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不同意义模式的十三式对比
清玄散人
伏羲画八卦,始有《易经》。而《易经》中八卦内涵的五行,始有了道的隐含十三的模式,但并无人明确提出十三式的说法并专论之。“黄帝坐明堂,始整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九》),依据“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的原理之论,始有了八纲五纪的正式提法,始有了十三模式焯然隐约相束的矫姿。而张三峰的内家拳法,虽然是以道入武艺而立的内家拳法,但却无有任何迹象的八纲五纪形式,更见不到纲纪立式之形态影子。明时的吴承恩延续完善了旧有的阐述丹道机理的小说形式,而把丹道火候机理做了极致的发挥。在他的《西游记》中也以暗喻的形式提出过十三式(参见拙著《拳经洞微·十三式纵横谈》)。挨至明末清初的陈王廷,始于发展体验揣摩武艺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明确的八纲五纪的十三式,并以之为拳法的正式名称。这无疑是武术艺术形式上的一个升华飞跃,更是武术艺术整体完善的由道入武的一个典范模式;是前无古人的辉煌创举,故可定论为武术事业上的一个非常卓越的成就。有些反对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是明朗的,证据也是确凿的,家传的拳证、历史的记载都是明明白白的。虽然当今的家传有了一些漫漶遗失的缺憾,虽然亦称之为太极拳了,但这并不影响十三式的历史真实,并不影响其龙性精华。不要忘了十三式是原始于《易经》的八卦五行的,也不要忘了《易经》中有“易有太极”的说法,那么叫成太极拳也并无不可。只是处于一种慢漶模糊后的盲目跟随,总稍有点不无遗憾地感觉而已。
本来武禹襄(或者称王宗岳也行)从陈家沟原来的十三式拳法名称上,也似乎已经意识或猜测到与八卦五行有关连,但并未认识到纲纪的统筹驾驭作用因素;更难能认识到八纲五纪是统辖驾驭武术艺术的揽绳,而只从八卦五行的角度上作了应对性的生硬搭配考虑,故而出现了远离纲纪模式意义的遗憾。由于知识上的先天不足,虽然勉强根据八卦五行的形式,拼凑了一个没有纲纪作用与并非称得上式的十三势,却成了迷惑人的、毫无实际价值意义的一种累赘。同时也成了太极拳大退化的根本造因。实际上是十三式行列中的滥竽充数者,但毕竟有了壮大行业队伍盛世声势的“贡献”。其虽然有搅乱搅混历史事实的恶行,虽然有导致太极拳倒退的恶劣影响,但似乎也可有某种意义上的谅解之情。宽容毕竟是要厚道些的,只要说明了、人们认识了其错误的行径即可,以尽量减少些对人们的错误影响。这似乎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存在吧。但必须记住:它是一个虚伪的假货,而由于此假货所造成的恶果,是导致后陈家十三势所有太极拳法技术上的总体大倒退。这并非是与感情有关联的东西,所以不要从感情的角度来评论这一提法。因此后陈家的各家太极拳法,基本上是缺乏武术味道的拳法,所以作为锻炼身体的形式还马马虎虎,若要从武术的角度去认真进行锻炼,则就误入了似是而非的跑龙套的曲径了。
《易经》模式的十三式:乾、坤、坎、离、兑、震、艮、巽,是为认知宇宙客观运化规律意义上之八纲,也是被称之为“道法自然”的客观自然运化过程的规律模式;也是被《黄帝内经》称之为“天有八纪”的八纲;或按今天的某种说法称之为宇宙客观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数理模型,是亦恰当顺然。金、木、水、火、土,乃为万物运动生化变机模式意义上的五纪;是律理万物的五纪;是理清万物基本归类属性的法纪,也同时是方便驾驭万物的揽绳;乃是被称之为客观事物的“地”的自然生化机变模式。或是套用时髦的说法称之为事物生化机制的数理模型。八纲五纪合之,是乃《易经》宇宙客观自然运动规律及其生化意义上的十三模式。也是“人法地(地,客观事物),地法天(天,宇宙客观规律),天法道(宇宙客观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道法自然(道的客观运动规律性变化,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变化规律基础上的,没有任何的勉强与限制自然规律)”(见老子《道德经》)的,一种方便驾驭运用客观事物形而上的哲理模式。武艺之效法天地宇宙客观自然规律者,无非是要以顺应客观技势机势的自然变化趋势,而驾驭机势技巧以达到神应神化的最佳应机的技巧艺术境地而已。
《黄帝内经》模式的十三式: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为中医驾驭诊断辨证人体健康与病理病机意义上的八纲;也是中医对人体客观生理与病理变化规律意义上所认知方法上的纲。是以以阴阳以区别疾病的经络脏腑的阴阳归应属性,以便于治疗疾病时决定选择药物作用的相应属性;以表里来衡量疾病的内外、深浅程度,以选取药物的归经及其深浅作用的功能情形;察虚实以别疾病的真假、虚实、轻重、时机状况,以抉择适当的攻、补、伐、泄、扶正、祛邪、以及不同时、机的药物用机区别以为用;别寒热温凉以区分疾病的偏向趋势的属性成分,以定决断药物选取相应功用属性的途径。所以一个好的中医所应具备的起码技术素质,一是要有识别疾病、诊断正确的能力,二是要有临症准确用药、、恰当处方的机变灵活。当然,圣、神、工、应、庸的程度,既有先天的头脑结构决定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勤奋学习与思维深入的决定因素。金(肺、辛)、木(肝、酸)、水(肾、咸)、火(心、苦)、土(脾、甘),为中医意义上的人体结构生化模式的五纪,也是中医对人体客观内在形态运动生化规律意义上的五纪;同时也是中医规范药物系统性味归属的五纪。如此的八纲五纪合之,是为《内经》意义上的十三式;也是中国医学由道入医的医道摸式;也是中医方便驾驭应用的辩证认知疾病、辨证用药处方的整体诊治的应用模式;也是中医要把人变得更聪敏灵活而又善于把握时机变化的诊疗模式。这与西医把人格式化的规范机制是大不相同的。(注:括弧内前者为五脏之名,后者是其五味所宜属性,同时也是药物五味及归经的属性)。
遗憾的是当今一些人们的厚西方之今而薄中国传统之古。如果是现今的人能搞出一个像样的、能够方便认识与驾驭事物的数理模型,那将是轰动世界的呢。可惜与可怜的是许多人常把自己不能认知的事物,贬之为迷信、实用主义、假科学等。要不然便也显示不出自己神气气象了。虽然是学科学的,但却做不了科学的事情,也没有甚么耐心去做什麽费尽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心血也探讨不出甚么名堂的傻事;“让那些傻子去奋斗吧,我只要把那些有名的傻子多敲打几方便也可以大名鼎鼎了,省事,轻巧,可成大名。”君不见当今的许多“打假英雄”么,大多是此类风流人物呢。
兵法意义上的十三式: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是为兵法阵机意义上的八纲;金、木、水、火、土,乃为兵阵变化运作意义上的五纪;合之是为兵法军阵运作变化意义上的十三式。
建筑意义上的十三式: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是为建筑结构形式格局意义上的八纲;白虎(金)、青龙(木)、玄武(水)、朱雀(火)、中黄(土),是为建筑结构布局配置意义上的五纪;合之是为建筑结构格局配置意义上的十三式。
《周易参同契》意义上的十三式:乾、坤为出入阴阳之门户,坎、离为匡范郭围(阴阳变化的规律框架形式),震巽为气机变化的形势,艮兑为火候数合之机势。此为丹道意义上的八纲;金、水、木、火、土,此为颠倒和合意义上的五纪;合之是为炼丹道机意义上的十三式。
音乐意义上的十三式: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是为音乐意义上的八纲;宫、商、角、徵(zhǐ)、羽(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五声,是为音阶意义上的五纪。二者合之,是为音乐意义上的十三式。
地理意义上的十三式:四正四隅为八极,是为地理方位意义上的定位之纲;东南西北中,是为地理方向意义上的五纪;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是为地理形态意义上的五纪。二者合之,是为地理意义上的十三式。
至于“五行八作”,“五花八门”,则更是形容十三数纪的套话。
武术意义上的十三式,由于武术界尚无有“拳法道机”上的统一见识,所以出现几种不同的模式说法。但拳法道机,首开拳法十三式模式先河的,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而随之其后的、不知十三式是什麽实质内容的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也臆编了一套不能称之为式、不入纲纪格式的十三势。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后陈家十三式的“式”皆沿用其本源的“势”字;一是尊重其原文字之用法,一是也基本符合其不能为规范模式之意的“势”。武禹襄虽然也似乎有某种意识上的恍惚,但毕竟由于知识上的限制也只能称之为“势”而已。今人沈寿先生虽然有点明白此意,但似乎由于不愿以否定武禹襄之“功”,所以以“通用”来混淆二字有所不同之处(参见沈寿《太极拳文集》)。
近年新编成的周易拳,也有一套近似于陈王廷十三式模式的十三式。现皆列之于后,以供武术爱好者的参考。
陈王廷的十三式模式:阴、阳,柔、刚,开、合,实、虚,是为规范拳法运化技法技巧机势意义上的八纲。五纪含有两个意义上的五纪:一是为众多繁杂的技术招势整理出个最佳应用途径头绪而整合成的套路形式,使之能在高境界的层次中发挥更好的、更巧妙的作用。故而套路就成了统筹优化技术招势的较佳运化途径。以不同的技势搭配衔接、严密组合而成的套路,便成为更具有系统的兵法阵机意义上的作用价值。这也便是套路的价值意义所在,故以五个不同适当用机形势的、长短技势组合各异的套路形式而律纪之,是为五纪之一。二是训练技术招势应机变化意义上的五种推手训练方法形式,是为五纪之二。前者是以套子(路)纪束规范技势运化形势的、由技入功达境的积累训练形式,由五个以多种不同技势组合形势的套子鼎记而成;后者是由技而入用的积功训练途径,由五种不同的推手训练临机自由组合技势为用的方法形势而鼎丞。前者亦诚为高境界较佳应用技势应机变化的筹措方式;便是高境界的连续应机方法技术的积功训练模式;更是技术招势在不同应用机势形势下不同的连续运化的较佳组合形式,因此也是套子、套路意义上的境界积功形势。故五纪之要,要在纪博律技的精妙运化的组合形式;五纪之要,要在方便驾驭技势的最佳应用组合形式;五纪之要,要在能够连续应机应用技势合理组合的功夫。这种套子路化的形式,就和文人写精妙文章与高质量的书一样,应该是与小学生熟悉用、造词(散打)的功夫境界不属同等档次的。由此而看当今的散打,充其量也只是个小学程度的用词水平而已。所以五个以众多技术招势的优化组合而成的套子路形的运化形式,是对繁杂众多的技术招势整理、规范、纪束意义上的优化组合运用的方法模式。这便是五纪对众多技势合理的分配组合的统筹模式。对武术来说,要优化技术招势的应用,莫过于优化技术招势的最佳组合方式的套路形式;莫过于最能体现武术拳法灵活机动变化的技势组合形式;莫过于最能体现兵法阵机的众多技势所优化组合成的套路形势。这可以说是武术高境界的应化用机的最佳模式,也是武术技势运化过程中最为恰当合理与严谨的组合通配的运化形势。所以套路编排形式的严谨程度、衔接过程的结构形式,直接体现了武术技势的运化质量;更体现了武术门派各家套路技势运化的严谨程度,及其优化技势组合程度的质量价值。因此套路是衡量各家技术质量的关键要素所在,是衡量评价各家高级别境界价值程度的要津,决不可等闲视之。
当然,武术的表现形式是以人来体现其价值意义的,如果没有能够体现其价值意义的人,也难以彰显其高质量境界的实际价值意义。因此在评价各家技术体系结构质量价值时,应属于对其本质质量价值的评定;而对于具体体现武艺价值质量的人来说,却包含有许多不能尽善尽美的体现质量价值的诸多因素于其中。所以人是既可以代表武术门派的质量价值的,又是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其内在结构意义的本质价值的,因此客观的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现实中常见的,学生门派的人,可以胜过老师门派的人,并不能说明老师门派的质量价值就差;低质量门派的人,有胜过高质量门派人的经历,也并不说明其本质的质量价值就低;不会武术而机灵活泼的人,大有可能胜过多年修炼武术的人,也并不能说明武术就从此失去了实际技击的价值意义。所以智愚和真假无关,胜负和强弱、质量无关。也就是说武术各家结构体系的质量价值,与对垒中的成败胜负无关。这并不是就此否定了门派体系技势结构的价值意义,而是说明必须靠量的客观诸多因素的作用影响,必须与根本的体系结构价值意义有所区分。这种价值意义就在于在同等资质条件下的同等训练实践的基础上,门派技术结构体系严谨完善的一方,肯定要比体系欠缺技术结构疏松一方的水平要高出许多。其中当然也不能忽视师父教导方式方法的因素的。这在《拳经洞微·武术流派论短长》中,已经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此就不再累赘了。
至于陈王廷的八纲具体内涵意境的解释,请参看我早前所发的《十三是纵横谈》一文。
周易拳法的十三式:开、合,虚、实,旋、绕,卷、舒,是为规范技势运化机势技巧意义上的八纲。开合是运化机势意义上的;虚实是变化机势意义上的;旋饶是技巧机势意义上的;卷舒是机势精神意义上的。这是特具辨证意义上的阴阳对称的、机势错落相辅为用的制衡运化技术招势的纲要,是融入技势运化中的必不可缺少的纲领,缺一不能成技势运化的完善功用境界。之所以不同于陈王廷之十三式中之八纲者,是因为阴阳已隐然于相对承应辩证的纲领之中;而刚柔的对称意义,在周易拳法中并不具重要的技术机巧的价值意义。周易拳中的技势机势意义是以柔为主导的技巧,以弱为应激的势态;是以柔弱的揉缠为借机错化转势的机巧,故不宜“刚柔”入于周易拳法纲要之中的。尽管刚柔在陈王廷的十三式中,除了柔化闪赚、刚发抖弹意义上的主机要领外,尚有着化、法、方、圆意义上的内涵意境,但也确有过刚而耗费气力之嫌。虽然有此一说,而陈王廷毕竟是先贤,没有其十三式也大概会使周易拳的成功陡然增加许多的难点。
周易拳的五纪则分为内在意义上的五纪,外在意义上的五纪。内在意义上的五纪,则分为归类属性运化精气意义上的五纪:故以肾所藏之志,为积功趋势的主导;以肝所藏之魂,为演绎机势的精神面貌;以心所藏之神,为神韵神技神机的变应因素;以脾所藏之意,为中正意趣机势的枢纽;以肺所藏之魄,为技势机势精神气质的功境。尚有内脏功能归属运化意义上的五纪:肾(主髓、骨,藏精、志,属水、)、肝(主筋、爪、藏血、魂、属木)、心(主血脉,藏生机、神智,属火)、脾(主肌肉,藏意机,属土)、肺(主皮毛,藏气、魄,属金)。此皆为内藏归属运化意义上的五纪;是既有健身益寿矫捷神情意义上的价值,也有武术技巧艺术神机运化上的价值意义。其中当然也含有“五家归一处”的集炼意趣方式。
外在意义上的五纪为五运与五事。五运,为五个套路的不同运化技势的形式;五事,为五种不同形式的揉缠训练应用技势的方式。五个运动统化众多技术招势的套路形式分别为:一运为精柔志水,二运为风旋魂木,三运为卷舒神火,四运为回荡意土、五运为气运魄金。此五运为统筹驾驭众多技术招势律化组合规范意义上的五纪。套路的名字似乎非同寻常,有点别样于传统的套路命名,但这却是为了能够真正体现套路意义内涵的命名方式。这也是由先贤陈王廷十三式命名的方式而启发出来的命名法。
五种训练应用技势的揉缠形式为:一曰蛟龙戏水,二曰龙腾云雷,三曰凤舞和鸣,四曰龟踞蛇缠,五曰虎跃风啸。事者,职守也,专职之事也;事业之专、事业之勤、事业之作也;事者,应作之事,须作之事也;事者,使用、役使之事也。五事皆以揉缠法为调理技势之用,或应机灵活组合技势之为用的方法途径。
所以外在意义上的五纪,实际上是由两个方面所形成的格式,然而却是一统于条理技势应机巧妙为用的五纪运化机势的。五是条理统配技势组合成套形势的数纪;运是体现技势成套组合运动变化形势的律纪。
“五运”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正所谓“天有五运御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者,内外五纪之合机运化者是也。这也正是周易拳法对于套路命名不同的涵义所在;也是周易拳对于学练者的知识深化与警示不忘的用意所在。这无非是假借古人的认识与驾驭客观事物极其方便操作的模式为用而已;是一种抓住纲纪要领,以方便于武艺及早成功达境界的方法门径罢了。所以,所谓“五运”循环,“如环无端”,操持盛衰之机,把握虚实之变,拳权技巧机势神妙之机枢者,五纪是也。故五个以各种不同技势组成的套路叫做五运。
五运套路的名字,亦以最能体现内涵精神意义的方法来命名。以第一运“精柔志水”为例,其寓意为:精为肾之所藏,是为生化气机神用的资源;柔乃养炼之基,乃灵活塑化变机之源;情志亦是肾之所藏,是为持衡成事之宝;水为肾之属性,亦为道机之渊薮,为顺应自然流变借机的道妙。如此的命名方式,非是为了套古、厚古,亦非是为了显示与众的不同而招摇,亦非是像某些人所说的是迷惑人的“神话”。这只不过是为了体现传统武术文化的更具深厚含义的精神面貌罢了;也是为了体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神价值而已;更是为了挽救武术文化的逐渐式微;更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传统的武术文化意义的底蕴知识。过去也正是由于传统保守的习俗,致使许多的武术文化遗失几尽。不要说涉及高境界层次的套路设计编排及其内在蕴含的价值意义,就连起码的技术招势的典故文化意义也是难得见到的;不要说套路及技术招势的兵法阵机意义是难以见到,就连技术招势的基本内在应用机势技巧含义也是十分保密的;何况更高层次意义的有关技术招势设计的有关知识呢。陈王廷十三式名称的丢失与结构形式上的漫漶,无不是一个值得记取的重要教训。
这种模式应用于现在似乎有种厚古迷古之嫌,但这毕竟是五千年实践经验的精华,毕竟在武术上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模式。这也是借古人的实践精华结晶为今所用的方法模式。尤其是在你想要早日达到处处占人先机的地步,达到善以弱胜强与炉火纯清而出神入化的地步,则更是必不可少的简捷的方法模式。有人说,为甚么不用科学的方法形式解释呢?我认为时至今日,尚无人能够对中医、及中国这种固有的哲学模式指导下,所发生的许多事件作出过恰当的所谓科学的解释。比如:中医学说关于精气神的转化机制的问题;经络(非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人们可以感受到、而且也客观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影响问题;药物四气五味的归经与作用的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的青铜剑上之化学涂层等问题。更何况武术上的这种神应神化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呢。尤其是在高境界的忘机无为的时候,这种神应神化的机势更显得神妙莫测。其实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民族文化知识、民族语言、民族精神气质、民族的自尊尊严等价值问题在内。
不管是内在五脏归属运化精气意义上的志、魂、神、意、魄,还是外在意义上的五运套路、五事的揉缠法势,都是归属于内外应合的五纪统筹律束范畴的;都是为了更高效、更方便驾驭技术招势的运动应机变化效果,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性的条理归纳统化模式。关键是在你能不能认识与熟悉这种既简单又方便的驾驭方式罢了。也许在当今的人们早已看惯了半洋半土的行文与说话方式,早已不习惯了这种中国传统的论事行事的、认为是古懂的方法模式。但如果你能认识、熟悉它,他就既简单又方便;如果你不能认识它、熟悉它,那么它就既别扭又讨厌。犹如武术上的各种兵器一样,你要想叫他好用,你就得付出一定的时间与辛苦的代价,否则你就觉着他别扭、不那末好使。
八纲者,是为执要事物的纲领,是为驾驭事物的揽绳,是为执简驭繁的要津。这就是为甚么古人要作《易经》的目的所在。浩浩宇宙,茫茫大地,尽人的百年之期亦难能知几何,更何况要很好的掌握利用客观万事万物呢。但中国的古人并不为之所困惑,并不畏惧浩茫之大,并不迷信无法控制驾驭之难,所以方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主命运机势的豪言壮语;方有了借机势而运化的功用境界,方有了“其乐无穷”的奋勇精神气概。
如此众多的十三式,正是证明了中国过去是以道为驾驭运用事物的方法模式;道的概念既是普遍存在的,更是深入人心的哲理模式;既是被普遍应用的方法模式,也是搭建理论的普遍基础模式。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普通人们理论是非、辩论曲直的时候也是离不开道的标准的。因此中国人在说理质问别人的时候,总喜欢说:“你讲不讲道理”这个极有意义的“道”的掇醍。由这句人们在说理辩质时候的重要口头禅,便可见其普遍意义与深入人心的程度。所以不要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妄自排斥贬低其价值意义。这方是道的客观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十分恰当合理的、极具实际价值意义的方法模式。所以是不是科学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事,重要的是用机价值;我们总不能等到一切都得到科学解释之后再去应用发挥,那是否有点太那个了呢?毕竟科学的解释是有一定局限性限制的呢。比如野生大熊猫,你如何用维生素、脂肪之类的科学饮食结构去解释呢?西医的发展史是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的。
附带说明: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拳经洞极》一书,是周易拳法理论方面占优势的一本书。其中既有八纲五纪的模式与理论部分,也阐述了兵机阵法方面的理论,还有着棋、拳相比的基本模式。至于周易拳是如何的来历,源头出于何处?你看书的序言之后便会一目了然;周易拳又是如何的结构形式,你看了此书与其姊妹篇《拳经洞微》二书的目录后也基本上会了然于目。而你要了解周易拳的真正价值意义,则就需要认真的读此二书之后,在了解了周易拳的技术招势的用法技巧价值之后的事。在你看了此二书之后,也许会对你所练的拳法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所编成的所谓十三势,本来是不应被录入的,因为它称不上是什麽纲纪“模式”的。但因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东西,而且被许多人热捧过,并大有恋恋难舍之情,所以把它录入在最后,以供读者参考比较之。
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所编的十三势:棚、捋、挤、按、採、挒、肘、靠,此是其所谓的八卦。这应是一种以技术招势而套卦的强硬方法,也是以八极的四正四隅之意而把几个技势定位化了的形式;并不能符合纲领统驭的意义,并不能起到规范技势运化的要妙意境。所以这只能是技术招势层面的东西,是抬不上纲的桌面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是其所谓的五行。这可真是成了五个所谓的行动了呢。其实,这是只能够称之为“势”而不能被称之为“式”的,因为它还缺乏“式”的因素,不能起到固定的、必然的律束规范的格“式”的作用的。尤其左顾右盼之说,更是可笑之极。起码这在对垒于一人时是不足取的;如若在被众所围击之际,也只是以方法与策略上的技术举措为主的,这“左顾右盼”有没有机会也很难说。设想如果在不可稍有疏忽的千钧一发之际,你这“左顾右盼”将是否极不可取的败事之根呢?!此处不妨再借用向恺然先生的话说:“近人皆谓太极十三式:棚、挤、履、按与采、列、肘、靠八法,并左、右、前、后、中定五者。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棚挤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太极拳的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更变;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拳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
如欲了解更为详细的内容,请来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24237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