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看了陈家沟陈伯先、陈伯祥小架,发现小架才是最原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家太极拳的根,可以这样说在十四世陈长兴和陈有本一代陈家就只有小架太极拳,所谓小架是陈家十八世后人定的名字、而唐豪、顾留磬在著《太极拳研究》把现在称为小架的太极拳定名新架,说新架(小架)是陈有本在老架大架基础上创编的,还说杨露蝉继承老架大架后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改掉了发力、震脚、跳跃动作,如果说杨露蝉改拳不震不跳为适应社会还有点道理话,那么陈有本改祖宗拳不震不跳又是为何?陈有本一生几乎可以说是足不出陈沟,不存在也为适宜社会去改拳吧!从陈氏家乘记录看十五世陈耕耘还从十四世有本学过拳的,证明有本的功底与陈长兴应不相上下,可见唐顾二人的结论完全事实不符。因为二人同学十七世陈发科大架思想认识上先于小架,接受了大架先入为主了,所以根本不存在陈有本和杨露蝉改拳的问题。为什么说在长兴时代陈家只有现在的小架呢?我们可以拿杨式太极拳来做佐证,杨露蝉和十五世陈耕耘都跟陈长兴学拳,历史上杨家太极拳在杨班侯和健候这一代是没有大架拳的(关于杨式大小架的说法也是唐顾二人提出来的),我看过杨露蝉大徒弟王兰亭一系传人密传的杨家太极拳也是小架,实际杨家大架是在杨澄甫才有的,是杨澄甫在继承杨式中架基础上发展定型的,杨家王兰亭小架无发力、震脚、除二起脚外几乎无跳跃动作,可以说和陈伯先、陈伯祥老师所练的陈式小架风格完全一致,走劲也一致,而且陈鑫著《太极拳图说》是最早的陈拳著作,介绍的也是小架,看来我们练老架大架的认为是最古老的陈家拳都被唐豪、顾留磬误导了,陈式大架和杨式大架都是在小架基础上发展的,陈式小架才是两家的根,我说为什么大架不容易练出功夫,过去练杨家小架的功夫很高,比如王兰亭、杨班候,杨少侯远比练中架和大架的建候、杨澄甫高出许多,因为小架更整更实用,阴阳完全合体,杨式小架、大架的风格都跟陈式老架风格招式迥异,反而都趋向陈式小架与其风格雷同,都是舍明求暗,发力隐于内,个别动作外形都相似,比如:小架的掩手捶(看陈鑫太极拳图说)与杨式搬拦捶。 王兰亭一系的传承是杨露蝉-王兰亭-李瑞东-张宾汝-胡莱仪-王教福-。这派基本不与其他太极拳交流只在门内密传小架。杨露蝉-杨班候-杨少候这系也传小架。杨露蝉-杨建候(小架、中架)-许禹生(中架)这系也传小、中架。杨澄甫和吴监泉当年(初学杨家小架后称吴式)为适应社会改编杨家小架为大架和吴式拳时杨少候是很反对的。由此推断杨露蝉当年跟陈长兴学的是现在被称为小架的陈式太极拳,所以更证明陈式小架才是陈家的祖传正宗太极拳,陈式大功架拳估计是在陈耕耘时代才有的(或者说大架只是陈家过去初学入门的一种基础练法),只是在陈发科一代不断改进推向社会,得到了发展,大家更早接受了大架的练法,而小架则一直密传于陈沟一隅之地,不被世人所知,以至现在许多练杨式太极拳的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根,甚至怀疑当年杨露蝉是否跟陈长兴学过,其实只要看了陈式小架一切就会恍然大悟了。 难怪陈小旺老师反复讲陈家小架、大架都是陈家先辈流传下来的,要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 12:54: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