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著《太极拳练与悟》27页写到“在一九九三年,星加坡永年太极社创办人之一谢正力向杨澄甫的外甥傅锺文提问为何汪永泉的太极拳架子有别于现时流行的太极拳架子时,傅锺文的回答是:汪永泉的功夫是在杨家家里练出来的,他是杨宗师的弟子。事实上,杨澄甫的两名儿子振铎及振基为了追寻杨家原始拳架的练法和揉手技艺,曾到北京请教永泉,并得到永泉的指导”。先练吴式后拜入杨家学习技击架的吴图南先生对太极拳的真伪研究极深,张祖意合太极拳传人张兴洲写到“当年杨露禅学拳于陈家,三下陈家沟而不得真传,杨便转到赵堡求学。赵堡人告诉杨此拳得于道门,杨又离开河南寻道,后得道家传人的指点。因杨不是道门正式传人,故老师不许他对外公开得于道门(因杨拜过陈长兴为师,古人讲,只要拜师学过一天就是终身师父,这也是武林的道德规矩),所以杨对外依旧称陈为师。近代太极拳作为养生防身之术,深为广大练武者所喜爱。但自杨澄甫改拳后,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据个人对太极拳的领悟和理解,对太极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为了标新立异,对太极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们追崇时尚的心理。现今的杨式太极拳与杨家先辈最初所练的太极拳相差甚远。如果杨家前辈照今日杨式太极这种练法,绝不可能被人称颂为‘杨无敌’。因历代拳师得拳不易,非门内之人是不传真功的,但又为了满足好拳者,而对拳式名称进行删改,致使其与门内相传大有区别。杨氏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所传的太极拳还基本保持太极原貌,但其后人为了内外有别而改拳,更有唐豪、顾留馨等人及其追随者篡改拳史,以致现如今大都以讹传讹,真是搅浑了历史,误了世人。”《武当》杂志社主编孔德写到“曾与西安路迪民先生琢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初年道家学者萧天石先生搜集到的《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路的功架图势》,竟与杨式太极拳的功架图势那么相似?是搜集者有意做秀,将杨氏功架图充为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还是杨氏当年得其道门指点,修正了功架,复同于张三丰太极七十二路?后来笔者从四川成都贺洪明先生(杨式太极传人)和河北保定李正先生(杨式太极传人)都曾得到传闻,说杨氏先辈确曾得到过道门高人的指点。”《杨禄禅太极拳谱》:“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然非修炼者不知,若将此数练过,其中之混圆一变即成背丝扣,斯拳之联成矣。再有背丝扣一变即成太极”。
杨家入门先站桩步,有无极浑圆桩、太极两仪桩、三才川字桩、四象独立桩等。太极阴阳诀是炼乱环背丝扣的走化引发。拔断劲是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加内劲。松没有错,但松后面还有好多东西,如散通空等。魏树人弟子台湾郭正勋先生说过“应该要先学基础理论、心法、应用理论,才能开始去学劲法,这样才对,有了理论基础再去碰拳架、揉手,最后灵活应用,由明劲、暗劲入化劲。倘若没有理论基础,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且会一直在学习、改正,完全不明白合理的理论,这样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对于开合、刚柔、快慢、上下、虚实、方圆、内外、大小、曲直、动静这些内功理法要听老师先讲透了,再学其她。八劲不是姿势、而是内劲,可以随意通过任何姿势发出,更可以相互混合发放。内功架共三十七势以神意气为主,技击架共七十六势以六十四劲混发为主,太极长拳共七十二势以乱环背丝扣诀为主。阴阳段与十三丹据传王兰亭曾得到,哼哈功与运气法据传田兆麟曾得到,太极球与松腰功据传朱怀元曾得到。以上这些与抓闭功、神意气内功、拆架拆手、揉手劲法(扇、刀、锯、滚、错、折、磨、弹、炸、擎、碰、侧、旋、沉、钻、粘、潜、轻、重)只要是得到杨家真传都会有传承,并非只此汪脉一家。请大家不要认为“杨无敌”是虚名,杨禄禅与郭云深、董海川三人是平分秋色的上三门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