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首 页
关于陈炳
学院概况
协会概况
圣地风貌
新闻资讯
太极论坛
经典下载
传承发展
太极专卖
联系我们
本版
帖子
用户
陈家沟国际太极院
»
论坛
›
太极论坛
›
基础入门
›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作者:王大勇】
返回列表
查看:
5587
|
回复:
3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作者:王大勇】
[复制链接]
罗汉老师
罗汉老师
当前离线
积分
8686035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686035
发消息
发表于 2009-7-15 15: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由李经梧先师的弟子张天戈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的侧重点是医疗保健,而对内功在太极拳技及技击方面的作用没有展开论及。我们在多年学练太极拳及其内功过程中,重点是对内功在拳艺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内、外功相结合的练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内功训练(修为)、拳架训练、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单独训练的技理和内容,又有内、外功夫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这里仅就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做一探讨。
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
内功和外功(盘架子、练推手),同是太极拳技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前面谈过,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是把道家养生学和修练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太极拳的内功训练之中,因此,内功的初级修为也是从练静功开始的。经梧先师在其《太极内功》中,多次反复谈及了内功的静练和意守身体某一部位的训练方法。其中讲到的“调息”、“吐浊气”、“凝神”、“采物”等等,都是练静收心的具体方法。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我们所说的“守静”是“守一”和“身静”加“心静”的合称。所谓“守一”,即《庄子·在宥》中所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我守心(这里的“心”字不是指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意识)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 )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这里的“守一”,说的即是“守窍”,亦即通常所说的“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从经梧先师所创之内功的技理来说,我们所守之一“窍”,即意守督脉上的“命门穴”。独守“命门”一窍,则可养吾身之阴阳二气,从而养护了自身之浩然正气。“命门”穴,位于督脉之上,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肾俞之间,当肾间动气处,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命门(孙国杰主篇《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第429页)。从古到今,中华医家对“命门穴”进行了几千年的研究,认为它“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明·张景岳《类经附翼·求证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内经·素问·剌禁论》中曾记载:“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即脊柱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自下而上数为第七椎)它是“一身之主”,即“十二经之主”。它主持着“人体一身之阳气”。医家圣手赵献可把“命门”穴喻为“走马灯”中之灯火。他说:“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则表述得更为直接,他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又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命门”一穴,是人身之气的“发动机”,而“下丹田”只能说是“气”的储存器。李经梧先师把“命门”作为自创内功的重要“气穴”,而未选择“下丹田”,是有其深厚理论基础和深远意义的。
“身静”和“心静”,就是道家修炼学中静功筑基功法中的低、中级层次的“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它的高级层次是“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但因为太极拳要练“意”,就不可能“意”不动,所以不是我们所要重点修为的内容。守住“命门”(亦称后丹田)一窍,身体不动,为修为的第一步,即“养气”修为。其姿势或站式、或坐式、或卧式均可,但因为我们练内功的目的是为练太极拳技服务的,所以最佳姿势为站立式(老年朋友可取坐式,甚或卧式),这样,就可在练静功的同时,锻炼了下肢的支撑力量,亦即加强了下盘稳定功夫的训练。练“身静”时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如在室内练“身静”,只穿薄袜,下垫布垫即可),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站得住,站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 ,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练静功是要求自然呼吸的。“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只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是要求无声,所说的“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不要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真意是为了精神集中,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随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渐渐地就到达“入静”的境界了。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筑基功夫看似简单易行,其实,它是内功训练的起始,正如俗话所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反复复地训练,想做到这两步也是很有些难度的。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练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内功修为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站练功,静站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心浮气燥,不光静站练功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就是再次练功也肯定不会练得好,所以,一个人的练功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练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以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平时待人处事就应坚持做到“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事来则应,事过则忘”;“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在练功过程中则做到:“有念即止”;“收回忘掉;“顺其自然”。即使是这样,这个初级功夫,每次训练也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并且要连续坚持训练100天,即过去的修练者所说的“百日筑基”(练功期间要禁绝房事)。它是为后续内功修为投下的第一块基石。
二、太极内功修为的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前面谈过,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或者“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一太极拳名言。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与以“养气”为目的的“守静”修为有所不同: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即始于手太阴肺经,然后交手阳明大肠经、再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继交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手厥阴、再返回肺经),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其经别入腹,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上气海”)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三穴,此呼毕。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三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其经别入体内,连属大肠、三焦、小肠。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经气由“百会”穴呼出,入足三阳经下行(足阳明经入“缺盆”,从身体正面下行过膝,足少阳经经身侧线,足太阳经由背后下行)。其经别入体内连属胃、胆、膀胱。下行内气直达“厉兑”、“窍阴”、“至阴”三穴,此呼毕。内气交接于“隐白”、“大敦”、“涌泉”三穴,进行下个循环。循环遍数自定,最后意放脚底。
这一训练内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温通经脉,二是摩荡内脏,三是进一步深度静心。
(二)以心行气,充实带脉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含义。它是人身经脉中唯一一条横向围身一周的经脉(其他经脉均为纵向)。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即循行于躯干的所有阴阳经脉均受到带脉的约束。另外,《灵枢·经别》中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这说明带脉的起点是“命门”穴(命门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带脉同足少阴肾经在“命门”处相联属并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任、督、冲三脉有着密切关系。
充实带脉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循少阴经上行至“会阴”。再转向尻后,过督脉“长强”穴,使内气提至“命门”穴,此为吸为合。然后,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腰两侧向任脉“神阙”穴及少腹(俗称小肚子)运行,并使内气扣合,此为呼为开。之后内气按原路收回“命门”穴,此为吸,为合,不再放至足下。下一个循环即内气从“命门”发出达腹前会合,复又收回“命门”,即如此进行一开一合之运行,开时,少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时,少腹放松。训练次数可自行掌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训练腰部的掤劲,使腰成为人身之强有力的机枢,从而成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即拳论所说:“腰为第一主宰”,同时训练了腰部的内气鼓荡。亦即经梧先师所说,把自己的腰练成一根“铁轴”(即如磨盘之铁轴)。
(三)以心行气,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的方法是:以意念为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内气经前述路线上提至“命门”。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经腹内压向“神阙”穴,此为呼为开。这股内气在腹内形成一个以“下丹田”为球心,以“命门”、“神阙”二穴连线为直径的气球。该球体具有三维运动的枢轴;即上下之纵轴;前后之横轴;左右之横轴。首先,以意念引导此“气球”在前后之横轴上向左徐徐旋转三十六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大,其球面外缘上达“膻中”,下达“中极”;然后向相反方向缓缓旋转二十四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小,其球面外缘缩到小于“丹田”方寸(1寸2分同身寸)。尔后,此球再在左右横轴上,先向前,再向后各旋三十六和二十四圈;接着,此球又在上下纵轴上左、右旋转同样圈数,意念中球体大小变化同前。还可以把纵轴旋转到四隅方向,进行“丹田内转”训练。在整个“丹田内转”过程中,带脉始终为 起状态,口鼻呼吸自然。做完此功,内气复归“命门”为之吸为合,带脉放松,内气按原路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根据阴阳颠倒,即“坎、离”换位之理,训练内气的阴阳既济和内气充盈,逐步达到“劲由内换”的目的。
(四)以心行气,贯通二跷
跷脉之“跷”字,有足跟,跷捷之义。其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孙国杰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第73页)。阴跷脉起于足跟,沿内踝上行至头面;阳跷脉亦起于足跟,沿外踝上行于头面,二跷交接于目本“睛明”穴;阴阳二跷主肢体两侧之阴阳,阳跷主持阳气,阴跷主持阴气(同前)。
贯通二跷的训练方法是:意念由足心移至足跟,由内踝下“照海”穴(又名阴跷,在内踝尖下凹陷处)吸气,内气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腹部上行入胸内,入“缺盆”(锁骨上窝处)向上出“人迎”(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穴前,达于鼻两旁,终于大眼角下“睛明”穴,此吸毕,为合。内气由意念引领由“睛明”穴发出为呼,沿鼻旁下行过嘴角(“地仓穴”),下行至肩颈交界处,沿肩行身侧,绕肩胛后侧,沿身体侧线下行至髋骨尖后,继续下行至足外踝下“申脉”穴(足外踝下凹陷中)此呼毕,为开。过足跟底,通“申脉”“照海”二穴,进行下一循环。做此功次数自定。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此一运气法,即为道家之踵息。《庄子·大宗师》说:“常人呼吸以喉,至人呼吸以踵。”(“至人”即修炼有素之人)通过贯通二跷,可锻炼下肢运动的灵活性和矫健敏捷,增强“劲起于脚跟”的力度。亦增加下盘的稳定性。
(五)以心行气,抓闭命门
以心行气,抓闭命门,是李经梧先师太极内功的核心功法之一。其训练方法虽简便易行,但却是内功修为的根本性环节。其训练方法是:身体在太极式基础上,膝部慢慢向下弯曲,身体重心下降,并使腰脊呈弓形,虚领顶劲。此时两手在身体两侧,五指张开,指尖朝前,手心向下,松肩松肘,达呈半蹲状。由意念引领内气,自脚心“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转向尻后,过“长强”穴,达“命门”穴。两手从吸气开始,抓气上提(手臂未动),手指的收拢与内气运行同步,内气达“命门”穴时,两手攥成实拳,拳心朝内,同时十趾抓地。此时,“命门”穴掤起,带脉亦跟随掤起。用意念把“命门”掤起之状保持住,即摒住内呼吸,口鼻之外呼吸正常进行而不影响腰间掤劲。此时,意念专注“命门”一穴,保持若干时间(长短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内功之深浅自行掌握。但应该是越练保持的时间越要加长才好)。之后,把掤劲松开,意念引领内气按原路径放到脚底,两拳随内气下行而慢慢松开。稍停后,再进行下一次抓闭命门训练。训练时的抓闭次数可自行掌握,最好不少于五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以“后天之气”滋养“真元之气”,以水谷之精辅佐先天之精。使之固本培元,强腰健肾,进而充盈骨、脊、脑三髓,达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的目的。
(六)以心行气,太极循经
所谓太极循经,就是根据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开为发、为呼、为阳;合为蓄、为吸、为阴”之拳理,对内气进行循经训练。其训练方法是:在太极式基础上,意念放于两脚底,内观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之井穴“隐白”、“大敦”、“涌泉”;由意念引领此三穴同时吸气,内气沿三脉各自上行。其中足少阴肾经过“照海”穴时,意念带动阴跷脉气动,一齐上行;足少阴经过“筑宾”穴时,意念带动阴维脉①气动上行。此五经脉内气并行于大腿内侧,达前阴部,交于“会阴”穴。此时,意念带动督脉、冲脉②气动,内气转向尻后,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沿冲脉别入脊柱内上行(此即为气敛入脊骨);另一股过“长强”穴,沿督脉上行,内气共达“命门”。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督脉除外)。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发出,上行经“大椎”穴,内气分别由手、足三阳经、阳跷脉、阳维脉③冲达四肢末端各经脉井穴和脚跟;与此同时,内气推动脉外之卫气,气达体表,毛发攻起,四肢末端掤起(不加拙力)。在内气由“命门”发往四梢同时,亦由“命门”发向“神阙”穴,带脉同时掤起,即为“气沉丹田”。此呼毕,为开、为发、为阳(全部走阳脉)。内气交接于各阴经井穴。接着吸气,内气沿各阴经脉收回体内,手三阴经气聚于“上气海”(膻中穴);足三阴经脉聚于“气街”(“中极穴”至“关元穴”),尔后上、下两股内气沿任脉入“神阙”穴,过“下丹田”(亦为气沉丹田)达于“命门”,此时带脉松开,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内气再由“命门”发出进行下一循环。需要明确的是,内气合时应缓、深、细、匀,而开时应迅速达于四梢。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所说:“气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
这一训练之技理已含文中,其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即为太极拳带功行拳或推手积蓄内在气机。
注:①·③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穴(足少阴经),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金门”穴(足太阳经),向上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②冲脉,起于少腹内,出“会阴”穴(任、督、冲脉为一源三岐之经脉,均过“会阴”)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为十二正经之海。
(七)以心行气,太极看手
太极看手式,又称活步川字桩。是李经梧先师内功中的重要训练内容。其训练方法是:在无极式基础上,左(或右)脚开步与肩同宽,两手自然垂于身侧,含胸拔背,“百会”穴向上虚虚领起。意念放至两脚底“涌泉”穴。由意引导内气,由“涌泉”吸气,沿足少阴经提至“会阴”穴,转向尻后,循冲脉入脊骨,同时循督脉提至“命门”,此为合、为吸、为蓄。与提气同时,两手握拳,手臂缓缓抬起,躯干半面向左(或右)转,左(或右)手在前举起与眼同高,并由拳变掌,掌心斜向前,为实;另一手提至前手肘弯里侧,亦由拳变掌,其“小鱼际”朝前下方,为虚;与时同时,左(或右)脚向前上半步,全脚掌落地为虚,后脚为实。意念引导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手足三阳经发至四梢各经脉井穴;此时手指、脚趾掤起,前手与后脚为实且内气呈对拉之势;后手与前脚为虚,内气助推实手实脚之内气;眼神由实手中指尖放出去。此为呼、为放、为开。但内气不外泄,掤在体内,外呼吸保持自然,不可憋气,内气在实手实脚间反复涌动:实脚内气下沉,则实手亦助推一同身寸,反之即收回一同身寸,眼神亦随之放与收。如此反复涌动三至五次后,再换另一侧,从头练习,唯方向相反。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是:根据太极拳推手,两相对待时的要求,训练接劲和内气的虚实变化。同时也训练了内呼吸同外呼吸的两相分开。
(八)以心行气,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过程中,使内劲与身形合一,产生八面弹性劲的技术要求。即躯干为一张主弓,上、下肢各为一张与身弓联属、联动,并可各自发出弹性劲的分弓。以心行气,训练备五弓的方法是:在太极桩基础上,内气沉入两脚“涌泉”穴。意念引领内气由此穴吸气上行。与此同时,身体整体下降,成马裆步,两手渐握成拳,收于腰侧,拳心向上。内气过“会阴”达“命门”,为吸、为蓄。内气由“命门”上提至“大椎”穴,发往四梢。与内气下沉同时,双拳渐变立掌,掌心朝前,沉肩坠肘,向前推出,与眼同高;内气同时到达脚跟,脚趾(脚心虚起,五趾抓地)和指根、指端,手心含住。此时,“命门”穴后吐,带脉掤起,尾闾前翻。此为呼、为发。稍加停顿,内气慢慢收回“命门”穴,收气时,双手回收一同身寸。但指根、指端仍保持前掤之意;“大椎”穴在意念中亦收回一同身寸,但脊背掤劲不丢,两脚心由虚渐实。下一循环,内气仍由“命门”穴发出,重复上述运行,身形动作同前,配合一致。当两腿酸软难以支撑时,可把内气放回脚底,缓慢起身,调整片刻,再继续训练此功。此功亦可做单臂、单腿,即拗对之臂、腿的训练,只是需要前手领转腰脊拉弓,而另手按于胯旁;相应之腿则相配合转踝、旋膝。还可以做两臂同时向身体两侧之拉弓训练,行气如前。
上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训练,是单独的内功修为;既需要凝神贯注、意念集中,又不要使意念过重,要平心静气地体悟内气的运行。这个训练既可一整套全部进行,又可以把某一或某几个课目抽出来单独训练。当内气训练得充盈时,即可带功练拳架;当正气不足时,再练内功,然后再去带功打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带功打拳时,就不要再去内视穴位和内气流向,而是用意识指挥内外合一,使意到、气到、劲到。如果带功打拳过程中仍然意在内气的流动,则必然神滞、气滞、动作也滞,而成为行拳之大忌。
结语:李经梧宗师所编创修为的太极内功功夫是大海,我们这里蘸起的只是一滴水;他云龙风虎一生的太极拳学是粮仓,我们这里拈起的只是一粒粟。由于我们学识鄙陋,修为欠精,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敝。尚请同门、同道不吝斧正。
文章发表在《精武》杂志2007年2月号
作者简介:
东庵居士,李经梧宗师再传弟子,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吴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副主席。师从李经梧宗师嫡传首徒,陈氏第十一代、吴氏第五代传人,著名太极拳家王大勇先生。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汉老师
罗汉老师
当前离线
积分
8686035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686035
发消息
楼主
|
发表于 2009-7-15 15: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教程比较初级,做为入门读物刚好,所以我转帖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5 15:52:18编辑过]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下无敌
天下无敌
当前离线
积分
312
1
主题
15
帖子
312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3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8 积分
积分
312
发消息
发表于 2009-11-10 12: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还是犹如天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丁一
丁一
当前离线
积分
283
1
主题
9
帖子
283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2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7 积分
积分
283
发消息
发表于 2009-11-14 2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chu lian zhe he lai nei q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用微信扫一扫
互动赢积分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