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不停运动着的。气在人体内是如何运动的呢?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有一个特定的称谓——气机。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六腑,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的传化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具有一定规律,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升、降、出、入形式运动的气,只有在相对协调平衡状态下,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当气的运动失去了这种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即“气机失调”。由于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 “气机失调”表现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淤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称为“气逆”;下降运动不及,称作“不降”;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称作“气脱”;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 “气结”、“气郁”,甚则“气闭”。气的运动失调表现在脏腑上可见: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等。 (于 桦) 气指一种在经脉中运动的、看不见的能量。根据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气”(或称能量)通过14条看不见的经脉流动。身体里的相对动力,叫做阴和阳,一定要阴阳平衡才能使“气”的流动正常。经脉被认为存在于身体的深部组织器官中,经脉线上有360个针刺点,又叫穴位。这些点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针灸可以调整气的运行,通过经脉管理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神经、免疫、循环、肌肉等等。
如果把气运行的通道比做城市的供热系统,那么,气就是在供热管道中运行的暖气,它在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也可以做这样的比喻:最初从地下渗出的水滴,沿着溪流到达山脚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水流的逐渐增大,它的流速可能变慢或者形成水池或湖泊,最终水滴到了海里。与此相似,在经脉中“气”有一些特殊的停留位置,叫做穴位。一部分穴位有点象溪流或河流的起止点,一部分穴位则象水池、湖泊,甚至海洋。气在人体不同部位流动的速度快慢是不一样的。气的流动在有些穴位处会变慢或者在此停留,但在其他地方气的流动会变快。每个穴位有自己不同于其他穴位的功能,治疗时取不同的穴位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气在经脉中的存在状态。
气在体内有多种形式,气的运动可以产生能量,可用于消化食物、运动四肢、思考记忆、发声视物等等,它是我们活着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如果由于环境、情绪等的变化,影响到了气的功能,进而影响血、津液的正常输布或脏腑功能,结果会产生疼痛、不适或者疾病。针灸可以影响气在管道和器官中的运动,从而调节气、血、津液、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