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惭不识太极门、纸上谈兵乱弹琴。 有所感悟说于师:纠我偏差扶我神。 何为刚? 刚者、强也、方也、争也、紧也、进也、健也,迅也、速也、直也、实也、领也、勇猛、果断,雄也、壮也、锐也、利器也。 善用刚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心不改,临难不屈。 是刚不怕生死,不怕磨难,是刚整顿精神,勇猛前进, 是刚废寝忘食,是非立断, 是刚一心不二,经久不易,是刚和而不同.是刚群而不党,是刚内外如一,功夫不歇。
何为柔?柔者:顺也,曲也、弱也,虚也、松也、忍也、让也、缓也、慢也、克己,自屈,自退,无我,无妄,淳朴,老实也。 善用柔者,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不与世争。受尽无数艰难,经过百般苦楚。有打我者顺受,有骂我者笑迎,疾病不惧,事非不入,礼下于人,傲气俱除,时时省察己过,素味而行,处处检束自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切人情世事付于不知,诸般邪思妄念扫去无迹,可曲可直,可圆可方,低头做事,不矜奇,不求异,不妄诞,不自恃。抱元守一,行动如处子,举动若死人,忘物忘形,似意冷心灰。
在初练陈式太极拳套路时,动作应该越慢越缓越好、关于慢练有人以为就是肢体的慢慢运动、我们知道肢体运动一般靠的是肌肉收缩、肌肉收缩不管是慢是快、我们称之为拙力、笨力、我们学拳练功不能说慢慢地用拙力笨力就是太极拳(内家功夫的太极拳是内在的心神意气、(练拳练意、练拳时要达到其大无边、其小无内、人的肢体是达不到的、其实人的意念比光速还快、地球到太阳以光的速度大约需八分钟、而意念一想就到了。所以说练拳练意。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念的一紧一松就能达到快慢大小。太极拳本身就是一套活气功、她以意运气通达全身不是一条直路而是气沉丹田、经无数个七弯八拐绕通上中下(九节)、九窍、过十六关、所以说要节节 贯穿、由肢体动作的表现、显示了内在的心神面貌、(所以说看一个人演示一套拳就能看出其心胸是大气宽阔还是小气刻薄、是稳重还是飘浮)、这就叫观於外而知其内,由于体查内在的精气神意缓慢地节节过关、外形动作也就放缓放慢了,才有机会调整身法手法和步法的不足,也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久练久体查达到浑身各转关处能一滑而过或像流水般一涌通过、则快而无碍。所以说快是从慢中练来的。但是,慢不可慢到象想心思那样、百思不解地去想拳的动作、如果慢到表情痴呆,动作就会散涣。所以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是太极拳快慢的限度。初练陈式老架一路就要慢慢地练、一趟拳下来最快不能少於十分钟、一般是15分钟到20分钟。随著太极拳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练一趟拳架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有一个限度,虽然动作加快,但仍能沉着地表现出四正四鄅的劲别来,并不发生浮飘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每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推手时达到“彼微动,已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 初学太极拳的阶段,万不可快,必须尽力求慢,越慢越好。因为慢可以细心揣摩姿势的正确性,对每一个动作的来龙去脉都有充分的时间加以审查,由粗到精。这样,姿势就易于纠正,并可在转关处检查出是否顺遂。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检查和纠正,就能达到姿势正确,动作自然顺遂。对于这个时期的慢还要有个条件,就是说要在提起精神、和神不外散的前提下求慢。如果动作慢得神气上表现出迟纯和呆板,动作表现得滞重和不灵,就与太极拳意气运动的要求相反了。因此,慢必须是在神气鼓荡和意气通灵下求慢,这是太极拳对于慢的标准。以后随著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速度,但快不可错乱,这是锻炼劲别的时期。最后,到功夫精进后,拳式可由开展发展为紧凑,使运动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转关处的角速度却加快。这是太极拳先慢、后快,复缓的三层功夫,也是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式。 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由慢转快最合适?首先应弄清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 一是动作沉着、不慌不急不散不乱、不浮不飘;二是能表现出劲别。园弧切线不滞不软、不直不僵、心神意气与肢体动作要内外合一、捧捋挤按、采捩肘靠、势速意存、层次分明、慢中儲快、快中恋慢、跌岩起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滚滚向前。 拳经云:“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就是说欲成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成刚。此是太极自然回圈之理。而欲求柔,先必求松,由松沉入手,而得柔顺柔韧劲。“太和元气,浑然中伏”,充于肌肤、敛于骨髓。气若不能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则无柔顺可言,亦无沉着可言,刚始终难问津。如何使气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其窍诀就在“一松一紧”。所谓“一松一紧”乃精神意气的松紧之谓,非筋皮肉骨的松紧。心神意念一松则气敛骨髓(内三合之筋与骨合)。沉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心神意念一松则复归丹田、仔细体会外三合之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亦是由一松一紧来完成。一紧一松、就能达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一松一紧的方法,就是柔顺沉着济刚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经所说的“一气运驰张”、“摩荡柔与刚”的道理。 总之,气之驰张,神气鼓荡,折迭往返,蓄发相变,刚柔兼至,都离不开一松一紧,不论是归于丹田的合,还是充于肌肤的开,隐于内的心神虚静,或显于外的气势鼓荡,都是在一松一紧中完成。 一松一紧在习拳练功时的运用和体现是: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逆缠相开时为紧,顺缠相合时为松,胸腹开为紧,胸腹合为松,发放为紧,收蓄为松,进为紧,引为松,上式与下式的转挽间有松,此圈与彼圈之间亦有松。在往返折迭处有松,转关运化之处亦有松。总之,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蓄一发都有松紧,处处皆有一松紧。开合递相承,松紧势相连,一气运驰张,太极理回圈。欲向何处寻刚柔,一松一紧运天机。 所以说,一松一紧是培养太极刚柔内劲的入门窍诀。 二路炮也是从松柔中得来的快与刚、也要像老架一路一样但从慢开始、练拳时起码需五分钟到八分钟、从松柔中慢慢地体会其松紧快慢刚柔。练熟了后逐渐加快、快到老架四十多式两三分钟打完、新架七十一个动作四五分钟打完。 关于人身之上中下三节、九节九窍是哪些?六封四闭指的是哪六个方位和哪四个方位?人身十六关是哪十六关在什么部位?八面支撑是哪八面? 上节是手节、手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稍节.身是中节.身三节:头为稍节胸腰为中节、腹内下丹田为根节。腿三节:是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腿是下节、故为三节。上中下三节又各分三节、是为九节:手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身三节三窍:百会穴为梢节窍,玄机穴为中节窍,气海穴为根节窍;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鹤顶穴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梢节主手法,中节主身法,根节主步法。十六关是指人体的十六个主要部位,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胸、腹。明白了十六关就要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 全体发之于毛。我想这才能明白十六关要论。 六封四闭中的六封指的是要封闭前后左右上下、也叫天地四方。四闭指的方位是要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也叫四隅。 八面支撑:我认为是指的天地四方和内外八个方位都要有劲路的支撑面。 本贴子体会是学习了陈映池所著: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身有所感 整理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