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张义敬
一、加法与减法:
这个题目,是从鲁迅先生的“捧于挖”想起的。
汛期到了,大家都关心河堤的安全。为了加固堤防,不知耗费了多少钱财。筑堤,原是大河沿岸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堙,堤,是捧出来的。河水年年涨,河堤就越捧越高,到河床比城市高几米,甚至十几二十米,成了悬在半空中的河了,终至成为一种隐患与祸害。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捧出来的“宝贝”,给我们心理上的压力,也实在不小。
如果当初不用捧而用挖,将河床越挖越深,就不会留下今天的祸患。其实捧与挖付出的劳力是差不多的。捧,是夏天水来了,手忙脚乱,急时抱佛脚;挖,是冬天就未雨绸缪,显得从容大度。不过,头脑简单的人,大约还是觉得捧比挖省事些。
如果说捧是对水患的本能反应,挖则意味着从本能上升到智慧,是富于哲理的思考了。
捧,后患无穷;挖则造福后代。
为了自求多福,我们该多挖少捧,甚至只挖不捧。
捧是加法,挖是减法。
举重要越举越重,跳远要越跳越远,以及顶牛式推手,都是在做加法,属于本能反应的例子,离智慧还有一大段距离。
要学好太极拳,首先要丢掉更多的东西,例如:主观固执、好胜粗野、一身僵劲等。要做减法,属于挖;头脑简单,习惯于做加法,只好捧的人,学不好太极拳。心思细致、性格沉静、爱好反躬自省、肯做减法的人,才有学好太极拳的希望。
二、该重视的数字
在先师李雅轩的“书信摘录”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
这一段话里有两个数字,值得我们三思。
其它的拳术,好像还没有十年不出门之说,可见太极拳确是难于出成绩,不容易到“可以拜客”的程度。
对于弄不对太极拳的百分比,他不说百分之八十、九十,也不说百分之九十五,竟说到百分之九十九!
“书信摘录”发表之后,有人曾向我谈到:“你该将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数字,写得少一点显得更为谦逊些。”我的想法是:“先师对学术一向严肃认真,他已声明这是他天理良心之话,如果老师还健在,可以和他商量,他既已谢世,这个数字当然只好存真,我怎能随便改动他的话呢?”
关于太极拳难学难成的论述,拳谱上就有,如:“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这是在给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打防疫针。说明如果违背了“十三势歌”指明的道路,就会枉费工夫,如现在主张推手要用顶劲的,就是近例。再如“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如“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这几句在强调学者们应特别聪慧,不是只讲气力大就可以了事的。
在“道德经”四十三章中,就说“无为之益,天下希(稀)及之。”(天下很少有人做得到)太极拳是道法,讲无为,然后无不为。
历代都以为,学太极拳有成就的“代不数人”。
可见先师的意见,和前贤的观点是一致的。
知道了上述的两个数字和太极拳难学难成的记述,这就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太极拳为什么会那样难?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弄明白了什么才是太极拳,它和其它拳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弄不对?根本原因还是认识上的错误,未能认识到太极拳是潜意识和经络的运动,或者说和潜意识仅一纸之隔。
譬如学习,射箭的人,靶子在哪一方都还没有看见,就糊里糊涂乱射一气,说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没有射中靶子,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拳谱提出“默识揣摩”、“神宜内敛”,都是收心法门,都是进入潜意识的前行次第。又如“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又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种种说法,都明确指出了太极拳的别具一格,是在身内做功夫,要内省、要体悟,这与一般人习惯于在身外做功夫,向身外追求、神气活现、鼓劲斗力,相去已十万八千里了。
有趣的是,拳谱上只说“以气运身”未说以力运身,可见太极拳不练力,不知推手要主张顶抗斗力的人,力是从哪里来的?
三、太极拳的本质是自动功
练过自动功的就知道,只要全身放松了,思想不对全身进行控制,自己就会花样百出、稀奇古怪地动起来,很多姿势从未见过,这就是潜意识和经络在发挥作用,目的是给自己医病,在实行虚补实泻,使偏胜偏衰的地方,重新得到平衡。
如果你用思想来控制、干预,自动功立刻就停止了。
自动功很合于道法自然的原则,所以治病强身的效果,极为明显。
太极拳到高度熟练的时候,和自动功运动的方法非常相似。所以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最初只是一种自动功,它的真正创始人,不是某某名人,而是创自我们的潜意识和经络。武术家基于武术的需要,只是后来对它进行了某些添枝加叶的改造而已。
这个太极拳创自自己的论点,名字可能觉得新奇、新怪(这个词是我生造的,因为不是古怪)。姑且记述于此,以备名家棒呵。
四、太极拳是道法
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道家主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四十三章)拳谱上提出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就是根据这“至柔”的理论而来。
从用力的方法上说,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主观地用肌肉在运动,这肌肉运动产生的力量,在太极拳中称之为拙力(贬词,笨力之谓也),正是该克服、丢掉的毛病。是“舍己”的主要内容。舍己是减法,只有笨力渐渐舍去了,才有可能进入太极拳领域,因为太极拳根本不是肌肉在运动。
拳谱上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要不断追求最轻,到最轻就是肌肉已不用力,而是经络在运动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指的就正是经络运动。
我们强调要以腰带动四肢,尽量减少四肢的主动,除了培养全身的完整劲以外,还有一条更主要的理由,如果四肢主动,就会将日常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擒拿摔扭、搂抱顶抗等等劣根性,全都带到太极拳中来,使太极拳面目全非。以腰带动四肢,使四肢尽量被动,这正是我们舍弃拙力的好法子,从而才可能渐渐进入经络运动。
有人说,学太极拳要后天返回先天,指的就正是要舍去这后天的拙力而进入本来具有的经络运动境界。
一切妄用拙力,鼓劲斗力的做法,这是对太极拳的曲解、作贱、糟踏。
严格说,用力就不是太极拳。
随着我们轻灵、听劲功夫的进步,主观思想必然越来越少,最后到因人为法,纯任自然的境界。从舍己开始,到能自然地从人,就是学习按照客观规律辨事的过程,也就是道法自然了。
这道理说来简单,就是对自己挖,在自身做减法的结果。
如果一脑袋主观,到处顶抗,还谈什么道法自然?那些主张斗力、顶抗的人,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不管怎样巧舌如簧,最后总是被关在“因人为法”的大门之外,“枉费工夫贻叹息”的!
五、什么人最不宜学太极拳?
一般人的拙力不过是长期在生活中习惯用力的结果,所谓积习难改,要丢掉这习惯势力,已极为艰辛。学体育和外家拳的人,更是用拙力的行家,他们长期走的正是和太极拳全然相反的道路。或者说,他们除了在生活中培养的拙力以外,还专门训练了一种越级拙力。所以在他们的本行中越有成就的人,和太极拳最无缘份,或者说只有与太极拳相顶抗的缘份。这种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智者不为,既浪掷了自己精力,也污染了太极拳。
六、太极拳的秘密在哪里?
有不少人问我:“太极拳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自从前辈大量出版拳书以来,如“太极拳论”、“十三势歌”等经典性著作,早已公开出来,时至今日,哪里还有什么秘密!但窍门或重点总是该有的吧!先师李雅轩提出要大松大软,认清这大松大软的内涵,作为练拳的重点,能使人目的明确,不至于走错路。
一般人说的松,指的松柔、柔软,其实,松有二义,一是松柔、柔软,一是松开,即在意念指挥下,使肢体自然的放松、放长。如顶头于沉气,即为身躯的放松放长;节节贯串与圆满,即为四肢的放松放长。松开是以意念为之,不是用力去拉长,一拉必然僵硬。须知松柔于松开是矛盾的,二者又不可缺一,我们追求的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
大松大软,就是拳谱上要求的极柔软,《道德经》上主张的“天下之至柔”。可惜,今日世情大变,文化素质低落,逞强好斗者多,虚惊向道者少,相信太极拳要极柔软的,反而难找了!
七、极柔软才是太极拳的正路
今天学太极拳的人中,不少人对极柔软三字很瞧不上眼,一方面说“太极拳主张以柔克刚”,但马上又说“太柔软了就没有棚劲,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不能自圆其说。就是这两句话,在全国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这至少说明:
一、以柔克刚,不易为人所接受。
二、半软半硬的想法,很容易产生。
三、绝大多数人,不理解什么叫棚劲。
四、明师的确不多,多属以盲引盲。
五、拳理抽象难懂,今后应大力加强拳理的普及教育。
今天的太极拳,其所以遍地多是野狐禅,就是很多人挂着太极拳的招牌,其实认识不到这极柔软三个字的好处,不相信功夫就出自这极柔软中。
追求极柔软,是太极拳的全部工程,是舍己,做减法。
今之学者,大多只会做加法,甚至公开主张斗力、顶抗。
太极拳啊,您在哪里?
八、妙处全在能借力
太极拳讲究发劲精彩,干净利落,化劲使人难觉,不仅引人上钩,且常常化即是打,有化有打,令人如坠五里雾中,如作诗文,佳句妙语,曾出不穷。凡此种种妙处,都是从全在能借力而来。可见太极拳除此借力之妙处外,并无其它斗力顶牛或搂抱成团还要冒充为太极拳的什么东西。
古人穷毕生的精力,研究的也只是如何借力更为巧妙而已。
九、送给你健康
由于太极拳的“性格”,违反常识、常规、常态,她既不爱有力气的蛮汉,也讨厌别人固执、主观,因而落落寡合,成了武艺中的阳春白雪,常免不了孤芳自赏的命运。所以想学她那风流高格调的,每每百分之九十九都弄不对,大多成了效颦的东施。
但是,她心肠好,像天女散花一样,大把大把的将健康撒向人间,所以去向她寻找健康长寿的人,越来越多了。
十、还是会“代不数人”?
太极拳是道法,确是养生与武艺中的精品。如与其它拳术相比,和常人的距离是大了一些,不是主观上想学好就一定能学好的,因为一般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太极拳的本质相差太远了。学太极拳就是学道,它要求我们改变对待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态度。实际上,讲求实效的行道之士,向来也就不多。加以种种内外条件的限制,真正学到太极拳的人,数目就更加少了,欲取得成就,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啊!
从这十几年对太极拳的研究、提倡,及种种大帮倒忙的情况来看,如想达到太极拳的高妙境界,尝到全在能借力的妙处与乐趣,真正掌握因人为法、无为无不为的大法,在今后,也还是会“代不数人”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