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太极拳已经有些日子了。练得不多,想得不少。有些理解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有板儿砖扔过来也欢迎,呵呵。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68261210695871.jpg[/upload]
学练太极拳时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术语:拙力、内力、整劲、换劲等等。这里先谈谈我对拙力和化除拙力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物理学中的三个概念,稳定平衡,不稳平衡和随遇平衡。
如上面的图像所示,大人用单只手臂把婴儿托在手掌和前臂上。为了使问题进一步简化,我们假设手掌和前臂是一体的,也就是忽略掉前臂肌群的用力。一眼看上去我们很容易做出判断,为了能够使前臂水平托住婴儿,只要肱二头肌收缩产生一定的拉力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如果图中的大人是一位不练武的普通人,当他只用肱二头肌的时候,婴儿在手上很不稳定。婴儿随便一动,大人的胳膊就会失去平衡。所以,为了能够稳稳地托住婴儿,他不但要收缩肱二头肌,也会同时收缩肱三头肌,甚至连肩部的肌肉也会参与收缩。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是坏处,在用力和能量消耗上很不经济,因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会抵消一部分力,其它参与收缩的肌肉也会成对出现,互相抵消拉力;第二是好处,通过这种成对肌肉的同时紧张,导致前臂被牢牢地固定住,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状态。我们说这个大人用的力就是先天拙力。
再假设图中的大人是一位已经换劲的太极高手,也就是说他已经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化掉了自己的先天拙力。那么他托住小孩的时候只会动用肱二头肌这一块肌肉。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前臂会处在不稳平衡状态。如果婴儿动了,这时候大人需要作如下事务:一、判断方向,应该加强还是减弱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度?二、判断大小,应该做多大的力量调整?三、尽快执行,要赶在婴儿脱手之前重新找到平衡点。我们已经假设了大人是位高手,所以他应该能够做到如下两点:第一、能保证自己始终只用肱二头肌这一块肌肉;第二、当平衡被破坏时总能够即刻调整到新的平衡点。这样一来,不稳平衡就变成了随遇平衡。与使用拙力相比,这种太极劲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总结成两个字——轻灵。
那么如何化去拙力,而以轻灵的太极劲取而代之呢?答案便在日常的行拳走架之中。练拳之时,务求从松上入手,从轻缓中细心体会。松就是试图让全身所有的肌肉都不用力。当然了,如果全身所有的肌肉都不用力,要想站在那儿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谈还要比划什么招式了。所以我们把“让全身所有的肌肉都不用力”这个说法改成“只要该用力的肌肉用力,其它都放松不用力”。无论是预备式垂手而立,还是像单鞭这样“手舞足蹈”的动作,都要坚持这一个原则。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该用哪块肌肉(群)就只用那块肌肉(群)的能力。
每当动作的过渡之处,都是切换不同用力肌群的当口。所以要轻,要灵,要缓。久而久之,练就的便是快速灵活调整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