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87|回复: 1

[转帖]试论杨式太极拳“传人”及其分代问题(作者:路迪民)

[复制链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发表于 2008-11-8 09: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叫“传人”?太极拳的“第几代传人”怎么划分?这是一些传统太极拳习练者所关心的问题,历来看法不尽一致。笔者在筹备西安“2005年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的过程中,也遇到此类问题。本文以杨式太极拳为例谈淡拙见,也涉及了对某些杨式传人之称谓的些许看法。

  《辞海》“传人”条,有二义:①指道德学问等能传于后世的人。②继承某门学术使之流传的人。按第一义及第二义的“使之流传”而论,可把“传人”笼统定义为“传授人”。因此,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禄禅,就是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代传人,班侯、健侯为第二代。

  但是,上述第二义还有“继承者”之意,如杨班侯是杨禄禅的“传人”。按此义,杨班侯就是第一代传人。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按“使之流传”论“传人”,把杨班侯称为第二代。

  “传人”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名分,可以增加授拳者的声誉和分量。那么,什么人能称得上“传人”呢?怎么分代?各师门有各师门的看法,师门之间和师门内部也有分歧。

  首先,我觉得“名分”不是本质,本质在于真正的继承和传授。无论对人对已,在名分上过分纠缠,都没有多大意思。然而,既有“传人”存在,总得有个说法。

  武术界的辈分,是一个复杂问题。按照老传统,师父授拳,把学生巾优秀者收为弟子,并举行磕头拜师仪式,此弟子就成为他的下一代传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有许多特殊情况。如果单纯从“继承技艺而使之流传”的角度讲,有拜师的传人,电有未拜师的传人;有下一代传人,还有与老师同辈的传人;有些是社会上的看法,有些是师门的说法。

  拜师而为下一代传人,是正常情况。而未拜师的传人,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亲族传人。如“大师”的儿子,孙子,从小学拳,便是自然的传人,不存在拜师问题。我从未听说过哪位名师的儿子,孙子,何时向其父亲,祖父,行磕头拜师礼,但他们仍作为传人被社会所公认。从学于祖父者,又有两种情况:若父亲为名师,则按家族辈分论代;若父辈无名,则孙辈可为祖辈的直接传人。如杨少侯,虽从祖父杨禄禅学过拳,但不能与其父健侯为同辈传人;傅清泉也从小跟祖父傅锤文学拳,但不能与其父傅声远为同辈传人。当然,在宣传上,人们承认他们得自两代亲传。在杨氏亲族中,赵斌、傅锤文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和外孙女婿,他们都比杨澄甫的儿子年龄大,其拳艺得自外祖父杨澄甫,父亲又非名师,故而作为杨澄甫的传人,为第四代。杨式第四代传人牛春明的外孙孟宪民,崔毅士的孙子崔仲三,及外孙张勇涛,都是直接从学于祖父或外祖父,他们自称为第五代传人,大家并无非议。而杨班侯之子杨兆鹏,是遗腹于,不可能从学其父,故而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被列为堂兄杨澄甫的传人。

  杨振铎老师的孙子杨军和杨斌,在家族中从杨禄禅算起是第六代。但他们都是从小直接跟着爷爷学拳,从拳艺上说,是杨振铎老师的传人,在大家的心目中是第五代。然而,杨家仍把他们按照血脉关系称为第六代,这又是一种特例。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身份问题不便拜师。如穷富贵贱的差别,年龄,交往方面的原因等。如果从学者为贵族,老师是仆人,大概很少有磕头拜师的。王兰亭与李瑞东是至交,父辈关系也很好,所以王兰亭以师兄身份向李瑞东授拳。据说,是在杨禄禅牌位前拜师,代师收徒。赵斌老师就有一些向他学拳的朋友,关系极好,年龄大,孩子管他们叫叔叔。虽然没有磕头拜师,我们称其为赵斌的“挚友”,也是传人,看得比“弟子”还重一些。

  上海的叶大密老师,先从田兆麟学拳,后又从孙禄堂,杨少侯,杨澄甫,李景林学艺。早在1926年,叶大密就在上海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郑曼青,濮冰如,黄景华,都曾是该社的学生。杨澄甫1928年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时,他和武汇川、褚桂亭同时从学。由于中央国术馆安排不下,杨澄甫老师托叶大密带武汇川、褚桂亭到上海谋生。先在“武当太极拳社”授课,后又被叶介绍到几家公馆教拳,武汇川后来创办了“汇川太极拳社”。1932年2月,杨澄甫送给叶大密一张照片,上题“大密仁弟惠存”(这是自谦),可见其尊重。叶大密虽然未向杨澄甫拜师,但他的学生郑曼青、濮冰如,后来都成了杨澄甫的弟子。所以,根据叶大密老师的实际继承情况及其功绩和影响,他作为杨澄甫先师的一名传人,是当之无愧的,应属第四代。

  被誉为“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太极拳“九诀”,是杨班侯传给牛连元的。据说,牛连元是一富商,在京与杨班侯结为金兰,杨班侯对他也是以盟弟名义代父授拳(同属第二代)。但在出版牛师的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时,编辑觉得吴孟侠的辈分太高,建议称牛连元为“杨班侯的高足”(第三代),此事亦得到吴盂侠弟子喻承镛先生的认可。

  在当今太极拳界,还有个别未拜师而有一定影响的人,被社会认可为太极拳某代传人。

  第三种情况,是社会原因。解放后,反对封建迷信,谁还搞磕头拜师那一套?改革开放后,才兴起了拜师。我听孟宪民先生说,他外祖父牛春明在杭州的传人,多数是解放后学的拳,没有一个拜师的。然而,谁是有影响的传人,自有公论。

  以上看法,乃一家之言,本门之见,当不强求其他师门认可。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264

帖子

746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67
发表于 2008-11-8 13: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是“行必也正乎名”的典型代表吗?
以丹田为核心,时时保持中正松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