之法,为追求长寿之士开辟出一条捷径,也为有志于修炼更高层次达到长生久视之士创出一条新路。 笔者认为医道通于仙道,从中悟出针法与道家修炼理论存相通之处,与祖国中医学理论相互补充,道家修炼最注重先天一炁,而先天一炁藏于肾中,在丹经《钟吕传道集》中曰:“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藏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曰:“元气之生,周流乎身,而独于肾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肾府路径,直达气穴黄庭,一也;肾为精府,精至直引精华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处则难用,至精府而可识,三也;心气透肾意下则直至,采之者易为力,四也。有此四者,故采真阳于肾府耳。而祖国医学《难经》认为:肾两者,非皆肾,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为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人资以为始者。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篇中即讲到人的生长过程与肾气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决定了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道家修炼小周天,既将肾中之阳精化为阳炁,通过火候逆行任督,归入丹田,便神气合一,补足后天,百病俱无。而任督二脉也一直为医家所注重,祖国医学认为任督二脉一为阳脉之海,一为阴脉之海。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犹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可见人身经脉十二,要以任督二脉为总纲。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循行也。故十二经脉统于任督。因此十二经脉依附于任督二脉,《难经》认为十二正经犹如沟渠,奇经犹如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反之亦然,所以只要运用针法打通任督二脉,其它十二经脉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补十二经气血之不足之功效。 道家修炼小周天,其主要内容为:采、封、炼、止;采即采先天一炁 ,使其升华的过程。封即采药后将下行之精气摄归于下丹田内封固。炼即运火候使其升降运转。止即河车运转到一定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炼、止四个过程,配以时间、针灸手法,也能完成小周天运行。道家的一切逆向修炼皆在返还之功,任督二脉在经脉中的走向,督脉是由上而下,任脉是由下而上运行,而道家修炼却与之相反,称为河车逆转,因此运用先天一炁打通任督二脉,浅而言之能补足后天,百病皆无;深而言之其先天一炁最终能点化肉体之后天,使其化为清灵之质,功道备成,即纯阳也。 如何运用针法打通小周天,首先要用针法激发肾中先天一炁,其要在于肝肾二经相配合。《内经》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所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生血气,又主春之气,阳气之始生也。而肾为元气之根,精神之舍。肝在五行属木,乃肾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肾两经相配,取肝之发生之阳气,辅助肾中先天之炁上升,又有补气生血之妙用。再与手法,时间相配合,即能激发先天之炁,而先天之炁源于先天之精,借命门之火熏蒸而成,在针灸过程中先排尽全身阴邪之气,然后使两肾发烫,一点元阳贯尾闾,穿夹脊,上泥丸,此时六根震动,再运针导引,使其下降,归入丹田封固,此过程一气呵成,所谓炁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脉已通,自然已补足后天,重归先天,百病皆无,精满气足,针毕即能自运周天。 现举二个案例,以他们在针灸过程中的内景来与丹经相互印证。 孙某 男22岁 未婚, 因胃部疼痛邀我诊治。 笔者在农历93年1月8日 亥子之交针治 进针后,针刺部位有通电刺痛,气至背部,被针者既背部抖动,不能自主,命门开始温热,后温热不断扩大至会阴,同时四肢末端则有冷气排出,继而两肾发烫,感觉命门与长强连成一穴,一气直上泥丸,而后运针使气下降过重楼至胃部,该处即有明显热感,原病痛逐渐消失,并且热感不断向四处扩散,其气直下丹田,此时全身有虚空的感觉,呼吸深长。进针一小时后,自觉与天地之气合二为一,两目睁开有闪亮感。出针以后感觉身体轻盈,精力旺盛。 喻某 男28岁 已婚, 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针治 笔者在农历2000年4月10日 亥子之交针治 因肾气不足,寒气侵入,肾部酸疼,进针后觉左肾部疼痛,四肢有冷气排出,此后左肾酸疼消失,继而发热,十五分钟后两肾已发烫,自觉命门之处,有一气直上大椎穴,停留于该处。笔者运用手法不断激发,使其能直上泥丸。此时被针者体内有浊气排出,同时其气直冲泥丸。笔者后运针使气下降, 被针者自觉头部之气,一瞬间直冲涌泉穴,带脉也在一瞬间有放射触电感,而后觉得布气全身。笔者运用针法使全身之气皆归于丹田封固,针毕既能自运周天,使其周流不息。 笔者体会:笔者曾经数次去北京中医研究所学习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针法是针灸之术中的一种高级古典针法,小而言之,为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而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为“大则弥纶宙宇,小则纤悉秋毫”的一种高级针法。在子午流针法中纳甲法与纳子法互相辉映,使人体十二经脉流注气血与自然界周期现象相配合,达到治病的更好疗效。 笔者在多年临床运用中感到子午流注针法虽有其独到之处,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针法只能按时开穴,选择气血旺盛的经脉或穴位来针刺,而不能去调动整个人体的气血去推动疏通病变部位的经脉。笔者冥思苦想,怎样运用针法先补足人体元气,再去导引元气疏通局部经脉,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笔者参考调气、导引、丹道诸书,受到启发,笔者认为此法乃是子午流注之升华。此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明显疗效。 笔者以为,著述不在搜罗富有以多为胜,应大而简,反博为约,执简驭繁,提纲挈领,通一毕万。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无端,其谁能穷之?因此 此针法并不限于打通任督二脉,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能与子午流注针法相配合,则效果更明显,笔者在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腿痛诸疾,运用此针法培补命门真火,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一般在二三次即能显效好转,甚至痊愈。因此,笔者认为运用此针法打通任督二脉,不仅能够治愈顽疾,无病也能益寿延年,也为丹家培元筑基,打下扎实的根基。而且年龄越轻,其效越明显。因为年龄越轻,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而已婚之人多属亏损之体,三宝不足,命基动摇,因此须先培补肝肾之气,待其元气充足。 笔者以为医道上接仙道,即医道是仙道之基础,故有“未学道,先学医,医道同源”之说。而筑基培元之法唯针道最捷,正如《标幽赋》所述“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因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则不如气补,通过针法来培养激发先天之炁,是最高层次的补法,也是从后天返回先天之过程,因此针法运用到最高境界即是与丹道相结合达到了针即是道的境界,故曰针道。道家针法之奥妙,则非现代学院派所能理解领会的。因此针灸之法不仅能治愈顽疾,而且对培元筑基皆有最直接显著之效,其最高成就打通任督二脉,完成炼精化炁,为修道者打下扎实的命功基础。 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实践参悟,人为如果真正圆满打通任督二脉,先天之炁满足,即能得丹。达到此境界者,此时内真外应,先天之炁从虚无中自来,其虽属外来实则内孕,此时只需守得虚静,先天之炁不采自采,浑身八万四千毛孔打开,身内乾阳与先天之炁混成一片,真正感受到自身化为虚无与宇宙虚空融合一体,内外已无分别。 笔者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丹道拳道针道等祖国传统精髓,其发展规律最终皆是返朴归真。最简便入门之法起手之处便是其核心深奥之处,笔者不妨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话:“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可见返朴归真是一种大智慧和开悟,其起手之处也是其变化终极之端,虽各人领悟的境界不同但皆跳不出此范围。正如丹经所述,持定有深浅,故所得亦不同耳。比如笔者对于内家太极拳的体悟,太极拳讲究松柔,虚静,中和,初学者以为简单之极,因其法人人皆知,但随着不断深入对太极拳的体悟,则知能在太极拳架中贯穿松柔虚静中和难之又难,更甚者在太极推手之中在对方相当压力之下,仍能按其宗旨走化者,则少之又少。但其法仍属筑基之法,练内家太极拳最高成就则能到达拳即是道的境界,但仍离不开松柔,虚静,中和之法。正如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所述“修心离不开恬淡虚无,渐修静悟。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拳即是道”等等,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可见在内家太极拳中只有松柔,虚静,中和之极才能有变化,才能合乎道,因此只有根基扎实,才能脚踏实地,至此笔者以为丹道之理亦然,筑基之法是丹道修炼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练成之处,只有筑基越充实越扎实,才能达到炁满任督自开,不假有为,纯属先天,再加上心性功夫修持,丹诀指引,则步步为营,势如破竹,然其步步离不开命功与心性修持的扎实根基。 观今时之人阳衰阴胜,外则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热也),内则七情所伤,饮食不节,酒色无度,先天之气渐消,后天之气也越来越少,身躯日弱,百病皆生,其法则应先调理治愈顽疾,而后方可谈培元筑基,此过程必不可少。古人所谓百日筑基是针对身无重疾,身体调理得当修士而设,今人百疾从生,妄谈修道妄想百日即能筑基,实则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而唯有从今起保存真气,注重养身之道,开源节流,保存道资,待条件成熟方可进仙道之门,习者亦深思之。 以上内容,是笔者十数年研究针法及如何养生保健的一点心得体会,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尚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同时笔者更希望有机会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学习,共同研究。 联系地址:苏州市嘉宝花园2幢206室 邮编: 215128 电话: 0512-67171772 畅谈太极推手的医疗保健作用 苏州市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吉守祥 凡是学练过太极推手的人,特别是经过比较正确的方法锻炼者,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太极推手,顾名思义,它是在完整的精辟的太极拳论指导下,兼顾保健作用和技击原理的传统的健身运动,它与太极拳架相辅相成,起到了很好的“内外俱练,相互促进,全面锻炼”的效果。 太极推手的基本手法是堋、捋、挤、按、采、列、肘、靠,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四正手与四隅手。推手练习时要求有整体观念,即身手腰腿各部位在活动过程中都要密切配合。锻炼时要情绪安然,松柔缓慢,呼吸自然。两人在推手时,能互相呼应,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始终融合在一起。如此一来,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兴趣环生,精神充沛,轻松愉快,回味无穷。同时还会使旁观者看来,觉得推手两人动作配合协调,柔和优美,灵活异常,好 象风吹杨柳那样自然舒坦,给人一种生命力无比旺盛的美好感受。 练习太极推受,应该与练习太极拳一样,必须注意肢体的放松感觉。因为肢体放松乃是所有医疗保健功法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和心静用意相提并论的。只有在肢体放松下,才能发挥出锻炼的有效性。也只有在放松下的练习,才不引起情绪上的紧张,这种心理和精神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具体的外形动作还重要。由于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生理变化,因而放松下的练习,会给大脑以良性的影响,促使脑垂体适度地分泌激素,协调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正常活动,从而能够积极地维护机体内部的均衡。太极推手运动在这样一种有利于人体功能状态下的锻炼,是完全能够起到调养精神,培养内气,锻炼脏腑,畅通气血的保健作用。 太极推手在肢体放松下,做划圈子动作,是一种放松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活动,掌握好适当的运动量,很适合疗病保健、增强体质的需要。通过“旋腰转脊”的轴心运动,带动上肢“旋腕转膀”,下肢“旋踝转腿”,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旋转运动。这样就使得运动系统的关节、肌肉、韧带和骨骼都能够得到很好地、全面地锻炼,增强肢体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能随心所欲“节节贯串”。通过太极推手锻炼,可以使肢体关节更为滑润、稳固,使骨骼强健,防止和延缓运动系统器官组织的老化。所以说,太极推手运动也是推迟衰老的健身方法之一,同时对关节炎,腰背痛,扭伤不适等也都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太极推手也是一项热身运动,两人盘圈打轮,屈身开合,进退变换,无需很多时间,浑身上下就会感到舒适松活,体热汗出,手指肚饱满。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活动时,有关的神经细胞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之中,导致了气血循环的加速,经膜和毛细血管扩张,改善了人体新陈代谢所致。特别是冬季,这些感觉尤其明显。推推手,让身子暖和起来,气血流通顺畅,使得“气遍身躯不少滞”。这就起到了体育锻炼中通经络,调气血的效应,从医疗保健作用来看,不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吗? 经常从事太极推手锻炼,会使人感到头脑清醒,反应灵敏,思维功能加强,身手矫健,内气充足。同时能使身体上下肢平衡发达,体质得到全面增强。我国许多著名的太极名家,如北京的吴图南,上海的马岳良,天津的郝家俊,他们虽然年已古稀,但是他们练习太极推手灵活异常。凡有幸观看过他们太极推手演练的人,无不为他们精湛的技艺和高深的功夫而拍手称绝。从他们的推手功夫上可以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启迪:太极推手锻炼是一项极佳的延年益寿的运动。 由于太极推手所具有的趣味性,会使练习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运动过程中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应来说,就提高了防病祛病的能力。同时太极推手的动作简练,变化多端,因此,久练不厌,可以自幼练到白发老翁而兴趣不改。这就是人们形容太极推手时常说的“太极推手奥妙无穷,引人入胜”的经验之谈。当然,任何运动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应该做到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太极推手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这些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才能体现出来。根据本人几十年锻炼的体会,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然会有收获。太极推手这项运动不受年龄、场地的限制,于休闲、交流结合在一起,确实发挥出了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是值得我们提倡和进一步发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22

帖子

12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28
发表于 2004-10-20 10: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道,是练丹与修道;太极拳,练好亦是修道的法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0 10:25:52编辑过]
~一 心 求 道 难 成 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主题

29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504
发表于 2004-10-20 1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意!异曲同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