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
这回说说脂肪。现代的中医学对此视而不见,几乎不谈了,古人对此则有精确、细致的论述。
脂,和油、膏、肓含义一样,只不过长在飞禽的身上的,或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上的古人称作脂;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的叫做膏。《说文》:“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易·本命》:“有羽者脂。”。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周礼·考工记·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羊,膏者代指猪。比如《黄帝内经》:“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黄,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
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做膏或者肓,固体坚硬的的被称作脂肪。“脂膏以膏之。”——《礼记·内则》。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我们常说的搜刮民脂民膏,说的也就是油水。
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脂在腰曰肪。”——《文选》李善注引《通俗文》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曹丕《与钟大理书》。其实肪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板油,成块的硬脂。
《素问 异法 方宜论》:“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认西方来。”
《素问·逆调论》:“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这里的肾脂,就是能够滋养生成骨髓是的膏肓。
关于人的体形,《灵枢 卫气失常》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陷的,长着啤酒肚,脸蛋儿嘟噜下垂胖子。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松弛,也就是皮肉不分离。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易生热,耐寒不耐热。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眠。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出现髭须稀疏。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多这样的人。这种人来寻求减肥,其实是在减重,减肉。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邓小平似的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国内外现在视油脂如恶魔,各种食品都标识自己不含脂肪。人体又不是试管,你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你不喂脂肪,他一样会合成脂肪。与摄入相比,提高人体脏腑的功能才是主要的。
肌肉
肌和肉虽然是同义词,但是还是有区别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着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那么肌肉的区别在哪儿呢?首先“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同时也泛指蔬菜、水果果实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种竹》:“取笋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象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同心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 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 《漢書˙卷七十四˙丙吉傳》:“介之推割肌以存君。” 后世肌肉混用,都用来形容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做为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比如“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 “做事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是刚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的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本质相同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同样是H2O,遇寒成冰,遇热成水,过热成汽。同样是水,有一潭死水,有经过反复搅舀而成的滴水成珠的甘澜水。虽然同饮一江水,但是水在三峡不同的阶段,流速缓急不同,因此“气”也不同,用来沏出的茶也不同。盛开的鲜花,古人称为华。古人重视气,也就是注重物质的运动状态,所以就用不同的字词来形容。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肌肉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长期、过度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而僵硬,进而出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会压迫神经、牵引关节。这些人即便是在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崩的,难以放松,影响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萎缩,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息肉、粘膜萎缩。在球场上奔跑过度的人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春药壮阳,导致阴茎长久充血,阳强不倒,也属于这一范畴。简单地说病因就是有肌无肉,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肌。
寒性凝滞,受寒以后的肌肉,会出现紧张、僵硬疼痛,《伤寒论》专设了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来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久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蛇等等;针刺、艾灸、按摩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效果更快一些,静坐站桩也是辅助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相反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运动的人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古人称之为肉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阴茎不能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被称为阳痿。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引应该是首要选择,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形意拳等等。
肌肉在松弛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能化解外力,能持久出内力,缠绵旋转。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郁闭,容易激发暴力,有利于攻击。返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肌肉若一,其实就是肌肉张驰有度,刚柔相济。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引用在此,全当肌肉的一个注脚。
腠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的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意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和等等。腠用肉代替水做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从宏观上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的词汇。
理的本意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做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毛汗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毛汗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毛汗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
腠理做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地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之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灵枢 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地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经?天年》谓:“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灵枢 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作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於夭折。”
做为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做为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做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膏肓
上回说《疾病》的时候,我们谈到扁鹊形容人不可救药时说:“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后来人们也用病入膏肓表达同样的意思,殊不知,膏肓和骨髓就是一回事。 《内经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 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入骨髓,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膏肓在这里特指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43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和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紧邻。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 膏的原穴是鸠尾,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的在胸骨下1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肓的原穴是气海,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畜积能量,能保温、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半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消烁的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 具体分析,肓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内经 腹中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 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令人作呕的吸脂手术,看见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不禁想 到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一下古人的膏肓理论,从三焦、心包、元气入手,那么对于治疗现代的肥胖病、抑郁症、厌食症、丰胸隆乳等等是大有俾益的。
膏粱
膏粱是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例如《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粱锦绣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 膏粱、锦绣形容吃喝穿戴奢侈华贵。
具体来讲,膏是指油脂、肥肉。粱指的精米,精面,也就是精加工的细粮。细粮品种本身的的粗纤维含量低,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经过精加工以后,脱去了皮壳,磨细过筛,进一步去粗取精,剩下的就更加甘甜、粘性、不会粗砾难以下咽。口感、色泽都好。五谷脱下的皮壳叫做糠,在大多数穷苦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的年代,膏粱也就成了富裕的象征。孔子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食不厌精,说的就是孔夫子爱吃精米精面,所以有人就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挤兑他没见过粗糙的没脱壳剥皮的粮食。小时候我在我母亲的故乡山西阳高县下深井公社上深井大队生活过,那是70年代初期,村里一般的人家吃的就是红色高粱米面做的糕,穷苦人家就是糠菜半年粮了。人们喝的小米粥也是掺着糠同时煮着山药蛋。富裕的人家吃的是用带壳黄米磨面蒸的糕,当地人叫黍黍糕。吃菜几乎见不到荤腥,更谈不上吃肉,能用几滴胡麻油吃个拌豆腐那就是高级享受了。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吃上一顿纯粹用黄米磨的的糕。成语一枕梦黄粱,说的就是这种精制的黄米面糕。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过年才能吃上的饭现在天天可以吃了,这还不算,黄糕再包上馅,用油炸了吃油糕,再摆上七大盘八大碗鸡鸭鱼肉,同时为了刺激人们食欲味觉,不断大量的使用辛香、麻辣、鲜咸的调料,比如味精、辣椒,花椒甚至大烟壳,达到了膏肓厚味的水平。水煮鱼、香辣蟹、麻辣小龙虾算是集大成的几道菜。现代人吃的面包唯恐不白不筋道,闹得商贩们除了给粮食一层层剥皮以外,还添加漂白增白剂,蒸出的馒头还要用硫磺熏白。真是食不厌精到了极至。
正所谓“物极必反、泰极否来。” 结果呢?富贵病来了。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膏粱厚味吃多了,脸上长痘痘,口舌生溃疡,身上张疔疮,咽喉动辄脓肿,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淋漓涩痛,包括糖尿病的并发症多发的痈疽,其实都是精美饮食导致的心经毒火。《黄帝内经 病机十九条》早就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天地造化,奥妙无穷。任何生物,其实都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整体。也就是说,单取其一部分,它有偏性,采取它的全部,就会有相反的偏性存在,整体就会平衡。
糠是五谷的皮壳,作用正好跟胚乳、胚芽的性质相反相成,如果我们能一起食用,就不会出现积痰生火的病症。古代道家养生吃的是全麦饭,就不会剥去影响美观的黄皮。另外糙米是有活,有生命力的,糙米浸在水中给予适当的温度、空气,数日后就会发芽。而将精米浸入水中只会腐烂。荔枝性热,吃多了会让人发热,甚至口鼻出血。这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荔枝壳煮水喝,热毒即平。再比如梨性寒,体质虚寒的人吃了会腹痛泄泻,其实在吃梨的时候只要连中间的梨核嚼着吃了,就不会有问题。比如山茱萸的果肉是酸敛的,山茱萸的核就是辛散的,所以老中医开方子想用山茱萸敛气生津,处方就写山萸肉,把核去掉。比如核桃仁是补肾补脑的,可是核桃里面的分心木就是化痰息风镇惊的,包裹核桃的薄皮也是苦涩的与核桃补益的功能相反,老年人吃就应该剥去。
所以说膏粱之家应该吃糠咽菜,把剩下的肥肉精米送给那些整天吃糠咽菜的穷苦人家。这样所有人的身体也就好了,天下也就和谐平衡了。城市里逐渐觉醒的人们开始摈弃大鱼大肉,有的开始吃素,有的开始吃粗粮,有的开始吃野菜,其实这就是自然的回归。
创伤
创伤一词现在被广泛应用,泛指对人体,甚至包括了对情感、精神的一切损害。在古代则不然,创伤是狭义的,有其精确的含义和定位。我们有必要去认真辨析,以利于临床准确地辨证治疗。 首先创伤是由外因导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损害程度的深浅。伤是在皮肤表层,程度较浅。影视剧中的战斗英雄,在负伤以后经常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就擦破点儿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创,金字旁,指金属利刃导致的损害,程度深达肌肉。另外还有导致骨折但是筋也就是肌腱尚未断裂的叫做折,导致筋骨都断裂的叫做断; 为什么要做这么细致的区别呢?这和古代刑名制度有关,法家治理天下,兴诉讼、治牢狱。精确的定义有利于制定量刑标准,以理服天下。中国的目前已知成文刑法是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的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又铸刑鼎;公元前407年,魏文侯颂布李悝《法经》,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前350年),制定刑法《秦律》。以后的《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孟秋纪》保存了相关的内容:“是月也,有司修法治,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博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注释《礼记?月令》中说:“: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精确定义的另外目的,就是为了治疗。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因此不同程度的损害,就要治疗不同的脏腑,使用相应归经的药物,以利于创伤尽快恢复,这是中医外科学的基本原理。无论何种外伤,都会伤及血络、脉管,出现出血、瘀血或血肿,因此止血、消肿、活血就是治疗外伤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轻度的出血渗出,可以外敷、内服药物,比如乌贼骨粉、三七粉、草木灰也就是炭类的中药,棕榈炭、血余炭、荆芥炭等,中医有血见黑则止一说,其理论源于五行黑肾水克红心火。电影《追捕》中杜丘用烧焦的木棒为被熊咬伤的警察消毒止血的情节实在令人难忘,这也是创伤自救的有效的方法。著名的云南白药在止血疗伤上有独到之处,特别是里面的保险子可以治疗大面积出血和血崩。当然严重的出血可以同时采取按压、捆扎止血。出血不好止,但是皮下的瘀血,肌肉的血肿也不好散。时间久了又会出现溃烂,形成疮疡。古代衙役为了索取贿赂,练就了一套行刑杖责的本事,掌握了下手轻重、深浅的力度。如果犯人给了钱,他会显得很卖力,一棒下去声音很大很脆,犯人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看起来行刑效果不错,犯人受到了惩罚,但是这只是“伤”,伤的是皮肤,外敷些金疮药膏,过几天伤口就慢慢愈合了。而对没交钱的人,他会打得很闷但是很沉,这种势大力沉的打法,加上施暴者的恶念,以意领气,穿透力渗透性都很强。虽然打完了可能皮肤都不破,但是皮下肌肤全烂了,成了死肉。这种犯人不是死于仗下,就是死于刑后的溃烂感染,瘀毒无法外散,内窜攻心。这就是深达肌肉、血脉的“创”。有经验的犯人,如果能当即索要几碗童便服下,使瘀血热毒从小便排出。后者用鲜豆腐外敷,引邪外出,上有一线生机。当然最好是马上服用活血化瘀解毒的金创药。但是事前没有使银子,哪里来的方便,只有死路一条了。由于伤口或创面暴露,极易引起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导致患者出现化脓、高烧、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中医一般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新鲜中药外敷、内服,比如蒲公英、金银花、马齿苋、败酱草等等。一般情况,应及时清创、排脓,没有医疗条件的,用盐水外洗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当年红军长征之前,陈毅负伤,大腿被子弹穿透,虽然经过手术治疗,因为留在苏区打游击缺医少药,伤口化脓感染生蛆。后来陈毅把自己帮在树上,让警卫员用擦枪布贯穿伤口,排出脓液,挤出蛆虫,疼得陈毅昏死过去,后来伤口才慢慢愈合。能做到这个地步,陈毅可比刮骨疗毒的关公。后期伤口和创面久久不能愈合的,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伤在皮肤,一般用补肺的中药,酸温收敛,比如山药、五味子、山茱萸等等,外用醋或石灰水外洗。创在肌肉,在确认没有外邪、热毒瘀血的情况下,可以用甘温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等加上托里透脓的桔梗、皂刺、穿山甲等等。 有的金属利器所伤,在体内还有残留的铁屑、铁锈,有的利器上面还有毒液,这样的创伤就更危险更难救治,会引发类似破伤风的症状以及各种中毒反应,抢救这样的病人,需要首先清除异物,排出毒血,还要以毒攻毒,使用全蝎、蜈蚣、蟾酥等药,抢救的过程更为复杂。
疮疡
上次解释了创伤,今天说说疮疡。如果写成繁体字,就不难看出瘡与創、瘍与傷的相似之处。其实二者之间词意相近,互相关联。在肉眼无法看到寄生虫、细菌、病毒的时候,古人已经察觉了微生物的存在,中医把这种会导致、加重人体疾病的邪气,称为“虚邪”,眼见为实嘛,看不见为虚!繁体汉字的風就是携带小虫子的能量的意思。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洞穿人体皮肤腠理,或通过破损创伤,深入肌肉血脉甚至骨髓,与人体正气交争,导致高热、化脓、溃烂、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中医做手术时,以防风、洁净为要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量创造无菌环境。比如为太监做严格去势手术时,一般事先用酒和火为人体和手术器械消毒,烘烤并密闭的房间,作为手术室,古称蚕室。术后一般用热草木灰外敷止血、并预防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
《黄帝内经 风论》指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科的中医。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官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其中的肿疡是指红肿畜脓没有破溃的疮疡;溃疡是创面暴露的感染或出脓破溃的创面;金疡是被金属利器伤害以后出现的感染;折疡是骨折以后出现的感染。祝指精神、心理治疗;药指麻醉、止血、促进愈合的药物;劀是刮的异体字;杀是切割的意思。没有并发感染的创伤容易恢复,一般用活血化瘀,托里生肌的中药治疗。已经出现感染的疮疡,由于创伤必伤血络、血脉,所以必须预防毒邪攻心。高热、化脓是正气充足的表现,但是如果出现惊厥、抽搐、神昏、谵语,出现疮毒内陷,就是类似脓毒血症、败血症的情况,需要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物内服外敷,配合透邪外出、活血散瘀的辛凉药物比如冰片、羚羊角、丹皮、赤芍的药物。辅助针刺井穴、委中放血,泻热醒神。《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就是这个道理。
疮疡长体质差、气血不足的人身上,往往缠绵不愈。出现低烧不退、四肢厥逆、疮疡塌陷晦暗、脓汁清淡稀冷、神智萎靡、昏昏欲睡的症状,这种情况,需要鼓舞阳气,补益气血。外用药一般都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使用全蝎、蜈蚣、毒蛇、朱砂、雄黄等有毒药物。著名的红升丹和白降丹就是外科常用的去腐生肌,拔毒排脓的良药。
疮疡也有由内而发的,比如好发于青壮年的青春痘,中医称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zha),郁乃痤。" 指出了痤疮寒湿外裹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心胃郁火。大多是由于饮食过于醇厚、肥腻、辛辣,加上酒色的催化而成。所谓色,指的是性欲。正常男女到了性成熟的阶段,相火萌动本是正常。但是目前人们的食品中,无论是蔬菜、水果、禽肉都被加入了摧熟的激素,导致人体大量摄入催欲的毒药,以致于内火蒸腾,无处发泄,郁积成疮。痤疮之所以难治,也是由于吃药不忌口导致。任你苦寒清热,辛凉解表,抵不住他几只带孜然(小茴香)辣椒的羊肉串下肚。人工摧熟的鸡肉更是罪魁祸首,鸡肉本身就是火热风动的性质,年轻人又从小养成了吃肯德鸡、麦当劳高热量垃圾食品的习惯,外加几杯带着冰块的碳酸饮料郁闭,不发痤疮才怪。人们逐渐富裕,饮食结构随之改变,富贵病也随之而来。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出现反复的痈疽、疮疡,甚至导致坏疽。这些也是内毒郁积发作,如果不控制饮食,单纯治疗疮疡也是无济于事。
小儿饮食不节,食积化热,上攻于心,常常会出现反复的扁桃体感染化脓,并发高热、惊厥,有的会内传于心肾,导致心肌炎、肾炎。孩子家长没有中医知识,只能去急诊输液消炎,为此疲于奔命,有的就一刀切除扁桃体了事,不知道少了这道防线,以后门户洞穿,毒邪会直接深入内脏。殊不知少给孩子吃几个鸡腿辣鸡翅,就少了许多麻烦。
疼痛
字典里把疼痛解释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这种解释首先不精确,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不见得都是疼痛,可能会是酸麻胀痒,憋闷坠灼,没准儿还是欣快呢!其次这种解释不准确。疼痛是主观感觉,是内心的感受,它与客观实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人因病、刺激、创伤不一定会产生难受的的感觉;或者说人感到疼痛,并不一定是因为疾病、刺激或创伤。
比如杀得性起的战士,也许浑身是伤,甚至肠子都流出来了,但是丝毫不觉疼痛,依然在冲锋陷阵。等到胜利以后,精神一放松,才感到疼痛,甚至疼得昏死过去。明白了这个例子,就不难理解被外国人称为不可思议的针刺麻醉的原理。当医生用针刺激一些原穴(元气汇聚之处,一般都有动脉搏动,比如合谷、神门等等)的时候,可以高度凝聚心神于此,这样心神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就会渐弱、甚至消失。可以任由医生剖腹开膛、切割刮削。身体没有创伤,在医院里做了各种检查,查不出问题,但是疼痛不已的人大有人在。现代医学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痛称之为“幻肢痛”,就是一些做了截肢手术的人,经常会感到被截去的肢体的某个部位疼痛。西医觉得奇怪,难以解释。中医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疼痛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是心神的问题。它与肉体不见得等同对应。心肌缺血、梗死的病人,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胃痛,或者是肩背、手臂的放射性疼痛。急性阑尾炎的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转移、游走性的腹痛。焦虑、抑郁的病人感觉的也许是头痛、目痛。
目前国内外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也不绝于耳,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不堪忍受疼痛的折磨,唯求一死,这陷医生和病人家属于两难境地。窃以为疼痛是自我的保护反应,是心神活跃、尽职工作的表现。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我疼故我在!”有疼痛说明就心神尚在、生机尚存。《灵枢 九针十二原》云:“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针刺中药止痛效果很好,包括那些藏于民间,甚至被称为封建糟粕的药物方法,其原理精髓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掌握运用,如果拘泥于现代医学的不治、死刑判决,去给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话,医学进步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上工治未病,做为中医大夫更应该发挥中医查病于无形的优势,给病人早期诊断治疗,使麻木者有知觉、痛楚,使疼痛者安定。不管疼痛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接受,它总比麻木不仁要好。我在临床上治疗胃病多年,发现胃癌的患者往往是近几年丝毫不觉胃痛的人。而那些整天感觉叫嚷胃疼的人,往往只是一些患有浅表、糜烂、溃疡的不很严重胃病的人。正所谓“歪脖树不倒,药罐子长寿。”有了疼痛的感觉,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就是疼痛的发音,写出来就是疼痛的字型。我们可以通过发音和字型去了解疼和痛的区别。汉语发音有音调的升降,古人总结为平、上、去、入四声。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音调也是一样,平声为阳,不平为阴。也就是说凡是有降调的都是阴性,对应现代四声分类,一声、二声为阳,三声、四声为阴。言为心声,发音的阴阳与内心感觉的阴阳是一致的。疼是二声,升调属阳。痛是四声,降调属阴。就疼痛而言,阳性的疼痛的感觉,人们一般用平声来表达,这就是疼。所谓阳性的疼痛就是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短的、表浅的、烧灼感的、开放发散的、尖锐刺激的疼痛。
相反,阴性的疼痛的感觉,人们一般用仄声表达,也就是痛。所谓阴性的疼痛一般指慢性的、长久持续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胀的、钝挫的疼痛。我接触了世界各国的病人,尽管他们的语言不同,描述疼痛的单词不一样,但是从发音的音调上来看,其阴阳属性与疼痛属性是完全一致的。其实用一个人类通用的疼痛表达字“啊”字四声不同的发音,就能大概体会疼痛的不同感觉。
痛为会意字,甬为道路。人体经络行气,脉管行血,如同甬道,一旦壅厄堵塞,心神就会产生痛的感觉。喻意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疼为形声字,发音尾韵同冬,含义略微相近,喻意冬日寒冷,收引凝滞气血容易导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8 14:11: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