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古今的求索,千里万里的追寻 ——2023年国庆陈家沟逐梦之旅 文:合肥分院 葛文超 前言:2014年4月,经父亲推荐,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开始跟随合肥陈家沟陈炳太极院李祖东馆长学习陈氏太极拳,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一转眼我的小孩也在拳馆学完了老架一路,算起来我们一家祖孙三代皆与太极结缘。2014年10月,有幸参加了陈炳院长来合肥举办的提高班,受益匪浅,心心念念要前往陈家沟感受太极文化氛围,讨教拳法技艺,甚至做梦见到了陈炳院长,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所幸李祖东馆长今年十一国庆组织拳友们回陈家沟寻根,三天两夜一晃而过,趁着胸中尚存陈家沟的“仙气”,梳理梳理收获和体会,聊以纪念。
起 陈家沟我们来了——2023年9月30日,我们一行47人在李祖东馆长的带领下,驱车600多公里,早上五点半从合肥出发经过九个多小时来到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国际太极院,一路上的兴奋自不必说,车刚停稳,就看到陈炳院长和夫人李双伶女士在大门外迎接,院墙上挂着“热烈欢迎陈炳太极院合肥分院拳友到访陈家沟”的横幅。陈炳院长事务繁忙,但还是耐心周到的一一与大家合影,始终面带笑容,温润亲和。 逢中秋十一长假太极院访客极多,除了我们这样千里开车来的,还有智利巴西阿根廷这样南美洲的拳友,长途四万里,转机五次,扶老携幼,从地球的西南角来到东北端的中国陈家沟,既敬佩他们学拳的至精至诚,又为中华太极拳感到自豪,同时更觉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家门口就能学拳,邻省就能面见太极名家,相比那些外国拳友真是幸运多了。 院里的王亚茹女士(李祖东馆长的师妹)热情的安排大家办好住宿,然后带我们来到陈氏宗祠和太极拳博物馆,了解太极拳几百年的历史沿革,从明朝陈王廷创立太极拳,到清朝陈长兴创编老架一路、二路,陈鑫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再到现代陈照丕回村培养了陈小旺大师等闻名世界的四大金刚,如今接力棒传到了陈炳院长这代人的手上,更加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不是老天爷偏爱陈家人呢,是,又不是。武术拳艺不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不会凭空随着血缘遗传,特别是近百年中国经历了战乱动荡、天灾人祸种种苦难,传统技艺失传烟消云散的何其多。陈王廷是太极拳的起源,后辈子孙必须人人从头学起,经年累月的刻苦用功,方能继承家传,其中的杰出者更肩负着正本清源、振兴家族的重任,到了陈炳院长这一代,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陈家沟、遍布全世界、服务全人类。如今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站也打起了太极,新时代赋予了这代陈家人更加广阔的空间平台,也承担了更多艰巨的使命和责任,站在祖先前人的肩膀上,陈炳院长面临了更多新课题、新挑战。 30日晚上,陈炳院长不顾疲劳,在宽敞明亮的新校区教室为我们讲课,再次强调了太极拳的“松”,做到松,更要“守住松”,太极拳招式虽多,但原理和要领是一样的。每次听到陈炳院长亲切充满磁性的声音,跟着练习他自创的放松方法,注意力不自觉就能集中在松上。练拳之余,想到他青年时就在各种大赛中获奖无数,又从上海体育学院科班毕业,是陈家沟同辈中为数不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武全才,集传统武学和现代科学为一身,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本可以选择走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简朴的小山村,在大城市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却还是坚持回到陈家沟,然后又一步步从陈家沟走向世界,“做到松、守住松、打开、回来”,螺旋往复,充实内功。陈炳院长的拳理何尝不是他的人生哲理,疫情三年,新校区建设的难度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可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既要守住根基又不能固步自封,迈上新的起点,相信以陈炳院长为代表的陈氏太极传人们,一定会如他们的拳法一样,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赓续辉煌。
承 太极院里的年轻人——10月1日上午,众多拳友前往龙门石窟旅游,我因去过龙门没有随团同行,打算在陈家沟好好感受一下太极氛围。看到一早太极院的教练们带着学员们在练拳,心说来都来了,光看怎么过瘾,抓紧机会学才是正解。一问才知道,太极院管理非常人性化,从按年学到按天学,各种课程都有,像我这种来一天的可以报大课,也可以报一对一私教,并且问我想报哪位教练。 我想起昨天一下车就碰到冉发林教练,小伙子二十岁上下,比视频中看着更加健壮敦实,脸上带着质朴和英气,他虽然不认识我,但还是很礼貌的和我招呼握手(院里的年轻人和小孩都很有礼貌),问到他几岁到拳馆,他答十一岁,我不由的感叹已经学了这么多年了,他很平静的说:“慢慢学”,三个字透着超出年龄的成熟稳重,让我顿生好感,就想请他私教一下基本功。不巧冉发林教练今天有事不在,于是昨天为我们大巴车引路的史鹏辉教练向我推荐了田少杰教练。田教练一身绿色太极服,身高一米八开外,身形似塔(后来发现院里教练体格都很瓷实),长了一张娃娃脸,憨厚中带着朝气,讲课时颇有陈炳院长严谨认真的风范。他先简单了解了我何时学拳,有什么想法需求,然后就有针对性的给我示范教学基本身法和放松的要领,一般是看我先做,然后指出我的问题,接着他做同样的动作,让我直接用手触碰他的肩和胯这两个松开的难点,如果不是真正摸到,我真无法想象他的肩和胯关节的肌腱韧带,居然好像骨肉分离了,手感软乎乎的,我就是把腿悬空不受力,转胯的时候也是腿、胯、腰铁板一块,完全做不到脚和膝盖不动,只有胯动,更别提在脚踩实的情况下了。正当我惊讶于这种肌腱既受力又松弛的反人类生理现象时,田教练说他小时候一开始练也是很久找不到感觉,就是天天上百次的转胯训练,好像拧毛巾,其实就是拉筋。顿时我如醍醐灌顶,对啊,平时我们习惯的拉韧带是两端对拉,而这种关节窄处的短韧带一是拉不到、二是拉不厚,如同手拿一跟粗短的硬橡胶棒,两头对拉是拉不动的,通过螺旋拧的方式拧拉,让肌腱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弹力和拉力,而支撑身体的力不变,胯部肌腱从原本需要向腿和腰借力,到稍微收缩一点就能满足需要,剩下的大部分用不上自然就是松的,如同长跑运动员由于心脏泵血力强,心率远低于常人,在同样的速度强度下我早就在大喘气了,而专业运动员还能正常说话。再说到如何检验放松,田教练让我把胳膊水平抬起,然后放下,明明我已经觉得自己让手臂无力下垂了,但仍然肉眼可见的紧,和田教练同样的放松手臂,我就好像个木棍子,说白了还是肩放松不下来,这里又是一个反生理的现象,我需要让我的大脑控制我的手臂不受控制。我观察儿子在内的很多小孩,婴儿时经常睡着了还两臂直向天空,长时间不放下来,现在看来是放不下来,放松可是比发力难多了。像田教练这种从小天天练,尚且是按年算才有点感觉,我这中年老胳膊老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估计再过十年二十年也是不得要领,好在搞懂了自己错在哪,也知道了对的是什么样,为什么同样的动作自己觉得僵硬别扭、教练却很柔顺丝滑,错得明明白白、对得真真切切,了却一桩心事,以后练不成筋骨就练练肌肉,再不济就练练心静,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练习肯定对身心健康有好处。田教练也说到,有的人怀疑陈家沟教拳有隐瞒,其实他们都是毫无保留的,生怕你听不懂、没感觉、学不会,这种功夫哪是听了就能会的,方法原理明白了,就算教练老师天天盯着,能不能练出来都是个问号,好像投篮球的教科书动作就摆在那,要领就几句,别说百发百中,命中率超过50%的人又有多少,从“知道”到“得到”,中间有个“做到”。一个小时的私教课很快就结束了,我意犹未尽的又向田教练请教了几个问题,他看离下堂课还有时间就热情的又为我答疑解惑,毫不计较我贪心超时。从他身上不光看到继承了陈炳院长授拳的一脉风格,更加感受到的是人品端正,如我这次接触的冉发林、史鹏辉、田少杰这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积极阳光又认真踏实,身上少有浮躁之气,脑中有理想、眼中有信仰、身上有干劲、心中有恩师,这都离不开陈炳院长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练好拳、教好拳、做好人”。 晚上国庆聚餐教练们表演时,观众拳友举着手机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无意看到陈炳院长和夫人李双伶女士也站在远处,静静欣赏着这群年轻人的英姿风采,眼中充满了骄傲、慈爱和满足,可能看到院里的孩子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人正、身正、拳正的青年栋梁,能够获得佳绩、独挡一面,自食其力并且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进而将陈氏太极拳继承发扬、守正创新,是作为师父和师母最幸福的时刻。
转 变与不变——到陈家沟除了练拳,自然少不了看看太极圣地风貌,现在全村已经打造成了旅游景区,青石板路一尘不染、白墙灰瓦竹影摇曳,据说之前这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拳自然吃拳。村里人据说还有种地务农的,街面上看到的营生基本分三类,一类是像陈炳院长这种开馆教拳的;一类是经营太极服、太极鞋以及太极剑这些服装器械;还有一类是开办家庭民宿、饭店,又或者三者兼而有之。陈家沟的物价很亲民,民宿只要70元/晚,太极服等商品甚至低于某东、某宝,大碗羊肉烩面只要9元,上一次吃带肉的面条低于10元印象中还在二十多年前。当然,如果硬要抬杠说住宿餐饮条件不如大酒店和江浙一带的农家乐,这确是事实,可都已经是这个价位了,还要怎么样呢,再说咱也不是冲着豪华舒适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拳哪有不吃苦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能感受到陈家沟也在寻求转变和转型,疫情期间,足不出户,陈炳院长就通过网络直播为大家授课。以前觉得体育运动,尤其武术这种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纠正动作的内容,又不是数理化讲题,光看视频怎么能行呢,可陈炳院长他们通过研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就做到了,而且受众更广、传播面更大,像我这种远在外地的爱好者,也能通过视频直播听陈炳院长讲课演示,隔着屏幕也能看清细节,虽然形式转变了,但内核是不变的,调整的是方式方法,达到并超出预期效果,在拥抱新事物、接受新观念的道路上,陈家沟的人们一直在大胆尝试、小心求索。
合 天下太极是一家——10月1日晚,天空忽降小雨,更显得村落的寂静清新,这时新校区拳馆内灯火通明、欢歌笑语、掌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位拳友欢聚一堂,共度国庆佳节,用精彩纷呈的表演为祖国庆生、为新校区贺喜。我们享受了陈家沟本土的喜宴“八八席”(每桌八人、八方来客)。一共45桌,我们合肥分院坐了7桌,算是比较大的代表团。硬菜一道接着一道、节目一个接着一个,眼睛都忙不过来。李祖东馆长和他师妹带来的剑胆琴心,排在倒数第二个出场,长剑如虹、古琴似水,获得满堂彩。最后压轴出场的是飞越大半个地球的智利分院,智利分院院长Alberto(奥贝图)7岁的女儿用甜美清澈的嗓音带来一首活泼可爱的西班牙语儿歌,还有南美的俊男美女表演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和歌曲,最后所有南美拳友集体登台表演老架一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练的有模有样,让人震撼。以前有种观念认为欧美人的体型不适合练武术,加上语言不通,怎么能理解我们的精髓要义,今天真是大开眼界,可见没有学不会,只有不用功。演出结束陈炳院长和拳友们共享联欢,大家争相合影留念,奥贝图馆长还说有机会要来合肥分院看看,语言的障碍不影响拳友们的情谊,太平洋的宽广隔不断陈家沟的乡土,东西南北中,天下太极是一家,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祝祖国繁荣昌盛、愿太极拳蓬勃发展,明天我就要离开,再见了,陈家沟。
( 后记:)
武林中有句谚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十年之前我不认识太极,太极也不认识我;十年之后我出门前往陈家沟太极圣地,粗浅认识了太极,太极当然还是不认识我,想想再过十年大概还没有推开第一道“招熟”的大门,更是达不到院里年轻教练的水平,所以功夫或者说本事不问年纪出身,只问有或没有,有当然完美,没有也没关系,作为门外汉看看门内的风景,健康快乐足矣,自我调侃有功无功是真爱吧。文中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对陈家沟的所见所闻所感,转述教练等他人的内容,记忆和理解上可能有偏差和错误之处,别太当回事,有问题还得找教练,大家开心就好。
写于2023年10月4日凌晨合肥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