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2) ——第一次去陈家沟的故事 二、难忘陈家沟 苍茫暮色中,两辆车驶进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这就是400年历史的太极拳发源地,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太极圣地啊!陈家沟,我们来了! 陈小星老师从中午开始就在迎侯我们了。那口浓重的河南话只能听懂一半,但是那份质朴和亲情让人从心里往外的热。我们并没有进屋坐,几句寒喧过后,他领着我们径直去了学校门外的饭店。 店老板显然得到吩咐,也早在等待我们了。小星老师告诉他,大家又饥又渴,快点做。老板应着进了厨房。当时店面还小,我们拽出长凳,坐在门外和小星老师聊天。过了一阵子,我奇怪饭怎么还没做出来,就进屋去看,这一看,吓了一跳——那么大的大碗,象盆一样,装着满满的面条!老板煮出一锅装了6大碗,正要煮第二锅。我连忙说,够了够了,不要再煮了,把这一碗分成两碗就行了。老板却说,那怎么能够吃呢?看来小星老师的客人是不可怠慢的。我只好搬来小星老师,这才一碗分成两碗,吃了这顿饭。 当夜,我们宿在学校里,都在演武厅二楼。东西两侧两个有床的房间是陈炳和自强住的,挂着蚊帐,现在让了出来,女生和司机就优先了。其他的男士们在二楼通阳台的房间里打地铺。第二天早上,男士们夸耀起阳台的凉爽,原来,蚊子把他们赶出了房间。那里的蚊子真够吓人的,又黑又大,还成群结队,咬一口火辣辣的,一会儿就肿起一个大包。 早饭和学员们一起在食堂吃了,那里的馒头相当好吃。饭后,我们来到一楼的会议室,正式拜见小星老师。一楼前厅里,矗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先生纪念碑,另一座是太极拳历代宗师名人纪念碑;会议室迎门的墙上挂着陈氏先祖陈仲甡、陈季甡孪生兄弟着清代冠带的画像和题有“武节将军”字样的匾,北墙上有许多日本、美国等国太极拳组织赠送的锦旗。小星老师和我们一一重新见面后,我们郑重提出请求:拜师。那时,老师还不大正式收徒弟,我们也自知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唯恐叫了师父,会给老师丢脸,于是商定,我们称呼“老师”,老师称我们“学生”。一行人整束衣冠,恭而敬之地向老师三鞠躬,从此成了正式的学生。 没想到,老师居然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陈小旺老师编著的《世传陈氏太极拳》!我大胆提出请求:给我们写上几个字,以留作纪念。老师笑着答应了。于是,我们的书上,就留下了老师的手迹:“赠于学生xxx 陈小星”。若干年过去,这本书仍是我的珍藏版。我平日翻看的,是我东找西寻买到的另一本。(后来再去陈沟时,又请老师题字,老师写的是:拳如逆水行舟,不进且退。)今天写这篇文字时,再次翻看老师的题字,心里仍然如当年一样,翻腾不已。 拜师后,老师给我们整架子,就在这个会议室里,每人单独上去,打到第三个金刚捣碓,老师再来规整。说来好笑,在高速公路上都敢比划的我们,在老师一个人面前竟然觉得紧张。最好笑的是一个师弟,五大三粗的汉子,上场后,竟然两腿哆嗦个不停,几个动作下来,大汗淋漓,衣服湿了一大片,至今传为笑谈。 下午,小星老师领我们去了祖坟(那时祖祠还没修),在俭朴的墓碑前拜见先人;去了“杨露禅学拳处”,看展室里的塑像,在杨露禅先生纪念碑前造型拍照;然后去了他家。那座二层楼的院子,现在是陈炳住着了。到了这里,才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气,弥漫在心里的敬畏感和神圣感才稍稍减弱。他家的大狗叫得好凶,老师一声吆喝,它退到墙边,口里仍然“呜呜”着。我们坐在堂屋里,问起陈家沟的“沟”,老师说,沟也没什么了,到处是垃圾。清风岭呢?也只在传说中存在了。 回到学校,老师又带我们去学校的东院打拳。那就是现在祖祠的院子。那时,学校还没有东墙,从学校操场过去,南北是空地,可以练拳,中间是水泥修的晒场,正晒着花生。我随手捡起几颗剥开,嗬,好甜啊!老师说,随便吃,我家的。他还说,今年年景不错,收了麦子,又收了花生,大概能有几千元的收入了。——这就是一个太极大师的生活?!这么简单,这么朴素,让我吃惊。 陈家沟的房子比较旧。吃饭时,我看到了在书里和影视中出现的情景——人们端着一个大碗蹲在街上,碗里上面装菜,下面是面,左邻右舍边吃边聊。当然这仅限于男人和孩子,女人是不在街上吃的。我忽然明白陈公王廷创编的太极拳,其蹲功为什么这么特殊了——原来都是从小吃饭时就练出来了。 陈家沟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里的土地。那时学校还属于村里,操场没有修,就那么裸露着。那裸露的黄土地面告诉我们,那应该是河淤土,亿万年黄河流过而沉积下来的河淤土,绵绵的,韧韧的,一个震脚下去,劲“刷”的一下,一直深深地透到地里去。那真是一种落地生根的感觉。就像希腊女神该亚的儿子,那位力大无穷的巨神,只要靠在大地母亲的身上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一样,我们在这里也找到了根的感觉,那是太极拳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根。 ——时光流逝,世事沿革,我仍然感到:只有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才能养育出这样古老而朴素的拳种,除了这里,再没有第二个地方有那种感觉。(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23:00: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