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26|回复: 0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二)

[复制链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发表于 2006-8-18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拳经捷要》三十二势到太极拳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二) 5、白鹤亮翅:这是通背缠拳第五排子中的一个技术招势;一百单八势歌为:“鸡子献胸,白鹤亮翅”。陈家十三式与之同名,或名“白鹅亮翅”,其后的太极拳沿袭此名。周易拳法亦沿用此名。少林拳、内家拳、《青萍剑术》等拳械法中均有“白鹤亮翅”的技势。技势取白鹤亮翅翱翔之形。缠拳早于陈氏十三式,而其“白鹤亮翅”(或白鹅亮翅)势却有似白鹤单翅开伸之形,二者的应机运化方式也是大不相同的。周易拳法中的定形势近似于十三式,运化过程却是大不相同的。后陈家十三式的太极拳,则是与之更为不同的横身运化方式。 元,宫大用撰《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杂剧·第四折》【乔牌儿】“辇路旁啄绿苔,猛然间惊怪,原来是七里滩朱顶仙鹤在碧云间将雪翅开。他直飞到皇宫里看我来。” 【滴滴金】“俺那里猿猱会插手,仙鹤展翅,把人情都解,非浊骨与凡胎。”   唐,韦庄《独鹤》: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6、斩手:这是通背缠拳第二排子中的技势,歌为:“斩手炮打一个凤鸾藏肘。”陈家十三式拳法同名。但二者的应机运化形势已是极不相同,显然十三式的技术招势的运化机势是作了极大改进的。周易拳法则近似十三式而小有出入,属于擒拿方法技巧。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超大怒,挥剑直入,大喝曰:‘群贼焉敢谋害我!’众皆大惊。超一剑望韩遂面门剁去,遂慌以手迎之,左手早被砍落。五将挥刀齐出。超纵步出帐外,五将围绕混杀。超独挥宝剑,力敌五将。剑光明处,鲜血溅飞:砍翻马玩,剁倒梁兴,三将各自逃生。”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 7、六封四闭:这是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第七排子中的技势;歌为:“六封四闭,金刚捣碓”。十三式拳法与之同名。周易拳亦采用此势,但技势的运化过程并不相同。其实缠拳的运化应机方式,也是与十三式大不相同的方法技巧。二者的衔接形势不同,机势机巧的应机上却也是各具奥妙的运化过程。周易拳法虽然某种运化过程的形式上近似缠拳,但应机的运化机巧也是极不相同的。 此技势由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第十》中之“四封四闭”,“六封六闭”,“迎封接靠”等法而化出。技势之原意为:以六成之力势封杀对方入侵之势,以四成之力关闭对方之门户,莫使对方有出入之机势。此正所谓:“封我门户莫使入,闭彼门户莫使出;封使六成闭用四,勿使均衡失恍惚”者是。也正所谓“凑四合六的勾当”(《西游记·第十八回》)。 拳法技势与枪势技法不同,枪法有一封常必有一闭,而妙处尚有“迎封接靠”之法势。陈王廷以此数法而化出“六封四闭”之势,亦为慧思妙化者矣。 汉,司马迁《史记·陈胜项籍传第一》:“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 明,《后西游记》【第二回 旁参无正道 归来得真师】:“小石猴见庄严华丽,不管好歹,竟将身钻了进去。道士早把门关了。……气闷不过,欲待走了出来,却又没处寻门。”;“急回身看时,那道士已将大门紧紧闭上。”   陈王廷六封四闭之法,颇合武艺技巧之妙蕴;颇合化发一体之奥机;颇合“首顾安危衡用机,量裁技巧妙天成”之机理。而人身之宫室者脏腑是也,故重关命机,是而封之以六成,以先严防不测之损。而彼之门户者,出入机势者是也,故而以四成之力危及彼之要害门户,彼则难出矣。此诚为技法设计量裁恰当之妙者也。   附:如封似闭:这是武禹襄所改化的技势名称,这实际上已是属于含糊了技势运化机势分机的技势名称了。再加上横身法的运化机势过程,与步机形势上的差别,则这个退化趋势的形式一如其名称一样,实难以有当机决胜的前景期盼了。这似乎已从技势名称的改变中,既已显示出技势机势运化过程中,技巧形势应机上的明显落差。这即证明了改名者对于六封四闭技势应机运化机巧结构形式的不理解,又证明在技势用意量机势设名称文化意义上的出入、层次上的落差。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除了毫无价值的血气情感躁嚷发挥之外,则就是模糊恍然了智慧的思维与理智的应对。如在网上我曾提出了有关陈鑫修改陈王廷遗词,及其编定陈氏家乘等问题上,是制造了太极拳历史的相关麻烦。而竟然有不少人毫不作任何分析了解,也更不做甚么考核求证,也不去查一查我提出的有关依据来源出处是否确切,便就一拥而上的讥讽吵嚷个不亦乐乎。不知道是要显示智慧的优势?或是不理智的血气喷涌?还是要显示太极拳造诣修养上的涵厚?真不能理解这些人是要显示什麽。   8、怀抱琵琶:这是通背缠拳一百单八势第二排子中,“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之后的一个技术招势。是属于擒拿、错骨、与跌法合机的一个技术招势。而陈家沟十三式中的初收一势,也似乎同样显示了这一优势的技术机势形态的运化。周易拳法中也沿用了这一技术招势,但更近似于缠拳的技术发挥,亦即跌法的成分居多。武禹襄则把此势改成了“手挥琵琶”,在改变名称的同时,也使技势应机运化机势的技巧方法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清,洪昇戏曲《长生殿》:【第三十八出弹词】:〔末白须,旧衣帽抱琵琶上〕一从鼙鼓起渔阳,宫禁俄看蔓草荒。留得白头遗老在,谱将残恨说兴亡。老汉李龟年,昔为内苑伶工,供奉梨园。蒙万岁爷十分恩宠。自从朝元阁教演‘霓裳’,曲成奏上,龙颜大悦。与贵妃娘娘,各赐缠头,不下数万。谁想禄山造反,破了长安。圣驾西巡,万民逃窜。俺每梨园部中,也都七零八落,各自奔逃。老汉来到江南地方,盘缠都使尽了。只得抱着这面琵琶,唱个曲儿糊口。”   明,《艳异编·卷十一·宫掖部七·贵妃琵音》:“开元中,有中官白秀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献。其槽逻檀为之,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缕红纹,影成双凤。杨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园,音韵凄清,飘如云外。” 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着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势之法乃借形而化用,故技势之形近似如“怀抱琵琶半遮面”之势,只不过步机的发挥上已有了奥妙的蕴含。   附:手挥琵琶: 技势由陈家十三式中的初收势演化而来。此技势的应机运化方式是与通背缠拳出入颇大的;运化形态方式也是与陈家十三式的初收极不相同的。但却与通背缠拳第四排子中的“斜抱琵琶”势近似,但却有步法机势上的遗憾。   宋,黄庭坚《听宋宗儒摘阮歌》:     “翰林尚书宋公子,文采风流今尚尔。自疑耆域是前身,囊中探丸起人死。     貌如千岁枯松枝,落魄酒中无定止。得钱百万送酒家,一笑不问今余几。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聒醉惊客起。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手挥琵琶一势的运作方式,大约一如诗中之意的浪荡不经。就虚步后坐横身运化的方式方法来讲,已有失以轻制重的技巧艺妙;已有失制衡技势机势的把握;已有失进攻余地的善好时机。所以名称虽有出处典故,但却是技击艺妙尽失的形势过程了。有人会不服气地说我根本就不懂得太极拳,但武术艺术的技术招势运化机势的结构巧妙,与运化机势的合理程度,还是稍懂一点的。如果只懂太极拳,而却不懂得技术招势结构的技巧奥妙,与运化机势合理程度的人,也只能是“风说武艺梦说拳”的把势了,早已失去了谈拳论武的准头了。          9、斜抱琵琶:这是通背缠拳第四排子中的一个过渡性技势。其手上的机势虽近似于太极拳的手挥琵琶,但步形机势不同的是侧身性弓步,与虚步横身的机势有异。   宋,曹棨《齐天乐·和翁时可悼故姬》:   “翠箫声断青鸾翼,心期破钗谁表。夜烛银屏,春风粉袖,犹记琵琶斜抱。瑶池路杳。恨巫女回云,月娥沈照。谩说蓬莱,玉环花貌梦难到。   岩花亭院乍冷,更蛩吟风碎,鸿飞烟渺。绿玉弹棋,红牙按拍,乐事欢情终少。刘郎未老。要鬓翼堆玄,腕酥凝皓。莫忘香荐,绿罗裙带草”。   宋,吕渭老《满江红》:   “燕拂危樯,斜日外、数峰凝碧。正暗潮生渚,暮风飘席。初过南村沽酒市,连空十顷菱花白。想故人、轻箑障游丝,闻遥笛。   鱼与雁,通消息。心与梦,空牵役。到如今相见,怎生休得。斜抱琵琶传密意,一襟新月横空碧。问甚时、同作醉中仙,烟霞客”。 10、伏虎势:通背缠拳之名曰“上山伏虎”势,这是一百单八势第五排子的第一势。陈家十三式与之同名而势法不同;周易拳沿用之,惟技势之应机运化方式则接近于戚继光与缠拳的技法,与十三式的距离则要大些。到杨式太极拳中已是与打虎势合称的了,所以打虎势又名伏虎势,技法也已是有了极大的相同。在缠拳中的打虎势则是指的“存孝打虎”,与上山伏虎极不相同。有人喜欢把这种比较各家技势的说法,说成是要把各家技势统一起来的说法,这其实是混淆概念的混说误认。其实,这也正是要证明历史演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渠道,和武术技术退化过程的一种印证方式。 此技势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三十二中的第16势:“伏虎势侧身弄腿,但来凑我前撑。看他立站不稳,后扫一跌分明。”在其枪法中亦有“伏虎势”。但这却与缠拳的伏虎势是属于两个不同概念的技势形态。缠拳的伏虎是属于制伏的打法形势;戚氏的伏虎势则是属于隐伏的埋伏发机的用机形势。炮捶架子的伏虎势,亦应是制伏的用机形势。 《说唐》【第十五回 雄阔海打虎显英雄 伍云召报仇集众将】:“那雄阔海就换便服,走出寨门,望山下而来。行到半山,见林中跳出两只猛虎,扑将过来。阔海上前双手擎住,那两只虎动也不敢动,将右脚连踢几脚,举手将虎望山下一丢,那虎撞下山岗而死。又把一只虎,一连几拳打死。这名为‘‘‘双拳伏两虎’”。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悟空道:‘不瞒师父说,莫道是只虎,就是一条龙,见了我也不敢无礼。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第五十二回】:“闲来山前将虎伏”。技势取其气势,发其意而化技法用之。   元,郑德辉撰《钟离春智勇定齐杂剧》第二折:【斗鹌鹑】“那个肯入水擒蛟,伏林刺虎;一个个智浅才疏腹内虚,怎能够志纵横德不孤。”   其实降龙伏虎之名出于道家炼丹术中的火候法。缠拳中第四排子的最后一势是下海牵龙,紧接着第五排子的第一势即是上山伏虎势。这基本上是迎合于道家炼丹火候的降龙伏虎之说法的。当然,缠拳中尚有罗汉降龙一势,但和下海牵龙势是极不相同的运化方法。   唐,吕洞宾《指玄篇》:“降龙须要志如天,伏虎心雄气似烟。”   《元史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万户、千户、百户分上中下。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   《周礼》:“四金之奏,一曰金錞,以和鼓,铜铸为之,其色黑,其形圆,若椎,上大下小,高三尺六寸有六分,围二尺四寸,上有伏虎之状,旁有耳,兽形衔镮。二人执铙以次之”。   后两条之伏虎非是人伏虎,而是虎自伏,是和戚氏的隐机埋伏式的伏虎势》似有相似之处,但无相同之意。        附:打虎势:这是杨派傅式太极拳的技势名称,杨家多叫伏虎势。这纯属于漫漶了技势用机之后的混乱叫法,也是实不知这是两个不同的技势。通背缠拳中的打虎势全称为“存孝打虎”,是一百单八势第七排子中的技势,上山伏虎则是第五排子的技势。   元,陈以仁撰《雁门关存孝打虎杂剧·第二折》:[李克用云]“周德威,你看那放羊的后生,将那大虫三拳两脚打死了也。这虎乃兽中之王,有十石之力,百步之威。人见虎骨肉皆瘫。”[正末云(即李存孝)]“你靠后,我丢与你。”[李克用作惊科云]“隔着许来大山涧,丢将过来。”   明,罗贯中《五代秘史》【第十回 安景思牧羊打虎】:“原来风吹树响,涧水潺潺,其人熟睡,两耳无闻,正在感梦,忽有一羊窜过惊醒,其人跳将起来,把眼一揉,见虎正在食羊,其人遂跳下漫汉石,脱了羊皮袄,伸手舒拳,要来打虎。那虎见人欲来打它,便弃了羊,对面扑来,其人躲过,只扑一个空,便倒在地,似一锦袋之状,其人赶上,用手挝住虎项,左胁下便打,右胁下便踢,哪消数拳,其虎已死于地下。有古风一篇,单道飞虎山存孝打虎。”“又诗赞存孝一绝云:  ‘年少英雄不可当,数拳打死兽中王,不为跨海黄金柱,定作擎天碧玉梁。’” “晋王问曰:‘此课何日占来?’德威曰:‘吾未遇大王之先,在营中以铺下此卦,断成歌句,留为今日应验。’歌曰:‘李晋王聚屯演武,雁门关士民受苦,居延川箭射双雕,翠岩前壮士打虎。’”因此“存孝打虎”亦名“壮士打虎”。技势的应机运化机势近如上述之描述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