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先前,在部队,发现四川兵穿胶鞋,大多鞋子前面空一截,觉得好笑。后来我的一个通讯兵给我“摆龙门阵”, 才知道背后的一些故事。他说:“在家时,下水田,定要十个脚趾张开,才站得稳。做活噜,经常走田埂,打赤脚,根本就没得鞋子穿,有鞋子也不得穿,日子久了,脚趾都张开,两只脚杆像个蒲扇样。”大多四川兵因为脚短而宽,只好领大两号的鞋子,于是,鞋子前面就空了一截。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也早就没了联系。如今,“走八卦”突然想起这段往事,也是笑谈。我想,假如他也“走八卦”,“打赤脚”或者“穿鞋子”体会“十趾抓地”的感觉该是什么样呢? 清朝年间,百姓有“在旗”(旗人),“在民”(汉人)之说。“在旗”,女人“天足”,其脚自由生长,不受限制,其后代脚趾也会自然分开。“脚趾抓地”也未必产生许多想法。“在民”,则宋朝以后,女人缠足,“民国”以后才得“解放”,但见小脚趾甲上有“残记”者便是“在民”的后代,这也是遗传信息。看看我的小脚趾,终于知道,我家先人是“在民”的,如今这也算不得什么,只是这“顺民脚”五个脚趾总是服服帖帖的并拢在一起,“十趾抓地”觉得没有一点活动气儿。为此,妻子常常举起她的“满族脚”,张开五个脚趾,在我面前炫耀。 我想,八卦走转,个中滋味不尽相同,还是走走再说吧。
正文 初,始,初级也;步,走,步入也。此系解题,亦为定位,当然更是习练八卦掌以来交给老师的一份作业,谓之《初步八卦》。 初学八卦掌的人,都要按着老师的教导,按着功法的规矩、要求自己不间断的习练。因为热爱八卦掌也一定会认真去练,然而,越是认真,越是觉得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尽管老师一再提醒“不要着急”,但是,我相信,但凡热爱八卦掌的,开始习练,绝对没有不着急的。急也罢,不急也罢,关键的是要不停地走转,经历了很长一段困惑之后,总算能说出点东西来。而今,写出来算作“立此存照”,以验真伪,求得指正,以免自误。
一、走转体会 1、“脚跟下委”,开始很难做到,觉得气往上浮,身体摇晃。想按照老师说的“肚脐找尾闾”,把气沉下去,但是,还是做不到位。急也没用,只好慢慢地走下去,后来,腿部力量逐渐增长了,才好一些,脚跟有了些踏实感,“气沉丹田”也感觉到了,或者可以说,做到了“气沉丹田”,才容易“脚跟下委”。有“脚跟下委”才能感觉“顶头拔背”,也容易体会太极拳里讲的“顶头悬”。 但是,所谓“脚跟下委”,并非把脚跟作为“根”(重心),就是说“脚跟”不能意念过重。如果把脚跟作为“根”,则其后患无穷,对于习练八卦掌、太极拳都非常不利。 2、“十趾抓地”,最初很不容易找到要领,后来“虎口张开,手指第一节内扣”脚下开始有了感觉。这是左、右手指,与右、左脚趾间交感神经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我一向并拢的脚趾开始有松动感。“手指第一节内扣”,脚趾产生了“抓地感”,“手心空”、“脚心空”也有了,并且,还体会到了“气贯指稍”的感觉。“步若蹚泥”,“双脚平起平落”走到顺遂、舒畅时,脚下也很舒服,“十趾抓地”的感觉更清晰。 但是,所谓“十趾抓地牢”,也是一种形象性的意念,并非要脚趾死死地、牢牢地抓到什么程度,不过是达到脚心(涌泉)空,下盘稳固罢了。 3、“身如柠绳”,不应单纯只转“腰”(腰椎部分),而是要从胯就开始有转动意思,左右两肩要到达对应的位置。假如,把人的躯干部分比作一片长方形的麻糖,用手捏住上面(两肩),下面(两胯)两头一拧,就可以均匀受力,成为“麻花型”。头的位置与两肩是相对固定的,不能因为其自有的灵活优势随意转动,不能形成队列中的“向左看”或“向右看”那样子摆头。头要和脊柱转动相应,所谓“顶头顺项”是也。 “身如擰绳”做好了,走起来轻松自如,会产生类似“永动机”的自动感。同时,“顶头顺项”,“气沉丹田”,“曲腿坐胯”,脊柱“对拉拔长”等效果,也都容易体现。“走转”到这个时侯,可以说进入了状态,胸中渐渐有“气满寰宇”之势在升腾。 4、“定势八掌”的习练,每一掌都有同一的基本要求,用哪一掌走转,下盘要求都是一致的,但是,每一掌也有不同的要求,走起来感觉也各不相同。从双塌掌、平推掌、撑天掌、托天掌、托抢掌、指天划地掌、阴阳鱼掌依次走下来直到到转身掌,有个适应过程,身体逐渐顺遂,兴趣逐渐浓厚,最后,才能走出“鸿雁出群”那种扶摇、飘逸的快感。 就每一次走转而言,不管走几个势子,走多长时间,中间不能停顿,不然又得重新找感觉,重新进入状态,事倍功半。每次走转都是逐渐进入佳境,走得浑身出汗,走得津液满口(不急下咽,令其滋润。功毕,分三口以意念缓缓送入丹田)走得心情愉悦……总之,越到最后兴味越浓,真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5、“里脚直出”是“身如擰绳”的关键,如不认真,即达不到要求,当然,就不可能有预期效果,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万不可忽视。在八卦走转中“里脚直出”同时,要有更清晰地转胯意念;眼神向着“圆心”, 意念“外肩合里胯”,即能顺利做到“身如拧绳”。 八卦掌与敌交手大多是转到敌背后攻击,可以说这是彻底的“我顺人背”,这也是“左旋右旋”走转训练的目的所在。“里脚直出”能使腰背“中正安舒”,也是保持“步弯身正”的关键。 6、“拉肩”、“撑掌根”,能使气势饱满,同时有促进“沉肩坠肘”、“顶头悬”,神意充足等作用。不少人练太极拳多年,肩不一定能松下来,有时是假松,自我感觉良好,其实,经不起检验,一伸手,就知道“气”到不了自己手上,“劲”当然不会作用到对方身上。太极拳讲“起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习练八卦掌“功夫都在脚下”,而且对于胯、膝、足、头、肩、肘、手等都有明确要求,也就是说都有明确的锻炼指标。所以在不停地走转中加以意念,比起练太极拳“松”的要快些。“拉肩”“撑掌根”,还能使自己较快把肩松下来。八卦掌、太极拳参练,其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7、“抱膝磨胫”,实战应用是避免敌人踏我中门。“抱膝磨胫”,在八卦走转时只有胯、膝、足松下来才能做到。反过来说,“抱膝磨胫”也有利于腿部放松。所以,走转时注意胯部以下的放松至关重要。胯松、膝松,脚腕松,步子就能稳下来。关于“松”的道理谁都知道,但只有在实际走转中慢慢摸索,才能做到。另外,肩与胯从“外三合”讲,是“对应”的,肩不松,胯就难松。实践中是做好“腋如夹球”,“抱膝磨胫”就非常顺遂、自然。 8、“稳如坐轿,步若蹚泥。”“双脚平起平落”等,都要在不停地走转中慢慢地、渐渐地体会,只有走到顺遂时,才会显现效果。如果开始就急于求成,自己把目标定的太死,刻意追求,每每摆好架子,想把功法中的规定一步落实到位,无形中造成自身精神、形体紧张,任凭你再认真、再努力,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可以说,八卦掌的具体的诸多要求、规矩、姿势是走出来的,不是硬摆出来的。尽管在习练八卦掌三个步骤中,第一步为“定架子”,但那也是要在走的过程中完成。
二、走转体悟 1、关于姿势 八卦掌有好多具体要求、规矩,要做到姿势正确很不容易。在习练中,不是先摆好正确姿势才走,而是先走起来再逐步达到姿势正确。“八卦走转”,越走越顺,越走越松,越走越和,也可以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如“稳如坐轿”,“步若蹚泥”,“双脚平起平落”“不翻蹄,不亮掌”等等,是要在不断的走转中慢慢的达到。 八卦掌走转时对脚、胯、腰、肩、掌等等诸多要求,或者说八卦门的许多规矩,是初学必须遵守的规则,但也是高级阶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说,这些规矩即是初级阶段具体规定,也是高级阶段终极目标。如同学生们学习拼音一样,小学开始学,大学还得用,而且还要用得更熟、更准、更精。这些规定、要求,不是负担,恰恰是这些规矩塑造了八卦掌有别于其他武功的特色。规矩、姿势是入门的基础,是进步的阶梯,通过认真的训练,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由,从心所欲。另一条也非常重要,八卦走转练功要用八卦掌的规矩时时“照镜子”,保持良好的传承,不至于走失了原样,并使之成为发扬光大的根基。 2、关于虚实 虚实,即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太极拳讲“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八卦掌,作为与太极拳同根同源的内家姊妹拳种,同样遵循阴阳理论,也是处处有虚实。如,其一,“身如拧绳”,实中求虚。“身如擰绳”是实,求得身形旋转为虚,主要作用、功效也在于此。正是“虚”才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如浪潮、如漩涡,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其二,“稳如坐轿”,稳中有起伏、有荡漾、有暗流涌动,看似平稳,遇阻则顿起波澜。是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其三,“虎口张开”、“十指第一节内扣”,也是实中求虚。有“虎口张开”、“十指第一节指内扣”之实,求手心“空”之虚。其四,“掌根前撑”,“拉肩”,使双肩抱拢,则紧背空胸,是为中心空,也是实中求虚,如此等等,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虚实,贯穿于八卦掌所有功法之中。 3、关于三合 武术练功都讲“外三合”、“内三合”,尤其是内家功夫,更是注重“内、外三合”的修炼。在八卦走转中,如果加进“手找脚,肘找膝,肩找胯”,或者可以反过来“脚找手,膝找肘,跨找肩”(意念具体穴位),不仅走转效果显著,并有疏通经络,增强肢体灵活性等多种意想不到的作用。太极拳和八卦掌都讲虚实,讲“内、外三合”。 太极拳是意念拳,可以促使人们浮想联篇,但没有明师指点,有时会胡思乱想,自以为是,还没有摸不到太极拳的真谛,就夸夸其谈,误入歧途。在实践中,如果自己用清醒的头脑,时时检查自己,那将难以自拔,贻误宝贵时间,影响太极拳功夫长进。但是,如果太极拳、八卦掌参练、同修,有好多东西很容易得到互相验证;太极拳、八卦掌功夫都可以快速长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张全亮老师提倡的“太极”、“八卦”参练、同修非常正确。通过“八卦”“太极”参练、同修,内家功夫会发展地更快、更好、更妙。 4、关于效果 八卦走转,对于我来说还是初学。譬如飞行员,只要看飞行时数就知道他的程度、资格如何,一点也不能掺假。现在谈效果,我自己也知道是闭目塞,自不量力,为时尚早。因为时间短,老师的传授,先辈的教诲,包括书本知识在内学得还很少,敢奢谈效果,深恐贻笑大方。但是,毕竟走了一阵子,走了就不白走,走了就有效果。好多书上理论说的比较多,体会说的少,即使说体会,那也是别人的,唯有自己的感觉才最直接,最真实,最能感动自己,最能引起自己习练八卦掌的兴趣。 前一段,我在走转时,出现过口干、口苦、目赤,耳鸣,眼皮水肿等现象。忽一日,想起张全亮老师所赠《八卦掌答疑》,立即找来翻看。在383页第406条清楚写到:“练八卦走圈‘上火’是意念过重,形体不松,气不下沉,神不轻舒造成的。”于是,我在走转时注意胯部以下的放松;胯松、腿松,步子也稳了许多。很快奇迹出现了,只两三天功夫,那些症状全都消失了。其实,这些症状已经困扰了我十多年,只要动念就有心火、肝火、无名火;口干、口苦,是经常现象。那时,因为眼睛干涩、羞明,怕强光刺激,不停地眨眼,行拳练功时,也无法控制,根本做不到“神意贯注”。不知起于何年,我的白眼球混黄,医生说是血脂高的明显征兆,但检查结果又不支持医生的说法。其实,也是一个不大、不小,挥之不去的困惑。通过“八卦走转”我的白眼球明显的清白,而且,眼睛也格外有神。困扰我多年的疾患一一得到解决,而且,至今没有反复;从而,增强了我习练八卦掌的信心。 “减肥”,是当今最摩登、最热门的公众话题,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多年来,因工作关系,少动常坐,大腹便便。包括节食、辟谷、加大运动量等减肥办法都曾经尝试过,全然无效。在八卦走转中,“身如擰绳”对腹腔产生挤压。“步若蹚泥”,双脚“平起平落”腹肌收缩力度明显增强,所有这些都对腹部脂肪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尽管我“八卦走转”只是初步,但是,减肥、瘦身已初见端倪。我坚信,只要坚持“八卦走转”,一定会有理想的效果。我以为,在健身、强体方面,八卦掌具有别的功法所不具备的优势。 5、关于合道 大道至简,大道至深。八卦掌对“道”的体现实在是太多、太深。习练八卦掌对于“道”的探索有助于加深理解八卦掌功法,从而培养习练八卦掌的浓厚兴趣,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其一、近些年,人们对太极拳的名字比较熟悉,其实“太极”、“八卦”不能分开谈,它们都是“道”的体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即虚实。“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浑然一无极,动则分阴阳,即为太极,即为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相生相克,错综复杂,因常被人们用来解读人生,而被称之为“无字天书”。君不见,促进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程的计算机,就是利用“八卦”的阴爻、阳爻,二进位原理创造出来的。以此可见,“八卦” 对于人类可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其二、“八卦掌效法‘简易’之理的阴阳,用以规范自己的拳法和技法,把千变万化的拳法,简易为左旋右转的走圈”(见张全亮先生《八卦掌答疑》18页),因而也被称之为“简易之拳”。为达到至精、至简、至妙的技击和健身效果,必须左旋右转,朝夕不停、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威震武林的八卦掌就是基于这些理论和实践修练出来的。功法简易,修炼艰难。 大约三十年前,当我看到关于“左旋和右旋”的理论时,只是感到大自然的奥秘无穷,并没引起重视。习练八卦掌之后,发现世间好多事都可以用“左旋和右旋”理论解释。譬如牵牛花的藤是向右缠绕向上的,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脉两侧并不对称,海底的海螺,壳是“旋转型式”的;人的脸两边也不对称,人的大脑左右两边,人体内部左右都不对称(心在左,右边多一叶肺)。动、植物的细胞分子都有左旋、右旋之分;药物化学制剂分子左旋、右旋,其应用效果绝对不一样,如左旋糖酐、右旋糖酐等等。“螺丝”因旋转,才能前进、后退(普遍规律是“左升右降”)才有应用价值。于是,我们是否觉得大到宇宙形成的“星云学说”,天体的运行,小到生活中的螺丝钉;从宏观的理论,到微观的实践,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人们不禁觉得,天地之间“恍兮惚兮”存在着什么?这就是“道”,这就是“旋转”。“旋转”,即“道”之所在。八卦掌武功以走转为主,无论“左旋和右旋”、“身如擰绳”都是“道”的体现。 八卦掌走转中的“左旋右旋”,“身如擰绳”,如同太极的“动静之机”,“中极”之意。“中极之玄,玄而又玄。”然而,“中极”之玄,不是“弦”,应是“旋”,是旋转。(涉及太极“中极之玄”等,准备另写《太极图说》,不在此赘述。)尽管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但是,我们还是通过“八卦走转”解读了“旋转”即是“道”,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课题。而且,对“道”的探讨、理解也将更加深入一步。 其三、武术功法中讲“桩”。“桩”则有“势”,“桩”和“势”皆有“场”、有“能”。“桩”、“势”为实,“场”、“能”为虚,其实合于“道”。正是这些“势”产生了“场”的效能。如孔明的“八阵图”,按照规律堆放的石头,走进去就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我们绝没听说那个工地堆放的石头,能刮起狂风,走起石头。八卦走转中的“身如擰绳”有形的是实,是刚,是阳,是势,无形的是虚、是柔、是阴,是场,“道”即在其中。前文所讲“永动机”似的旋转,也应是“势”、“场”、“能”的原故。 八卦掌中的每一掌,都有每一掌的“势” ,也就有每一掌的“场”和“能”。所以,每一掌都对人体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一言以蔽之,“八卦走转”的“势”乃“道”之所存,因而也就有“场”、有“能”之所在。 总之,只有走了,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前进;只有前进,才利于坚持。走为先,走为上,走为妙……走为百练之纲,走为不了的八卦情结。走转之妙,走转之乐,只能在不断的走转中体会、体察、体悟。以上所说,未免浅陋,但是自产的,是“原生态”的,趁着现在尚在初级,内容较少,容易付诸笔墨。也许,这就是《初步八卦》的一点朦胧的动机。 八卦掌武功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自然难于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更何况本人才疏学浅,谬误之处,自然不在少数,乞望前辈、同道不吝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