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31|回复: 15

[转帖]《“偏沉则随”之辩》王炳寰

[复制链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发表于 2008-5-30 08: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荐文
编辑同志:
  《“偏沉则随”之辫》一文是北派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式太极拳名家,鞍山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炳寰先生三易其稿的新作,是他多年深研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心得、体会。此文涉及到太极拳界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敢于力排众议,解疑释惑,是一篇难得的对太极拳运动有指导意义的好文章,且文章观点鲜明,立意新颖,例证全面,论述深透,读后有拨云见日之感。此文也首先斧正了我的认识。我在《行八卦运太极解玄机张全亮新解内家拳秘要》一书中,对“偏沉则随”一语就是在没有深入考证研究的情况下,而是人云亦云地、轻率在本来正确的释义后面加上了错误的小注-(偏沉)(详见该书233页第二段)无意中对读者做了误导,在此诚予更证,望读者海涵。根据炳寰先生的考证结论,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太极拳运动中,势势时时做到身体的”中正安舒”是至关重要的。太极拳的身法、步法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中正”,维护“中正”,只有“中正”才能灵活不滞。如果一个人在运动中,或在被外力推逼的情况下,两足平均用力或意念与外力发生顶撞,那就犯了“双重”之病,“双重”则不可能灵活变化,就会呆滞。反之虽然两足有虚实之分但重心歪斜,或意念偏弱,肢体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平衡,那就犯了“偏沉”之病。说“偏沉则随”为病,一般会觉得费解,但看看《扬式老拳谱》也就明白了。再仔细琢磨一下炳寰先生对“随”字的历史考证,就会更加清楚。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单重则灵”这句话来反衬“偏沉则随”。对、错之根,自会了然。( 张全亮 2008年5月26日)


“偏沉则随”之辨


  最近,偶尔翻看关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注释,对其中多家注释的“偏沉则随”一句颇有疑义。这些注释大致如下:其一注云:“敌用力,我松劲,敌虽力大,而我可走化,是为‘偏沉则随’。”其二注云:“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粘着处处放松,走化不受力,叫‘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无处用。”其三注云:“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为偏沉。”其四注云:“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等等。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未免牵强,因而,不敢苟同,兹提出看法如下,与之探讨。

  一、上述诸家对“偏沉则随”的解释之所以出现种种不当,究其原因,是对《太极拳论》的作者王宗岳本人重视、理解不够,对“偏”字和“随”字望文生义,随意解释而造成的。

  1、“偏”字上面出了偏。“偏”字解释为:“歪,不正,不在中间。引申为:‘不全面,偏向,偏差’等。”,是贬义。在“偏沉则随”时,如果把“偏”字解释为“单方”或者“一侧”,“偏”就失去贬义,成为中性,于是“偏”和“双”便可以成为反意词,于是,也就很容易把“偏沉”当作“双重”的反意词。“双重”是大家公认的、力求避免的弊病,它的反义,当然就是正确的了,因而,导致了人们对“偏沉” 不加思索,一再主观、随意地描述、推演,其结果,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于是,类似上述诸家种种不正确的注释,不断出现。
  2、“随”字的错误理解。汉字中一字多义是经常出现的,“随”字的解释不仅有“跟从,沿着,顺从,顺便”的意思,还有“听任、任凭、放任”的意思。《辞海》、《辞源》中对“随”字还有一条不被人们注意,容易被忽视的解释:“足趾”。这一解释《辞海》引了“《易.艮》:‘艮其腓,不拯其随。’”,“孔颖达疏:‘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辞源》也引了同样的解释:“易艮:止其腓,不拯其随”。意思是不让小腿动,脚就举不起来。所以“随”字又解释为“足趾”,脚。据此,“随”字应该是兼有“放任”和“足趾”两种含义。这样“偏沉则随”的“随”字,应是“放任,其足之意”,与“上下相随”的“随”字不能作同样解释。当然,由于汉语的发展进化,有些字、词的用法已经产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人们是不会把“随”字解释为“足趾”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太极拳论》是三百多年前的古文。
  3、轻视了王宗岳先生。自古统治阶级重文轻武,武术只在民间广泛流传,官方典籍很少记载。由于“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以文取士,武将不受重视。这就造成了文人习武者少的事实;另一方面,古人识字者少,习武之人识字者更少。所以,武术,便难免于粗俗的偏见,武术家也不免蒙上鲁莽武夫的影子。王宗岳酷爱武术精通太极拳法、阴符枪法和剑法。他的《太极拳论》在历代所有太极拳经典著作中,评价最高,成为后世太极拳家共同遵循的理论依据。人们只知道王宗岳是武术家、武学大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王宗岳曾寄寓河南洛阳和开封一带,以教书为生”,不知道王宗岳是一位“文化人”,更不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自然也就不会注意《太极拳论》的文学造诣和色彩。
  王宗岳不但拳理造诣深遂,阐述准确,而且文章精微绝妙,富有文采。《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一段,可以说是王宗岳先生对太极拳非常精彩、充满感情的论述。《太极拳论》中“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与“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骈文”形式。四句中,前两句说的是练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对的,是褒义;后两句说的是练功中应该拼弃的弊病,是错的,是贬义。如果四句中,三句说对的方面,一句说错的方面,那样就与“骈文”的行文方式不符了。一个三百多年前有造诣、字斟句酌的文学家,能在文字上犯那样肤浅的、常识性的错误吗?能把“偏沉则随”之“随”按着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用在太极拳的论文里吗?
  4、忘记了《杨氏老谱》。《清代杨氏传钞老谱》(以下称《杨氏老谱》)是《太极拳论》、《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之后,一部比较全面地阐发太极拳理、拳法的系统教材。《杨氏老谱》结合实际总结了太极拳法的应用,对懂劲、打手、行拳中容易出现的各个方面的各种问题,都做了比较全面论述,得到后世太极拳家公认。《杨氏老谱》第三章《太极正功解.太极轻重沉浮解》中写的清楚“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后面又详细论述“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明确指出:“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著落,必失方圆。”因而“偏轻偏重,偏浮偏沉”为病,早有定论。在太极拳行拳中,所有的“偏”,皆以“病”来对待,这一点《杨氏老谱》说得很明确。但是,有好多人,甚至杨式太极拳的传人在“偏沉则随”这个问题上也糊涂,岂不是忘记了《杨氏老谱》。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偏沉则随”是在行拳中“放任其足”,致使其“偏无着落”,“失其方圆”,即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或没有注意行拳规则出现的偏差,而且不能清醒、主动、及时的纠正,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中定”。“偏沉则随”是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错误现象。

  二、“偏沉”和“双重”是太极拳行拳中紧密相连的两种弊病。“偏沉”之病没有“双重”那般重要,也可以说“偏沉”在某种情况下是“双重”派生的,所以,王宗岳强调了“双重”之病 ,所以,“偏沉则随”之辨,还得结合“双重”叙述。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双重之病”危害之大。其根源则是虚实分辨不清。“双重”有单方与双方之分,有两手与两脚之分。现在讨论的“偏沉”主要是涉及两脚之“双重”。两脚虚实不清楚,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量分支于两只脚上,即为“双重”。当然,这不包括在行拳时,肢体转换过程中,有一只脚,三分力,另一只脚,七分力,或一只脚,四分力,另一只脚,六分力的现象,更不能把单鞭或者预备式、起式、收式的两脚之力平均作为“双重”。所谓两脚“双重”是指两脚该虚的没虚到位,该实的没实到位,虚实分不清楚的错误动作。反之,两脚虽然同时“用力”,但全身重量却集中在一只脚实脚上,另一只脚虚脚(趁脚)的力(其实是“不着力”)与躯干的力相平衡,适合于力的支点定则,便不是“双重”。然而,有的太极拳习练者为避免“双重”却误入了“偏沉”,其结果是顾此失彼。
  有人为了避免“双重”,往往错误地导致虚脚全然无力。他们不知道虚脚所用的力,是用在空处,而且是不着实的,是趁劲(如称杆之上的秤砣),不知道虚脚所“用的力”,要合于力学上的作用力点和反作用力点相平衡的道理。如果,在太极拳行拳时,脚步偏离正确的步法要求,或者,虚脚完全“无力”的置于地上,则身体必然散乱,重心必然偏斜,其结果就是“偏无着落,必失方圆”。 如果不懂得“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并且保持精神贯注,高度灵活,体察精微,就必然在“双重”和“偏沉”之间徘徊。至于,手上的“偏沉”只要懂得了“外三合”,是不会犯那类低档错误的。

  三、“偏沉则随”是太极拳运动中的理论问题。那么,在太极拳运动中如何避免“偏沉则随”这种错误,就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上予以回答的问题。
  如上所述,“偏沉”为病,“偏沉则随”是错误现象,是“偏无着落”,“失其方圆”。所以,就要知道何为“方圆”,如何避免“失其方圆”。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方圆者,规矩也。所谓“偏沉”为病“偏无着落”,“失其方圆”,是太极拳行拳时,没有遵循太极拳行拳规则,没按“规矩”行拳;是失去了“规矩”,出现偏差;是虚实不清,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中定”才出现的弊病。那么如何克服“偏沉则随”这样的弊病呢?解决的办法是“中规中矩”,是“不偏不倚”, 是“无过,无不及”,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是“弸捋挤按须认真”,是李亦畬所说:“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
  为了解决“偏沉则随”一类弊病,再来借鉴一下向恺然先生的论述:“余曰:‘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弸捋挤按十二势为辅。有中定,然后有一切,一切势皆不离乎中定,然后足以言应付……吾人应知无中定,安有开合?譬之户牖,开合在枢。枢若动摇,云何开合?不开不合,虚实焉求?是可知无中定之虚实,非虚实也。无中定之触觉,犹瞽之视,跛之履。触如不触,觉如不觉也。’经曰:‘中正安舒’,安舒云者,定之谓也!客曰:‘求中定有道乎?’余曰:‘子但知虚实无定时,无定位,以意为变化,而不知每一虚实,皆先有中定,而后有变化;处处有虚实,即处处有中定,盖法无定位,而一切法皆从中定中出。则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也!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
  如果说,前人的理论过于概括、含蓄,还不能理解其中道理,那么,请看当今著名武术家、吴式太极拳名家、梁式八卦掌名家张全亮先生的一段论述:“在行拳过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的立身或平移运动时,头顶百会穴与负重之脚的涌泉穴、鼻尖与负重之脚的大趾、尾骶骨与负重之脚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对……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关节运动意思。要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部装有万向轮的机器,圆转自如,无微不利,全身上下内外无缺陷、无凸凹、无断续、无滞点,举手投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我以为,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应该说“中定”和“虚实”已经解决了,“双重”、“偏沉”之病自然也就解决了。    
  总而言之,“偏沉则随”不是“双重则滞”的反义,不是轻灵圆活之意。“偏沉”与“双重”同属太极拳行拳中的弊病。虽然“偏重”在太极拳行拳和技击中没有“双重”那么重要,但它毕竟属于弊病,而且是必须避免的弊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北派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吴式太极拳印诚门第三代传人
  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鞍山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王炳寰   
  2007年11月7日(初稿)2008年5月18日(定稿)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主题

3264

帖子

86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86035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张全亮师生的通信:

2008.5.23通信内容:
全亮师:您好!
     我和妻子一直想去北京,未能如愿。以后再找时间吧。
    《偏沉则随》因为有您把关,多了许多思考,前几天重新写完。不管文章如何,自己总得自圆其说吧。现在寄给您,请赐教。文章中间引用您的话,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为能说明我的观点。但不等于您一定同意我的观点,事先未能征得您同意,见谅。如有不妥,请斧正,悉听尊便。
     我今年在这里教了一部分人,有几个想拜师。我原来收徒不多,也不正规。这次考虑到他们是受高等教育的,又很认真,就准备在适当时机搞一次收徒仪式,借以弘扬吴氏太极和印诚门。我想您的弟子多,收徒仪式操作程序一定清楚。如您方便,请费心给予指点。

弟子王炳寰   2008.5.23上

 


2008.5.24通信内容:

全亮师:您好!
  我早年,在军中服役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十五未有十六圆,人生之事难如愿。”两句,现在倒是觉得用在好多事上都贴切了。刚发走《偏沉则随之辨》又觉得有不妥之处。事情往往越是想追求完美,越不完美。
  去年,您嘱咐我将《偏沉则随之辨》修改一下。文章改过之后,考虑应该慎重些,时不时多看几眼。每看一回都有所修改,说明治学不易。由于语言和文字的距离等原因,总是书写不尽。另外,语言一形成文字麻烦就多了,校对起来没完没了。现在,不管这篇文章如何处置,如老师发现问题,还请费心告诉我一下。   
  另外,我在引用您的话时,写了“著名武术家、吴式太极拳名家”。老师的梁式八卦掌名家早已闻名遐迩。不管《偏沉则随之辨》能走多远,都能在谈太极拳文章中突出一下您“吴式太极名家”的地位,所以未写“梁式八卦掌名家”。但是,现在想来恐有不妥。难道说,八卦掌名家就不能是太极拳名家?这样反而给您添了乱,是我一时考虑不周,请老师原谅。现在,我借再次校对之时,一起改过来。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还是受您的启发。06年10月,我和妻子去北京拜访您,得到您所赠新书《八卦掌答疑》和《于无声处听惊雷》一文,多有启发。“八卦”自然是好武功,又勾起自幼喜欢武术的少年狂,也自己走了一阵子。《于无声处听惊雷》所谈太极细致入微,解释清楚,语意明确,较之前人说太极截然不同。一是,老师不保守,愿意大家受益;二是,言简意赅,解释清楚;三是,老师已“阶级神明”从心所欲。
  前人说太极,功夫好的皆为秘传,不肯详解,又是古文,语言含蓄;还有些功夫不见得高的随意解释拳理、拳法,语不中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辗转传抄,流毒甚广,反而误人。所以,写了《偏沉则随之辨》。当然,我也不见得说的对,只是因为有这个想法才带来了写作地冲动。当时,还有《于无声处听惊雷》读感一首:“应物回响云雾中,人云亦云说雷同。神明之师释太极,惊雷过后惊不同。”
  至于《于无声处听惊雷》文章内容,我以为,只在《半瓶斋诠解》之内,恐囿于闻达。将来应找适当时机,再以太极拳专论发表,定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天亮了,我该打拳了,就写到这里。
书不尽言
祝全家安好!

弟子 炳寰
2008.5.24凌晨

 

2008.5.25通信内容:
 全亮师:您好!
     来函收悉,感谢老师的肯定和支持。
     关于落款就依老师意见,这样也是比较准确的。其实,以前我们没有想到强调“北派”,但是凡与人交谈都要说明“我们是属于北派”,如今直接写清楚更好,以后就照此办理。(前年,见到高壮飞先生有一“京派”提法也没介意,没引起思考。)
    老师看到的是我第一天发去的稿子,第二天改过的稿子想来也已经看到。今天,我突然发现小小的《新华字典》“偏”字写得更清楚:“歪,不正,不在中间。引申为:不全面,偏向,偏差等。”借此复函时机改过(包括落款),一并发去。按此稿就不必老师动手改稿了。
    谢谢老师! 弟子 炳寰  2008.5.25

我用太极丈量信仰,誓要还陈沟天真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12

帖子

39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9
发表于 2008-5-30 1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地读了.佩服!
辩论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重要.
"双重"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啊.
有人用数字比例来说明5:5是双重.
   看来,5:5是,10:0是,4:6,3:7,2:8也可能是;同时5:5,10:0,4:6,3:7,2:8也可以不是双重.
同古人比,我们是多么罗嗦.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发表于 2008-5-30 15: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重则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08-5-31 2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研究,就是进步,太极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研究.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3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5
发表于 2008-6-7 1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们的治学态度是一定要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08-6-16 19: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之长知识.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12

帖子

39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59
发表于 2009-2-8 22: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贴子好,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1264

帖子

746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67
发表于 2009-2-10 11: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正松沉,无一时可偏废。
以丹田为核心,时时保持中正松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主题

5064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759
发表于 2009-2-19 16: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看.
怀柔太极拥有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