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戈前进——中华武术实战力的真相
(声明:本文为了探讨武术技术的需要,列举了一些招式、打法,仅为探讨拳理。切不可贸然模仿、伤害他人、触犯法律,否则后果自负!)
持戈前进——中华武术实战力的真相
戚家军战士
“武”是一个会意字,从字的结构上看,主要由“止”和“戈”组成。“止”字,古同“趾”,指脚、脚趾头的意思,在这里可理解为迈步前进;戈,则泛指各种武器。可见,“武”字的意思就是持戈前进,进行战斗。这一个字就点出了武艺的本质,即战斗的技艺。当代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武”字的含义是停止杀戮、止戈为武。我认为这种含义更多的是对武德的强调,而“持戈前进,进行战斗”更符合从武艺的本质和目的。但这两种看法实际并不矛盾,在文中我们还会探讨。
中华武术是一个统称。从技术上说,是在华夏大地薪火相传的各种制敌技术的统称。历史上,华夏大地流传的搏杀技术曾被称为“技击”“武艺”等,民国以来又被称为“国术”,当代则称之为“中华武术”或“中国功夫”。为行文方便,本文均以“中华武术”称之。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经历战争最多的地方。这种观点我未经考证,不便评论。但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对内、对外的战争极其繁多确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华武术,就是从战争中而来,并服务于战场厮杀的技术,一直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是一个合格战士的必修课。明代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中明确指出: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既然是杀贼救命的技术,其实战能力是经过战争考验的,不实用、无法作战的技术在战斗中会被无情的淘汰!近年来有一种论调,认为武术不重实战,格斗能力低下,中看不中用。我分析过这些观点,发现这些观点普遍对武术认识不清,把一些花架子性质的“武舞”当成了中华武术的全部来抨击,并且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很少能提出有技术含量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华武术进行捕风捉影的“莫须有”式批判。我也曾学过几年枪棒拳脚,虽然练得稀松平常,却都打过实战,也见识过高人。在我看来,中华武术的实战力是令人敬畏的。
一、赤手空拳——凶狠毒辣的踢打摔拿
根据是否使用武器的不同,中华武术可分为徒手格斗技术和器械搏杀技术两大部分。徒手技术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多,但被认为是武术的基础。正如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所讲:“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确实,在枪来刀往的战场上,你的拳法水平再高,也不如提刀上阵杀敌方便。但是在中华武术中,拳法却是习练其他兵器的基础,“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因此,虽然赤手空拳(白打)在十八般武艺中排行老末,但我们还是先说徒手格斗。
中华武术的拳法(这里泛指所有中华武术的徒手格斗技术)是非常讲究实战的。其打法特别讲究整体性,顺着劲打,非常讲究集约利用身体的各个攻击点,争取用最少的消耗取得取得最大的战果,擅长运用迅疾的步法、敏捷的反应、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并且比较歹毒。从攻击方式上来说,讲究头、肩、手、肘、胯、膝、足七拳并用,远踢、近打、搂着摔、抓着拿,综合运用腿法、拳法(这里含掌、指法)、肘膝、摔法、擒拿攻击对手。腿法:铲膝、跺脚、截腿、撩裆、蹬腹、踹肋、挂面、扫头,脚脚追魂;拳法:冲拳、贯拳、抄拳、反背拳、砸拳、鞭拳、砍颈、插肋、啄眼、掐喉,手手绝命;肘膝:顶腹砸颈、抓发撞脸、挑颌扫头、撞肋击胸,长于贴身近战;摔法:绊子、背口袋、抱腿摔、接腿摔、夹颈摔、撑拨腿、手别子、乌龙翻江(过顶重摔)、豹子抖尘(靠摔)、兔子蹬鹰等等,摔他个七荤八素、人仰马翻。擒拿与反擒拿:缠腕、掰指、锁肩、折肘、卸腿、摘盔等等,专门卸骨摘环,拿其一点制其全身。中华武术讲究整体性,踢打摔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使用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金丝缠腕”,对方抓我方手腕欲加以控制,我一个金丝缠腕就让他跪下,对方疼,想挣脱了走,我顺劲起身一脚就蹬对方肋骨上;又如“二龙戏珠”,对方腿攻来,我挂开来腿同时移步近身走内圈,一脚踢裆,然后接着二龙戏珠攻击眼睛;对方重拳击来,我迅速向外侧移步闪身,同时前手化开来拳(控制中节),后手重拳同时撞击对方软肋,然后进步前手一圈正好拍后脑勺上,这叫“肘底捶”;化开敌人进攻冲进中路,照腹部来上一拳,接着双风贯耳打个耳鸣,抓住头发一个顶膝解决问题。上述打法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根据对方的动作顺出来的,都是很传统的打法。看似是我做了一个假设,然后在理想状态下进行拆招,实则不然。上面的几手打法实际上是本人真实经历的回忆而已,当时就这么打的,都是根据对方的情况自然而然出来的动作。当然这几下都收手了,尤其是二龙戏珠这样的危险动作,只是踹小腹上,然后捏着对方的脸推一边而已,对方虽然疼,却没受什么伤。我们学这些打法,成天练,熟了以后就会成为本能动作,实战中就能自然而然的打出来。在实战中,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该用什么招,完出于本能反应,而且越放松越好。你可以金丝缠腕,另一只手来就换肘拿,拿不住就在他脸上闷一拳,怎么打完全取决于对方,不用钻牛角尖。一般来说,打完之后总结的时候才能想起当时用了师傅教的哪种打法。在当时为什么这么打?因为这样打才顺!
学的招式、套路其实都是前辈们举的例子,就好像学数学少不了做例题,学文学少不了熟读经典名篇一样。例题学的精,练得熟,解题时思路就广;熟读经典名篇,摸着规律了,自己写作就会出口成章,韵味十足。学武术也是这样。师傅教的招式、套路都是训练手段,就像例题、名著一样,是通过招式、套路告诉后来人技击制敌的规律而已,并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真正的数学难题套例题是解不出来的,写文章一味地引用名篇就有剽窃的嫌疑。同样的道理,学招式、套路只是为了摸索拳理,是一种练法而已,真正的实战靠的是本能反应,靠的是训练出来的功夫底蕴,是功力的体现!有人说,中华武术功架底,是坐着打拳。说错了,那些低的架势是长功力的练法而已,打的时候高架低架随便,怎么方便怎么来。有些人要求传统武术打人必须扎好马步按架势来,照这个逻辑,自由搏击选手深蹲练得好、卧推练得多,那么对敌的时候就必须立刻蹲下、马上躺下,等敌人过来的时候再把敌人顶翻?练法而已;有人说中华武术的攻防技法有大量象征性的仪式动作。又说错了,我见过的传统攻防技法不但没有所谓的象征性的仪式动作,而且所有的攻防技术动作都在处心积虑的想把对方干掉。八极拳,顶抱掸提跨缠,招招想把人往死里揍,步步紧逼、上打下封,堵死退路,想跑都困难;螳螂拳,讲究八打八不打,八不打杀招一出,拧脖子啄眼睛折胳膊,下手极狠;戳脚,引手随即踢断敌人小腿,转身一撩敌人魂飞胆丧;咏春拳,一手管两手,日字冲拳中线猛攻,直叫敌人遍体鳞伤、头破血流。还有以“八卦刁、太极滑、最毒不过心意把”著称的八卦、太极、心意六合拳,“半步崩拳打天下”、“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形意拳,以步取胜、绝手乱拳的梅花拳等,这就是我所见到、所了解到的中华武术的徒手格斗,凶狠、毒辣,整体性、综合性非常强,技击制敌非常有效。
二、披坚执锐——驰骋疆场的弓矢刀枪
对于中国的习武之人来说,不仅要学习各种徒手格斗技术,还要熟练掌握使用各种兵器的作战技巧。学习中华武术,只练拳不练兵器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拳法和兵器的密不可分是中华武术从战场走来的印记。下面,我们来讨论兵器。
1、百步穿杨——中华武术的远程攻击
是否“善射”,长期以来一直是考验一个人武艺如何的重要标准,可毙敌于百步之外的射箭技术一直是中华武术远程攻击手段的中流砥柱。现代的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发现了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史料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即有专门研习射箭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可见射箭术源远流长。孔子教学,射箭作为“六艺”之一是必修课。唐朝首开武举制,武艺九项考试内容中有五项是射箭,明代武举考试要求骑射九中三、步射九中五方为及格,足见对习武之人射箭技术的重视。各个朝代的武举考试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射箭是必考的。说起射箭,就不能不提养由基。《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这就是著名的百步穿杨的故事,也是后来习武之人射箭的榜样。
中华武术的射术重视姿势、呼吸、心态等因素对射箭的影响,姿势上“前腿似橛,后腿似瘸,随箭改移,只在后脚”“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纪效新书·射法篇》)。在呼吸调节上,讲究“怒气开弓,息气放箭”。怒气开弓,则气力充足,开弓如满月;息气放箭,则心静手稳,箭去似流星。心态上,要求“胆大力定,势险节短,则无不中人,无人能避矣”(《纪效新书·射法篇》)。就是说对敌要毫无畏惧、心态平和、气力稳健、出手迅速,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快、准、稳。中国射术讲究实事求是,根据射手、目标、场合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弓箭、适宜的射法。不同的射手,其力量是不同的,因此射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弓制箭,以达到人和弓箭的完美结合。由于箭的运行轨迹是个抛物线,因此射箭时,在角度的把握上,宁可高而过,不可低而不及。道理很简单,一群敌人冲来,如果射一箭底而不及,箭插在地上,什么也射不到。如果高一点,哪怕角度把握有偏差射不中原来的目标,但是箭顺着抛物线下落的时候,仍然有很大的几率射中后面的敌人,这就是战场上的经验之谈。丛林战、巷战时,以近射为主,接敌不过二三十步,直射的威力就显露出来。箭在弦上,且勿尽满。战机一来,张弓就是一箭,可洞穿敌人。射敌人时,把握最大的一箭必定送给敌人的军官、先锋等价值大的目标,若能成功实施狙杀,强过射杀N个小兵。若敌人骑马,则把人和马当成一个整体来射。单独射骑手很不容易,如果把马射倒,人估计也摔得差不多了。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实为至理名言。
将弓、臂、机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另一种非常致命的远射兵器,那就是弩。传说弩是黄帝发明的,现有的文字记载显示,至少在商周时期就有弩。到春秋战国时期,弩得以大规模应用,一直为中国军队所装备。与弓相比,弩的连续发射的速度慢,但是弩的射程和杀伤力要强于弓。拉弓需要很大的力气,瞄准时间越长,力气消耗越大,手越不稳。而弩可以用全身力量上弦,一直处于待发状态,瞄准射击非常方便,更精准,更狠毒。单兵作战时,弩手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手,放冷箭狙杀敌将,甚至可以改变战局。集团作战时,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创造了三排弩手轮番射击的战斗方式,现在我们去参观秦兵马俑的时候仍然能看到当时弩手的三排战斗队列。一声令下,万箭齐发,敌人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我们的前辈在战争中,也在不断总结弩的使用技巧,如明代武术家程宗猷写过一本专著《少林弩法阐宗》,详细介绍了弩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同样是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也收录有弩的战法。
遥想当年,我华夏武士开弓张弩,箭如流星,射得匈奴强盗身如刺猬、人仰马翻,何等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百兵之王——势不可挡的长重兵器
大枪,杀伤力巨大、枪法莫测,一直以来被中华武术界称为“百兵之王”。枪的主要攻击方式就是刺,所谓刺死砍伤,枪的每一次有效攻击都是致命伤。大枪由尖锐的枪头、枪缨、枪杆和枪鑚组合而成,又分为铁杆枪和木杆枪。铁杆枪较威猛、木杆枪较灵活,完全取决于使枪的人,并无高下之分。木杆枪多用质密粗壮的白腊杆作为枪杆,枪杆表面多用油处理过,强度更大,在战斗中并不惧怕刀砍。要说白腊杆可真是好东西,密度大、强度高、弹性好,打人不震手,练熟了可以和人的力量完美结合。习武之人常说:“棍怕点头枪怕圆”,枪头抖成一个圆圈,枪缨飞舞,让敌人眼花缭乱(枪缨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挡血,防止敌人的血过多地溅到枪杆上导致手滑)。突然一枪刺过去,敌人若贸然格挡我方的枪头,正好把枪一抖,在兵器相碰的瞬间借着对方兵器的力抖一个小圆圈枪头就钻了进去,一下就把敌人扎个对穿。敌人闪开,则借着枪杆的弹性就是一抽,枪头奔着敌人的脖子划过去,跑不了。敌人一枪刺来,我方抖枪一拦,从中节拦开,顺势一个中平刺将敌人扎倒,这叫“中平枪,枪中王”。这里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枪法其实根本的就是拦拿扎,也可以扫、砸,非常灵活。枪法练好很难,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学会听劲。双方交手,一接触直接听着对方兵器的劲就钻进去了。或者干脆不接触,对方刚有动作,在暴露破绽的瞬间,我方一个孤雁出群就将其扎倒,关键看谁的功力深、反应快。
说到了百兵之王,就不能不说兵器的老祖宗——棍。棍棒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也是习武之人习练兵器的基础武器,可能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武器。棍的攻击方式是圆和直线的变化组合,即可抡扫劈砸,也可用棍端戳刺,这是棍的杀招。其实中华武术的棍术糅合了大量的枪法,有三分棍法、七分枪法之说。虽然棍端是平的,但功力深者的一记戳棍仍可损伤敌人的内脏,造成重伤。攻击技法有劈棍、扫棍、拦腰棍、提撩棍、戳棍、点棍等。防守技法有拦、架、格、绞、截等。棍子的结构虽然非常简单,却攻防两利,变化无穷,深得武者喜爱,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将军就擅用棍,当时号称天下第一,还指导过少林武僧练棍,戚继光也跟俞大猷学过。俞将军研究棍术入了迷,写出了本武术专著《剑经》,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代的少林僧兵曾舞着铁棍把擅用武士刀的浪人倭寇打得刀折人亡、望风而逃,更是反映出棍子这个爷爷级的兵器虽然老,却并不好惹。棍术流传到现在,已非常丰富,如疯魔棍、伏魔棍、齐眉棍、群羊棍、六点半棍等等,其技法势如猛虎,刁钻难防,实为制敌防身之必备。
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实际上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在关羽的时代青龙偃月刀还没发明出来,关羽应该没有机会使用此刀。不过使不使青龙偃月刀并没有关系,史料记载关羽能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取敌将首级,已足以说明关二爷的武艺超群。青龙偃月刀也叫冷艳锯,现在叫春秋大刀,是典型的长重兵器。前面是造型夸张的刀身,中间铁杆,后面有尖锐的刀鑚。春秋大刀舞动起来非常威武粗犷,劈砍能力超强,每一刀的气势都欲把敌人砍成两段。要说一般的单刀把敌人砍两段还得费点劲,但春秋大刀的重量沉,少说也得几十斤,加上锋利的刀刃,一旦挥舞起来,势不可挡。一刀劈向敌人,敌人只能躲闪或用兵器化开锋芒,硬挡基本无用,搞不好连人带兵器都得被砸散。躲闪、拨开没关系,刀身一撤,刀鑚又过来了,一鑚就扎肋上,然后刀头回来,顺势一斩,战斗结束。敌人兵器袭来,大刀后端一拨,刀头顺势前扫,直接砍头。或者前端一化,近身撩刀,更为狠毒。春秋大刀在很多拳派中都有流传,风格大同小异。
除了大枪、棍棒、大刀以外,中华武术的长重兵器还有很多。例如可刺可钩可砍的多功能兵器戟,势大力沉、威武难当的力量型兵器钺斧、瓜锤、狼牙棒,造型诡异、阴险毒辣的镋等。
3、短兵相接——光寒敌胆的利剑长刀
剑,是中华武术的至尊兵器,被称为“百兵之君”。《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可见中华民族用剑的历史极其久远。《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述了一个被称为“越女”的剑客,其对剑术的论述十分深刻:“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一席话,把剑术的精气神讲述的十分到位。最初,由于铜剑性能的局限性,剑的长度普遍不长,也就是五六十厘米。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到战国时期,秦军大量装备了长近一米的青铜八面秦剑,剑柄加长,可双手握剑。到了汉朝更不得了,长剑普遍超过一米,双手持握,以百炼钢(现在叫花纹钢)打造,有四面、六面、八面汉剑之分,无论是硬度还是韧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剑是刺兵,剑尖锐利,十分适合刺杀。同时,剑两边开刃,也可划割劈砍。剑的结构决定了中华武术的剑术并不提倡硬劈硬架,而是强调柔化,并不与敌人硬碰硬,而是善于抓住敌人瞬间暴露的破绽将敌人斩于剑下。敌人兵器攻来,我方不予硬架,只是一搭,使其偏离方向,突然近身抹脖斩首;对方挥刀砍来,我方移步闪身,把剑一分即砍其手臂,荡回来又是一个抹脖子;对方一剑刺来,我方闪过去,直接崩其手腕;化过敌人兵器走内圈,直接刺喉穿心;我方一剑刺其喉,对方格挡,则顺劲往下砍,移至外围再突刺其肋,等等。中国剑术善于在游走中避开敌人的锋芒,直接对着敌人的身体下手,刺喉、抹脖、斩首、砍脚、穿胸、捞肋、撩裆、拦腰、截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直叫敌人有力无处使,身上偷心凉。剑术不好练,精通则无敌。
刀(这里指作为短兵的刀),汉代以来一直是短兵相接的主战兵器。刀单面开刃,背厚刃薄,十分适合劈砍。同时刀尖锐利,也可以用来刺杀。到汉朝,以百炼钢打造的环首长刀就是部队的制式兵器。远了用矛刺,近了就抽出环首刀砍,环首长刀在华夏武士消灭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唐刀与汉刀一脉相承,开始也有环首,后来把环首去掉了,制作更加精美华丽,在唐朝开疆扩土的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唐刀让倭人学去,发展成了武士刀。明代倭寇又跑回来抢劫杀人,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华夏武士们在收拾倭寇的同时也注意研究改造武士刀极其用法,发展出了流传至今的苗刀(当时就叫长刀)。刀又分为单手刀与双手刀,单手刀有明清腰刀及民间的牛尾刀等,双手刀有汉刀、唐刀、苗刀及后来的抗战大刀等。其实这都不是绝对的,像汉刀短的八九十厘米,单手用方便;长的则超过一米,更适合双手,很多汉代画像中就有武士双手持环首刀的形象。而腰刀也可以双手握着砍,苗刀也有单手的用法,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中华武术的刀法和剑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刀有背,可用手扶按协助运刀,可以缠头裹脑,而剑就不敢做这种动作。所谓“刀走黑”,刀法招式狠辣,侧重于劈砍,利用厚实的刀背和锋利的刀刃的有利形状,大劈大砍,气势逼人。敌方向上盘攻来,我方一个缠头刀化开敌人兵器的同时就冲了进去,刀绕回来顺势劈砍。裹脑刀也可以,走的是外圈,近身刀绕回来就奔敌人脖子过去了。刀背可以磕,磕开敌人兵器的同时近身,落步就斜劈,经典的迎面大劈刀,29军大刀队的拿手好戏。刀背还可以挂,挂开敌人兵器的同时刀刃正好到位,接着劈、追着刺,敌人兵器已经出去,回防不及,极其被动。双手刀法还糅合了枪法,冲锋陷阵、连砍带刺,防不胜防。
短兵相接中,还有一件兵器虽极不起眼,但在贴身肉搏中非常危险,那就是匕首。这里有两个经典故事:《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这是一个匕首作战成功的案例。还有一个失败的案例,那就是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虽先发制人,却没把握住机会,被秦王躲开。一旦秦王长剑出鞘,荆轲就没有机会了。《战国策·燕策三》继续写道:“(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八面秦剑一出,一下就砍断了荆轲的大腿,躲开飞刀又连刺八剑,断绝了荆轲所有的生机。这两个典故都说明,匕首是一个险中求胜的兵器。近战时,匕首可以从任何角度发起攻击,速度极快,并可以和各种手法、脚法相互配合使用,防不胜防。匕首有正握和反握,主要攻击方式是刺和划,有直刺、劈刺、挑刺、斜刺、反刺、横划、斜切、撩劐等。匕首虽无法和刀剑正面对抗,但其便于隐藏,携带方便,长于偷营摸哨、近战肉搏,一直为刺客所钟爱,也是习武之人防身必备之利器。今天的特种部队,仍把匕首作为必备的武器。
除了刀、剑、匕首以外,中华武术的短兵器还有力量型的鞭、锏,短小精悍的峨眉刺,简单实用的鞭杆,造型复杂、武装到牙齿的虎头钩等。短兵器还可成双成对使用,如双剑、双刀、双匕首、子午鸳鸯钺等。双兵器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掩护,杀伤威力极大,同时对习武者的要求更高。
4、出奇制胜——柔中带刚的软兵器
十八般武艺中,绵绳套索就是软兵器。软兵器可以折叠缠绕,携带方便,且攻击方式刁钻、善于变向,可以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有出奇制胜之功效。中华武术的软兵器主要有梢子棍(连枷棍)、三节棍、九节鞭、皮鞭、绳镖、流星锤等。梢子棍在棍的基础上多了个梢子头,和长棍之间以铁链相连,除了可以使用棍术的技能外,还可以甩出梢子头砸击敌人,威力极大。如果长棍短一些,就成了手梢子,可单手使用,甩出棍梢劈扫弹抽,打击力大,且不震手。并且梢子棍的两节一长一短,所以丝毫不用担心梢头弹回来打着自己,只管抽敌。因此手梢子曾作为骑兵的打击类武器之一。三节棍非常灵活,即可以持握三节的任意两节挥舞,也可握住中节或梢节挥舞,且变换迅速。对敌时,如果距离近,则手持前后两端,就像握着两根短棍,劈砸戳刺;中距离则握中端和后端,劈扫抡抽;如果距离远了,则握其后端,劈扫敌人。使三节棍的好手能根据战局需要随时调整距离,不断变换攻击手段,令人防不胜防。九节鞭(也叫七节鞭、十三节鞭,节数不同而已)就像铁链子,收起来一小撮,放出去扫一片。一旦抡起来,就像是一根铁棍子扫向敌人。近战时,九节鞭可以折叠起来抽打敌人,还可以像绳子一样绞缠敌人的兵器和身体。有些九节鞭的鞭把装有尾刺,近战时可以当匕首扎刺敌人。九节鞭还有个经典杀招,叫抖鞭,就是将鞭抖起来甩头,顺劲将镖头甩向目标,使镖头将目标击穿。这一手不好练,练好了很可怕。绳镖和流星锤的打法基本一样,都是在绳索旋转地过程中突然以自己的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使镖头或锤头加速、变向,飞向预定目标。绳镖可以通过绳索从手上打出去,还能以绳索借力变向从肘、肩、膝、腿、脚等部位打向目标。带镖时,看似把自己捆得五花大绑,其实都是活扣。突然一抖手,绳索就会迅速散开,镖头如流星飞向目标。
5、暗箭难防——阴险毒辣的暗器
暗器技术,以其诡秘、毒辣、出击突然而在武术中独树一帜。与弓箭、战弩等杀敌于百步之外的远射武器不同,暗器体积小,主要是近射武器,射程短,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在十几步的距离见输赢。虽地位无法与弓箭、战弩相提并论,但其擅长突袭的特点使暗器能在一些场合能取得极大战果。使用暗器常为君子所不齿,但是技术本无善恶之分,关键看使用暗器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使用暗器。暗器可分为手掷类暗器、机射类暗器、索系类暗器等,索系类暗器如绳镖、流星锤等也可归为软兵器,理解角度不同而已,本文暂且把它们放在软兵器一类讨论。
手掷类主要有飞蝗石、标枪、飞镖、飞刀、甩手箭、乾坤圈、金钱镖等。手掷类暗器的祖宗其实就是石头,习武之人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飞蝗石”,人类很早就会,不新鲜。石头虽然杀伤力不如飞刀之类的利器,但是如果练得熟、打得准,可以瞬间让敌人头破血流,无力再战。况且石头遍地都是,不需要特别加工制作,是一件非常实惠的武器。飞刀的打法有两种,一中是利用顺劲,刀飞出去的时候不翻滚,刀尖直接沿抛物线钉向目标,一般用于距离较近的场合;另一种是利用抖劲,刀旋转着飞出去,以刀尖钉住目标,要求手感好,能准确把握刀的重心,旋转圈数估算准确。其实这两种打法关键都是手感。飞镖有镖衣(当然也可不用,光杆镖和飞刀同理),可以稳定飞行方向,因此打法更丰富,配合身法,既可以正手打、阴手打攻击前面的敌人,还可以从腋下、肩上、裤缝甩出去攻击后面的敌人,攻击角度多变。乾坤圈比较狠,就是一个外沿布满尖刺的大铁圈,握手处浑圆,抛出后高速旋转,像一把钢锯飞向目标,既有穿刺力,又有切割力,杀伤力极大。铁蒺藜(平面版,立体版的是扎人脚的)和乾坤圈原理差不多,都是在高速旋转中利用边缘的尖角连割带刺,只是威力小得多,但是携带方便,出手似流星,所以也叫流星镖。我个人认为杀伤力最大的手掷武器是标枪,它曾是军队的制式兵器。军用标枪非常长,并不算暗器,戚继光就曾训练士兵用标枪收拾倭寇,屡立战功。作为暗器的标枪多是短标枪,虽威力不如军用标枪,但携带和投掷更加轻便。
机射类暗器主要有袖箭、吹箭、背弩等。袖箭筒有弹簧和扳机,把箭压进去,一按扳机就可发射。袖箭可拿在手心里,也可绑在手腕上,往往是手一指箭就出去了,非常隐蔽,近距离极难躲避。背弩就是特制的弩绑在背上,事先上好弦装好箭。使用时一弯腰,手一拉腰上的绳子箭就从脖子后面射向目标,看似是鞠躬半跪行大礼,实际是要伤人,阴险。吹箭多用于偷袭的场合,悄无声息,箭头多抹上药物,凶狠异常。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对中华武术的杀敌技术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华武术的拳脚、射箭(弩)、长兵、短兵、暗器等,包括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战斗情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斗技术系统。凶狠凌厉的踢打摔拿,招招见血的刀枪剑戟,我们要问:练好了武艺去打谁?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保家卫国——血战沙场的习武之人
中华武术向来讲究“武德”,武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返朴归真”、“行善积德”等等,中华传统美德对武德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凡是青史留名的习武之人,少有横行乡里、仗势欺人之徒,多的是一诺千金、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勇士。不错,在技术上武术是在研究怎么“打人”,但打的是应该是什么人呢?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愿好好过日子,贪婪无耻,垂涎他人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他们犯我国土、杀我百姓、夺我财富,中华武术就是为消灭这些好吃懒做的强盗准备的,打的就是这帮孙子!对习武之人来说,只有勇敢地“持戈前进”,消灭害人的豺狼,保护家人、捍卫国土,才能实现“止戈”的和平理想。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中华男儿冲锋陷阵、杀进杀出、保家卫国的威风。
1、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个叫匈奴的族群,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是我们的死对头。这帮人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抢劫杀人倒是非常专业。春秋战国时期,匈奴趁中原战乱,经常南下杀人放火、掠夺财物,边民苦不堪言。秦帝国刚统一,边关又不断传来匈奴进犯的军情。匈奴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招惹的是刚刚咬死同一个笼子里的其他六只老虎,牙上还滴着血的虎王!始皇大帝一声令下:北逐戎狄!于是公元前215年,30万华夏武士在大秦第一勇士蒙恬的率领下,星夜兼程,直扑匈奴强盗。威力强劲的秦弩,轮番射击,箭如雨下,匈奴骑兵纷纷落马。战车开路,迅猛冲击,近刺远射,箭如飞蝗,匈奴兵人仰马翻。善于包抄奔袭的秦骑兵不断穿插袭扰、断敌退路,匈奴人有苦难言;长枪如林,挡者披靡,匈奴人跑得慢的转眼就成了肉串。近战肉搏更是匈奴人的噩梦,面对挥舞着大戟长剑,动不动就手上提着人头、胳膊下夹着俘虏,仍要追杀对手的大秦武士,匈奴人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史料记载,蒙恬一战定乾坤,一举收复河套地区。匈奴惨败,狂退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汉·贾谊)。
到了汉代,匈奴这帮强盗好了伤疤忘了疼,又跑回来烧杀掳掠。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华夏武士携弓持矛,劲弩上弦,环首长刀出鞘,再次出击匈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三万大军,冲进匈奴右贤王大营,打得右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汉军光抓俘虏就抓了一万五千多人,右贤王本人仅带着几百个心腹逃走;前123年,霍去病率八百勇士孤军深入,猎杀匈奴。在匈奴大营,霍去病一刀就把匈奴的一个王撂倒,其他勇士接连干掉匈奴兵两千多人,还俘获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相国;前121年,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大败匈奴骑兵,一路追杀一千多里,俘获浑邪王子等匈奴贵族;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出击匈奴。卫青部大败匈奴伊穉邪单于部,单于仅带几百名骑兵突围逃窜。霍去病部大破匈奴左贤王部,并一路追杀驱赶。匈奴死伤无数,元气大伤,撤退到大漠以北,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霍去病的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喊出了一个华夏武士的豪情。汉元帝时,大将甘延寿和陈汤攻灭北匈奴郅支单于部,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他们给皇帝的上疏中有一句话响彻云霄,那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唐刀出鞘
唐初,突厥人在首领颉利可汗的带领下,不断进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唐武士端起杀气腾腾的长槊,抽出寒光四射的唐刀,向强盗发起进攻。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出击东突厥,命令李靖、李绩、柴绍、薛万彻、卫孝杰、李道宗等名将,兵分六路,向突厥发起进攻。630年初,李靖率三千精兵,一举攻破定襄,颉利可汗仓皇逃走。李绩部在白道与突厥军遭遇,大唐武士奋力拼杀,把突厥打得溃不成军,死伤惨重;李靖突袭阴山,杀进突厥大营,打得突厥兵四散逃窜,一万多人被杀,十几万人被俘。颉利可汗如惊弓之鸟,欲逃回大漠,却被李绩切断退路。贞观四年(630年)三月,李道宗生擒颉利可汗,押回长安,东突厥灭亡,大唐北部边疆数十年无大的战事。
其实大唐是超级能打的朝代,涌现出大量像秦琼、薛仁贵这样的以一当百的习武之人。也就是唐初突厥敢招惹我们,但马上就被我们灭了。大多数情况下,谁敢不服我们就打谁。长槊、唐刀的威力,被唐朝揍的国家自己知道。大家可以查阅有关大唐的史料,非常多,这里就不讲那么多了。
3、还我河山
岳飞,一个遭小人陷害的悲剧英雄,一个尽忠报国的好汉,其高风亮节已经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得到了后来人包括他曾经的敌人的由衷敬佩,连身为女真人的乾隆帝都曾多次到杭州岳飞庙拜访,并亲自撰写《岳武穆论》。精忠报国的岳飞已经成为保家卫国、奋勇抗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其深远。
岳飞年少的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武学天赋。史料记载,岳飞还没成年,就能开三百斤硬弓,使用八石劲弩。学射箭于当时的武术大家周侗,能左右开弓射箭。后来,岳飞又师从另一位武术大师陈广,学习拳脚刀枪,尤精枪术,很快就成为“一县无敌”的高手。后来从军,因作战勇猛,很快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公元1126年,岳飞所在的部队与金军遭遇,众将士惶恐不已。岳飞毫不畏惧,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杀进杀出数次,挡者披靡,场面极其震撼。1127年,岳飞与金兵战于太行山,生擒敌将拓跋耶乌。几天后,又与金兵遭遇,岳飞端起长枪冲入敌阵,刺杀黑风大王,金兵大败。1128年,岳飞部与金兵在汜水关大战。战斗中,岳飞弯弓一箭射死金军将领,率部大破其众。1129年,杂牌军号称五十万(号称而已,吓唬人的,但数万是不成问题的)与岳飞部作战,当时岳飞部就八百人,大家都觉得这仗没法打。岳飞说了一句:“吾为诸君破之”,接着又一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岳飞)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宋史·岳飞传》),敌人被岳飞的勇猛所震撼,顿时大乱,岳飞趁机率部大败敌军。1130年,岳飞与金将完颜兀术所部在建康大战,岳飞依然是一马当先,每战必捷。兀术部死伤无数,大败而归,岳飞收复建康。1140年,完颜兀术兵逼郾城。岳飞命令自己的儿子岳云首先出击,严令必胜。岳飞当时就跟岳云说:“不胜,先斩汝!”虎父无犬子,岳云率骑兵直冲敌阵,鏖战数十回合,杀得金兵尸横遍野。兀术派出王牌骑兵“拐子马”与宋军决战,岳飞命令士兵持麻札刀冲入敌阵,专砍马腿,打得“拐子马”溃不成军。兀术悲痛地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宋史·岳飞传》)战斗进入白热化,岳飞不顾手下劝阻,跃马持枪,亲自带领四十名骑兵冲入敌阵厮杀,所向披靡,大败金军。后来兀术增兵还攻颍昌,岳飞率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获全胜,干掉了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和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仓惶逃走。
郾城大捷后,金军一败再败,元气大伤,北方抗金武装也开始积极活动。兀术无力再战,准备全线撤退。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朝廷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了回去,对金朝摇尾乞和,大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处死了岳飞。
岳飞治军,纪律极其严明。士兵胆敢夺取百姓的一根麻绳草料,就要面临杀头的处罚;士兵夜宿屋外,百姓开门邀请,无一个人进入百姓房屋打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是岳家军的座右铭。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调药;朝廷有了赏赐,就分给士兵,绝不独享。岳家军的战斗力令他们的敌人都心服口服,“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传遍九州。“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刺在背上,记在心中。岳元帅的武艺和品格,超越了民族和时代,必将万古流芳。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日本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战争频繁。战乱中,一些日本武士失去了主子,丢了工作,成了浪人。这帮人生性残忍,武艺高强,除了杀人放火,别的不会。种地经商不如抢的来得快,日本乱得没什么可抢,就去海外抢。于是这帮人成了海盗,三抢两抢就抢到中国来了,是为倭寇。元末明初,中国东南沿海就有倭寇袭扰。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局面眼看就要失控。倭寇每到一地,屠杀百姓、抢劫钱财、掳掠人口,所到之处一片废墟、死尸遍地,甚至连小孩都不放过。当时的明朝海防松弛,军队腐败,人数众多的官兵竟对倭寇束手无策。难道中国就是强盗抢劫杀人的乐土?一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呐喊,以俞大猷和戚继光为代表的华夏武士再次擦亮刀剑,策马出征。
俞大猷,福建泉州人。师从李良钦,棍术人称天下第一,射箭百发百中,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武进士,著有武术专著《剑经》。1552年,倭寇进犯浙东,俞大猷奉命入浙,讨伐倭寇。1553年,俞大猷率军进攻沥港,击沉倭船数十艘,歼敌千余人。后来和张经一起,在松江一带全歼逃窜之敌。1554年,俞大猷率军在六金坝、王江径等地大战倭寇,打得倭寇闻风丧胆。1555年,俞大猷在陆泾坝大败倭寇,击沉倭船三十多艘,接着连续追杀倭寇于三丈浦、莺脰湖、嘉兴、马迹山、茶山等地,击杀、击沉倭寇、倭船无数。倭寇无法与俞大猷抗衡,只能东躲西藏,狼狈不已。1556年,俞大猷出任浙江总兵,先后大败倭寇于西庵、沈庄、清水洼、黄浦等地,“俞大猷”三个字,已令倭寇闻风丧胆。1558年,朝廷严令俞大猷必须在一个月内攻下倭寇盘踞的岑港。俞大猷正思考制敌策略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将军主动请缨,要求打头阵。这就是后来和俞大猷并称为“俞龙戚虎”的戚继光。戚继光领命后,先以疲敌之计麻痹倭寇,待敌人懈怠的时机,突然大举进攻。战斗中,戚继光手持大枪,率领突击队一马当先,左刺右挑,所向披靡。俞大猷看得大为振奋,指挥军队全线出击,一举攻克岑港。从此,海上蛟龙俞大猷和下山猛虎戚继光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成为抗倭战斗的中流砥柱。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在吸收各派武艺精华的基础上,创三十二势长拳(太极拳的前身),辛酉刀法(苗刀术的重要来源),尤其精通射箭、枪术。1556年,戚继光在浙江新任参将不久,倭寇800多人进犯龙山所,戚继光马上率军迎战。战斗一打响,倭寇兵分三路直冲明军阵营,数千明军竟毫无斗志,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跳上高处的一块巨石,弯弓搭箭,瞄准了冲在最前面的倭寇。随着一声弦响,冲在最前面的倭寇首领倒地身亡。戚继光接着连射两箭,另外两路倭寇的首领中箭毙命。众倭寇被他的射术所震撼,停止了冲击。戚继光随后指挥部队反击,才击败倭寇。龙山所之战令戚继光认识到,靠现有的这帮油子兵成不了大事,他需要亲自训练一支铁军。1559年,戚继光到义乌精心挑选了三千忠勇之士,组建戚家军,严加训练。戚继光练兵注意吸收了当时各派武艺之长,精心训练士兵的拳法、枪术、棍术、刀术、标枪、射箭等绝技,把他的士兵个个训练成武林高手。并根据江南地形和倭寇的特点,创造了适于短兵相接、善于相互掩护的“鸳鸯阵”训练士兵,戚家军很快成长为一支所向无敌的铁军。1561年,上万倭寇乘数百艘战船在浙江沿海登陆,兵分三路进犯台州。戚家军以寡击众,在宁海、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非湖南长沙)等地,连续大败倭寇,十三战十三捷,斩倭首一千四百多颗,烧死、淹死的倭寇不计其数,史称“台州大捷”。台州大战,戚继光当仁不让,手刃敌酋。战士们也奋勇争先,涌现出陈大成、吴惟忠、王如龙、朱珏等以一当十的好汉。1562年,戚家军进攻倭寇盘踞的巢穴横屿岛。退潮时,戚继光亲自擂鼓,勇士们负草填泥,强渡沼泽,摆开鸳鸯阵,冲向倭寇。不多久,岛上的倭寇被全歼,救出被掳百姓800多人。随后,戚家军大战牛田、血战林墩,扫平了福建的倭寇巢穴。1562年底,倭寇6000多人攻陷兴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又占据平海卫。1563年,戚继光、俞大猷、刘显三路大军协同作战,围攻平海卫,大败倭寇,斩倭首2200余级,烧死、摔死、淹死的倭寇不计其数,救出被掳百姓3000多人。1563年,倭寇集结达两万多人在福建沿海登陆,包围了仙游城,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扎下大营。1564年初,戚继光率戚家军发起进攻,连破倭寇四个大营。倭寇全线崩溃,狼狈逃窜,遂解仙游之围。仙游之战使倭寇元气大伤,哀叹“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此后,东南沿海的倭寇逐渐销声匿迹。
俞大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斗,得到了东南沿海百姓的普遍支持。他们每到一地,倭寇闻风丧胆,传言“遇戚必死”。百姓则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扶老携幼,道路充塞”。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达一个镇子,天色已晚,又下着雨,百姓纷纷开门邀请将士们进屋避雨,众将士却没有一个人肯进屋打扰。百姓又邀请戚继光进屋,戚将军婉言谢绝,坚持和战士们在一起,在雨中露宿了一夜,令人动容。后来戚继光离任蓟州,全城百姓罢市,苦苦挽留,哭声震天,诗人陈第写诗形容当时的场面:“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将旌靡移岭表,黄童白叟哭无边。”足见人民对戚继光的爱戴。戚家军战斗力极其强悍,常常创造杀敌成百上千,自己仅损失十几个甚至几个人的奇迹。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戚继光的老部下吴惟忠率戚家军随明军主力入朝参战,打击倭寇。在平壤战役中戚家军一举攻克最难打的北门牡丹峰,表现极其英勇,继续书写着保家卫国的传奇。
5、黑暗中的呐喊
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屡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仍有大量的华夏武士,面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毫不畏惧,扬眉剑出鞘,以自己的鲜血,发出了保家卫国的呐喊。
关天培,江苏淮安人,关羽后裔,自幼随父习武,武艺高强。1839年11月,英国军舰两艘在广州虎门口外海域向中国军队挑衅,关天培率部奋勇还击。战斗中,关天培负伤,扔持刀不退,督战抗敌,重伤英舰一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积极备战,坚决抗击侵略者。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投降派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仅带着几百人孤军奋战。面对英军进攻,关天培毫不退缩,亲自操作大炮轰击敌军。英军从正面无法得手,于是从背后攻上炮台。年近六旬的关天培抽出战刀,大吼一声冲入敌阵,身被数十创,仍奋勇拼杀,临死前仍挣扎着点燃大炮向英军轰击,最后血染虎门。关天培不愧是关云长的后裔,习武之人的楷模!
葛云飞,浙江杭州人,自幼武艺过人,清道光三年中武进士。1841年八月,英军进犯竹山门,时任定海总兵的葛云飞下令众炮齐发,重伤英舰。八月十七日,英舰再犯定海,葛云飞亲自开炮轰击,焚毁英舰。英军猛攻晓峰岭,部将王锡朋在与英军激战,挥舞战刀左冲右突,手刃数敌,直至战死。在竹山门,部将郑国鸿身先士卒冲入敌阵血战,手刃数人,身被十余创,力战而死。葛云飞转战竹山门,率所部将士抽出战刀、端起长矛,与英军血战。葛云飞一马当先,挥舞战刀,左劈右砍,杀敌无数。最后身被四十余创,壮烈牺牲。史料记载,葛云飞虽遍体鳞伤,中弹无数,早已阵亡,尸体却紧握战刀,屹立不倒。壮哉,葛大将军!
冯子材,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自幼习武,晚清抗法名将。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连战连败,清政府这才想起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到任后,积极修筑防御工事,训练士兵,准备与法国军队决一死战。1885年3月,法军进犯镇南关,先是在炮火的掩护下,连续占领了多处据点,然后以重炮轰击城墙,猛攻镇南关。当时,城墙已被轰塌一段,已经有法国兵爬上城墙,形势万分紧急。在这危机时刻,冯子材大呼一声,手持长矛,领着两个儿子跃出城墙,与法军展开白刃战。众将士见老将军奋不顾身,深受鼓舞,打开城门,全线出击,舍生忘死地冲向法军。是役,法军大败,死伤惨重。冯子材趁机反攻,攻克凉山,史称“镇南关大捷”。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向法国求和,命令冯子材撤军,使这场本该胜利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屈膝妥协的闹剧,令人扼腕叹息。
清末,政府腐败,积贫积弱,勇士们的浴血拼杀总是伴随着太多无奈。但是,他们挺起了我们不屈的脊梁,有他们在,中国不会亡。
6、千古绝唱
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武术渐渐退出了战场,多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防身自卫的手段在民间传承。但是,面对日寇入侵、国破家亡的危机关头,习武之人再次挥刀上阵,继续上演着保家卫国的千古绝唱。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大洪拳传人,师从朱凤钧。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1933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08旅旅长,后因战功卓著,升任第132师师长。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1933年,日军占领山海关,威逼平津,宋哲元率29军开赴喜峰口迎战日军。29军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颇有尚武爱国传统,曾邀请马凤图、马英图、王子平等武术家编写武术训练教材,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砍得倭寇魂飞胆丧的“破锋八刀”。并且军中将士,习武之人众多,不但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精通武艺,军中士兵也是习武成风,很多人是带艺从军,如山东菏泽就有大量的大洪拳同门追随赵登禹从军抗倭。29军最有特色的武器,就是环首大砍刀,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29军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枪械规格不一,大量的老式步枪仍然装备军中,且数量严重不足、弹药缺乏,常常出现有兵无枪、有枪无弹的情况。全军上下仅有轻型火炮16门,机枪97挺。这样的装备情况,火力上根本无法和武装到牙齿、弹药充足,有坦克、飞机、重炮掩护的日军相提并论。但是,面对骄横的日军,29军将士毫不畏惧,扬长避短,充分发扬近战、夜战、白刃战的优势,和倭寇血战到底。1933年3月9日,日军进犯喜峰口,占领多处制高点。夜间,赵登禹组织500大刀敢死队爬上日军所占山头,挥舞大刀发起突袭,日军阵地顿时鬼哭狼嚎,一片混乱。大刀队血战一夜,将山头日军全歼。3月10日,29军再次与日军在喜峰口展开激战,战况极其惨烈,阵地反复易手。日军动用飞机、重炮猛烈轰炸29军阵地,将士们伤亡极大。赵登禹率部隐藏埋伏,待日军步兵靠近时,挥起大刀冲入敌阵,和日军搅在一起,使敌军飞机、大炮无法发挥作用。将士们奋力拼杀,砍得日军人头遍地,伤亡惨重。3月12日凌晨,大刀队勇士们夜袭敌营,杀敌无数,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并炸毁大量无法带走的重武器。3月16日起,29军将士又在罗文峪、山楂峪等地和日军鏖战。战斗中,勇士们远了投手榴弹,近了就用大刀砍,常常奋不顾身,冒着枪林弹雨,拔刀冲入敌阵,砍得日军一片惨叫、身首异处。拉锯战、肉搏战反复出现,战场上血肉横飞。日军近战无法取胜,不断动用重炮轰击,29军将士伤亡惨重,仍坚持与冲上阵地的日军搏杀,一次次粉碎日军进攻。喜峰口战役,赵登禹将军身先士卒,将士们奋勇争先,刀光闪过,倭寇授首。当时的日本《朝日新闻》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29军的华夏武士再次拔出大刀,在卢沟桥、铁路桥等地,屡次重创日军,继续书写尚武爱国的传奇。
翻开浩瀚如海的史料,瞻仰那已锈迹斑斑的战刀,我不禁对我们的前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汉书》记载的“手搏”、“兵技巧”、“剑道”,更是横扫大漠,马踏匈奴的豪情;不仅仅是《剑经》、《纪效新书》讲解的棍术、三十二势长拳,更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习武之人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华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四、对中华武术认识的误区
近几年,不少好事之人对中华武术出言不逊,大肆侮辱谩骂。我看过不少这样的文章,发现他们骂的东西基本上在污蔑中华武术,对中华武术的认识有严重误区。有些东西,表面打着武术的名号,实际上其本质根本不是武术的东西,只是其形式有点像武术而已,中华武术实际上在给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法”、“舞术”背黑锅。。
误区一,也是最大的误区:中华武术只重表演,不重实战。果真如此吗?错!实战,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吴越春秋》记载的女剑客对剑术理论的描述,自始至终都是在强调实战中的状态应该怎么样,没有一句在说如何练得好看。古人谈论剑术如何,都是在讲如何打,而不是如何演。讨论如意见不合,马上摸起树枝、竹竿(这算是客气的)比试一番。例如三国时曹丕喜欢剑术。建安十八年,曹丕跟将军邓展谈论剑术,指出邓展的理论有不对的地方。邓展不服,当即要求和曹丕比试,于是二人以甘蔗代剑打了起来。没多久,曹丕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还不服,又打了一个回合,结果又被击中头部。明朝戚继光教士兵拳脚枪棒,严禁士兵玩“花法”,谁敢学街头卖艺的用来招揽看客的花招,都会被戚继光痛打一顿。部队考核的时候从没有集体打拳表演给当官的看的项目,唯一的考核的办法就是真打实斗,具体内容大家可自行参阅《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俞大猷写《剑经》,通篇都是在讲怎么打、有效对敌的战术是什么,对于表演性质的东西只字未提。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充分说明重视技击实战、鄙视花拳绣腿一直是中华武术的传统。有人说公孙大娘就搞表演。大家注意,公孙大娘是干什么职业的?她就是一个以跳舞给别人看为生的演员而已,剑不过是她的舞蹈道具,她根本不能算练武的。这里说的是武术,提她的话还不如好好说说同样是唐朝的,善使陌刀、所向无敌的高手李嗣业。民国时期出版的《武当剑法大要》,也是通篇在讲怎么打,根本无视表演。现在的传统练法,大多不怎么好看。我见过的形意、太极、八卦、八极、少林、咏春等拳派的传统练法和传统套路,都说不上有多么好看,古朴的很,并不适合表演。但是练得好的耍起来都很吓人。为什么吓人?因为传统的散招、套路都是在练怎么打人,每一势都在想打人,那精气神一出来,当然吓人。并且,我前文已经说了,这也只是练法,最后都得在实战中“撕扒”出来。我学武术的时候,老师讲拳,往往讲着讲着就和陪练的师兄打起来了。我现在教别人,也是这样,讲一手打法,随便从队里叫出来一个,不用商量,可随便还手,撂倒以后再讲解刚才是怎么打的,为什么这么打。我见过的其他拳种的教法都差不多,非常重实战,这是中华武术的传统。至于“花法”,表演性质的东西,他们只是借用了武术的形式,把一些动作进行夸张,并加入了大量杂耍、京剧、体操的动作,只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从来不考虑如何实战,是“舞术”而已,在本质上根本不是武术。武术不是不可以表演,大家都是朋友,我应邀打上一趟拳给大家助助兴,这个可以。但是,我练的东西别人看不看得懂,好不好看我可不敢保证。你觉得好看我这么练,你觉得难看我也这么练。练给你看是因为信任你,给你面子而已。练武的不可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审美观念而改变原来的实战风格,武术就是为了实战而存在,“花法”为了表演而存在,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个人认为,一些所谓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就可以归为武术前辈们一直非常痛恨的“花法”一类。整套动作都在莫名其妙地跑来跑去,绝大多数动作毫无实战意义,仅有的几个抄袭了中华武术的动作还给做了“艺术加工”,山寨得一塌糊涂。动不动就摆个架势亮个相、使劲拍地弄出个动静、连续好几个跟头从一头翻到另一头,腾空好几圈落地还得来个劈叉,这到底是在干嘛?实际上真正的中华武术自古至今就没这么玩的,也不敢这么玩,现代的“花法”表演早就不是武术的范畴了。偏偏这些“花法”还就喜欢登台表演,于是大家把这些专业搞表演的“花法”当成了中华武术的全部,而埋头研究怎么实战的中华武术就这样莫名奇妙地给别人背了黑锅。
误区二:传统武术招式繁琐,不利于实战。又错了,传统武术其实打起来相当直接。传统武术认为:“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在我们看来,实战中绝对不要拖泥带水,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手段将敌人击倒。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已经列举了一些传统武术怎么打人的例子,都是非常直接狠辣。在这里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对方鞭腿抽来,我方走内圈冲进中路,前手护头,同时后手直接照心口窝(膻中穴)来一拳,接着另一只手荡回来,一记单风贯耳闷耳根或太阳穴上,然后一脚踹到。低的话勾挂,还是中路,起腿蹬胯,脚到人倒。接腿摔也可以,抄抱掐脖,绊其支撑腿,然后跪裆、连续打头,直接揍趴下。这都是很传统的打法。鞭腿刚落接着拳又过来了,好办,前手防同时后手重拳击腹,对方要是敢欠身直接就抓着头发抬腿一膝撞脸上;后手拳被挡住也没关系,前手一搂腰后手绕上来找脸,上下合力来个折腰就把对方撂倒,还是跪裆按住打脸。传统武术变化无常,怎么打完全取决于敌人,有的是办法打对方个措手不及。还真以为传统武术会跟你比划个云手亮掌什么的?至于醉心于玩一些“规定套路”什么的就别指望了,跟传统武术根本就是两码事。
误区三:中华武术效率低,得从小练,得练十年二十年才能实战,因此无法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大错特错!这种论调,我主要在武打片上见过,想必说这话的人也是从武打片上学的理论。实际上,如果能每天坚持练功,八极、形意、太极、八卦、少林、戳脚等拳法都行,一天也不用多了,能坚持三个多小时就行,其中至少保证一小时的实战练习(刚开始喂招,熟了以后直接开打,注意保证安全),三年时间,只要不是太笨,绝对可以实战,没问题。就算是见效相对慢一点的太极,只要坚持传统功架、推手、散手一起练,也没问题。我有个师弟,在家乡学拳三年,一天也就不到两个小时。上大学后和跆拳道协会交流切磋,连续击败七个人。我师兄上学时练过三年多,每天也不过练两三个小时,回家乡遇到多次流氓挑衅,每次都把两三个流氓打得夺路而逃。当然这些事都过去很多年了,说这些事情,不是为了炫耀我们的拳派多厉害(我自始至终也没说我具体是练什么拳的,我们就是练中华武术的),别人不行,没这个意思。只是通过实际经历说明,练中华武术并不是一定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战,只要用心学,泰拳、空手道、跆拳道什么的练多长时间你也练多长时间,只要你的练法(门派无所谓,都可以)别太离谱,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训练强度,你绝不会输给他们。在中华武术的历史上,很多武林高手并没有练十年二十年那么长时间。像岳飞,练枪没几年就全县无敌,年纪轻轻就纵横疆场,所向无敌;朱珏是戚继光从义务招来的农民,戚继光教了他不到一年,带着他打了几仗,他就能在花街战斗中连砍七名倭寇。第一个还是和倭酋单挑!很多拳法大家也并不都是从小练起。
误区四:认为传统武术打不过散打。我觉得的这是最混账的论调。我想请问一下:散打哪来的?现在叫散打,其实这个项目的真正的名字是“散手”,是自古就有的竞技形式(当然,所有的传统拳法都有散手这一环节,在这里指的是散手运动)。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手搏比赛,就有擂台。打擂台这种比赛形式,伴随了中华武术发展的全部历程。1928年和1933年两届“国术国考”,散手就是重点比赛项目。1979年,国家体委进行了散手比赛试点,再次大力开展散手运动。由此可见,散打根本就不是这几年的发明创造,而是自古就有的打擂台的演变而已。从技术上说,散手拳法的直拳(冲拳)、摆拳(贯拳)、勾拳(抄拳)、鞭拳、反背拳,腿法的蹬、踹、鞭、扫、摆、勾等技术的90%以上来自传统武术,作为散手杀手锏的摔法的100%来自传统拳术的摔法和中国式摔跤。中华武术的摔法极其要求干净利索,散打比赛中缠抱超过两秒的摔法会被判无效其实就是来自传统武术对摔法的要求。此外,连散手比赛的开放式擂台也是借鉴了传统擂台的形式。我研究过一些散手比赛,发现比赛中打的好的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技术或KO技术都可以从传统拳法中找到一摸一样的打法。中华武术本身不是体育运动,而是杀敌手段。但是中华武术自古就有比赛形式,主要是徒手的散手(手搏)、中国式摔跤(角抵)等,持械的短兵、长兵等。有人问,为什么散手比赛看不出各拳派?规则的问题。在现在的散手规则的约束下,你就是让霍元甲、黄飞鸿来打也会和散手运动员打得样子差不多,不按规则打就无法得分、无法取胜。人都长着四肢,没有谁长着八条腿,同一规则下还想打成什么样,还能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动作?规则决定打法,如此而已。所不同的是如果霍元甲、黄飞鸿来打散手比赛可能更硬朗、更干净利索地战胜对手。当然这是假设,有些人可能不服气。不要紧,我这有真实的例子:传统武术家确实曾按类似现代中外搏击对抗赛的规则跟外国职业选手打过。1943年11月13日,中华武术对西洋拳击对抗赛在上海回力球场举行,当时的规则对中华武术的限制比现在的中外搏击对抗赛更多。双方各派八名选手出战。当时年仅14岁的华拳传人蔡龙云第二个出场。结果,场面一边倒,14岁的蔡龙云把人高马大的俄籍拳师马索洛夫打得满地滚,第三回合直接把马索洛夫KO!全场比赛,中华武术以五胜二负一和的成绩大获全胜。但是蔡龙云近年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裁判都是对方的人,最后判成了这么个结果。其实真实的成绩应该是8:0,中华武术全胜!1946年,不服气的马索洛夫带着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向蔡龙云挑战,要求不准用腿,按照拳击规则打,结果蔡龙云只用拳头就把鲁塞尔KO!谁说传统武术打不了擂台?现在的中外对抗赛都很少有人能打出前辈武术家那种霸气!只是现在的传统习练者以业余爱好居多,每天保证不了训练时间而已。当然也有很多练得精的,像河北孟村的八极拳、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山东的太祖门及螳螂拳等。从以上的事例看,传统武术不但打过现代擂台,而且还可以打得相当好。其实只要功夫到家了,台上台下都可以打。国家推广散手运动,就是要把传统武术用某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刚开始,慢慢来,不用急。本来中华武术的根本目的就不是为了比赛给别人看,其本质是杀敌防身的手段。散手运动实质就是中华武术在一定规则下演化出来的一种体育运动,是传统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和当年的手搏、角抵一样,完全没有必要把传统武术和散打对立起来。就像是父母和孩子,孩子和父母当然不可能长得完全一样,但孩子永远也否认不了身上流着父母的血。非要把传统武术和散打对立起来的论调就像是逼迫他人父子相残,是十分混账的做法。
误区五:认为传统武术因循守旧,闭门造车。这绝对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的论调。说这话的人普遍对中华武术的历史和现实认识极其模糊。实际上,中华武术十分重视交流切磋,非常善于学习。老拳师们常说“师从三家武艺高”,我学拳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非常鼓励我们学习别的拳法的长处,包括泰拳、拳击的长处。凡成名的拳师,大多会好几个拳派的技术。潭腿门和少林派就因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终潭腿门也会罗汉拳,少林寺也有十二路潭腿。明代戚继光创三十二势长拳,就充分学习借鉴了当时各家之长,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等等。中华武术甚至还非常重视向敌人学习,如辛酉刀法,就是戚继光借鉴了浪人倭寇的刀法加以改进而来。可以说,如果没有交流学习,就没有现在的太极拳,也没有苗刀术。可见善于交流学习也是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中华武术和中华文明一样,非常具有包容性,但时刻知道自己是谁。学了外国的东西,我们能迅速转化成自己的,而不可能出卖自己的灵魂。戚继光借鉴倭刀术,并不是要发扬倭国的武士道,而是为我所用,保家卫国。戚家刀一出鞘,刀刃仍然对着浪人倭寇砍过去,至今苗刀术还有一招刀法名字就叫“三刺东洋”!而现在的某些学外国武术的年轻人,整天对着他国的国旗鞠躬,练发力喊叫都要用外语才觉得帅,实在是愧对前辈,让祖宗蒙羞。
五、廉颇老矣?
中华武术是极其强悍的,弯弓射箭、枪刺刀砍、徒手肉搏,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冷兵器的时代了。有人说,你再快也快不过子弹,中华武术已经用不着了。廉颇真的老了吗?我不这么认为。的确,武术无法在现代战场上直接应用,热兵器是所有武术的克星,但是,谁说习武之人必须冒着机枪大炮做自杀冲锋?一个精通武艺的高手,和一个什么也不会的普通人,两人一起参加军事训练,训练科目、强度都一样,训练结束后,那一个兵更能打?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正常情况下武术好手拿起枪来比普通人拿起枪要厉害得多,因为长期的武术训练,习武者的意志、体能、敏捷、反应等素质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普通人比不了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血性。练武非常残酷,几乎所有习武之人在锻炼的过程中都会接受大量保家卫国的武德教育,都会养成强烈的尚武精神,都会在和师兄弟们的拳打脚踢中锻炼出无所畏惧的勇气。习武之人大多一身正气,眼里容不得沙子。看见坏人就要揍,路见不平就要管,这是习武之人非常普遍的性格。因此,习武之人如果用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绝对是一个所向披靡的钢铁战士。其实,这只是武术的小用处。中华武术不畏强敌的斗志,保家卫国的传统,才是最厉害的武器。这种精神不只是中华武术的精神,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武术只是一项技术、一门学问,武术精神也是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的感召而形成的。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强大武器。
文章写完了,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如果觉得有道理的话就多看看。如果觉得我的观点不对,也欢迎大家批评。只要能引起大家对中华武术的思考,就可以了。我有幸和戚继光将军成为老乡,斗胆用“戚家军战士”这个笔名,写下这篇文字。在我的另一个博客上,发表过本文的前半部分。如果大家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我的观点不一定对,欢迎大家通过qsoldier@sina.com这个邮箱提出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戚家军战士
二〇一〇年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