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先生自况“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秉承先生的精神,说一说对《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理解。
这句话,在最近出版的三本解读《论语》的书中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①《孺童讲〈论语〉》 “一个人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温习它,使它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成果而不忘失。这样的双重收获,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②《傅佩荣〈论语〉心得》 “学了做人的道理之后,在适当的机会加以印证练习,不是会觉得开心吗?”
③《丧家狗我读〈论语〉》 “学习而且又按时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千个人读论语就会有一千种解释。一般认为这“学而时习之”的“学”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学习”,“习”字则相当于“温习”的意思,经常译为“学习而能经常地复习,不是很愉悦的事吗?”比如王肃注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
《论语》全篇共有66处提到“学”字,有的确实应该译作“学习”,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有“子张学干禄”一段,都是取“学习”的意思。“学”字,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段话里,也可作“学说”解。但统揽全篇,我以为这个“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恐怕不能作“学习”解。
孔子的学生子夏有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清楚地表明,“学”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贤贤、事父母、事君、交友四层意思。孔子本人也强调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那么这个“学”的涵义还应该包括言行举止、请教切磋的意思。
大家知道,“习”字原来是写作“習”的,是鸟儿张开翅膀的形象。程子的解释是“习,重习也。”基本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复练习”的意思。朱熹的解释是“习,鸟数飞也”,大意是“鸟多次拍着翅膀学习飞翔。”我认为,朱熹的这个解释更接近“習”的本义。“習”字,从羽,从白(许 慎《说文解字》),意为朝阳初升的之时,雏鸟在高处鼓翼试飞——试问,鸟儿如果不去进行飞的实践,怎能掌握飞的技巧?这就好比我们照着教科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游泳一样。因此,后者的解释不但符合日常观察的经验,也符合我们生活中的常识。从其本义出发,我认为“习”字中蕴含着孜孜不倦、勤奋实践的意思。
那么,联系“习”字的本义,我们应对“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呢?
先看一看这段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有人问孔子说,你怎么不出来做官,孔子回答说,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友爱兄弟,推广此心,就是做官要遵循的法则。
孔子一贯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这段话,我们可以对“学而时习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忠信孝悌等做人和做事的准则,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地检验和应用。这也是他为什么强调“学而优则仕”的原因。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孔子周游列国、流落陈蔡之间的经历,也能理解“公山弗扰以费畔”,“召”,而“子欲往”的缘故。可以说,孔子一生学说的精髓在于“ 实 践 ”二字。涵泳“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句,我们思接千载,就不难体会到孔子一生的抑郁、悲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4 19:05: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