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诺宾
太极拳练得“好坏对错”拿什么衡量?迄今为止没有标准,或是说各家有各家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以己之形态贬彼之动作。要真正做到客观,就必须从太极拳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细细分析。好、坏、对、错,非常重要,如今的太极拳界“看拳”要比“练拳”麻烦,想和别人友好交流比登天还难。一个无伤痛痒的小问题,就能争论得破口大骂,这就是因为衡量的标准不够客观。一直以来,不会练拳的朋友,看拳的时候是一头雾水,甚至连练会太极拳的人看拳,是先认表演者的名气,然后才能说出好与不好。只要是冠以大师的头衔,就算是要躺着打拳,也会被夸赞的“一塌糊涂”。
太极拳是一个多种要素合一的拳,不能仅仅从某个侧面分析,外形和内在都是重要的。太极拳被很多人说成是重意不重形的。后来另有些人拿出“得意忘形不等于痴呆无形”等等的道理来反驳。最终是争吵不出个结果,一拍两散。如果要交流就一定要有交流的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首先就要弄清楚衡量“好坏对错”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太极拳练习者有1.5亿,为什么却一直与奥运会无缘?为什么如今的比赛,总是拿一些与太极拳无关的舞蹈、体操,这些其他门类的难度动作来衡量?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而统一的标准造成的。但是这一统一标准的建立又谈何容易?
太极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武术门派,其标准的制定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确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太极拳又发展出了众多的分枝。可就是因为这种分枝形成的变化,使太极拳的衡量标准失去了尺度。各有各的老师,标准又如何来衡量?追溯数百年前古老的打法虽说不现实,但是今人却有今人的智慧。我认为,如果以太极拳的组成部分一一分类来分类衡量,甚至可以做到陈、杨、吴、武、孙等各式太极拳同台竞赛。
这就要从太极拳的“作用”和“组成部份”来衡量。太极拳的作用是什么?(把赚钱的作用除外)就是养、练结合。“养”就是指养生,“练”就是培养技击本领。如果您所练习的太极拳,作用和这两点完全无关,那就可以断定,它不是太极拳。如果有这两种作用,那就可以往下进一步分析了。先看太极拳的组成部分:导引术、吐纳术、武术、中医经络学、道家阴阳哲学。这些基础的“组成部分”能与太极拳的“养练结合”相呼应,就是很出色的太极拳,反之侧不是很出色。下面会具体说明:
1、导引术:
它是太极拳松柔劲的组成部分,是身肢放长、动作连绵不绝的基础。拳式中的合理衔接,即“转换折叠”正是靠它来体现。任何不符合太极拳身法的动作都有可能破坏导引术的练习。(身法:需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等,这里不细说了)身法都对,仍然需要继续分析。是否做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尤其是发力后的转换衔接是否流畅,动作有无过渡的凹凸起伏等等。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反面教材就是“胡乱发劲”。有些人“金刚捣碓”转到“懒扎衣”的过程,一连发劲好几次,生怕别人不知道太极拳有发劲。导引术的体现可以说是一塌胡涂。如果称其为太极拳,那也是少了一门“导引术”功课的太极拳。仅导引术这一项的分析,就能明显看出目前比赛规则评判方式的不足。跳得高、打得低、发力多、舞得慢,并不是导引术的体现。如今得高分数的主恰恰是门外汉。
2、吐纳术:
太极拳讲求内外合一,而吐纳术就是内的一部分。吐纳术是简单而原始的气功。打拳的时候呼吸与动作相随,一套拳下来汗流而不气喘。要做到这点,没有吐纳术是不行的。而一般来说,吐纳术与导引术的关联最大,导引术不能到位,则直接影响到呼吸,吐纳也就无从谈起了。
一套拳打下来气喘吁吁、嘴唇变色,像是刚刚搬完一座山一样,那就是吐纳没有练好。没有吐纳术的调节呼吸,则很容易增加身体的负担,有些人甚至练出病来,养生自然就不能实现。不排除这一类人技击有可能比吐纳出色一些,但是远离了吐纳术已经很大程度的背离了太极拳的根本,算不上像样的太极拳。
讲吐纳也要适度,不可以太过,否则很容易走偏。动辄大谈气功医百病、宣扬隔空打物的人不是没有,理智地一笑置之便可以了。
3、中医经络学:
专业中医很深,与太极拳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太极拳中的“中医经络学”却相对简单,而且不失经络学之精妙。
通过正确的练习太极拳,做到自我按摩、舒筋活血,从而使太极拳养生的概念得到很出色的诠释。具体的验证的方法很简单,一套拳下来看看身体舒畅与否?练拳结束后如果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膝盖疼痛、浑身别扭等等问题,都足以说明练习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有些授拳者说膝痛是因为不太用功或基础太差,纯属是误导。太极拳是符合人体骨骼折叠规律的运动,违背了这一特点非但不能养生反而会伤害身体。
就我的实际经验而言,练习完以后要做到浑身舒畅、精神饱满,并不仅仅依赖于导引吐纳的环节,还要靠合理的锻炼时间来配合才能做到。众所周知,太极拳中有很多重复的动作。如果过分追求简化,省掉的不仅仅是过程,还有合理的衔接动作和适当的练习时间。那样的话不宜做到自我调节,往往是还没开始进入状态就草草收场了。传统拳的重复动作并非多余赘肉,而是智慧的结晶。
简化太极适用比赛,但绝对不适合练习。当然啦!太极拳也不能完全用中医来一概而论,因为老中医不等于太极拳高手。
4、道家阴阳学:
阴阳鱼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充分的注解了太极拳,而又放之四海皆准!因为很多种类的武术都可以用阴阳鱼来注解。所以说嘛,古人的智慧不一般。就吃东西而言:咀嚼起来有快有慢、有轻有重、嘴则有开有合……然而轻、重、快、慢又都是为了吃东西,次等情况可说是“对立统一”啊!难道一顿饭下来等于打了一套拳吗?也正因为如此,“阴阳”并非是诠释太极拳的最重要标准。阴阳学仅仅是太极拳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说仅仅死抱着书本研究阴阳鱼,那根本不可能练好太极拳。
纯粹的养生不能提高技击,而过渡的追求技击也不可能实现养生。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使这二者达到微妙的平衡,那才是拳的高深之处,切不可生搬硬套。
另外:有些拿太极拳大搞迷信的人,通常也是从阴阳鱼入手的。太极拳并非什么“算命拳、易拳”。
5、武术:
太极拳的武术部分是对技击的培养。如果没有武术的内涵,也就不能称之为拳。正如上面所说的“养练结合”!只有养,没有练,50%都不见了,怎么能算是太极拳呢?很多人误以为练就是拆招,一招一式用法如何如何实现……结果只落得有架而无势的“肢解版”太极拳。
看待武术的培养,同样要找对环节。有些练习者忽视特点、重视附件,把一个整体的太极拳肢解得乱七八糟,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单式技击含义的拆开讲解不是不重要,而是不能太过,因为太极拳更多的是培养功力。如果没有了功力的培养,武术的提高也就成为了天方夜谭。“拆解空架子”是十分可悲的事情。“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这句,也就是指武术的部分。
如果练拳失去了完整性,看起来像是哑剧的技击表演,也不能称之为正确的太极拳。
说到技击,我认为技击的本领只能用高低来论,很难以对错来讲。如果以胜败论英雄的话,站着的永远对,趴下的永远错。但是站着的胜利者,如果被更强的对手,用曾经是他手下败将的某个招式击败,就证明他都错了吗?所以说,技击只有强弱之分,没有对错之别。太极拳中的武术部分,同样是可以技击的。技击由人掌握,而武术正是用来强化人的。真正可比的是习武者,而不是招式。就各式太极拳来说,拳无好坏之分,而练习者的水平则有高低之别。
最后:
“习武者的武术”与“运动员的武术”是不同的概念。因为真正的习武者不会退役的。不仅如此,习武者更讲求武术的修为,而不是纯粹的追求“暂时胜利”。习武者的“进步”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不会随年龄的变化而放弃或滑坡。武术是一门可以陪伴自己到死的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对习武者而言“止步不前”要比“一时失败”来得更要命。这与怕输不怕死的“兴奋剂精神”截然不同。
依照太极拳的“作用”及“组成部分”来分析,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抛开姿势不同的偏见,交流起来一定会愉快很多。太极拳的国际标准,不是某个人可以私自确立的,但是太极拳的好、坏、对、错,是绝对可以衡量的。
太极拳是武术中的艺术,仅仅凭汗水是很难获得提高的,勤奋也只仅仅是基础。智慧、心态、品德,都是太极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痴学傻练”不是太极拳进步的关键,练习中多多思考才是提高的最佳途径。太极拳是复杂而精确的武术,每个人的特点特长又均有不同,这恐怕就是“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至今不能被取代的原因吧?
杨诺宾愿与喜爱太极拳的您一道:接触传统、感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