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79|回复: 0

[转帖]太极拳的起源

[复制链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10-6-5 10: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起源

自从北京奥运后,当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无论何时何地都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欢迎。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高层次的人体文化,是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这种运动既可亲身体会到哲学的内涵,心灵的平静,又可在高级的享受过程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作为中国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还吸引了很多国际朋友前来学习。

但在我们深深追捧太极拳及体会到太极拳作用的同时,有关于太极拳起源一说法,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过后依然没有解决问题。而回顾太极拳历史的研究,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其中的太极拳起源历史。

如何要讨论太极拳起源历史,可从徐兆仁老师在一九八八于主修的<<东方修道文库之太极道诀>>书刊中,明确地知道:太极拳起源于我国河南温市的陈家沟陈氏族群中。陈氏太极拳始祖陈王廷,被称为卓有创见之武术家,经过国内官方长时间的多次多方考证,太极拳属于陈王庭武术家所创。当然,太极名师戚继光著作三十二式长拳理论、太极宗师王宗岳著写的<<太极拳论>>、太极张三丰所传的道家理论等,都在我国的太极拳历史中有所体现,也有一定的影响。按照历史资料查实:“太极拳”这个名字,以及太极拳的成型、还有传播推广太极拳,都是太极宗师杨露禅所为。综上所述,广州市陈氏太极拳馆认为太极拳起源并不是一个人一夜之间创造出来的,而是无数的太极前辈,长期地、不断地、学习总结整理,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才发展而成。参照官方的说法,太极拳起源就是按太极拳的传承历史来标记,在太极拳起源上,有重要影响意义是数陈家沟的陈氏家族,他们对太极拳的发展、总结、传播、包容、造福人类,居功至伟。陈式太极拳不仅仅是单纯的动作套路,它是总结浓缩了许多中国传统拳术的套路,从最古老的老架一路,到最经典的双人太极推手,再到太极双刀、太极大枪、太极单剑、太极棍、太极双锏等,这些拳械套路都是在太极原理中,不断演化而成,起源于无极->太极、无相->有相,静->动,不但每招每式都包含阴阳、虚实,而且还讲求刚柔结合、动静分明,这便是太极拳械起源之雏形,在陈式族群中经历世代相传,逐渐演化成今天的陈氏太极拳。 谈到陈式太极拳,不得不谈到陈氏十四世的太极宗师陈长兴始祖,他奠定了太极拳起源的新里程碑。广州陈氏太极拳馆认为他将陈氏祖先陈王廷编的太极拳一路至太极五路,由繁归简,精炼归纳,非常具有创新地改良成独特的套路,奠定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以及陈式太极老架二路的基础,后人将这套拳术叫作“老架”,太极宗师陈长兴大胆改革,招收非陈姓弟子,将太极拳传授于外姓族群,最著名算是如今我国河北省永年县的太极名师杨露禅(福魁)。太极宗师陈长兴将所有太极拳艺都会杨福魁后,并允许其回乡传授太极。杨露禅最后来到京城,很意外地就担当当时的紫禁城骑营总教练。因此,杨氏太极拳的祖孙三代人,在北京立下根基,由于有后台靠山以及真材实料,杨氏太极拳流传非常广。其杨式太极拳架也在长时间的实战中,得到完善改进,最后,由杨氏太极传人杨澄甫太极名师定型,成为我国目前由国家认证的标准太极拳,也就是最流行的杨式太极拳。与此同时,广州陈氏太极馆认为我国还有杨式太极在早中期的拳架在流传。太极拳起源至此,还有满族人全佑在与太极宗师杨班候习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并传授给他的儿子鉴泉,并马上在在上海等地开设太极拳馆,将杨式太极拳按照自己的理解另立门户,由于太极名师鉴泉的汉字是姓吴,所以,后人又称这套拳为吴式太极拳。太极拳起源要经历和兆元后,又演派出太极拳新景象,和兆元是温县赵堡镇人(一八一零 - 一八九零年),是当时的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据传在一八三六年进京城统领紫禁城的皇宫大内侍卫。和兆元因经常立下功劳,所以被皇室贵族封为“武信郎”。和兆元在京期间,很豪迈地广交武林的同道,切磋交流武术,并集思广益,反复地实践,提出著名的“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太极拳理论。并制定出一套集拳架、太极推手、太极拳散手三位一体,讲求太极技击是修身及养身一体,不但保留了原赵堡太极拳传统色彩,还将太极拳理拳法推进一步,后人称之为:和式太极拳,但经常因地域等因素也被称为“赵式太极拳”。后经和润芝长子和庆喜,也就是和式太极拳宗师第三代传人。他使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太极拳之风盛行,成就了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太极拳起源包含下列三个方面:第一,主观性地集合了明代名家拳法的基本功。据记载,明代武术当时盛行火热,武术家们创造出很多新拳种,而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由此而编成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第二,客观性地结合了道家导引和吐纳之术。广州市陈式太极拳馆认为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第三,综合性地运用了道家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通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以及变化。

太极拳其拳理摘自《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名著作中,并在太极拳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文化和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根据大量资料显示和论述,个人观点认为,应该是集体共同创造和改进了陈家的太极拳,特别是其中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陈王庭,提出太极拳框架,把自家和别家太极拳武术相结合;一个是陈长兴,把繁复的动作创变成简单易学的,继往开来。广州陈式太极拳馆认为由于陈家名手辈出,体悟到太极拳的哲理,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到了陈长兴这一代,太极拳各方面发发展都相对娴熟了。或者说,从陈长兴这一代陈家拳师开始授教的太极拳,都充分体现出完备和严谨了。而官方论证中讲述,陈王庭是整理各家拳术,尤其是戚氏拳经,并且加以自悟的拳理,整理出了一些太极拳套路与锻炼方法,由他当上“陈氏太极拳创始人”真是一点也不过分。后来经过陈氏数代拳师的研究和发展,到了陈长兴这一代,太极拳已经发展得很是完美,搏击功夫也更上一层楼。而且由那时开始,太极拳开始外传交流,出现了如杨禄蝉那样出色的外姓高手。对于其他和太极拳拳理类似的内家拳,目前没有任何相关记载证明陈家的拳术是从张三丰或是其他拳手那里学来的,可以认为始自陈氏家族。而关于名称,广州陈式太极馆觉得没有必要拘泥和争论,太极拳的功夫是练在手上的,太极只不过是一个名字。现在其他各式各门派的太极拳,广州陈式太极拳认为觉得其实是和陈氏家传体系不同的另一种内家拳,如果从太极修炼的拳理上说,称其为太极拳并不为过。太极拳只是一个名字符号,也不必争论什么版权,广州陈式太极拳认为认为都可以叫太极拳,关键是有没有太极拳刚柔相济,阴阳动静,化打结合,螺旋运动等的特点。至于拳架,各异并不奇怪。他们的这个太极拳始自何处,那就更待相关工作人员去考证了。关于陈王庭当时创编的太极五路,炮锤一路,还有一百零八路长拳,十八般武艺等等,一般就没有太多的争议。其拳式多取于戚继光的拳经,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谓“造拳”,实际上是对当时民间武术的发展和改编,那就谈不上完完全全的发明及创造了。
 
戚继光与陈王廷相隔约半个多世纪,对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影响和帮助都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式》被陈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编入太极拳套路,如《拳经》以“懒扎衣”为起式,陈王廷所造太极拳套七路都以此为起式,甚至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氏的《拳经》,可见关联作用深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说影响和关联,并不是说陈王廷的陈家太极拳是抄自戚继光,也不能说是戚继光创造了太极拳。陈王廷的功绩在于在戚继光的拳术上推陈出新,由此创造了太极拳。例如,陈式太极拳中专门练习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陈冲斗等拳术著作中均无记载,其他各式拳术论证中也并无此训练方法,因为这就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习练竞技方法。 
 
目前对各式太极拳的改进,是为了更有效地健身保健,更好地以推广为目的地减小运动量,太极拳已经走向把难度和复杂程度降低的趋势。从杨禄蝉在北京教皇族子弟开始,太极拳曾经面临过一个无奈的境地,因为太极拳的推广遇到一个难度问题。现在除陈氏太极拳和一些学了各家太极拳内部老架的架子外,对于缠丝劲和发劲,多有舍弃,尤其是陈氏二路炮锤,几乎被舍弃不用,而其实近代太极名家如杨澄甫,还是精于炮锤的发劲的,可见各家太极拳家传的东西和公开传授订的架子还是有所保留的,这个有推广需要的问题。现在流行的陈氏太极拳,目前也有不少人在搞简化的架子,当然这是为了现代文化迅速提升的需要。太极拳为了出功夫老架都要练上好多遍,可现在大多数人学拳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功夫能技击,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这方面,在大都市里至少没有吃那个苦的动力了。太极拳为了迎合更多爱好太极拳的爱好者需要,迫不得已地作了很大的让步。所以,从太极拳的精义来说,现代的太极拳正在走下坡路,反不如从陈王庭到陈长兴那些拳师一代代精益求精。就算到了近代的杨班侯及陈发科太极拳名师,在太极拳功夫上还是所继承和发扬的,但以后在太极拳技击上就限制了发展。对于真正的太极拳起源精义,等同于是在研究古传太极拳的意义。

太极拳无论是教与练,都先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太极拳养生理论中提到: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它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太极拳文化讲求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自然就能掌握更多,领悟更多。

目前,太极拳正被国家许多科研部门对此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数据表明,太极拳对防治中老年人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肠病,神经衰弱等等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想了解更多太极拳起源及发展知识吗?广州市陈氏太极拳馆为社会各界爱好太极拳人士提供更全面完整的资料及正宗的陈式太极拳,欢迎前来参观学习。

太极拳流派

      中华武术千百年来浸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支奇葩,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是一种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三百多年来,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大胆创新,逐步丰富,使太极拳由博归约,日臻成熟,形成体系,代代相传,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太极拳流派,太极拳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另外赵堡太极拳也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这些太极拳流派、套路,虽然风格不一、套路迥异,但溯其源,则其源一,皆源于陈氏;研其理,则其理同,同符太极之理。
      下面我们陈氏太极拳馆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各种太极拳流派:

1、太极拳流派之陈式太极拳
      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太极拳流派,老架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流传的一、二路拳套。陈氏太极拳流派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第一路太极拳流派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主要特点如下:一是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二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三是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四是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陈式太极拳流派一般行拳时要慢;五是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第二路太极拳流派(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的精华,创立了陈氏太极拳流派螺旋缠绕、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不丢不顶、八面支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理论。”传统陈式太极拳流派在习练时,有震脚砸拳、弹抖发力的动作和发声助力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流派发源于武术,还没有完全脱离外家拳的影响,讲求的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蹿奔跳跃、平纵上跃,以发力造势、以发声助势。陈式太极拳流派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太极拳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流派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陈式太极拳流派在动作上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保存较多,学习和研究陈氏太极拳流派,对武术的继承和创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太极拳流派之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流派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太极拳流派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他把陈式太极拳流派十五个套路简化为五个套路,这五个套路的名称分别为;“八五式太极拳”(八是代表八卦,五是代表五行,八五十三,即含太极十三势。亦有人称其为85式太极拳。八五式太极拳有两个拳架,一个阴腿拳架,一个阳腿拳架,通常人们习惯称其为一个虚腿拳架,一个实腿拳架)、“37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同时删改五个套路种的一些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使人们易学易练、老少皆宜,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流派,为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对比杨澄甫不同时期的拳照可以看出,早期的技击意识极强,弓步后腿蹬直,前腿膝盖超过脚尖,上身前倾,都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晚期,澄甫先师的拳技日臻成熟,身法上愈加中正,拳架朴实浑厚,气势腾然,动作空松灵活,刚柔内含,支撑八面。他留下的拳照如同名家书法一样,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学习和研究太极拳流派资料。

      杨式太极拳流派的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杨式太极拳来源于陈式,但风格上有较大改变,趋于更加柔和,因而流传最广,国家体委编订的一些普及推广性套路大多取材于杨式。杨式太极拳架势舒展大方,速度均匀连贯,身法正中安稳,行拳自然流畅,轻灵洒脱,劲力圆满、沉静,内涵充沛,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的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杨班侯、杨建侯、李雅轩等。 

3、太极拳流派之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流派,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开合鼓荡,架高步活,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流派。孙式太极拳流派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内意至深,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身到意合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

      传统孙式太极拳流派聚形 意、八卦之精义,融蓄在太极拳流派的柔顺中和之中,它以形意拳的三体式为整套拳架的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没有起伏,行拳时,小腿与大腿、大腿与上身保持135 度,以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跟进退撤中也可以看到武式太极拳流派的动作痕迹。

4、太极拳流派之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流派的创始人名爱绅,满族,北京大兴人,后从汉姓吴。吴式太极拳流派是其父全佑从学于杨禄禅,后学于杨班侯,传子吴鉴泉。吴鉴泉秉承父学,对太极拳造诣日益精深,后将其父所传修改定型为斜中寓直,静不妄动,柔化见长,经过修改和充实,去掉重复、发劲、跳跃的动作,而自成一家。吴式太极拳流派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吴式拳架保持了早期杨式的先师们 身势前倾的风格。1990年由中国武协组织太极拳名家规范各家理论,“斜中寓正”就被作为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写入史册。

      吴式太极拳流派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轻静柔化,紧凑舒展,川字步型,斜中寓正。

      吴式太极拳流派过去从技击的角度讲就是“大练小用”,放要放得出去,收要收得回来。用圈内人的说法是,练吴式太极拳流派相当的吃功夫。

5、太极拳流派之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漫长的研究、揣摩逐渐将陈式大架太极拳和陈式小架太极拳融为一体,创编一种新的太极拳架势,武禹襄拳式既不同于陈氏太极拳流派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在继承中有发展,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流派。武式太极拳流派门内有人称之为书房拳。武式太极拳有两个套路,一个是太极拳套路,名曰“太极十三势”或称“十三势”,一个是“一时短打”。武式太极拳流派与陈式太极拳流派拳和杨是太极拳流派的主要区别是:要求食指领劲,裆部要求裹裆和吊裆,其它身法、要领与陈式太极拳流派和杨式太极拳流派相同。

      武式太极拳流派的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 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 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 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武式太极拳流派注重内功,以内动带动外动,内动明显大于外动。武禹襄著《十三势说略》中指明:“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 转、合。”起为始,手起即承,出手不空,转则变,合即发。起承转合为每一招的手法。李鸿义述:“故此起承转合四字为完整的太极手法要领,此在掤、捋、挤、 按、采、挒、肘、靠八法之上,学练者万万不可忽视,当细心揣摩之。”武式太极拳流派对身法的要求严格而细腻,以身法中正为基础,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出手不过足 尖,起承开合,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武式太极拳流派步法特征是进跟、退撤。

      武式太极拳流派的理论细致入微,简练精要,将太极拳理论推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至今仍是指导太极拳理论发展的经典论述,字斟句酌地认真钻研,可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太极拳养生

太极拳养生这个概念,如今已经并不陌生。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导引术”和“吐纳术”独特健身运动。何谓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养生,就是对自我身心的养护、保健和调养,通过练习太极拳,以求健康长寿。太极拳养生简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太极拳养生,可从“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主张中看出,又因其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我们知道所谓养生学,就是把各种养生经验、养生术和养生之道归纳上升为养生的理论。太极拳的一个特点是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人们称之为内外统一,练意、练气、练身内功拳运动
,也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特色。也就是说太极拳养生,在于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打造健康的身体,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的独特拳法,讲究内劲

广州市陈氏太极拳馆多年来从事陈氏太极拳的推广,通过研究书籍记录及不断的总结,得到一些系统的太极拳养生经验,各位拳友可以在我们的太极博客中,找到相应的太极养生经验谈。

我们先说说,太极拳养生真的有证据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从太极拳来源来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奇葩无数,太极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文明富有特色的一笔。中国传统养生学历史悠久,几千来,太极拳养生各种学说由儒、释、道、医、武诸各家提出,对养生理论进行诠释,名目繁多,哲理深奥。然而,唯有“精、气、神”的理论,是一个共同之处。太极拳养生亦是,那就是认为身体强弱、健康好坏和寿命长短,就人的内因而言,取决于“精、气、神”的状态,太极拳养生,和其强身健体作用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太极拳发源于中国,形成于中国,祖先花了大心思去体会,非大智慧可领悟,非亲身实践可感知,太极拳养生用字记载下来的养生经,通过一代一代习练,一代一代总结,世代相传,直至今天才成为了太极拳养生学。太极拳养生提出“练精、化气、养神”,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明;而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对养生的研究,也是在“精、气、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

第二,从太极拳性质来看,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男女老少皆适合,太极拳养生而其也具有养生保健功能,这是拳理拳法的内在要素决定的。太极拳养生的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因为它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强调 “刚柔相济”,特别对于中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来说,太极拳养生,能有效地健身、疗疾,原因在于它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通过调身、调气和调心的功法进行操练,通过练习太极拳平衡了阴阳、疏通了经洛、调节了气血,太极拳养生自然而然全面提高人体各项生理功能,达到健身保健、治病疗疾的目的。也就是说太极拳通过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太极拳养生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符合现代人浮躁、时间紧迫的情况,太极拳把传统养生与现代科学养生相结合了,太极拳养生对于亚健康的改善非常有利。

第三,从陈氏太极拳教学效果来看,许多拳友通过太极拳养生锻炼后,腰腿有力,失眠减少、消化系统正常、皮肤红润、内分泌平衡,我们不断收到许多拳友来信,与我们分享他们练习的效果:太极拳养生的作用,有体现在原先有鼻炎的拳友上,也有身患慢性病的朋友以及经过大手术而健康水平下降的患者,等等。还有一些拳友,通过太极拳练习,坚持遵守强调上下对拨,身法中正的要求,太极拳养生治愈了椎间盘突出的。是一门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科学。太极拳养生涵盖了现代的“运动养生”、“静止养生”、和“平衡养生”三种养生法,集三者于一体,是一门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科学,太极拳养生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养生办法。

第四,从传统中医学上来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有些人有疑问,太极拳养生?为何有些人练拳却不能养生呢?这要从太极拳养生通过其独特的习练方式来看,太极拳可有利于通经活络,但是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是通过科学正确地操练实现的,太极拳养生非常注重姿势正确,“调身、调气、调心”的作用,是以方法对头为前提来培养人的“精、气、神”。日常生活工作中,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养生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太极拳养生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这时候如果方法不正确,姿势动作错误,身形处处别扭弯曲,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损精、耗气、伤神,只有从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刺激,才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学过养生学的人知道,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太极拳养生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而学拳不学理论,不学松柔,不学呼吸,不学内功,主观上只是跟着画套路,不懂不问,太极拳养生怎么会有养生效果呢?中医学中会提到,太极拳养生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太极拳养生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但若老年人不量力而行,跟年轻人一样腾、蹦、跳、跃、震足和跪腿,日久反会伤身损寿。所以太极拳养生,可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但不可盲目。

第五,从太极拳运动原理来看,太极拳练习要做到动作规范,在前文中广州陈氏太极拳馆已经反复强调,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跟着老师学习每个式子,按照规范来做。根据广州市陈式太极拳馆长期研究形成太极拳,太极拳养生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动作要求都很详尽的要求。太极拳养生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是做到动作规范的前提,真正做到放松的人会发现,肢体放长了,打出的太极拳更灵活,太极拳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也能轻松掌握。而且太极拳养生学中强调腰部的旋转,这个特点,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全身三百多个穴位通过旋转拉伸,能起到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的作用。

多个案例证明:太极拳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挑战自我并战胜自我的锻炼过程,练习太极拳,需要以兴趣为前提,有了兴趣自然能养成习惯。太极拳养生的效果,随着这种转变,太极拳养生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而工作和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如果希望对太极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欢迎来我们广州陈氏太极拳馆咨询!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