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太极拳技击?说起这个问题来,大概很不容易统一意见。拳击是一项现代体育竞技运动,因为是现代的,表述方式非常清晰,人们对于拳击知识的来源也就非常清晰;太极拳技击从来也没有成为现代竞技体育,人们对于太极拳技击知识的来源也就非常模糊。太极拳技击知识都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轶闻中的技击:对于许多爱好者来说,不少人是从太极拳家轶闻中知道太极拳是如何技击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杨氏太极拳家禄禅、班侯、健侯、澄甫等人的轶闻。
(2)论著中的技击:在王宗岳、陈长兴、武禹襄、李亦畲等一大批太极拳家著作里面,有许多关于技击的论述。
(3)套路中的技击:太极拳套路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含意,理论上说,都可以作为技击招法。
(4)推手中的技击:推手是在预设状态下进行的双人练习,在对方不丢不顶的情况下,进攻的一方突然进行擒拿发放,是太极拳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5)散打技击:在互相分开的情况下进行的散手,是真正的实战技击。我们讨论的内容都是已经公开的东西,太极拳技击大概还有一些不传之秘,由于只是在少
数人中秘传,没有普遍价值,也就不在我们所要讨论的范畴。杨氏太极拳影响,笔者曾非常有兴趣地多次阅读过杨氏太极拳家的轶闻故事。禄禅、班侯、健侯父子生活在清未,他们的故事都是如何地擅长散打;澄甫活跃于民国前半期,他的轶闻绝大多数只是在推手中发放的故事。这是个有趣的现象,轶闻故事内容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从清未到民初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太极拳在两个朝代突出的价值大不一样。太极拳技击术与社会需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禄禅、班侯、健侯的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太极拳技击的应用性,说明那个时代人们更需要满足安全感,太极拳家就盛行散打技击术的轶闻。澄甫活跃于五·四之后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现代体育概念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太极拳散手技击也就不再具备普遍性意义了,非散手的推手发放却使澄甫名满天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种功夫在当时为推广太极拳运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遗憾的是,这种在推
手姿态中所进行的发放,只是在极少数精于此道的人群中玩儿玩儿,始终也没有发展成为带有普遍价值的现代竞技体育。这不禁使人怀疑,是否值得穷毕生精力练这样一种在预设状态下所实现的发放技术?更何况多数情况下,即使是穷毕生力,多数人仍然掌握不到这种技术哩!?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用武要言》中表述的技击,虽然没有说明具体技术如何,但技击理念很清晰。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两个世纪以前的人有现代竞技体育意识,正因为传统的需要,《用武要言》的表述的击打对象全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且不说现代体育竞技不能有丝毫的故意伤害,即使是正当防卫也不能行为过当。在读这些拳论的时候,现代人只能体会太极拳在那个时代的技击精神,不能作为体育精神的理论基础。王宗岳《太极拳论》、《打手歌》等作品里所说的技击,主要是指打手、推手中的擒拿发放。王氏长于文学渲染,《打手歌》说牵动四两拨千斤”和“引进落空合即出”,本来是说打手、推手中的发放。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表面上看,似乎是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当成了散手中的技击,后世许多人想象中的太极拳技击大多也与这些话有关,其实他说的许多话依然是指推手中的技击,而不是散手中的技击。
武禹襄、李亦畲所写的《四字密诀》、《撒放密诀》尽管语焉不详,但肯定是经过实践的经验之谈,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些拳论表述的真实性,然而是散手还是打手?现代人谁还能有这种功夫?即使是有这种功夫,能不能作为现代竞技体育,以实战技击的形式,在赛场上清晰明白地表述出来?在概念不甚清晰的表述下,论著中的太极拳技击变得非常神秘,以现代竞技体育的标准来看,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迷信拳论中的这些内容。太极拳套路中的动作虽然有攻防含意,但这些攻防含意和其它武术套路动作中的攻防含意并没有根本性区别。理论上虽说是挤按、采?肘*,就其打法来说,仍然只是用手、用足、手足并用三种形式。正如赵堡太极拳谚所云:“手上的串子,脚下的绊子”,套路动作的攻防含意里,手足并用的情况甚至更多一些,譬如懒扎衣、野马分鬃、斜飞式之类的打法。套路动作都是一些虚拟的打法,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一个动作就可以有多种诠释。对于套路的态度,即使是一个流派,也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练拳不练招,有的说既练拳也练招,甚至要反复练习单式以增强技击能力。这两种说法虽然各有其理,但如果没有大量的实战训练,拳和招大概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可见,套路动作所表述的太极拳技击,也非常不清晰。?
推手也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发劲的情况下,“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式地循环往复;
二是在循环往复中施以发放技巧。在对手意识清楚情况下,一面推手一面突然擒拿发放,这种情况也叫作打手。打手是在预设状态中实现发放,或拿、或、或摔、或*等等,是太极拳传统技击的主要训练方法。打手发放往往使被打者不堪其苦,传说有些太极拳家出手过猛,学生甚至不敢向其求教。现在,除了少数擅长技击的太极拳家还保留着这样的训练方法外,很少有人再去研究了。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不在于这种训练方法是否科学,可怀疑的是在预设状态下所进行的打手并不是散手,对于现代竞技规则制约下的散手技击来说,不知道这些技巧到底能有多大作用??
太极拳散手技击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就我们所看到的纪录影片《陈氏太极拳》中,陈小旺与几个对手演示的散打 来看,和别的武术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了防止伤害,武术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训练方法,俗语称为“对子”。这种对子也有两种倾向,一是体育表演性对子,二是实战技击性对子。在传统概念范畴内,把这种通过套路、对子训练,再达到散手技击叫作“整学零用”,譬如,八卦掌六十四路散手对子就是这种情况。这种传统训练的确有效,练时点到为,战时如果技法娴熟、功力深厚,往往能够克敌制胜。武术散手技击最终不能在预设状态下进行,传统散手技击是这样,现代散手竞技也是这样。杨氏太极拳中有表演性对子,大概打手、推手就属于散手性对子了。老实说,以这种方法训练散手技击,并不比以实战技击性散手对子更优秀。?
太极拳有技击性,技击性是太极拳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灵魂,只有符合技击概念的动作,才是正确的套路动作。失去了技击性,非但谈不上太极拳功夫,也谈不上套路动作的造型美。太极拳技击虽然没有经过现代竞技体育洗礼,实际开展的情况也越来越衰弱,但太极拳技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凡是希望通过太极拳养生的人,一定是在技击中养生,技击概念对套路动作有许多技术要求,这些技术要求并不意味着就是真正的实战训练。符合技击要求的拳架不止是动作正确,而且造型优美,趣味性高,也可以顺利地过渡到推手练习。这样,所谓在技击中养生,确切地说,是在技击“概念”中养生,而不是在实战技击中养生。?
凡是研究技击的太极拳师,当然可以继续研究传统技击方法,在推手中发、擒拿、摔打;也可以继续以传统方法练习各种器械,以增加太极拳的发放力量。这样的太极拳修为同样可以起到满足情感的作用,但在概念上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毕竟已经不是传统时代了,太极拳技击已经没有或甚少有应用性了,即使是体育性价值也和传统时代大不一样了。?
盘架子虽然能够使身灵手快,力量性却明显不足;传统技击虽然神奇,却玄远而不可及。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必要、也不可能再产生传统的太极拳技击)大师。笔者以为,太极拳现在的爱好者如果希望掌握一些技击术,可以综合传统武术和现代体育二者的修为概念:(1)继续传统地大量盘架子的和推手;(2)根据太极拳技术要求,多一点现代器材的负重练习;(3)有选择地练一点传统散手;(4)了解一点现代散手;(5)与同好多思考研究一些竞技体育下的实战技击。盘架子使身法灵活优美,器械负重练习使力量充沛,这样的修为既含有传统又超越传统。在养生中技击,在技击中养生,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所向无敌
”,却不失为一种现代体育概念的太极拳修为。?
现代竞技体育无所谓养生不养生,为了表达人类的一种精神,即使是有一点伤害,也往往在所不惜。我们之所以说太极拳技击问题,实在是因为武术、太极拳现代化问题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太极拳要成为现代体育或现代竞技体育,不仅仅是将套路编排成什么样,而是应将套路与技击融为一体。说太极拳技击现代化问题,实际上也是说武术现代化问题。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确定太极拳现代竞技的模样,但我们依然可以判断说,这样的太极拳技击当然再也不会是传的,不但不是玄远的,而且应该是明晰的,甚至是速成的。参与这种竞技运动的人除认真盘架子和推手之外,大概还要根据竞技规则,有选择地训练散手技巧以
及力量、速度和抗击打能力,至于诸多传统技巧是否还有价值,只有视规则的需要而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