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应该比什么?怎么比?
―― 湖南省岳阳市太极拳协会会长--周汇川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明确太极拳推手的原始目的是什么?其实,学练传统太极拳的人们都知道太极拳的推手就是通过两人在一定的形式下对“十三势”的训练。而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最为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则是练“听”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敏捷性,灵敏度,感知度。说到这,我们不妨下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太极拳推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练好“听”劲的基础上,运用“十三势”在运动中化解来力,控制对手,以达到将对手击出的目的。这就是太极拳用劲的艺术。所以,更进一层来说,太极拳的推手应表现的是一种用劲的艺术和技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极武艺。而其效果则应该给人以灵活,敏捷,优美而有艺术性的感觉,那“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拔千斤”、“一触即发”的精彩场面让人惊讶和不可思议。让
人有伸指言妙之叹,睁眼摇头之惑,沉思体认之索,茶余饭后之乐的感触。
从高层次、从运动学的角度来说,太极拳她是一门揭示人体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追求人体运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运动艺术。所以说,太极拳推手应该比的是用劲之技巧,沾粘连随之艺术,应该比出以柔克刚,以巧胜拙的特点来。
那么如何比才能让太极拳的用劲之技巧展现给广大的观众呢?实际上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比赛规则使得现在顶牛,摔抱的现象得以克服。下面先让我们分析一下造成顶牛和摔抱的原因,就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知道,传统的太极拳推手是为实战服务的,所以其推手过程中的攻防意识均来于实战,又服务于实战的。而现代推手则不然。例如:立身中正的问题,现在参赛的运动员绝大多数的对抗姿式并非太极拳中最为强调的立身中正,而是摔跤的姿势。由于摔跤姿势虽然将自身最危险的部位头部送给了对手,由于对手不能采用击打或摸头得分,所以这种姿势也就成为一个较为有效的防守姿势。由于对手面对这种姿势难以近身,更难以管住对手的下盘,造成难以使用跌法,自然两人就选用了摔抱的方法,还有,在比赛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比赛的双方运动员都尽可能的将手扦入到对手的腋下,因为这样能较好的吃上力。尤其是对那些力量型的运动员,更是做为取胜的法宝,而这种在实战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事,可是在太极推手中则屡见不鲜,那么攻防意识又从何谈起呢?尤其是脱手,断手,不接劲的现象使得太极推手变成了散手摔跤的游戏,而哪里还见得到象名家所表演的那些沾粘连随,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特点。更谈不上牵动四两拔千斤的巧妙了。总之,我认为太极推手的规则,应该让参赛运动员以实战中的身法,步法,手法等加以运用,如若不然,丧失了攻防意识的基础,就好比将毒蛇的毒牙拔去了,其柔无用,只好把蛇变成了黄鳝之间的柔了。所以,我以为现有规则应做以下几点修改。
1.双方运动员在推手比赛的过程中必须立身中正,不可低头弯腰,不可采取摔跤的姿势。
2.双方运动员必须是在打轮走圈的运动中(如活步推手的进一退一或乱环等方式)“听劲”,“找劲”。从而完成“引”,“化”,“拿”,“发”的过程。
3.在推手过程中任何一方不可突然脱手或用断手发力,只能用沾粘劲(可以发冷劲—突然的爆发力,但不能撞击))进行防守和进攻。
4.比赛场地采用摔跤场地,出圈不失分,但可暂停比赛,复位再赛。
5.比赛每场采用四局制。双方运动员各有两个进攻局和防守局,在自己的进攻局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每局3分钟),进行不少于5次的进攻,每少一次扣2分,而在自己的防守局中,在进攻方未采取进攻手段前不得进攻。而只能通过“听劲”和“沾粘劲”在打轮中“连”、“随”对方。也就是说防守方只能采取化而后打,防守反击的战术。若犯规则无效,直至警告和扣分。
6.脚下允许使绊,包括高绊。但不能用脚踢踹对手。
我想,太极拳的推手比赛若首先解决了上述问题,那么其它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精彩的场面将会更多。更具有“太极”味。让参赛者能做到平常跟师傅们学的到赛场上能用上。能通过赛中了解和体会到各门派太极拳的特点,帮助我们对传统太极武学进行研讨。对观看比赛的人来说即能从中得到技术和艺术的提高。也是对一种武术艺术的欣赏。我期望在2008年的奥运会赛场上会有更多的人去关心、观看和支持太极拳,并能真正将她的外貌和内涵完整而不失真的展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