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偶尔

懂点儿中医之道——入门篇[精转杂汇]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2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由于前阵的几个院士博士的反中医,反而造成了大家都去关注中医,一部分人开始研究中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连联的反映——对阴阳五行的兴趣、对易的关注、对内家的研究......。如果放在些许年前,有多少比例的人会注意这些呢,这是一个挺好的现象,虽然还很青涩与不成熟。随之而来的就是太极拳的希望,总有一些高手会想出方法,让他就算在大众里也不用再停留在表面了,而另外一些东西,练对了也不明究理的问题也许也是很好解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0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第22卷 理论研究

作者:孙广仁

关键词:元气;真气;元气一元论;气本一气说;古代哲学;中医学

  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与存在于人体内的元气有着不同的概念,并处于气学理论结构的不同层次。前者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范畴,后者属于中医学的研究范围。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所研究的对象、范围也有明显的区别。各种不同层次的气,各有其相应的内涵、来源、分布和功能[1]。但某些古代及现代医家对元气的内涵、层次认识不一,或将宇宙本原的元气当作人体之中的元气,或将人体中的元气作为一身之气,或将谷气称为元气,或将先天之精视为元气,如此等等,致使对元气的概念和层次的认识出现了混乱。为了明确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内涵及其所处层次,特对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和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功能等作一比较性的研究。

  1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一种气学理论。在中医学中,“元气”又作“原气”,《难经》首论“原气”与“元气”。《内经》虽然提到了1700多个“气”字,但只字未提“原气”或“元气”。《内经》所论之“真气”,与“元气”的概念等同,故将其纳入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之中。

  1.1 《内经》对“真气”的认识

  《内经》认为“真气”禀受于先天,与谷气相合而存在于人体内,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驱除病邪的作用。如《素问 . 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人要长寿,必须善于保养此气。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气”的主要成分,故有时又将其作为正气的代称。

   1.2 《难经》对“元气”的认识

  《难经》既论“原气”,“元气”,又论“生气”,其实生气、原气、元气,一义也。《难经》认为原气(元气)发源于命门,如《难经 . 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原气实为肾间动气,又称“生气”,沿三焦自下而上分布全身,为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之本,如《难经 . 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肾间动气也。”《难经 . 三十八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原气的有无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原气是维系人体生命的根本。如《难经 . 十四难》说:“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1.3 元气概念的内涵及其来源

  根据《内经》和《难经》所论,中医学元气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元气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或命门,实为肾间动气,或肾气,是人体中存在的最根本的一种气,但必须得到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所化谷气的资助才能壮大而发挥作用;②元气沿三焦自下而上运行全身,推动和协调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并维系人体的生命和健康;③元气是人体正气的主要成分,有保卫机体,抵抗病邪侵袭及驱除病邪的作用;④元气是一身之气中属先天禀赋的一部分,不能涵括后天获得的谷气和自然界清气,不可作为一身之气的代称。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自身某些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古人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的比较性观察,发现不同家族成员在体力与智慧上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其祖辈有一定联系。因而推测到父母以生殖之精的形式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后代。后代在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之后,依靠其所化生的动力,即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之具备生殖能力,再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下一代[2]。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生命物质藏于肾,称为“先天之精”,其所化之气,称肾气或肾间动气。由于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其所化生的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元气”。“元”与“真”,本属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凡与先天禀赋有关者,多冠以“元”或“真”字,如元精、元阳、真水、真火等。元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但比之更细微的物质,含有巨大能量,无形而运动不息。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调控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虽可称为肾气,但非指“肾的功能”。

  2 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

  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本原论”、“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是指以“气”作为宇宙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在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气又称为“元气”。“元”者,原也,始也。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一种极细微物质,它自身的升降聚散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古代哲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元气(即气)的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代哲学的“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东汉张衡、《古微书》、《易纬 . 乾凿度》等有所发展,但他们认为元气由“玄”或“道”或“太易”产生,是玄、道或太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气本原论”。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元气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因而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气一元论”的形成。两汉以前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大多被“元气一元论”所同化。

  从“元气一元论”的形成过程可见,两汉时期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先秦道家的“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玄—元气—万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把元气作为“玄”和“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和质料;二是以王充的《论衡》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开“气本论”哲学之先河。北宋张载的《正蒙》指出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体论”,是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气一元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3 两种元气学说之间的区别

  将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与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作一比较,可见以下不同。

  (1)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所研究的对象,是运行于人体之内的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等具体作用的元气,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而被称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元气。此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动力之源。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一元论,是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此元气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一种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按照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元气(即气)所化生。但按照中医学的认识,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而非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来生成。因此,不能以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来阐释中医学这一较具体的元气,当然也不能以中医学的元气理论来阐释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

  (2)两元气概念的来源有别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体悟;古代哲学气概念的产生,则源于对自然现象如风、云等的观察与推理。因而中医学的元气概念,含有生命特性,是对人体生命动力的表达。古代哲学的元气概念产生于两汉时期,无疑与当时的“大一统”思想密切相关。而元气一元论,也是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气是宇宙万物之最初本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在气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古代哲学中的元气,作为宇宙的本原,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因而处于气学理论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人体之气与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气候变化,虽也是无形而运动不息,但都是较具体的气,是气学理论结构的第二层次。中医学所讲的“天人相应”,主要是指在同一层次中的人体之气与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及气候变化之间相互沟通和影响,而非指人体之气与宇宙本原之气的联系,实际上也不可能有这种联系。在人体之中,一身之气是其最高层次,其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再次为各脏腑经络之气。因此,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即人体内之元气,只是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代表一身之气而为人体之气的最高层次。

  由于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概念不同,在气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层次有异。因而以古代哲学“元气一元论”为基础建立的“气本一元说”[3],认为人之形体是由元气所化,人体内诸气皆由元气所分,则不仅混淆了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概念[4],而且还混淆了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两种不同学科范畴元气的概念和层次。因而以“气本一元说”论述人体之气的结构和功能,确是值得商榷的。人体之气,《内经》称“人气”,即一身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以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形成,与宇宙本原之元气自然存在于宇宙之中不同。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组织,不可能由运行于人体内的一身之气所化生,更不可能是由元气所生成。人体中的诸气,如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不可能由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来分化,只能由一身之气来划分。因此,应该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明确区别开来。在阐释人体生命等医学或生物学命题时,不再用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而用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对于人体内诸气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气本一气说”来阐释。所谓“气本一气说”,是将人体诸气皆视为“一身之气”来划分,即一身之气按照一定的成分比分布到不同的部位、脏腑或经络,成为该部位、脏腑或经络之气。各气自然具有与其结构相应的功能,以推动和调控该脏腑经络部位的生理活动。如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宗气出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而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舒缩以及精神活动;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出入和水液代谢等。如此,既阐释了人体各脏腑、经络、部位之气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同一性,又强调了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气本一气说”应是在中医学中积极倡导和深入研究的。在中医学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将中医学的元气、精气等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应概念区别开来,并逐步深入探索人体精、气乃至生命的实质或规律,应该是可行的。

  4 两种元气学说之间的联系

  虽然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在概念与层次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在内涵上也有相同之处。一般认为,两者皆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而非有形质可见之实体。中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5];元气是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也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在古代哲学中,气的涵义虽然比较广泛,但经多年研究,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如张岱年先生指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6]。中医学的有关人体之气的认识,对古代哲学气(元气)概念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而古代哲学气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观点,渗透到中医学,对建立人体诸气流行不息而推动和调控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理论,对建立元气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轻松一下,看看中国功夫,虽然不能算公开但写的挺有意思,尤其是最后那几段,
《最后的功夫》公开内家拳上乘功法秘密

《最后的功夫》是潘海宁于2004年写作完成。中国功夫网收集整理此文仅供朋友们参考之用,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刊发此文只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

武林功海勤为舟

华夏古今法难求

有闲细细来品味

莫测高深亦可修

谨 将 此 书

贡献于广大武术爱好者

宏扬、解析中华功法文化

第一章  总 论

中国功夫的四大特征

中华武功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种类齐全,形式繁多这四大特征。这“四大”均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并对世界技击术的发展从古至今起到重大影响。这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枝奇芭。

源远流长

远在夏商周和春秋的铜器时代,我国武术就开始生长、博发。在这个时代由原始社会所用的石、木、骨等材料制做的武器,演变成铜制的镞、矛、戈、斧、刀、剑等兵器。这就是兵器时代的开始。使用这类武器,既要有力量,又要有技巧,这就是促进武术发展的原因,也是武术的进步。这时候人类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拳”的概念出现了。这出自《诗经》“小雅”-“巧言”中,诗句为“无拳无勇”。这是典籍中第一次出现“拳”这个字的记录。反映出当时提倡有拳有勇。拳开始得到重视。

春秋战国末期,出现了铁制兵器,炼剑术风行一时,中国出现了“干将”“莫耶”“越女”等百炼名剑,锋利无比。显示出武术博发向上的局面。

我们现在讲“什么都要有制度保障”。无独有偶我们的祖辈也知道这一点。唐朝女皇武则天开创了“武举制度”。此举为世界之首创。她把武术的发展与应用制度化了,纳入了国家行政建制。这件事,这个举措在中国武术发展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并为后世所效仿。为国家挖掘培养出大批人才,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比如:名将岳飞,戚断光,太极拳发明人陈玉庭等许多对中国武功,政治、军事、起重要作用的人均参于此。并使武术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军事、文化艺术起到极重要的作用。那时人们想要进取、入仕。不是习文就是练武。文有文官,武有武官,它几乎占到了人们生活内容的一半。文武双全者,被视为做人的楷模,传为佳话。

直到现代,虽然由于火器的应用使武术的政治、军事社会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文化艺术领域还绽见其光辉。比如:“功夫片”“武侠小说”都成为独立品种,在世界文艺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其影响之广泛,长远,不为一般。这也反映人们对失去的高功的期盼与怀念。

博大精深

中华武功的博大,体现其在技击领域里几乎无所不包。从持械技击术方面来讲,全世界在这方面的种类加起来,都不及我国的一个零头。比如我们通常讲的有“十八般兵器”。这只是最普通的,其实上百种都不止。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非生活用品都可能是一门兵器,比如:一根缝衣针都是一门兵器,可像子弹一样打穿玻璃,是绝枝。还有扇子、绳子、棋子、布头、农具等等硬、软器具,还有许多特殊兵器,五花八门。所以中国功夫片,可叫人看的眼花镣乱,这是有它丰富的实际基础做后盾的。

在徒手技击术方面来看,也是如此。摔、打、拿、硬功,软功,气功,轻功等等综合全面。就拿目前国家开展的武术散打运动来看,虽然有许多方面的限制,但其技击技术含量也大于其它国家所有的技击术。

中华武功的精深――中华武功的深奥也非同小可,不见底不可测,它涉及的方面也叫人眼花乱,无以伦比。

许多拳法,功法,器械术。涉及到运动学、医药学、心理学、生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气功、佛学(佛法)、道学(道法)等等错综复杂。使之显的神秘无比、深不可测。以致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神秘”,其训练效果是超常的,惊人的,使人无法相信的,很少显露的。用现代物理原理、科学是无法解释的。比如“金钟罩”的功夫,成就后肉身可经得住刀随意乱砍而无恙等等。各种类各方面的特功非常多。有这些东西,才能称的上精深,否则谁都能知道,谁都会做,就没有精深而言。正是因为无法解释,方显精深。

种类齐全

是中华武术又一大特征,它包罗万象,每一种类都行成为一个门派,有一定名气的有几百种都不止。全世界的加起来也不如我们一个零头。而且是派中有派、大派套中派、中派套小派。例如:世界熟知的太极拳(见图),也是标准的这种情形:

太极拳—陈式太极拳 —陈式老架太极拳

--陈式新架太极拳

--赵保架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

以上是我们熟悉的太极拳,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又比如:世界知名的“功夫王”李小龙。就出自江南“咏春拳”。所以不了解此况的人,来中国求武就不知所以然。就像中国菜一样品种、门类繁多。这众多的门派,各具特色,使中华技击术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负作用是搞不好对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能起阻碍作用。

形式繁多

中国武术虽种类很多,但都以动作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极少数拳种除外),这些动作套即包括基本功的训练也包括技击攻防术的训练内容。由于拳种众多,其表现形式穷极人们想象之所能。为世界之最。各式各样的拳腿动作,有快的,有慢、有直的、有旋转的、有弹抖的、有“喝醉”的,有地躺的、有仿生的,有一人的、有多人的;用手、用掌、用指、用爪、用头、用肩、用肘、用漆、用脚、用辨子总之人身各部位无所不用。还有五花八门的器械动作。构成动作的万花桶。以致人们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舞术”。不仅追求技击性,又注重动作的艺术性,使可视性非常强,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它又能在世界艺术(影视)殿堂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东西,有丰富的基础做底蕴,所以外人很难效仿。当然如果我们丢掉了前者(技击),只发展后者(艺术)那就本末倒置了。可现在事情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但也无可奈何。

中华武功的两大系统

中华武功虽然种类繁多,门派齐全,但不管有多少。就其训练的基本原理来讲只分为两大类:一为外家拳(少林),二为内家拳(武当)。首先要说明为什么用这两个名称来划分。其来源:

这种说法本是多年来武林界一种不成文的习称。练内家拳的用的更多一点。本身也不是没争议。部分人对此并不是很清楚,概念也比较模糊。被划为是练外家拳的,认为这里多少含有贬意。而划为练内家拳的又有无故的自高之嫌。解释清楚后就知道,有些是不正确的,没有必要这样。武术最早起源于外家拳,或者说外家拳是最早产生的,有很长的历史,有人的战争就开始有了它,随后不断发展精进。而内家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是从外家拳中裂变发展起来的。有几百年的历史。

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说到本质不过就是训练方法的不同。内家拳在技击术的功法功理上,发明并采用了和人类传统的用功不同的方法(后面有专论)。这是中华武功的一种独特发明,是对人类技击术的一种创新,一大贡献。也应是中华武林界的骄傲。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表明谁高谁低,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只是增加了武术的多样性,适应性更广泛了。使不同条件的人多了一种选择的余地。比如部分人因年龄、身体条件等原因,练外家拳不适合,不容易出功,但又非常喜爱武术怎么办。那么这就多了一个选择:可以练内家拳,可能还能练出来,达到同样的效果。阔大了技击手段的多样性。

误解的另一个原因是把外家拳与内家拳混同于外功拳、内功拳。大家千万要注意,外家、内家,不是外功、内功,这是两上不同概念。外家拳有外家拳的外功与内功。内家拳有内家拳的外功与内功,虽然练法不同但各有各的(后章有专论)。所以有时常听练少林系拳的人分辨说,“我们也有内功呀”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前者(外家、内家)只是表示训练方式的区别;后者(外功、内功)是双方都有的不同内容。

另外所用“少林”、“武当”来表示也是一种习惯称呼,实质也是为了方便说,其实大部分外家拳并非少林所创,大部分内家拳也非武当所创。所以真正追求武学的人是不会计较这些的,主要是注意你要学的东西是什么。

总之这种说法是因内家拳产生后,其练习者为区别与以前的传统练法不同而用的称呼,只是一个区别符号,仅此而已。但仍有部分练习者认为内家拳有优势,但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内家拳产生于外家拳,许多内家拳种的创始人原本就是练外家拳的。这说明内家拳是了解外家拳的。但反过来就不一定了,没有调查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定理。而外家拳练者如果不去了解内家拳,他就不知道内家拳是怎么回事。所以兵法上讲“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内家拳是知已知彼,外家拳如果你去了解了也可以是知已知彼,如果你不去了解就不知彼的。所以我们看历史上的战例。吃亏的往往是后者。事实如此,读者自有结论。

中华武功的三个层次

中华武功之外家拳分有三个层次。即:外功层次,内功层次和神功层次。而内家拳分二个层次,即:内功层次及神功层次。需要说明的是内家拳为什么没有外功层次,不是内家拳没有外功,也有。但练内家拳的如果不能做到内家拳的内涵要求,行话叫“懂劲”,那么他虽然练的是内家拳动作,如果不“懂劲”的话,本质上还是外家力,与外家拳同,即应归入外家拳外功层次行列里,如果他一但“懂了劲”就进入了内家拳内功层次。所以只有真正“懂了劲”才能叫你练的是内家拳,因此内家拳只分两个层次。

上面讲的这三个层次,每一层次上升到另一个层次,都是质的飞跃,低一个层次和高一个层次在技击上是无法对抗的,不是数点的问题,是以卵击石。这种质的飞跃是非常难的,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每一个层次之内还有高低之分。高一个层次的低手就足以对抗低一个层次的高手。

那么什么是外功、内功和神功呢。以下论述只做概念性简介,详况在各专章中论述。

外功

是对人体力量、动作及对抗技术的训练功夫。武术行活也有称之为“腿脚功”的。体现于各种形体力量的训练,套络动作的训练,动作的训练,及各式对抗技术的演练。要求的是:力量、速度加技术。

内功

除了具备上述外功的基本训练外,还要加上对人体内部精气的训练功夫。外家拳还要加上在精气训练基础上结合部分外部肢体的特功训练,武林界术语叫“硬功”“硬气功”等名。内家拳是通过与动作的内外合一完成的,与外家拳的不同(后章有专论)。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精”,这里说的精不是精神的精。是精子的精,精液的精,要练精化气。高级的练精功武林界称之为“童子功”,中级的叫“固本功”,低级的叫“清心寡欲”。

再说说“气”:这里说的气,在中医里称为“命气”、“元气”,在武功中称之为“中气”它是练精功的结果。“精”对人体好比燃料。“气”好比火焰,燃料充足火焰自旺盛,能量既大增。所以武林界中的常言叫“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指这些。

神功

首先要明确,神功的神,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种神仙的神。是精气神的神。是对产生精气的那个能源点(神)的开发利用的训练功夫。就如功法界常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也如老百姓常讲的俗语:“精气衰而神伤”所谓“暗淡无神”“精气足而有神”“神光焕发”。精气经专门训练后充盈,会打开先天能源点(神)、使之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威力。

总之神功就是人体潜能,深层次能量的开发与显现。它的表现是超常的,不可理喻的,效果是惊人的。只有极少数人能知道。打个科学比方:原子非常微小,但一旦发生核爆炸它就爆发出无比的威力,这就是原子核的能量。细微的更细微的粒子宇宙间无所不在,含于万物之内,是万物的原始构成。又是万物变化的内因。对于它们的运动规律人们知道的还很少,更谈不上有程序的利用。但偶然碰上了,就显现出它们的威力,它们的存在,是有识之士们共同承认的,被认可的。如果我们什么都知道了,就无神秘可言,就无发展可言。到头了,还发展什么。就因为还有我们许多不知道,不清楚的东西,人类才要探索,才要发展,才能进步,才能通过偶然、稀有,找其必然并加以普及推广。

由于上述原因,因为神功的目前还不可知的特性,它偶发的特性,所以对神功能主动自觉知之的还很少。以致绝大部分拳手中的最高训练目标,最终目的,根本没有这一项,没有这个层次,都把高级内功层次定为最高境界。比如:外家拳认为“一指禅功”练成就不得了了。内家拳认为“发力,化力精粹”就到头了。但是一些内外家拳的高手,练到一定程度后,会偶发神功,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萌”,“有心栽花,反而花不开”。

但是不管如何,如能老老实实依法,依理修行,其出神功率自会提高。一些优秀的拳种,就其传承法来看,都具备这个功能,可以成为打开“神殿”大门的钥匙。所以练出神功的人极少,出现的时间又极短;看见,见到的人也不多,但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有,人们就会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关于神功的传闻累计也不少。所以才会产生人们似知非知,似信非信,似有非有的现象。这正说明它的珍贵,它的存在。所以我深信有这个层次,这是武功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



下面好象是冯志强的,也可以参考一下理论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并形成了与其他各式太极拳流派
不尽相同的的练功思想、修炼方法和练法要诀。归纳起来有三条:第一,“内外俱练,
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练功思想和修练内容;第
二,“拳法、功法、用法三法合一”的修练方法;第三,“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
身一家,混元一体”的修练要诀。现分述如下:
   1.内外俱练,以内为主
   太极拳是内外两功合一的拳种。练太极拳不仅要练外功,更要练内功,内外俱练
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深境界。这是由太极拳的内涵性质所决定的,是太极拳总的修炼
要求。
   练内功,主要是指身体内部精气神意志和脏腑器官功能以及阴阳平衡的修炼,增
强人体的内气、内劲。练外功主要是指身体外部手眼身步法和筋皮肉骨韧腱以及神经
灵敏的锻炼,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技巧。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极拳要求内外俱练,但更强调以内为主,更强调内功是外功
的基础,外功是内功的发挥。没有深厚的内功,武术的威力是不可能发挥出来的。因
此,练太极拳不能专注外形姿势的锻炼,而应当注重内部的神气贯通和圆满;应以内
劲为核心,以心意为修炼之法,以丹田为修炼之门,练好先天混元气,练成刚柔太极
劲,使内外合一,以内为主,逐渐达到浑然一气、混元一体的太极太和之势。
   2.动静相兼,以静为主
   太极拳又是动静两功相兼的拳种。练太极拳既要练动中寓静的功夫,也要练静中
生动的功夫。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动静相兼是太极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也是太极拳运动的客观规律和修练要求。只有动静相兼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动静相兼是在静功的基础上,以内功为前提,意气合一地发动肢体的运动。既有
内动,又有外动。内动是指在神形虚静的情况下,内气在心意驱使之下顺经络、筋脉
和肢体运行,是以意行气的结果;外动是指肢体筋骨肌肉在心意和内气驱使下的各种
运动,是以气驱形的结果。显然,这两种动都是在虚静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效感作用,
都离不开虚静二字。因此,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在动静相兼的练法中,更加强调以虚
静为本体,以虚静为极致的重要性。总之是要以静为主,静养先天混元气,静练先天
混元气,静运先天混元气,从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
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
   3.练养结合,以养为主
   练太极拳的主要宗旨是修心养性,祛病健身,因此必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练
是手段,养是目的;练是形式,养是实质。只练不养,其法必盲,只养不练,其法必
单。只有练养结合,才能是符合太极阴阳自然变化之理,才能在练功中自然顺势,自
然运化,自然得机,自然合道。
   练养结合,必须会练会养;会练会养,则必须以养为主。十年练拳,十年养气。
以养为主则为会练,反之则为不会练;慢练为养,快练为伤;静练为养,急练为伤;
会练则养,养气、养血、养精、养神;不会练则伤,伤气、伤血、伤精、伤神。总
之,练太极拳必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才能以平和之心养成先天混元之气,以中
和之气养成太极刚柔之劲,功能大进。
   4.拳法、功法、用法三法合一
   太极拳的修练分单式修炼(内功),组合修炼(套路),对抗修炼(推手),三
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修炼。拳以功为本,功以拳为用,拳法、功法、用法三法合
一才是真正的练拳之道。
   拳法、功法、用法三法合一,首先是“拳功合一”的练法:即以太极刚柔内劲为
核心,以虚静为本体,以混元一体为极致,把拳法和功法结合起来。拳中有功,功中
有拳。其次是体用合一的练法。拳功合一是练体之法,以已之体施之于彼即为用法。
体用合一就是将练体之法与练用之法合而为一,练体即练用,练用即练体。推手对练
既是运用拳功之法,也是修炼知彼之法;拳功合一既是练体之法也是运气用劲之法。
换言之,推手对练的本身就是在练拳练功练劲练气,而练拳练功练气练劲的本身也就
是在练推手。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的“内以修身,外以致用”两大效能达到高度
统一,保证太极拳修炼的完整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内
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十六字作为修炼陈式混元太极拳的练法总诀。
   内外合一。内外合一就是自顶至足,四肢百骸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内外
相合而为一。其中又分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是周身六合归一。再分内合与外合:内合
指心与目合,脾与肉合,肺与肤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这是五脏合一;外合指头与
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是四体合一。再分左右相对相合,气力均衡一致。即左
上与右下相合,右上与左下相合,这是阴阳合一。这样才能内外合一,完整一气。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概言之就是上、中、下合而为一,梢、中、根贯串一节。上动
而下随,下动而上领,上下动而中部应,中部动而上下合,梢领中随根节催。细言之,
手为先锋,足为根基,身为中军,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脊为全体之中轴,胸为运化之璇
玑,腹为发动之本源。上、中、下各有所主,上丹田主手法,中丹田主身法,下丹田主
步法。三丹合一,三节齐动,手到脚到身法到。中气贯穿,节节贯通,上下想随人难侵。
总之,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一开全开,一合全合。上下一体,圆转如珠。上
下一气,一线穿成。
   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就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四肢全体相互贯通,合而
为一。并以丹田为全体之中心,敛神聚气,以意行气,由内而外复由外而内地散发聚集,
无微不至地循环周流全身,形成由内动到外动,又由外动到内动,以致于动静自如,意
气相合,神形合一,周身一家的整体运动。
   混元一体。混元一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元精、元气、元神三元合一,混元一气,复
返先天混元之体。二是意气神形浑然一体。丹田内先天混元气发动以后(道生一),一
而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贯乎六合,达乎八门,注乎九窍,缠乎
十八小球,形成一个旋转自如、充满内气的混元太极球。无论动静开合,屈伸往来,螺
旋缠绕,势势都是“混元圈”,处处都是“太极球”。三是周身内外形成一层气场保护
膜,宛如地球大气保护层,布满全身,卫护表里,混元护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4:47:1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0: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中华外家拳

外家拳的历史最悠久,人们有了战斗,就开始有了它,发展至今除了少数几种内家拳外,其它都属于外家拳,有几百种之多。

外家拳的功理,功法基本属于人类自然力的延续。与其它劳动、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律有共同的基本原理,本质相同。比如:你要增加力量,你就要加强利用重物的训练,举重物,打重物等。你要提高速度就要提高肌肉的爆发力。你要提高抗击打能力,你就要进行挨打的训练。这都属于顺自然规律法则,与世界其它技击术存有共性。

但中华外家拳中级内功以上的层次,是中国武功特有的是国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涵许多绝技。其内功训练的法理加上辅助手段,方法,都是中国特有的。它的成就是对世界技击术领域的一大贡献。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下面有专述)

外家拳外功层次

中华武术的最大形式特征是:绝大多数拳种都由动作套路构成,它占据了武术大部分内容。之后的散打占据的部分很少。每一种拳都有自己的套路。它是区别于其它门派的重要标志。

套路的形式有:单练的,对练的和多练的(包括器械),套路的内容包括有:攻防、摔打、擒拿和基本功的训练。套路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招术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虚似演练。

那么套路到底对练武起多大作用,对实战技击有多大意义呢,一直有两种看法。一是套路就是功夫,套路练到家基本就成手了(注意:不单指个人套路),二是套路无用论,只不过是磨人的形式,与实践基本联系不上。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因都有事实根据,有的高手就是苦练套路,出来后打一两场架立刻通悟,即成实战高手。有的高手套路练的不多,也不精,但经许多实战也可成高手,而有的人在实践中死搬套路反而吃亏。

其实套路的真正作用不在表面,有其深层次序义。那就是:套路是奠定武功素质的基石(极个别内家拳除外)。

这句话有的人可能还是理解不太清。打个比喻:我们知道从古至今正规军每天都用许多时间来进行队列训练。内容都是老一套:立正、稍息、齐步走、向左右看齐等。许多人心想(包括当兵的)这有什么用。还不如把时间多用来提高军事技术。其实正规军与非正规军的战斗实力之差就在这里,许多土匪的军事技术很高,枪打的很准,但他们没有严格的队列训练。就个人对个人来说没有多大差别,可能土匪更厉害,便做为两只队伍交战他们的战斗力就大不如正规军。因为队列训练是素质提高的基石。同样武功的套路训练,就起这个作用。所以数干年来中国武术几乎所有门派都严格采用这个形式,非常重视套路的训练。道理就在于此。

所以练者要清楚套路不是技击术的主要内容。而是技击技术赖以发挥发展的基石,武功的基本素质就是从套路中得来的。所以如执著套路,认为它是主要技术内容,用它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实战,必败无疑;而认为套路无用,也是偏狭的,最起码也是对往高深发展不利。缺乏坚实的基础。正确的态度是练好基本功,再在实践的风雨中去磨练发挥而自成一体。

练者还要注意,在套路的选择上,要找那些有传承的,经历史证明代代出高手的那些套路来练。而不要只看外表,或虽然是名人所创,但下一代后就没出过高手的套路。因为有人成名后会新编改编套路,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检验的标准就是看实践效果,就看后代练那个新东西还有没有人练出来,练出成就,就值得练。如没有就不要冒那个风险,而要练名人成名的那个套路,这是选择套路的要点。

外功初级 也可以称为外功低手、初手。达到这个层次了阶段的练者,表现于可以正确熟练的演练套路(不只单练套路),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比如:力量训练,反应速度训练等,参加套路比赛也可以拿奖牌,但未经实战考验,没有完成与实战的最后磨合。正因为此,所以这个级别练者,一般表演很棒、理论教学可以讲的很好,但如真有人前来挑战,往往会找出许多借口加以推辞。如果他真是练武的而不是练名的,会应战,只需经几次立刻就会有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否则永运止步不前。就如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只需经暂短暂实习,就会导入正轨。

这类练者占所有练武者的90%以上,为绝大多数。还有不少练武者练武也不是为了技击,只是为了健身或陶冶情操。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性的一方面表现。以至现在中国许多武术名师可能一生也设经历过真正的实战,这也是中国武术独有的一种现象。也是外国人贬评我们的根据所在。

但在民国以前不是这样,武林名师必须是要打出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原有一个传统的实战制度:武举考试(比武)和擂台赛。是有制度做保证的。民国后这些制度没有了,说白了,武术的真正存亡,就在有没有实战制度(体育性擂台比赛不算)。当然时代不同了,上面说过,现在是文明社会,要保障人体安全,所以甘蔗没有两头甜,得此必然失彼。如上面所说,我们也没什么办法,就如同野生动物。你放了它吧外面没有了那个环境生存不了,你不放它人工饲养,它又失去了野性,老虎变成了猫。

外功高级

也可称外功高手。外功初手经与实战磨合得悟者,即有一个飞跃,上升为外功高手。外功高手将死学活用并有发展后,自成一体。到达这个阶段已初显中国武功的威力。一般对外国各种技击术比武中均可略占上风,或不致于吃亏。因中国武术独有的套路功夫,奠定了良好的武功素质,再与实战结合后会威力倍增。该选手有力量、有速度,动作敏捷,见招拆招,随机应变。到达这个阶段,往往会名声大燥,为人们一时传颂。使中国功夫影响到世界的一代名拳师李小龙有一篇遗作,对此,对搏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摘段如下:

“……实战是非常现实的。常令欠缺实战经验的练武者失望及受伤……因为脑海中憧憬的那套幻想,通常很难在实战中实现,这就是过分信赖“正宗”。强调依赖传统的那一套武技,只可以在武馆内耀武扬威,而在实战中毫无用处……。对手不会象师兄弟般让你,也不会如对拆演练或打沙包一样给你蓄势运动的时间,叫你慢慢思考对策。面对强悍高速冲击的对手,你脑中可能有十种应付无法。但你能在电光火石的瞬间发挥出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吗?……在以强手实战时,应暂时抛弃一切拳理与否的观念,胡乱尽所能的与对手拼到底。武术是一种求真的艺术,在求真的路程上,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只是以个人独特的方法,去探求和表达……”。

李小龙的始学是中国咏春拳,后经无数次实战搏击,其中也受过重伤,这就是身经百战的代价,经此磨合得悟成就,自成一体。这就是高手与低手之间的区别,也是低手通往高手的必由之路。

外家拳内功层次

外家拳有外家拳的内功,如果不单练就会永远停留在外功层次上。而不论是外家拳外功的初手或高手,其技术特征从功理上讲,均与别国技术没什么区别。属于共有。是共性的。与外国比武也占不了多少上风,无绝对胜算的把握。也反映不出中华武功有什么独有的优越性。但外家拳内功就不同了,它基本上是中国独有的,是特性,是外家拳的精华所在,武林绝技大多在此中。所以武林界有这样一话老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只上述状况。就是指只练外功不练内功,是不会有本质的提高的。外功高手到头也只不过是手脚快慢,力量大小,经验多少的量的差别。而内功成就者就不是这样了。打个比喻它等于是以“铁”对“肉”,是本质的提高。所以“东方的神秘”就体现在这些东西上。此功成者对非练此功者有绝对胜算的把握。不单是胜算的问题,可能一碰就是非死即残的问题。

内功要件

外家拳内功训练,首先当然要练好拳,因为它是叫外家拳的内功,拳在前面,如不是这样,就成了硬气功表演团了。所以这是不用说的,不能忽视的。除了拳之外,它的内功训练基本包括下列要件:

1.气功(体内精、气的专门训练法)

2.外部特功(强化、皮肉、骨等专门训练法)

3.功药(配合上述两功的专门内用外用药)

武林界常言的一句口头禅:“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指这个。

关于气功的训练法后章有专述。但这里要提醒的是,许多练者不知道或未得到真传,就去练特功,这是非常危险的。第一是根本练不成,第二是强练致伤残或落后遗症,后患无穷。就是得真传者,也必须是特功跟着气功走。比如:上乘的内功绝技必须练成高级的练“精”功(行话叫‘童子功’),须有它做功底,否则必出问题。中乘的内功绝技,同样要佐以中级的练“精”功为功底。所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乱练的。绝不能冒进。

内功成就

经过外家拳内功诸法的特殊训练,人体被特训的部位,可以达到惊人的功效。如不是亲眼所见是不敢相信的,例如:

*“铁手”(又称铁砂掌):成者可以以掌碎骨、碎石。例:上个世纪初山东武林名师马永贞在上海用掌击碎大洋马的头骨,在场之人无不惊叹。后因主持正义,英勇无敌。被上海流氓集团暗害身亡,但他的事迹一直被上海人所流传颂扬。

*“铁头”:成者可以以头撞断石碑,抗击铁锤击打。

*“铁身”(又名‘铁布衫’或‘金钟罩’)例如:上个世纪初叶,河北沧洲“秘宗拳”名师关辉,武林绰号“关铁人”。赤身让挑战者另一武林高手用肉铺砍骨刀在其身上随意随处乱砍而毫无损伤,尔后挑战者弃刀认输。这也是“金钟罩”绝技的最后报道,自此后该功武林绝迹。

*铁爪(又名鹰爪力)可抓断石、骨。

*铁裆:裆部不怕击打,睾丸可拉动几百斤重的石碾子。

*铁指(又名一、二指禅)成者可用指尖倒立,戳人一戳一个洞。当然,诸如此类还有“铁肘”“铁膝”“铁喉”等等。理论上身体各部位,均可依法修成。这些功夫练者不可能一个个都修全了,一生只能修成,一、二个就已经非常不得了了。一般练者只修自己善用的那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猛将,少林寺出身的许世友将军对此曾有回忆录,回忆他在少林寺练功的情景(8-16岁)如下:“练武要三年吊臂,三年贴壁。就是吊在梁上和嵌在壁上的木桩上睡觉,还要打沙袋,练三年手插碗豆,后插小米,铁沙。功夫成了,叉人时五个血洞,抓人时一手肉,跑五步可以上城墙,丈把高的房子跳上去踩不碎瓦,像跳水一样在空中翻三个跟头轻轻落地,可以扯着马尾巴飞身上马。”

这段许世友将军的回忆,就像一幅久藏的名画;展现出中华少林系武功内外功成就者的绝世英姿。这就是外家拳内功层次高手概念的体现。遗憾的是这些均以成为历史了,新的画已经画不出来了。

简明功理

凡外家拳内功,由其是上乘内功均须以“童子功”(自幼开始)做为底功。其本质是使“元精”不泄。到青少年的青春期,要使这萌动的能量不向外跑而转向内。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走不同的经脉,撞实所训部位。它的能量非常大,我们知道发情的公牛可以撞断铁拦杆,因此可知性能的力量,就是利用这些能量,不用它来生人,用它来生功。而少林寺是佛门寺院,教义也是戒色,正好造成极有利的外部条件。其实武功练法那儿都有,类同。而少林为什么可以成代表?其一,它出功者甚多,可集体成功。其二,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条件。这使练同样的功,而少林寺总体总能胜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了上述功底,配之的是外部特功训练,这种训练不管有多少种,但有共同规律,它们都遵从朴实的自然法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徐渐进。我们可以再听听上面介绍的“金钟罩”成就者关辉大师透露的一些练法:“自少开始,用自行车胎一样粗的布袋,装麸子浑身抽打,再换小米、绿豆、砂子、铁砂、袋中还要装中药……”。

不难看出关辉和许世友将军所述的内容,非常相似。就是这种规律,其他部位的训练也大同小异。

第三,上面两点有了,就是用药的问题。药方虽有很多,都是密方。但必有其共同规律,那就是:必有强筋健骨的,必有散热解毒的,必有清血化淤的,必有跌打损伤的,必有舒筋活络的。用药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功也练不成。大字知道练武的行话:叫“拳不离手”就是说功不能停,每天都要练。但特功有其特性,比如:你今天用掌叉铁沙,晚上手可能就有肿痛,如果没有药,第二天就不可接着练。

所以用药的作用就是:要保证功不能停,练者不中毒,补充修复内、外、部损失等。因为这些原因,致使许多高功师,同时又是一名不错的看医大夫。这又是中国武功的一大特色。外家拳最为突出。

外家拳内功成手后,它的打法,技击术,与外家拳外功成手的打法就大不相同了。基本有一个规律,就是:功夫越高级打法越简单。反之也是如此;功夫越低级打法越复杂。为什么?很简单,低就是打也有限,抗打也有限,所以打起来要上下、左右均要躲闪,蹦蹦跳跳的,很花俏。而内功高手就不需要这样,无须躲闪,应着上,以“铁”对“肉”。一、二下就搞定,而且还必须手下留情。当然高手之间的比武又另一是回事,充满了神秘色彩。

最后提及一下,上面为什么说用外家拳内功基本上是中国特有?就是说别国也有一点,但水准在中下级。比如:著名的拳国拳以凶残著称。有数百年历史。拳手从三、四岁就开始训练,完全是职业化的。内功成就后时,膝可打击石桩,成就“铁肘”“铁膝”。但他们是三缺一,用药方面不行,不如中医药,所以不能成就高级。他们的职业选手,过四十岁就出毛病了,隐伤发作,人就不行了。手脚不同程度的不能自主。

再一次说明,这些内功绝技的训练,三项均不可缺,必须在明师指导下方可。另外不要认为拍几块砖头,就是内功。外国的壮汉什么都不练凭蛮力也能拍几块砖头,但这些不是内功层次的东西,差的远。

少林内功层次七十二绝技名录

一、铁头功二、铁璧功三、铜砂掌四、蛇行术五、千斤力六、罗汉眼(神眼功)七、二指禅八、铁布杉九、铁扫把十、足射功十一、铁脚功十二、拍打功十三、双锁功十四、上罐功(抓功)十五、石锁功十六、铁珠袋(掷接)十七、千斤闸十八、分水功十九、鞭尽功二十、一指禅二十一、玉带功二十二、鹰翼功‘二十三、跳跃法二十四、霸王肘二十五、拔钉功二十六、金刚指二十七、金钟罩二十八、石桩功二十九、旋风拳三十、铁牛功三十一、金龙手三十二、卧虎功三十三、拔山功三十四、推山功三十五、踢桩功三十六、鹰爪功三十七、斩魔剑三十八、铁砂掌三十九、玄空掌四十、金砂掌四十一、五毒手、四十二、飞行功四十三、刀枪不入法四十四、飞檐走壁法四十五、一线穿(轻功)四十六、金铲指四十七、指谛功四十八、蹿纵术四十九、梅花桩五十、拈花功五十一、螳螂爪五十二、金刀换掌功五十三、跑板功五十四、闪战法五十五、轻身术五十六、地上飞五十七、铁膝功五十八、穿帘功五十九、点石功六十、浪里钻六十一、柔骨术六十二、琵琶功六十三、壁虎游六十四、布袋功六十五、铁裆功六十六、翻腾术六十七、蛤蟆功六十八、弹子功六十九、千层纸功七十、追风掌七十一、锁指功七十二、软玄功

注:上例第四十一“五毒手”是由五种有毒动物及其他药物合成的功药而炼成。这五种动物是:毒蜂、蜈蚣、赖蛤蟆、壁虎、赤蛇。成就后被击中者肉烂而伤亡。

第七十二“软玄功”是最难练的,又名“定身术”“移身术”成就者可将人在四、五尺的范围内定住或移位。一般是趁人不注意、不提防的情况下才可以。历史上成就者寥寥无几,非十年以上修炼方成。(由于其他书中有介绍,本书不再一一解析,只举二例说明问题)

以上少林七十二绝技,均为外家拳内功层次绝技,是中华武功特有的,所有这些绝技全都需要“童子功”做功底,平均需要3-10年的功夫方能练成,均须传承密法,凡是未练成一功者,不管拳打的多好,多有名气,均叫“练拳不练功”,最高只能到外家拳外功层次高级阶段。目前这些绝技基本已经绝迹,只有个别的还有人练成,但就是练成者,也只能叫基本练成,而未达到古人的高度。

外家拳神功层次

神功的“神”前面讲过,它是精气神的神。是产生精气的那个能源点,那个出处。功法界的称呼术语叫“先天之精”。而上面说的内功练的精气是“后天之精”。它们的关系程序是:“先天之精”在先,而上面说的内功练的精为“后天之精”。这个“精”再变化成“气”再化成“力”。先天之精潜能特别强大的话,发挥出来的话,最终表现为超人的力量,称之为“神力”。产生“神力”的那些功,称之为“神功”。但习惯于把这二者归一统称为“神功”。

得神功者,一旦世露,一般均被千古传颂,武史垂青。外家拳神功常表现出巨大的“神力”,英勇无比,气盖三军。名冠中史的西楚霸王项羽曾力举千斤铜鼎,得八千子弟兵。战场上如虎入羊群。三国名将典韦使双战戟八十斤无以伦比,以及后被典韦发现的并与之齐名的猛虎之将许褚。

许褚狂野神勇无比,有万夫不挡之勇。三国关于许褚战马超的专章是最精彩的武战描写。马超是刘备五虎上将之一,无敌手。此战最后战平。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报道了一位河南政协委员“何广位”有“当代武松”之称。实际上他比武松厉害多了,就如许褚在世的翻版。

此人自幼食量及大,是常人的5-10倍左右,吃馍可吃“一扁担”

家里无法供养他。所以少时入江湖艺班,习武卖艺。青年后力大无比,武艺高强。后被军阀看中请去当保镖,但他为人正直,故不满军中黑暗而离去。由于饭量巨大而无人雇佣。后他入深山以打猎为生。他打猎与众不同,什么武器都不用,完全赤手空拳,而且全是活捉。无论是虎、豹、豺狼,全部只用一拳将其打昏,然后捆好装入麻袋扛回去卖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动物园的虎豹一半是他捉来的。他一生生擒虎、豹五百余只,狼等八千余只。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发生自然灾害,陕西闹狼灾,为此当地政府请他去灭灾。他只身一人进山找到狼群,不惧,奋力直捣头狼,将几只头狼打昏,余者皆散。后因功绩卓越,被选为河南政协委员。退休后,一次中外记者来专访,一外国记者观看其相貌平庸,不信其事。他当场兴起。抱起院中一数百斤重的石碾子。将其放到齐胸高的墙垛上。在场之人无不惊奇,该记者深表谦服。

看到此时,不禁使人联想到三国虎将许褚,也是在山中赤手擒虎。追的猛虎满山乱窜,后被典韦发现惊叹不已,而推荐给曹操。终为三国时期有万夫不挡之勇将,得绰号“虎痴”,后被封侯。

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许多传载的大量神功事迹,以此可以推论是属实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古人是严谨的、认真的、不会有意无故的戏说。

那么外家拳神功如何得到呢?这比内功层次难得多,它有许多天赋的成份在里面。内功层次只要得法、能吃苦就可以成功。而神功则不然,练只起一半作用,而另一半是天性。所以练外家拳得大成者很讲天份。常听武林界这样讲“这是块练武的料”就是指此类情况。

而后面要讲的内家拳神功,又是另一种情况,得法后,一半靠练、而另一半靠悟性,极高的悟性。所以二者不同。不被外家拳看好的。可能被内家拳看好,具体的我们在后面的论述中再专讲。

最后的功夫-论柔与刚

什么是内家拳的柔

内家拳的柔是指去掉僵力。僵力是指人在自然运动用力时,肌肉、骨骼处于绷紧状态。即所谓:僵直、僵硬。

柔就是要求放松、不绷紧。但要注意关键点,柔不是软。许多人包括练者与非练者,都分不太清二者区别,把软当成了柔。它与我们用语中的柔不是一回事。如果搞不清这一点,把二者混为一谈,那你一辈子也练不成。

那么柔与软二者区别是什么呢?内家拳柔的本质是,将骨关节处放松、松开,而不是肌肉的松掉。而软是肌肉的放松,但肌肉的放松并不等于是关节松开。所以即使做到了软,也并没有懂内家拳的劲,还是外家拳,是外家的软。如此,我们看内家高手行拳时,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无阴无阳,就是因为肌肉不松掉。不放松、就显有力。而关节松开了,就运转自如。又自如又有力,就是刚柔并举。人们看到的这个效果,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都不放松为僵力,只放松肌肉为无力,为假内家拳,是为软。

练者还要注意一点,关节处放松的标志,并非表示动作开的大。比如,内家拳要领讲的好:“开胯(胯松开)并不是你腿开的大叫开胯。哪怕你腿没分开,胯松了,也叫开胯了;你腿开的再大,胯没松,也不叫开胯”。

所以,内家拳就是要求内部要领要做对,而不是只是外形对,甚至对外形的要求并不严。这就是内家拳之所以叫内家拳的原因之一。

柔的作用

经上述知道了何为柔,那它有什么作用呢?其作用非常重要,是内家拳所有功夫的关键所在。关节处松开,特别是主要的关节如:胯,肩,肘等处的打开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通经络—— 中医理论都知道,关节处放松后,经络才能畅通。它是中气的运营通道。经络通,中气可畅通无阻。气贯全身,攻防均为有利。

*得听力——“听力”是内家拳的一个术语,是指接触对方的触点,象耳朵一样可以听出对方的力的变化。关节放松,内路通畅,自然信息传递无碍。如果关节处僵死,路自断,反应必迟钝。

*得化力—— 有了听力,就信息灵敏,速知对方的一举一动。可迅速作出反应。化力就是快速化解对方来力的处理能力。因信息准确处理就可节约许多能源,运转自如。如现代高科技战争,一枚精确制导的炸弹就可顶100枚普通炸弹的作用。内家术语叫“四两拨千斤”。一滚来力就没了。

*得发力—— 因内路畅通,发动攻击时,可迅速集中全部力量打击一处。这叫整体力。普通道理叫“全力以赴”。

*得意力——内家拳最讲意。四种主拳中有二种名字中就有意“形意拳”,“意拳”(大成拳)。什么是“意”?简单说,就是指挥部,作战指挥部。大家知道内家拳讲究内三合:意到、气到、力到。中心贯穿一个“快”字。那么为什么反应快,就是因为内路无阻,使内家拳的指挥部不一定设在大脑中,而是紧随战事的转移而转移。也就是说内家拳的指挥部是前线作战指挥部,哪是前线就设在哪儿。就地反应就地处理,又及时又准确。所以它才能做到这个“快”字。因为极快,所以从外看上去仿佛是自动化处理。实战中我们看到主动进击的对手,从进攻,到被化解,再到被反击出的过程,只是瞬间就完成了。旁观者,当事者均感十分“神奇”。被击出时还莫名其妙,不得其解。

还常见一些内家高手,在与人过手时,眼睛都不看对方,眯缝着眼撇向一边。大有闭目养神之态。不是他看不起对手,而是他的“眼”已不在眼上,真正的“眼”就在双方触手的地方,那是指挥中心。听,化,发等处理都从那做出。如再多用眼睛看反而分心,多余,易误事。这就是内家拳的奥秘所在。

最后,还特别要补充说明一点: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内家拳的柔不仅关节处要放松,相应部位的肌肉也要放松,即双放松。这在内家拳反拿法时应用中居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16:25:1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16: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一下,看个热闹,挺有意思的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太极八法要义/王培生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前文提到,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八法中此字主採劲。

  6.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八法中此字主挒劲。

  7.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方位隅东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八法中此字主肘劲。

  8、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断。方位隅东南,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胆经。八法中 此字主靠劲。



太极基本功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称谓为太极八法。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
八法秘诀

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 柔中寓刚强 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 逢窪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採劲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 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 千斤亦可平 若问理何在 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 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 卷浪若螺纹 落叶堕其上 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 方法有五行 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飞势用肩 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 轰然如捣碓 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无功




太极十三势养生功理
舒佑辉

  太极拳有十三总势。即八种手法,五种步法。八种手法是棚、捋、挤、按、探、挒、肘、靠。这八个字就是八卦,又叫八门,就是四正四隅。震、离、兑、坎四卦的方位是东南西北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方,叫四隅;五种步法是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称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而太极拳就是八卦五行的综合体,是循经守窍、静动相兼的意气运动。
  在《十三势歌》中,有非常重要的三句话:“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分别强调了炼气的重要性。炼气又叫行气。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中讲:“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又曰:“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十三势歌》中三次讲气,又有其不同的深刻道理。“气遍身躯不稍滞”,是指在行功的虚实变换中,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让气在身体内畅通,不能有一点微小的停滞。简言之,是讲气的循行要遍体通畅;“腹内松静气腾然”,是讲行功时气沉丹田,腹部和腰间的感觉:小腹膀胱内的气如同烧开锅一样腾然,腰间两肾也发热滚烫。“意气君来骨肉臣”,是讲意与骨肉(肢体)的主次关系,二者之间,意气占主导地位,骨肉次之。就是养气为上,养形为下。
  《十三势歌》中也两次提到“意”,意就是意识,指意念、意守、心意。道教内丹的筑基功,特别强凋意念的锻炼,讲究意守丹田,即控制意念于上中下丹田。在太极拳习练中,就是要守窍(穴位),循经行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就是意气运动,这是检验真假太极拳的试金石,是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十三势之意气运动,结合八卦五行,在行拳中是怎样来实现的呢?在传统医学中,八卦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络紧密相联,即人体各部位都有窍位(穴位)对应,每一个窍位分属于相关的脏腑和经络。行功中配合八门手法、五种步法的动作,以意引气、意守相关窍位、循经络运气,就能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掤 掤属坎卦,方位北方,属水和肾经,掤的意守的窍位是会阴。以杨式太极拳右棚式为例,左手立掌在后,掌心向前,右手横掌在前,掌心向后,手臂在身前由下向上向前圆弧形棚出;行功时,以意引气由会阴随右臂上棚时沿任脉(经气海、膻中)上行至上丹田(印堂)。此谓“抽坎补离”,“心肾相交”,水火即济。此为养生之基。
  捋捋属离卦,方位南方,属火和心经。捋时意守的窍位是上丹田(印堂)。行功时,接棚式,左旋腰裹裆翻掌、后坐,两手臂随之由上向下圆弧形回收;回收时,意守印堂,手自然捋回身前,为坐步。捋式可调和手少阴心经及所属脏腑机能。
  挤挤式属震卦,方位东方,属木和肝经,挤式意守的窍位是夹脊。行功时,右旋腰,左掌交汇于右腕部,向前向上弧形挤出;挤时,以意引气从左涌泉向上提气至背之夹脊,向对方挤出。此式可调和足厥阴肝经及所属脏腑机能。
  按按式属兑卦,方位西方,属金和肺经,按时意守的窍位是中丹田(膻中)。行功时,接挤式,先拖掌后坐,两肘落于胸胁前,然后两掌向上向前弧形按出,定式成右正弓步,意移膻中,成定式时,气沉会阴。此式以肺经之气补肾经之气。肺属金,肾属水,以金生水。
  棚捋挤按四式,在行拳中,贯穿在整套姿势动作中最为多见。行功时,除守窍会阴、印堂、膻中、夹脊外,循行路线经过人体之上中下三焦。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输布于全身,和内调外,宣上导下,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因此,练好棚捋挤按四式,无沦是对行拳走架的中正,或是养生健体,祛病延年,都至关重要。
  采采属乾卦,为西;比方,属金和大肠经,采时意守的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行功时俯掌下按,意移性宫,以意引气由性宫向肺俞吸,并直下涌泉,手亦随之而下采。可调和手阳明大肠经而补足少阴肾经,可以金生水。
  挒 挒属坤卦,为西南方,属土和脾经,挒时意守的窍位是神阙穴。阳掌斜向上为捌,行功时,以意引气,由神阙达性宫,手亦随之上挒对方之领际。“挒”可调和肺经之气,可以土生金。
  肘 肘属艮卦,为东北方向,属土和足阳明胃经,意守的窍位是肩井。行功时,先蓄劲,气沉丹田,继而以意引气至上丹田,再以意引气由肩井向涌泉沉气;以意引气由涌泉上升经尾伺分由两肋上引经肩井,耳后高骨到泥丸宫为止,遂予外射。“肘”可调和足阳明胃经及所属脏腑机能,并可以降心经之火。
  靠 靠属巽卦,为东南方向,属木和肝经,意守窍位是玉枕穴。行功时,以自己的有关部位(肩、肘、背、胯、膝等)贴靠对方之身,使之不能得力。靠时,以意引气,由涌泉上至尾闾经玉枕等穴,循行于小周天路线,其劲即向对方靠之部位发出。靠式可调和足厥阴肝经和相关脏腑机能。
  以上八门手法,除意守相关窍位外,在行功时,须用腰腿劲再加以意气,这是行功的关键和动力。
  五行步法就是进、退、顾、盼、定。
  进步进步是指引气催身向前迈步,意守的窍位是会阴,属肾水。向前迈步(如循行)时,由涌泉将气提至会阴,提肛,收尾闾,以气催身迈步向前,前足踏实成定式时,意移前足涌泉,随之重心前移。如杨式太极拳之搂膝拗步,进步时脚跟先触地。
  退步退步就是前脚向后退步,意守窍位是印堂,属火和手少阴心经。行功时,由涌泉提气直达印堂,引气催身向后退步,退步时脚尖先触地。如杨式太极拳之倒卷肱。
  左顾右盼左顾右盼是以意引气分别着力于膻中、夹脊。行功时,假设有人从右边扑来,身即向左转,身向左转时,以意引气着力于膻中,催身而向左转动,如左云手;假设有人从左方向我扑来,即向右转身,转身时,以意引气着力于夹脊催身而向右转动,如杨式太极拳之右云手。
  中定中定就是站于一地而暂时不动,意守的窍位是神阙,属脾土。行功时,重点着意于神阙,并配合手臂旋腰动作运气。中定步为变化之枢机,在十三势中非常重要。中定又叫“归土”。因土行居中,是水火木金划界的标准,水火木金的变化也是在土地上发生的,故曰“土布四围”,“土居中央而灌四旁”。传统医学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定步可调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及相关脏腑机能。
  五行步法中,就是两对相反相成的阴阳。水火两行,进步为水,退步为火,是讲阴阳相对,有进有退、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代表冬夏。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木金两行,左顾为金,右盼为木,是讲阴阳相成,木代表春天,金代表秋天,春播秋收,有始有终。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讲:“木金者,生成之始终也。”在水火、木金两对阴阳中,一寒一热,一始一终,都是在土地上发出的,两对阴阳四行与土行合起来就叫五行。故五行是阴阳的推衍,是太极“含三合一”的具体体现。五行和八卦合起来,就是十三总势,即谓太极之真谛。太极拳就是八卦五行的综合体,行拳走架只有附介八卦五行,人体气血运行才最佳。气血通畅,经络调和,阴阳和谐,自病不生,乃可延年益人
  太极十三势还有它独特的功法,即“抽坎补离”法,亦即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地球上有水,万物才能生长。人先有肾水(肾精),形体方生。故丹道功把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作为炼丹的基本功法。丹道行功,也即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取它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点化离中之阴经,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之修炼造化毕。也就是传统医学所讲的“心肾相交”,坎卦水运,在地为水,在脏为肾。离卦火运,在地为火,在脏为心。若火上炎而水下流,则谓心肾不交,坎离未济之象,人就会生病;坎中之阳和离中之阴相合,就是心肾相交,坎离既济之象,人就无病。
  “抽坎补离”法可站桩(采气)单练,也可以在行功中同练。修炼时,先以意引气人气海,再以意引气提至上丹田,复还下经膻中再人气海,气直通命门再奔气海后下达会阴,静守会阴片刻,待阳气发动(发热、发胀),即提肛收尾闾,气直达泥丸,落于上丹田。如法反复进行三次,意气仍返回气海。“抽坎补离”法贯穿于整套太极拳之始终;在无极式(预备式)时,先清心静气,气沉丹田,全身放松,即可按上法习练,待自发运动,就开始行拳走架……收式时,以意引气,从两足涌泉将气上提,经尾闾、夹脊、玉枕人泥丸,落于上丹田,再下沉直达会阴,复归气海,手脚相随,并步站立,而合太极。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在习练中,必须符合“八卦五行”、“阴阳学说”、“太极图说”和经络脏腑学说,还必须符合道教养生术之行气、导引、存思、内丹等,方谓真正的太极拳。这是千百年来丹道家摸索总结出来的精华,是太极先哲的智慧结晶,是国之瑰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0 9:07:4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4: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内外三合:(先放这,回头参考)

如何理解陈式太极拳的外三合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所谓负阴抱阳主要说的是“合”字。
陈式太极拳要求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开而注其合,“合”指的是太极拳的每一动作必须在合(阴)中寓开、开(阳)中寓合中运行。其气势开者其大无外,合者其小无内。拳势中只有合得住,才能蓄得足、开得开。陈式太极拳的外三合尤能体现此意。
要知“三合”,须明“三节’。陈式太极拳将人体按其特点分为三节。整体分之,头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局部分之,肩胯为根节,肘膝为中节;手足为梢节。根节的主要作用在于催,中节的作用主要在于随,梢节的主要作用在于领。
陈式太极拳的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一、肩与胯合

肩与胯合是太极拳术中根节与根节相合相系的一种代表,它讲究肩与胯合于一条直线上,并有正斜之分,正线是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合时形成一条正直线,太极拳称它为“四正劲”;斜线是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合时构成一条斜线,太极拳称之为“四斜劲”,(又名“四隅劲”)。

陈式太极拳动作以弧形和曲线做画圆圈为表现基础,体内劲路以《河图》《洛书》中的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数,按八卦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方位的爻位变化为依据,纵、横、斜、正互相综(卦)、错(卦)交织着,以中央五数为中心构成九畴,内含勾三、股四、弦五运动方式借于人体,劲路按照依次连三方(图1)和隔次连三方(图2)及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运动方式,促使内劲在体内串宫换位,形成了肩与胯合的表现。

综卦为圆,错卦为方,肩与胯合中的双肩、双胯相吸相系与相互传递的方式符合太极易理中巽兑相综、震艮相综之爻卦变化,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符合震兑相错之爻卦变化;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符合巽震相错之爻卦变化(图3)。

按《易经》中的术数变化角度来看,由于双肩(二、四)或两胯(六、八,见图3)的相系相连及相照相合,双肩与双胯之正中间形成一条横向穿叉往复运动的传递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勾三”借助于人身;在左(右)肩与左(右)胯相合时,肩井穴和气冲穴之间合出一条竖直不偏的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股四”借助于人身;再有左(右)肩与右(左)胯相合时,由上到下,由左(右)到右(左)食出一条斜线的劲路,构成《易经}术数中的“弦五”借助于人身。由此不难看出,(易经》术数中所讲究的是综卦为四,错卦为方,肩胯相系结合的旋转,则是综、错之卦借于人身的体现,形成了陈式太极拳运动中术数变化和画弧走圆的基本概念,也是太极拳中方圆相生的规律所在(图4)。


二、肘与膝合

外三合中的肘与膝合,是太极拳中中节与中节相合的一种代表。在太极拳运动中,以腰为主宰,要求肘关节与膝关节不但上下呼应,还要求肘与膝相合相照、相随相连,以利于周身的环抱和协调。太极拳讲究一动周身无有不动,因此,在旋转过程中,肘与膝的旋转必须一致。一致的表现在于肘部曲池穴和膝部内虎眼的气机打旋同步进行,这是中节与中节相合的关键所在,学练者不可不知。

三、手与脚合

陈式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注重劲由内换、劲力协调连贯。节节蛹动,传递贯串,以腰为主要动力,形成根节催(肩胯)、梢节领(手足)、中节随(肘膝)的运动法则,引导内劲出入有序,连绵不断。
详而推之,陈式太极拳运动的出劲要领是: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领劲。这就是陈式太极拳梢节领劲的原理。所谓领劲,指的是劲领起即可。犹如骑自行车和两轮摩托车的手把那样,双手在放松协调状态下把握方向,就是动力(催劲)自后向前,待动力催到前方(梢节)时,自然会出现一种领劲,使其劲随着意念设定的方向而运行。领劲须自然,不可刻意追求,否则,劲领得太过则会导致关节和肌肉紧张发硬,容易产生横气、关节转动不灵活、气血不能顺达,影响了节节贯串的质量。如果劲领得不及,则会导致动作松懈无力,把握不准方向,毫无生机可言,起不到领劲的效果。总之手足领劲力度要适中,方向才能准确无误,达到劲贯梢节的要求。
外三合中的手与足合,是陈式太极拳运动中梢节相合的一种代表,尤其定势时更要求如此。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以腰劲的旋转为公转,促使手足在协调的前提下做自转动作,其中手与脚不但旋转一致,而且要求在自转中有相照相合、相吸相系、相随相连、合拍与扭摽等动作。
手与足相照,是指手足方向、角度一致并上下相照;手足相合,是指手足运动是在相照的前提下有相合之意;手足相连相随,是指手足运动在相合的前提下旋转一致;手足合拍,是指手脚合击的动作(如拳势中的“擦脚”“翻身二起”“旋风脚”等);手足扭搡是指拳势中手脚左右分离时,合劲依然不丢,形成蓄劲状态,即内劲欲合先开的动作(如拳势中的“双摆莲”“十字摆莲”“当头炮”等)。
综上所论,陈式太极拳所讲究的外三合是练习周身的整体合劲,也是锻炼周身相随的途径。为此,在太极拳的旋转运动中不仅仅要体现外三合,而且,还要注意双肩相合、双胯相合、双肘相合、双膝相合、双手相合、双足相合等。—合,周身上下左右前后无处不合。只有合住劲才可能互相传递、相吸相系,才能放得开。由此可见,太极拳术中的“合”是绝对的合,“开”则是相对的开。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开而注其合的原理,也是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的运动规律所在。

摘自:《中华武术》2005年01期作者:张冀鹏

太极拳的“内三合、外三合”


在拳论中﹐此“六合”,皆有详尽的记述,大概练拳者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知,惜与拳架并不相吻合。盖相合的拳架﹐在一动时即可看出﹐因架是受气而成﹐不是架去领气而出。凡是六合的拳架﹐在未动之先﹐即已六神合一以阳注阴。(六神—灵台﹑心窍﹑阴窍﹑玄关﹑肾窍﹑仙骨。)而使阴抱阳﹐成构精之象而潜之。动而变阴而化阳。在盘架时此种合劲完全注于窍内﹐(窍走神经交叉处。)并非从口头上知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就算对拳完全清楚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多数习拳者本身﹐对「心﹑意﹑气﹑力。」完全模糊不清﹐认识并不太正确﹐那么练起拳来﹐完全是两回事。
就以全身放松而盘架之例看,根本与「六合」是相反的东西。其次还有盘架时,先将前腿迈出,再转身出手,此种练法是否与拳论中所说:「手足齐到才为真。」的这句话是相反的东西﹐种种之例证。可说不胜枚举。故我武术渐渐沦为不能实用的地步,反而不如跆拳﹑空手道之类的东西为实用﹐尤以太极拳更为甚之。主要原因﹐就是拳势完全脱离了「六合」的要求﹐而走入了松﹑空之境﹐就是在推手时,也是采用闯入的推法,步入弓尖,力出于肩膀上,而不是劲发于肩窝内。两胯不合﹐腰劲与阴蹺﹑胎元分散﹐故发劲一出即完﹑即断﹐不能成为整劲﹐也不能构成圆劲﹐与所谓绵绵不断之论﹐更相违背。所以一发即散﹐散即为断﹐一断即与太极相违﹐手足因与步法的角度不相互配合﹐肘与膝﹑肩与胯﹐亦因步子迈的大﹐而使劲气上下分散﹐总之外三合相违﹐内三合根本谈不上合﹐此为习拳者应该静心思考﹐不要为成见所累﹐不要为自己的优越感所累。去发掘科学的真理﹐及弘扬我固有的文化哲理﹐融化成一种完整的思想﹐加强信仰﹐以增浩然之劲气﹐不悉大家的看法是否亦复如此?
太极拳为内功拳﹐内功拳最重要者不在于架势﹐而是以精神合一贯注于内窍之中﹐而与架势配合而练。开始时定要知悉人身的结构﹐及内窍外穴的关系﹐甚至天地生化的哲理。关于这一方面的论述﹐不是三言两语即能解释与论述清楚的。而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此统一合成的六神元真注于窍内﹐及如何与拳架相配而练。经云:「天地之中﹐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中乎。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然在拳术里亦谓「中定」﹐然此「中」﹐并非指的心脏﹐而是指的脊骨中的玄化规而言。此规有三:一在项骨内﹐一在腰椎内﹐一在仙骨与尾闾间﹐分为上﹑中﹑下各有所伺。
在初练拳者﹐最好先以由下面之玄化规练起﹐因此规与胎元(下丹田)﹐及阴蹺皆有直接关系﹐将六神合一的元真注于此窍﹐再以胎元之气温而养之﹐配合拳架而练﹐功夫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然现在习拳者﹐多不知之。虽拳经略有所述﹐却引不起学者的注意﹐殊为可惜。在拳书内此项论述甚简﹐只曰:「内胯里收﹐如抽丝然。」只此寥寥几字而已﹐并未详细解释﹐其实这两句话虽短﹐可是它具有所有武术之秘。凡习内功者﹐开始绝对离不开它﹐盖此功是凝聚下盘元真之中窍穴﹐它可将所结之元真传导于两膝两足﹐并可借下盘之沉劲﹐传导于两肩两臂以及两手。可是这种以元真之气习拳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步法的配合﹐如果不用三元步法﹐而只相信前弓箭步﹐是难以练成内功。
因为前弓箭步正是练此功的克星﹐它很容易使仙骨与真气穴松开﹐而不能凝聚。所以此处在习拳时﹐要始终结聚着﹐步法要借腰劲的旋扭而上﹐劲气绵绵不断的练下去。拳书上的绵绵不断﹐皆指招式上的连续而言﹐并非指玄化规与真气穴的劲气而言。其实招式可断﹐此处劲气不能断﹐所谓断而不断﹐正是拳术变化的最深奥处。此种功夫习练如有六个月﹐六合之劲可以扎基。何谓六合劲﹐简而言之﹐即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搜。在这些劲势中﹐全与三元步有关﹐如果此种步法走对﹐而成习惯自然﹐所谓之内三合外三合的劲气才能集中于窍内。劲发为整﹐为圆﹐此整劲﹐圆劲即是太极拳内所谓之浑元气﹐及太极拳功开始的练法﹐松﹑空﹑散﹐是练此功之大忌。希同门细审之﹐练时应仔细的去分析﹑体认﹐当可感受出不同的微妙。


 

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是神意气的协调配合,是产生内在中和之气的基础。

力代表一般的力,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气为无形之能量,它包括生物磁、生物电、生物光、生物力、生物波、生物离子流、信息等。

气分内气和外气,内气禀赋于父母的先天元气(真气)和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外气是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气。其中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和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气皆属于后天之气。
气又分营气和为卫气。营在内,五脏六腑之气循环互补养育全身。卫在外,流动于肌肤出腠理,护身之外围。
气与力合产生内力,即劲。劲是一种极活的东西,它既没有一定的一定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刚柔,但它又刚又柔,又松又紧,又快又慢,又不即又不离。
太极拳之内劲是以神意引导,收敛入骨,气随意运,毫无阻滞,行功时,“意到、气到、劲到”,此劲如百炼成钢,无坚不摧。
心即本心,使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
意即念头、意识、意念。
意是心神发出的指令,是大脑产生的本能,意可以调动周身的运动。有心神指令,才有意动。心有所思,意则有所念。

心动而驱使意动,意随心动而为顺心也。在心神的统领下,具体行动中,太极拳要处处意念在先,每一动作都要有意念来支配。太极拳从“用意”开始到“无意”结束,这是恢复先天的本能。无意识只是没有意识的情感性选择,把情感扩散到整个空间,把意识开放到无微不至,无广不容的程度,无局限性,因而是一种最为透明的意识。心动而驱使意动,意顺迫使气顺,但气顺是在形顺的基础上很容易达到。心为令,气为旗i,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心无心,意无意,心意皆空,空空如也,乃合道为一也。

意顺是气顺的前提,而形顺是气顺之基础。一举动,意自心出,拳随意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以腰脊率领,以意贯指,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用意不用力,用力也是自然之力,是一种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气与力的合力,也是一种于柔比刚,积于弱必强的力。
太极拳既要重意,又重形,要求神形兼备。意动神随,精神领先,打拳注意眼神所向、注意意念力的培养,两目炯炯有神,否则神情表达不出来,神情是内在的。

太极神拳,即在练时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练功时,要以身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和一。

故修炼越高深,心意愈相合,心意相顺,合德而近道。心顺乃修炼功夫之无上心法,修道之妙之法门。只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才能体验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亦即所谓“得道”。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外三合的修炼,而达到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的太极拳四步功夫,使人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






心意六合拳中外三合的不传之秘

这是张源侠发到我的信箱中的,现和大家共享
中国拳法没有哪一派不讲合的。从少林到内家三拳, 大家都强调合的重要性。而所谓的外三合都一样, 那就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核心内容就是全身合力。
这个外三合理论在中国所有的拳法中表现出如此一致性,真可谓金科玉律,而这外三合理论在拳法训练中表现出来的要求就是强调动作的工整性,目前的武术套路比赛可以说就是对这传统外三合理论的规范化比赛。而杨式太极拳门内常争论拳架的正统性,其实讲的也就是外三合的规范化问题。
王芗斋先生说: “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其实就是在挑战传统的外三合理论了。王芗斋先生又说,他看过数千拳师的诸多拳架,没有一式是均衡的,其中当然包括被他大大贬低的太极拳。
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也都强调外三合理论,而讲的外三合也还是那个经典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相比之下,从形意拳的五行拳来看,对外三合的要求更似上紧的螺丝, 一点松懈都不容许的。但用王芗斋先生 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理论来对比形意五行拳对外三合的要求,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理论冲突。
但学武者如果迷信王芗斋先生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理论,往往会在拳法上表现出松散的毛病。对于外三合的问题我有个比方,练拳好比练书法,练楷书的目标就是要将字写得尽量工整。问题是当一个人将楷书写到如印刷品那样工整时,他是否就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了呢?事实上当一个人达到这个程度时,他下一步要追求却是将字写出不太工整,但看起来却更有气势和活性的样子来。行书就是比楷书更有活性的书法,而草书则是书法活性的极致。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出来的每个 “之”都不一样,而张芝的狂草看起来不合楷书工整的规矩,而字字鲜活,力贯千钧。
将书法的道理搬到拳法中来,外形上的外三合就好比将楷书练到如印刷品那样工整,那只是拳法的初级阶段。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拳架打得很漂亮的学武者没法将拳架用在现实格斗中。王芗斋先生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理论好比书法中的行草。一笔一划的楷书好写,但如何将楷书的笔力延伸到行草中去, 却是一个心法的问题。王芗斋先生挑战了传统外三合理论,却没有很好地解释从外三合到神意足的转接过程。练意拳好比一个初学者一开始就学草书,而传统拳法则对初学者过于强调楷书般的外三合原则。这很明显是两个极端。
心意六合拳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外三合原则和神意足原则的转接问题。陈守孚老师在传授杨殿卿一派心意六合拳时,明明白白指出外三合原则只是拳法的入门水平,而从呆板的外三合向内在的神意足转化过程中,其真正的不传之秘就是训练在任何身体姿势下的整体应急性反应。在传统拳法中的大弓步和大仆步因为在实战中不容易调动整体应急性反应而被放弃。实战训练中的步伐主要是“不弓不马踩鸡步”,这是一种既非弓步也非马步的混合型步伐,而这种步伐的动力却又是由心意六合拳特有的鸡步提膝来提供的,鸡步提膝也不是纯粹的鸡步,而是和猴缩蹲的身法相连的。这种步伐很明显要比形意拳的后坐步灵活。
这种非弓非马踩鸡步在形式上似乎破坏了古板的外三合原则,实际上却是在更自由的层面上实现了外三合原则。如果用这种非弓非马踩鸡步参加武术套路比赛,很自然要被扣分。但在实战上,这种步伐却比纯粹的马步和弓步更符合外三合的原则。 
        整体应急性反应在形式上未必符合外三合原则,但却是在那个应急瞬间人体作出的最强有力的反应,那动作可能不优美,但却绝对实用。在杨殿卿---- 铁官成---- 陈守孚这一脉的单线传承中,对整体应急性反应有极度的强调。陈守孚老师教导要在任何时间都能在心意一动的瞬间做出内劲爆炸式的反应。尤其是当身体处在某种易被攻击的姿势,比如说在弯腰系鞋带时突然遭受攻击,身体如何在瞬间回应;在如酒醉般摇摇晃晃的行走中如何突然发出内劲爆炸式的攻击。
陈守孚老师传授道,外三合是入门的基本标准,但绝不是高级状态。当意与身合一时,身体的任何古怪的姿势都可以说是符合外三合原则的。当意和身脱节,身体任何看起来符合外三合原则的标准动作其实都不能算合。所以,外三合不是简单的工整姿势,在心意六合拳中,外三合是不能单独成立的,他必然是和心意的内三合连在一起的。王芗斋先生讲神意足,却忽视了神意足之前必需达到的外三合基础。陈守孚老师传授杨殿卿一派的不传之秘,讲的就是如何在练到滚瓜烂熟的心意六合拳的十大形把位上进行瞬时整体应急性反应训练。
陈守孚老师道:“用形打人不稀奇,用意打人才为真。” 目前练心意六合拳的人很多, 但大多数还在用形打人的水平上。陈守孚老师认为用形打人就把拳打死了。比如你在练刃劲的时候总想着撩阴,练单把的时候总想着如何一掌将对手击垮,这样的拳法是死拳法。有些人练心意拳,在熟练单招的基础上,钻研数招连发。这当然比单招攻击要好,但本质上还是用招打人。因为是用招打人,自然要讲究每一招的工整性,如此一来,平时训练好好的连招攻击在实战中往往反而成为累赘。
陈守孚老师道:“练单招不能追求这单招的用法,心意六合拳的单招训练实实在在是在练身法、劲法、和内功。当单招练熟以后,就要转入用意的整体应急性反应训练,而连招攻击是在心意一动之下身体自然发出的连续反应,决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连招套路。这种在心意一动之下身体自然发出的连续反应,看起来可能不很符合工整的外三合原则,但却是最自然的整体合动。”
我听了陈守孚老师的秘传,再回过头来练心意六合拳,豁然领悟到身体的外三合是完全可以由心意来支配的。心意忽起一念 “卖一个破绽”,身体随之表现出一个踉跄,但在这个假装的踉跄中,身体的外三合其实一点都没有破散。这种用意统领的身体外三合可以使身体表现出神鬼莫测的灵活性。陈守孚老师在与人较技时的身法和出手忽而狰狞冷血,忽而醉意朦胧,真可谓变化莫测,犹如龙蛇百折千绕,和书法狂草的意境非常相似。
简言之,讲究招法工整的外三合原则只是武学的入门,唯有用心意统领的身形整体合动才是外三合的微妙奥义。用这个原则来衡量那些传说中的大师,练太极将身体练到象铁板一样工整的大师,和那些只会站在那里发人的大师,看起来都达到了外三合的极致,但实际上那种外三合很可能只是一种唬人的伪功夫。



 

“内舒适”——试说太极拳的一种境界(林永江)

   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

   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内三合,首先是心与意合。“心”是什么?一般是指心脏、心思、心意等,“意”是什么?意是指意思、意向等。在“心与意合”这个短语中,应该是分别指“心思”与“意向”。但心思、意向这两个词的含义有点近似,需要加以适当的区分,界定各自的含义才行。只有把两者区分清楚了,然后有区分才能谈得上相合。先说 “意”,拳论说“用意不用力”,是说拳势的运动不是用力进行的,而按照拳意的指向,即“拳势本身的意向”而运动的,这个“意向”是“拳势”本体所具有的主宰和动力,所以这个“意”是“拳意”,区别于“心意”。再说“心”,心是心思、心意,它是大脑的思维功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经过这样的区分,可知心与意合就是指行拳时大脑的思维活动要与上述的“拳意”相合。例如拳势是向前打拳,大脑的思维也要一起向前,不能走神“开小差”。

   其次是.“意与气合”,由于先有“心与意合”,那末“意与气合”实际是“心与意与气合”。要说明的是这“气”是“内气”,是生命之气。

    内气的运用虽与呼吸之气的鼓荡推动密切相关,但内气不是呼吸的空气。内气是要通过练习才能“得气”的,拳论“以心行气”是对得气后的描述。至于在“得气” 之前的练习,是通过思维和拳势的双重导引(意与气合),配合口鼻呼吸,经过长期揣摩才能随心所欲地达到拳论所说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和“以气运身”。所以这个“气”的把握,是“内三合”的核心。“意与气合”把握好了,最后“气与力合”就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使内气直接参与拳势的打击目标,能显示出太极拳的超常劲力。

    可见“内三合”实际正是一个练习拳的步骤、层次和过程,岂可等闲视之。


     ㈡内舒适

   我自幼体弱多病,渴望武术能够健身。当初,一位初中同学,我至今还熟记他的名字,他送我一本陈微明著的《太极拳术》(1925年出版),我如获至宝,从此与太极拳结缘,不觉相伴已逾60余年,如今我已是一个80岁的健康老人了。在漫长的60年中,一直以书为师友,无师自通,从“装模作样”“照猫画虎”,到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天天有进步,年年老样子。然而矛盾的发展,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某日,忽发奇想——太极拳就是练 “内舒适”。

    “内舒适”是什么?就是在行拳走架中,由于内气的升降鼓荡,使“气遍身躯不少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势势沉稳轻灵,浑身松爽舒畅,如烟云舒卷,碧波荡漾。古人云:“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莫非就是这种境界!天以名之,凭直觉名之日“内舒适”。

    “内舒适”的直觉究竟如何呢?比方说,说得具体一点,一是好比“打哈欠”,二是好比“伸懒腰”,这二者似乎都能享受到这份舒适。打哈欠与伸悌腰,虽然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却是诟节机体功能的有效手段,其中存在着内气的运动,打哈欠能使气血流动,很快增加对大脑的供氧,神志为之一
清。不过这种“本能”与我说的“内舒适”只是相似,即都存在一定的内气运动,并不能画等号,否则又何必纺拳呢!太极拳的内舒适,是“心意气力”联动的结果,是“内三合”的精华。

    为什么要提出“内舒适”作为太极拳的一种境界?

    第一,“内舒适”是一种不招自来的感受,并不是刻意追求,别出心裁,哗众取宠,搞新花招。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在长期的实践中,时刻牢记不忘“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舒适”从局部到全面,由细微到显著。例如白鹤亮翅、单鞭等容易感觉到内舒适,蹬脚、分脚、金鸡独立等不易放松不容易体验到内舒适,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二,“内舒适”的省悟,使练拳变得非常美妙,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美妙的闪光,肯定它,锁定它,使武术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从“攻防为主”,返璞归真,回归到太极拳初创的宗旨“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上来,扬善避凶。故直名为“内舒适”,使名实相符,表里一致。

    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解释拳论“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时,他说:“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想得言不出着一种的兴趣来(原文如此),必使流动物满身能跑,意左即左,意右即右,就是太极有虚有实的一种变化。意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是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若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能也,因知身体受无限之幸福矣。”读罢这段话,真如“感同身受”,不胜欣喜。是不是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竞与古人不期而遇了!

    第三,“内舒适”是在全身心松静的前提下,通过拳势导引,意念导引以及逆腹式呼吸的鼓荡,三者结合使内气“满身能跑”,从而起到“内按摩”的作用。最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国外有用6条大蛇在赤裸美女身上缠绕游动进行按摩,据说健身效果很好,与上述“内按摩”有相似之处。然而“内按摩”更胜一筹者,一是主动性在我,二是在于深入体内无所不到,无微不至,因而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增进、康复体内脏器各系统功能,都有更大的好处。持别是“内舒适”成为我们主观上可以感知、控制的一个保健标志,将使我们永操健康胜券。以“内舒适”命名,是希望太极拳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5:02:2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4: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摘了,这些贴就够学一阵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6 15:11:5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5: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动而驱使意动,意随心动而为顺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9: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还得贴

从“左肝右肺”看中医文化


从“左肝右肺”看中医文化
作者: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 研究员)

中医学,古代称之为医道,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个“道”字,这个“道”,不仅仅是理性、规律或原则,它更关系到一种体验——一种切身的感受,一种信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得到这个“道”,更密切地,它关系到我们对自身生命的感悟与认识。正因为如此,古代圣贤强调“以医入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认识来源。这才是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总之,道以医显,即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对习医者而言,从医入道又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中医之道呢?就让我们从中医区别于西医最明显的一种说法--“左肝右肺”说起吧。中医有一个说法始终让西医无法认同,西医讲解剖,明明肝在右,肺在上,凭什么你说“左肝右肺”?而中国人恰恰认为这是中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所强调的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所以多用类比概念,描述的是事物本质“象”什么;“器”为盛受之物,强调的是物质的结构性用与功能,所以多用具体概念,指出事物本质“是”什么。因此,理解中医也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差别。形而下有如“肺在上,肝在右”,形而上有如“左肝右肺”,肝在右而其气在左,主“升”;肺在上而其气在向下,主“降”,一个看现象,一个看本质。
要想说明“左肝右肺”,就得先说清楚“东西南北”,比如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称事物为“东西”,为什么买东西不叫做买南北?原来,中国人以“取象比类”的原则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木金为可盛之物,故可买卖输转,水火则难以盛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中国人骂人说“不是个东西”无非是说此人如水火般无情无义。对“东西南北”的另一个比方就是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青色为春天之象,龙虽是假想出来的事物,但有角有须,威力无边,代表生发之象;白虎吞噬万物,故代表肃杀、收敛之象;南方朱雀绚丽光明,为输布之象;北方玄武为蛇缠龟象,代表收藏。对应到人体上就是--左为肝,为东,为阳,主生发,生发什么呢?生发北方肾所藏的精;右为肺,为西,为阴,主肃降、收敛,收敛什么呢?收敛由春天生发、长夏(脾胃运化)生长的精华。
因此,古人并非不知“肺为华盖”,肝在右的解剖位置,而其“左肝右肺”之说是坚持其功能性配属,重点强调五脏之气的运动属性,而非实体脏器。即肝虽在右,但主血为阴,其气向左(阴气左行,当升);肺虽在上,但主气为阳,其气向右(阳气右行,当降)。又,左肝属东方,为震卦象,阴中有真阳,故肝木主动,主生发;右肺属西方,为兑卦象,阳中有真阴,故肺金主静(古代战场鸣金则止,也是取其静意),主收敛。又,左青龙,右白虎,故中国古代文官尚左,武官尚右;北京城也是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对医家而言,青龙、白虎喻肝肺二经得病,不易调伏。对养生家而言,肝木之气如龙,易变动飞扬;肺金之气如虎,不易均衡节制。故降龙伏虎,入静最难。
综上所述,懂得了中国文化就可以懂得中医,懂得了古代帝王为什么封禅东岳泰山,就懂得了肝于人体之意义;就懂得了春夏秋冬养生之意义;就懂得了一天之计在于晨的道理。不仅中国古代医学的“藏器”说就远比西方的“器官”说更符合造化的意志和人性,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的犀利也更为圆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281

帖子

736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001.gif
20060430143952da73d.jpg
2003101818043392.jpg
2003101818139417.jpg
20070808222031560.jpg
liver01.gif
t615-1.gif
xin_400604211626937123198.jpg
xinsrc_30208032414330932882146.jpg
xinsrc_39208032414585152189379.jpg
xinsrc_39208032414588432104180.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7 19:31:4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