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基本理论(上下) 回溯数千年的武史长河,武技的繁衍可谓千支百脉,形式更是万种干姿。不同门派之间存在的不同的形式和各自修为特点,使那些“惟我独尊”者为了门派的荣誉而争执不断。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初,也没有哪家拳派具有完备的拳学理论(太极拳的情况虽略好一些,但限于个别流派),更没有谁的拳理能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认。那么、各个拳派间有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如果有,是什么?孙禄堂先生以《易》为指导,通过自身的武学实践并结合总结前人的经验,完整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了传统武学共同的基本理论: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孙先生的武学理论由六项成果五大贡献组成。六项成果是: (一)揭示出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 (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的基本理论; (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 (四)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门拳学各自的技术、理论系统; (五)创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建立并完成了传统拳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 (六)揭示出拳学之中和与儒学之中庸的表里关系。 六项成果所包括的五大理论贡献为: (一)揭示出拳术修为的核心和基础是内劲,并阐明了内劲的本质及其形成与作用机制,揭示出内劲的功能与效用、内劲的进阶基础与进阶规律: (二)揭示出拳术修为合乎自然法则的基本原则(中和)和理论方法(先后天八卦合一理论、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 (三)揭示出技击能力的本质(适应能力)、作用机制(感应一一协同机制)和功能结构(三球模型); (四)揭示了完备的技击能力的标准(神行机圆)并建立了理论方法(明劲、暗劲、化劲理论及三拳合一理论) ; (五)揭示出拳术与宇宙的基本法则、与传统哲学之间的表里关系。 因此,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是武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成就,为武术成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体系建立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从而,孙禄堂先生历史性地完成了传统武术统一的基本理论的建构现将孙禄堂先生以中和为原则的武学体用理论的六项成果简述如下。 (一)揭示初内劲的本质和修为机制——中和 在孙禄堂先生之前,武术领域对内劲概念没有明确的提法,对其修为机制更无确切的阐述。孙先生以自身的武学实践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经验与体会,揭示出内劲的本质与修为机制,进面揭示出内劲应该成为武学修为的核心和全部武术技术的基础,孙先生在所著的《形意拳学》(1915年正月出版)总纲第四节中指出:“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家,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处猜想,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揭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那么虚无一气又是什么呢?孙先生指出:“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这里的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就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机制、适应机制。于是,孙先生也就揭示出了内劲的本质:是人体身心在一定的功能状态下自发的适应机制,这是生命的存在与衍生的根本机制。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天才地发现了拳术的基础是内劲,将拳术的修为建筑在生命体存在与衍生的基本规律上。这就使拳术能合于自然之道。这一成就,为数千年来的武术繁衍从纷乱走向有序、从个体的经验升华为统一的理论建立了合乎自然法则的理论基础。这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 那么如何修为产生内劲呢?孙禄堂先生在《形意拳学》第六章说:“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他指出:“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同上书第四章)关于内劲如何生自中和,他说:“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同上书第四章第六节)而拳中之规矩;就是以“中和”为统驭的“六合”、“九要”、“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要则(具体内容在孙先生的著作中有详论,此不详引)。也就是说,这些要则可使习者通过拳术的修为产生中和之气,进而得内劲。于是,孙先生揭示出内劲的修为机制:通过拳术中的规矩使身心处于中和状态,进而使神气形合一、完满,从而生成内劲。 孙先生认为,内劲是一切拳术共同的技术基础,因此也是全部武学修为的核心。他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从而为一切拳术建立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中和——内劲理论。 (二)创立了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基本理论 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以中和为原则的拳学修为基本理论可简要表示为:中和--内劲理论。这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内外合一理论即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二是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 孙先生依据人体功能的基本性质,将人体分为内外两大系统,提出内外合一理论即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 他指出:内系统的运作属先天,因其运动方式不完全受后天主观意识支配而有明显的自主规律。他将这部分功能结构系统定义为先天八卦(详见 《八卦拳学》)。他又指出:外系统的运作属后天,因其运动方式基本上受后天主观意识支配而不存在明显的自主规律。他将这部分功能结构系统定义为后天八卦(详见《八卦拳学》)。 孙先生在其著作中进一步揭示出人体的内外两大系统通过拳术的修为可以中和同化,即一方面通过拳术修为的原则(中和及其相应的技术要则)使外系统的运作合乎内系统的自主规律,从而善养中和之气,培育内劲;另一方面通过中和之气的善养、内劲的渐臻完满,使内系统自觉地统驭外系统的运作,使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皆符合内系统的自主规律,同时自主规律本身也渐臻意识化即内外系统的功能态渐臻同化。这就是先后天八卦相会,内外合一。这使技击合乎丹道的内修,从而使技击与修心健身相统一,产生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技击效果。这便使拳合于道。可见,孙先生的内外合一理论发现并建立了拳与道合的修为机制。这在武术领域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 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是孙先生为使拳术修为构筑在完善机体功能基础上所建立的拳学进阶理论。该理论不仅建立了拳学修为的进阶标准,而且揭示了在此基础上一切拳术进阶的基本规律即明劲、暗劲、化劲的生成演化规律。这就为传统武术的进阶建立了系统而完备的基本理论。这是武术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以丹道进阶为基础的拳学进阶理论是对内外合一理论的补充。这并不是要求练拳的同时还要去专门修道,而是说只有在进阶至修道成真的层次时,静坐修道才是必须的。在此之前;静坐与练拳合修可也,因为一动一静可相合启发、互为补充;只修拳不习静坐亦可也,因为以中和为原则修拳亦能合道,并不影响拳学进阶的层次。这就揭示出:一方面,若以中和为修拳原则,按照相应的技术要则,修拳本身就具有修道的效果;另一方面,拳术合于修道,则又使拳术本身符合自然法则,产生最佳的技击、修心、健身的修为效果。据此,孙先生又建立了“式正气从”、“以形调吸”、“诚中形外”、“一以贯之、纯以神行”等技术理论,使拳与道合建立在一套可操作的技术法则上,为拳合于道构筑了现实可依的进阶之梯。 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中和--内劲理论,把武学的基础建筑在生命的存在与生衍的基本机制上,发现了拳与道合的修为与进阶机制,使拳术成为形而上形而下相互启发、知悟互参、体用完备的学科。这是武术领域数千年来空前的理论成就。孙先生通过五部拳学著作所阐发的中和--内劲理论,不仅在当时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大公报》1934年1月28日评语),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武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其理论价值之高、意义之深远,远非其后出现的其他武术理论学说所能企及。 (三)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创立了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使技击能力达臻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这个根本原则就是中和。孙禄堂先生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见孙著《评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1932年《国术周刊》第85期)又云:“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见孙著《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t929年《江苏省国术馆年刊》) 为什么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呢?一方面,根据孙先生的“中和--内劲理论”,要想达到拳与道合这一拳学修为的最高境界。其拳术的技术基础必须建立在培育内劲上,而内劲正是通过机体身心达至中和状态来获得的,另一方面,拳手获得内劲后,其行为(包括技击行为)则由内劲来统驭,而由内劲来统驭的行为也必将合乎内劲生化之理,故必符合中和状态。因此,要想达到拳与道合这种最高境界,其行为基础与行为的过程和状态的原则都是中和。 那么,中和如何为用呢?标准是什么呢?基本方法又是什么呢? 中和为用就是内劲之用,也就是使技击行为成为内劲功能的自然运作。因此,中和为用就对外作用而言,不是我要怎么打,而是他要我这么打:就内劲的功能状态而言,打与不打则是统一的。这样,中和为用便不仅无损于自身卫生,而且符合内劲的生化原理。这就是“不求胜于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可见中和为用的标准就是“打若末打(相对于己之身心卫生)、不打而打(相对于对被之技击效果)”。修为中和为用的基本方法,是以内劲修为的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为基础来统驭技击实践,吸收符合自身条件的各个门派的技击方法、技击技术与技巧,使之同化到自身内劲的功能结构中,生化为自身内劲功能的自然运作。在这个过程中,练与打循环共进,体与用互验合参。这便使技击合于道。孙先生为此提炼、总结出“道艺”的技击理念,并揭示出其修为与效用机制。他在《拳意述真)第四章中云:“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虽空乃至诚至实也。忽然有敌人来击,心中井非有意打他,随彼意而应之。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也。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孙先生由此揭示出技击的本质是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技击的最高境界(能力)是使技击行为成为人体身心适应机制的自然运作过程,从而使技击行为升华到与“道”合真的层次。 综上,孙禄堂先生创立的以中和为用的道艺技击理论,解决了使技击行为如何合乎自然法则的根本问题。这是数千年来关于人类技击行为的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也是时至今日人类技击理论的最高成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9:27: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