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06|回复: 4

陈小旺大师之五层功夫

[复制链接]

13

主题

216

帖子

111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2
发表于 2004-11-4 18: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了陈小旺大师所著的《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受益颇深。 希望尽快看到第四、第五层功夫的发表。多谢!!
太--极--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16

帖子

111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4 19: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太极拳五层功夫论 陈小旺 1983年(载自《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讲义》) 原著:陈小旺 来自: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2581 一阴九阳跟头棍, 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尤觉硬, 四阴六阳类好手, 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 从学习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层功夫。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第五层功夫即是太极拳达到炉火纯青--成功的标准。 练习太极拳和学习文化知识是同样的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高的文化知识。没有小学高中这段文化知识的基础,根本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同样,练习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小学生硬要学习大学的课程,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在陈式太极拳的一些著作中,着重介绍了高级的技击方法,严密的身法要求和成功的标准,对初级和中级阶段的介绍比较缺乏,读者若有一定太极拳水平,才能够理解,也可以对照自己在练拳当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差距,进一步探讨和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则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只会感到高不可攀,无法入手,与自己练习结合不上。初学者如果按成功的标准来要求,正如小学生读大学课本,不仅不能正常练习,反而会受到束缚,或者是顾此失彼,越来越糊涂,容易灰心。针对这个问题,现将初级的第一层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层功夫,每一层功夫在练习当中达到的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表现,作如下介绍,目的是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明确自己现有的基础,属于哪一层功夫,应该进一步掌握哪些东西,以及技击方面的表现和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方向明确,方法对头,才能够一步一步达到最终成功的目的。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 第一层功夫是从学习一路拳架的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逐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趋向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觉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该阶段主要是学习一路拳架。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的目的,而初练太极拳怎么也不会一下子就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会使气沉丹田。第一层功夫对身肢的要求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尽管做的不够标准,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练习。这和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了。在练拳当中难免带一些僵硬动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处,属于正常现象。这些问题,在第一层功夫练习期间,不必过于计较,要求过高反被束缚。需要在第二层至第五层功夫期间逐步地将它完全克服掉,所谓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费一日功力,即得一日这功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于此。功夫纯熟,处处合度自然周身内外,一气贯通,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在意识指挥下,按照身法规矩和逐势的动作要求,认真练习,每天保持练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时间,可以将拳架练熟,并且随着锻炼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过程,也是从第一层功夫进入第二层功夫的分界线,这就是由摺熟而渐悟懂劲。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势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因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结合技击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当,反而会出现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本应逐步化去僵劲,过早追求技击却适得其反,越练越僵,影响功夫的进益。 在练第一层功夫期间,存在以上所说到的缺点,从风格上达不到外柔内刚,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而是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有顶劲,不能圆满顺随,(不从练功角度出发而疗病保健,是要轻灵自然,但属于浮飘华而不实,任其自然,不必按以上要求练习)。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的表现 练习太极拳完成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第一层功夫的身法达不到标准,存在着一些僵劲,断劲,丢劲,顶劲,在练习拳架时有凹凸缺陷之处,内气仅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在技击方面不能引进落空,避实就虚,更不用说指挥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对抗性的比赛和搏击,乃是双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见缝插针,乘虚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层功夫是经不起这种实战考验的。不过与不练拳的人相比,还是强一些,有一定的灵活性,知道引劲落空,有时也偶然把对方发出去,但自己也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脚,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阳?按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练习太极拳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就是五阴五阳,是练习太极拳成功的标准。第一层功夫是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悬殊过大,所以,做不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第二层功夫的练习 第二层功夫的任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手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串,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里运行,达到一气贯通。 完成了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势动作初步要求来练习,并且对内气活动已有明显的感觉,但是还不能进一步掌握住内气,这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身手内外不够协调,某一部位产生有矛盾,使内气不能贯通,意气不能合一,(何为矛盾?在练拳当中,肢体带有僵劲和用有拙力,使某一部位动作较快,过了,就会产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不给,就会产生丢劲,凡是在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而产生偏倚,凹凸,缺陷之处,就是运动当中旌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进一步钻研,细心捉摸,才能逐步解决,身手内外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虽然懂其要领,按其姿势练习,往往顾此失彼,正如写字,学会写再要求字的结构,这时,练拳者一定要注意,严格地掌握自己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当,例如含胸塌腰,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个部位的要求掌握适当,使矛盾对立统一起来,进一步结合和掌握放松的质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皆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肾与骨合,心意合一,周身内外一齐合住,心意一开,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第二层功夫当中对身体各单位的要求比较严格,处处解决矛盾,力求内气贯通,有时某个部位稍微动一点,内气就马上顺下去,的确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和身手内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必然用了僵劲,产生了矛盾,将该部位调整恰当,气能顺,自然就会合住。 陈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不然。”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这是陈氏太极拳中的精华所在,缠丝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转,以腰摧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式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这样可使姿势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的运动规律,是在第二层功夫练习当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如果有老师亲手捏架子,把身肢各个部位调整到位,使练拳者有一定的体会,思想上有一定的印象和认识,就比较容易掌握周身相结合和缠丝劲的方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照书本自学,困难就大一些,应学习一些生理知识,特别是有关生理解剖和经络方面的知识,以利正确理解。 人体的内气,在经络中运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经络,好象农田的沟渠,经络不闭则气通,沟渠不塞而水行。练拳时如果身肢产生了矛盾,内气就会受阻而中断,行不到梢节(两手、两足尖端),只有经过练习,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使内气畅通,发于丹田,达到梢节,因此,练拳时要力求顺便,动作协调。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练熟就感觉到内气在身肢内活动,于是很感举,对练拳不会有厌倦之感。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觉不到什么新鲜之处,在这一段时期中,会出现许多走弯路和反复现象。所谓走弯路,就是练拳者对太极拳的要领产生误解,或是掌握不准确,产生片面的认识,因而在练拳中出现了错误,练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感到别扭,不得劲,或者老师会指出其错误;所谓反复,就是有时练的非常顺遂,好象有很大进步,但又练一段时间,不仅感觉不能什么进步,反而浑身别扭,怎么练都不得劲,还有时候练的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推手时却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层功夫当中,练拳往往会产生烦闷情绪;或者怀疑老师保守,不传诀窍;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耐力不够。虽然对内气有一定的感觉,但要贯通却不容易,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一般情况,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真是水中火发,雪里开花,自然信心百倍,越练兴趣越高,真蒸蒸日上,练拳欲罢不能。“练拳者千人万人,练成者一人十人。“这种说法虽然是夸张,事实上半途而废的人占多数,这主要是在第二层功夫期间经不起考验,失去信心而中断的。攻克这个难关的方法没有什么诀窍,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练习中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家,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任其变化,园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通,再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恒,终将成功。 第二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发现和感觉到有内气活动时开始,到第三层功夫初期为止,这一段落时间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初期阶段与末期阶段悬殊很大。第二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功夫末期已接近第三层功夫,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层功夫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以下第三层、四层、五层均按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 推手和练拳十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说太极拳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推手时,达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人来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第二层功夫是调整身法,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穿的阶段。在练习当中身肢产生了矛盾,需要挪动腰腿,作一些自我纠正,产生矛盾本身就违背了周身相随和节节贯穿的原则,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第二层功夫期间存在这些问题又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时仍有漏洞,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故意引诱对手出现这些问题而出奇制胜,因次在第二层功夫期间虽然比第一层功夫内劲要充足一些,也有一定的调整重心的能力,下盘也比较稳,可是对抗性推手,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时间,而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必然会是你受力,因此勉强地去化,往往要带些顶、匾、丢、抗、的毛病,就会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阶段也不会轻易被对方打倒,因为这是在牵动对方的同时受力的,对方虽然没有被完全引空,往往也会被牵动重心。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进逼不紧,尽力短,给了自己调整身法的余地,也能花掉对方的进攻。 在此阶段,主动进攻对方时,也容易带些僵劲,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打法和撇人的方法。例如:小鬼推磨、瞒头扫雪等。遇巧也能将对方打倒。对方若要觉察到,识破了进攻的方法,不等被撇住,一晃而过,计划就要落空,或者他也用僵劲,不让撇住,就会出现拼力气,牛顶头现象,于是乱了手脚,沾粘连随都抛到脑后去了。总之,第二层功夫期间,不管进攻和走化都是比较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尚未完全达到舍已从人,随机应变境界,虽能走化还容易出现丢匾和顶抗等赞美,因此,在推手时一推就乱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掤捋挤按的次序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待续~~~~~~~~~~~~) 第三层功夫的练习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太极拳的步骤,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这里指的圈并非是指手脚的运行范围和轨迹,而是内气渐渐贯通为大圈,所谓大圈,由于动作不够十分协调内气比较薄弱,需要动作幅度大。第三层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阶段,所谓中圈,内气比较充足,运动比较自如,动作幅度适中,就能使内气与动作配合一致。 在进入第三层功夫的初期,虽然内气能够贯通,但是还很薄弱,在练拳时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时疲劳些,动作不够协调,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第二层功夫阶段,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调整身法解决矛盾,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到了第三层功夫,就不允许产生矛盾再调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随,切无妄动。在练习时每一着、每一势、举手投脚都要意到气到,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稍(两手指、两足尖端),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不丢不顶、轻轻运动、圆转自如。 第三层功夫掌握了练习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就可以脱离外因的指导,深入研究锻炼,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练习第三层功夫对动作已经熟练地掌握,然后就要进一步追求技击方法,明确逐势的技击含义,同时,还要多练推手,推手是实践,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标准。练习太极拳时对逐势的要求如同制造机器零件,推手就好象成装,如果零件制造的都很规格,机器安装起来就过硬,零件误差过大或者造错了,机器就成装不起来,同时,错在什么地方,安装时最确切,练拳当中存在的问题,一经对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练拳当中产生了偏倚和丢劲现象,在推手时就容易出现被势,自己势被就是对方进攻的机会,并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练拳当中产生的顶劲,在推手时,往往与对方顶抗,容易出现牛顶头的比力现象,不易做到舍己从人,因势利导。因此要循规蹈矩地练习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可以采取第一种推手方法“挽花”。到第三层功夫,尚需结合对抗性推手,使拳架得到检验和练习知彼功夫,同时检验内劲和发力,以及化劲的质量。总之,适当阶段用推手的方法来校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办法。因为练习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技击,如果拳架能够适应对抗性的推手,也就证明架子练习的准确,自己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可见在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而太极拳对姿势和动作的要求甚为严格,姿势不准确,内气难通行,意识就指挥不灵,就不能以心行气,可见姿势和动作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单纯为了疗病保健,逐势动作未能严格要求,开始练拳就是用意不用力,好象在做意识体操那样,练习起来也很舒服,表面看起来也是轻松柔和,其实是华而不实,属于浮飘,正规练习太极拳,要求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外柔内刚,(有充沛的内劲)。柔中寓刚。而只要求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没有内含刚劲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当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第一路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注意力主要是发现在运动当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通行。完成第二层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才能够着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先意而后动形,也就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意气的运动,在练习太极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在运动当中必须做到圆满顺随,在意识指挥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并且要把意注于动作之中,千万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散慢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功夫阶段,好比刚出土的玉米幼苗,尽管肥水充足,长得仍然很慢;第二层功夫好比玉米长了一尺多高正要拔节,到了第三层功夫,就好比玉米拔节一样,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时间就会长好几尺高。练习太极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有一定水平,同时体质也练强壮,可以加大运动量,每天练习十五趟拳,(其中三至趟二路拳),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这样练习一般有两年时间,就可以进入第四层功夫。那么单练一路太极拳,不练其它行不行呢?只练一路太极拳也可以,不过,经不起大战,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譬之和风细雨,太极拳阳刚沉着一面,譬之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好象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不易引动对方和放劲干脆;相反地,易被对方所引动。所以在第三层功夫期间,能够做到周身相随,不用僵劲,再加上练习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强耐力和爆发力,功夫更加扎实,才能战胜强敌。 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当中,虽然已掌握了外形动作,但是身手内外尚未完全合度,在练拳时,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如果这样硬要按标准的呼吸机械地配合,不仅得不到收效,反而徒劳无益。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期,练拳时一定要自然呼吸,怎样自然呼吸呢?就是错从错处来,标准的动作应该吸气,由于动作不协调,该动作则应呼气,那么就呼气,反之应该吸气……。千万不要以不标准的动作,按标准的呼吸往上套,随着练习太极拳质量的提高(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能够合一,在练习太极拳时,一般的动作也会自然地与呼吸准确的配合起来。同时,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要有意识细心地加以配合准确的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完全配合一致地逐步达到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转换,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运行……。“开则俱开,合由俱合,顺随自然”。“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锻勤骨节张。”“每天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第三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够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了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一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换句话说:一处动全体皆动,一处静全体皆静,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上下缠绕螺旋,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圆,方为合格。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是把周身练成一个能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完整而坚固的体系。 第三层功夫虽然达到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仅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太极拳时,身手内外能够组成这种体系。因为,内气虽然贯通,还是比较簿弱的,肌肉的活动现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体系,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一遇劲敌,进攻速度较快,力量较强,就会感到掤劲的不足,有欲要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在这种情况下,要带生硬将对方发出去(就是没有完全引进落空,对方虽占被动局面,但还有点反抗能力而被发出去)。往往不够干脆,拖泥带水,使对方虽然失败,内心不服。对于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对方进攻的来劲,使对方扑空,或者封住对方,换过劲来,再将对方发出去;如果对方识破,欲被封住,就一晃而过,不等封死,或者在进劲时,带试探的进劲,就不容易将对方发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对方被动,或失势,自己也慌张,没有十分把握地去发对方,所以,把对方虽发出去,也难使对方心悦诚服。 由于在第三层功夫中,因自己内气不够充足,周身组成的体系不够巩固,引进和发出对方都带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 待续~~~~~~~~~~~~~~~~、 陈氏太极拳五层功夫论 陈小旺 1983年(载自《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讲义》) 原著:陈小旺 来自:本站原创 阅读次数:2581 一阴九阳跟头棍, 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尤觉硬, 四阴六阳类好手, 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 从学习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层功夫。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第五层功夫即是太极拳达到炉火纯青--成功的标准。 练习太极拳和学习文化知识是同样的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高的文化知识。没有小学高中这段文化知识的基础,根本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同样,练习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小学生硬要学习大学的课程,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在陈式太极拳的一些著作中,着重介绍了高级的技击方法,严密的身法要求和成功的标准,对初级和中级阶段的介绍比较缺乏,读者若有一定太极拳水平,才能够理解,也可以对照自己在练拳当中的不足之处找出差距,进一步探讨和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则难以理解和接受。而只会感到高不可攀,无法入手,与自己练习结合不上。初学者如果按成功的标准来要求,正如小学生读大学课本,不仅不能正常练习,反而会受到束缚,或者是顾此失彼,越来越糊涂,容易灰心。针对这个问题,现将初级的第一层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层功夫,每一层功夫在练习当中达到的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表现,作如下介绍,目的是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明确自己现有的基础,属于哪一层功夫,应该进一步掌握哪些东西,以及技击方面的表现和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方向明确,方法对头,才能够一步一步达到最终成功的目的。 第一层功夫的练习 第一层功夫是从学习一路拳架的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逐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趋向等外形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感觉到有内气的活动为止,该阶段主要是学习一路拳架。 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的目的,而初练太极拳怎么也不会一下子就达到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会使气沉丹田。第一层功夫对身肢的要求比较简单,如:虚领顶劲只要求头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腿分清虚实,尽管做的不够标准,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练习。这和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了。在练拳当中难免带一些僵硬动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处,属于正常现象。这些问题,在第一层功夫练习期间,不必过于计较,要求过高反被束缚。需要在第二层至第五层功夫期间逐步地将它完全克服掉,所谓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费一日功力,即得一日这功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于此。功夫纯熟,处处合度自然周身内外,一气贯通,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在意识指挥下,按照身法规矩和逐势的动作要求,认真练习,每天保持练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时间,可以将拳架练熟,并且随着锻炼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过程,也是从第一层功夫进入第二层功夫的分界线,这就是由摺熟而渐悟懂劲。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势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因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结合技击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当,反而会出现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本应逐步化去僵劲,过早追求技击却适得其反,越练越僵,影响功夫的进益。 在练第一层功夫期间,存在以上所说到的缺点,从风格上达不到外柔内刚,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而是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有顶劲,不能圆满顺随,(不从练功角度出发而疗病保健,是要轻灵自然,但属于浮飘华而不实,任其自然,不必按以上要求练习)。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的表现 练习太极拳完成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第一层功夫的身法达不到标准,存在着一些僵劲,断劲,丢劲,顶劲,在练习拳架时有凹凸缺陷之处,内气仅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劲起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所以在技击方面不能引进落空,避实就虚,更不用说指挥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对抗性的比赛和搏击,乃是双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见缝插针,乘虚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层功夫是经不起这种实战考验的。不过与不练拳的人相比,还是强一些,有一定的灵活性,知道引劲落空,有时也偶然把对方发出去,但自己也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脚,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阳?按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练习太极拳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就是五阴五阳,是练习太极拳成功的标准。第一层功夫是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悬殊过大,所以,做不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第二层功夫的练习 第二层功夫的任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手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串,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里运行,达到一气贯通。 完成了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势动作初步要求来练习,并且对内气活动已有明显的感觉,但是还不能进一步掌握住内气,这是因为在练拳过程中,身手内外不够协调,某一部位产生有矛盾,使内气不能贯通,意气不能合一,(何为矛盾?在练拳当中,肢体带有僵劲和用有拙力,使某一部位动作较快,过了,就会产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不给,就会产生丢劲,凡是在运动过程中,动作不协调而产生偏倚,凹凸,缺陷之处,就是运动当中旌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进一步钻研,细心捉摸,才能逐步解决,身手内外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虽然懂其要领,按其姿势练习,往往顾此失彼,正如写字,学会写再要求字的结构,这时,练拳者一定要注意,严格地掌握自己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当,例如含胸塌腰,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个部位的要求掌握适当,使矛盾对立统一起来,进一步结合和掌握放松的质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为内合和外合。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皆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肾与骨合,心意合一,周身内外一齐合住,心意一开,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第二层功夫当中对身体各单位的要求比较严格,处处解决矛盾,力求内气贯通,有时某个部位稍微动一点,内气就马上顺下去,的确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练拳者和身手内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必然用了僵劲,产生了矛盾,将该部位调整恰当,气能顺,自然就会合住。 陈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不然。”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这是陈氏太极拳中的精华所在,缠丝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翻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转,以腰摧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式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这样可使姿势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的运动规律,是在第二层功夫练习当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如果有老师亲手捏架子,把身肢各个部位调整到位,使练拳者有一定的体会,思想上有一定的印象和认识,就比较容易掌握周身相结合和缠丝劲的方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照书本自学,困难就大一些,应学习一些生理知识,特别是有关生理解剖和经络方面的知识,以利正确理解。 人体的内气,在经络中运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经络,好象农田的沟渠,经络不闭则气通,沟渠不塞而水行。练拳时如果身肢产生了矛盾,内气就会受阻而中断,行不到梢节(两手、两足尖端),只有经过练习,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使内气畅通,发于丹田,达到梢节,因此,练拳时要力求顺便,动作协调。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练熟就感觉到内气在身肢内活动,于是很感举,对练拳不会有厌倦之感。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觉不到什么新鲜之处,在这一段时期中,会出现许多走弯路和反复现象。所谓走弯路,就是练拳者对太极拳的要领产生误解,或是掌握不准确,产生片面的认识,因而在练拳中出现了错误,练一段时间自己就会感到别扭,不得劲,或者老师会指出其错误;所谓反复,就是有时练的非常顺遂,好象有很大进步,但又练一段时间,不仅感觉不能什么进步,反而浑身别扭,怎么练都不得劲,还有时候练的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推手时却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层功夫当中,练拳往往会产生烦闷情绪;或者怀疑老师保守,不传诀窍;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耐力不够。虽然对内气有一定的感觉,但要贯通却不容易,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一般情况,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真是水中火发,雪里开花,自然信心百倍,越练兴趣越高,真蒸蒸日上,练拳欲罢不能。“练拳者千人万人,练成者一人十人。“这种说法虽然是夸张,事实上半途而废的人占多数,这主要是在第二层功夫期间经不起考验,失去信心而中断的。攻克这个难关的方法没有什么诀窍,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练习中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家,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任其变化,园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通,再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恒,终将成功。 第二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发现和感觉到有内气活动时开始,到第三层功夫初期为止,这一段落时间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初期阶段与末期阶段悬殊很大。第二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功夫末期已接近第三层功夫,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层功夫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以下第三层、四层、五层均按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 推手和练拳十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说太极拳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推手时,达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人来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第二层功夫是调整身法,解决矛盾,达到节节贯穿的阶段。在练习当中身肢产生了矛盾,需要挪动腰腿,作一些自我纠正,产生矛盾本身就违背了周身相随和节节贯穿的原则,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第二层功夫期间存在这些问题又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时仍有漏洞,对抗性的推手,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故意引诱对手出现这些问题而出奇制胜,因次在第二层功夫期间虽然比第一层功夫内劲要充足一些,也有一定的调整重心的能力,下盘也比较稳,可是对抗性推手,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时间,而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必然会是你受力,因此勉强地去化,往往要带些顶、匾、丢、抗、的毛病,就会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阶段也不会轻易被对方打倒,因为这是在牵动对方的同时受力的,对方虽然没有被完全引空,往往也会被牵动重心。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进逼不紧,尽力短,给了自己调整身法的余地,也能花掉对方的进攻。 在此阶段,主动进攻对方时,也容易带些僵劲,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打法和撇人的方法。例如:小鬼推磨、瞒头扫雪等。遇巧也能将对方打倒。对方若要觉察到,识破了进攻的方法,不等被撇住,一晃而过,计划就要落空,或者他也用僵劲,不让撇住,就会出现拼力气,牛顶头现象,于是乱了手脚,沾粘连随都抛到脑后去了。总之,第二层功夫期间,不管进攻和走化都是比较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尚未完全达到舍已从人,随机应变境界,虽能走化还容易出现丢匾和顶抗等赞美,因此,在推手时一推就乱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掤捋挤按的次序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待续~~~~~~~~~~~~) 第三层功夫的练习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太极拳的步骤,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这里指的圈并非是指手脚的运行范围和轨迹,而是内气渐渐贯通为大圈,所谓大圈,由于动作不够十分协调内气比较薄弱,需要动作幅度大。第三层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阶段,所谓中圈,内气比较充足,运动比较自如,动作幅度适中,就能使内气与动作配合一致。 在进入第三层功夫的初期,虽然内气能够贯通,但是还很薄弱,在练拳时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时疲劳些,动作不够协调,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第二层功夫阶段,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调整身法解决矛盾,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到了第三层功夫,就不允许产生矛盾再调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随,切无妄动。在练习时每一着、每一势、举手投脚都要意到气到,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稍(两手指、两足尖端),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不丢不顶、轻轻运动、圆转自如。 第三层功夫掌握了练习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就可以脱离外因的指导,深入研究锻炼,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练习第三层功夫对动作已经熟练地掌握,然后就要进一步追求技击方法,明确逐势的技击含义,同时,还要多练推手,推手是实践,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标准。练习太极拳时对逐势的要求如同制造机器零件,推手就好象成装,如果零件制造的都很规格,机器安装起来就过硬,零件误差过大或者造错了,机器就成装不起来,同时,错在什么地方,安装时最确切,练拳当中存在的问题,一经对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练拳当中产生了偏倚和丢劲现象,在推手时就容易出现被势,自己势被就是对方进攻的机会,并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练拳当中产生的顶劲,在推手时,往往与对方顶抗,容易出现牛顶头的比力现象,不易做到舍己从人,因势利导。因此要循规蹈矩地练习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可以采取第一种推手方法“挽花”。到第三层功夫,尚需结合对抗性推手,使拳架得到检验和练习知彼功夫,同时检验内劲和发力,以及化劲的质量。总之,适当阶段用推手的方法来校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办法。因为练习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技击,如果拳架能够适应对抗性的推手,也就证明架子练习的准确,自己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可见在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而太极拳对姿势和动作的要求甚为严格,姿势不准确,内气难通行,意识就指挥不灵,就不能以心行气,可见姿势和动作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单纯为了疗病保健,逐势动作未能严格要求,开始练拳就是用意不用力,好象在做意识体操那样,练习起来也很舒服,表面看起来也是轻松柔和,其实是华而不实,属于浮飘,正规练习太极拳,要求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外柔内刚,(有充沛的内劲)。柔中寓刚。而只要求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没有内含刚劲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当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第一路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注意力主要是发现在运动当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通行。完成第二层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才能够着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举一动先意而后动形,也就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意气的运动,在练习太极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动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在运动当中必须做到圆满顺随,在意识指挥下,不丢不顶,圆转自如,并且要把意注于动作之中,千万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散慢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功夫阶段,好比刚出土的玉米幼苗,尽管肥水充足,长得仍然很慢;第二层功夫好比玉米长了一尺多高正要拔节,到了第三层功夫,就好比玉米拔节一样,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时间就会长好几尺高。练习太极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功夫。进入第三层功夫,已有一定水平,同时体质也练强壮,可以加大运动量,每天练习十五趟拳,(其中三至趟二路拳),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这样练习一般有两年时间,就可以进入第四层功夫。那么单练一路太极拳,不练其它行不行呢?只练一路太极拳也可以,不过,经不起大战,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譬之和风细雨,太极拳阳刚沉着一面,譬之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好象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不易引动对方和放劲干脆;相反地,易被对方所引动。所以在第三层功夫期间,能够做到周身相随,不用僵劲,再加上练习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强耐力和爆发力,功夫更加扎实,才能战胜强敌。 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当中,虽然已掌握了外形动作,但是身手内外尚未完全合度,在练拳时,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如果这样硬要按标准的呼吸机械地配合,不仅得不到收效,反而徒劳无益。所以,在第一层功夫和第二层功夫期,练拳时一定要自然呼吸,怎样自然呼吸呢?就是错从错处来,标准的动作应该吸气,由于动作不协调,该动作则应呼气,那么就呼气,反之应该吸气……。千万不要以不标准的动作,按标准的呼吸往上套,随着练习太极拳质量的提高(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能够合一,在练习太极拳时,一般的动作也会自然地与呼吸准确的配合起来。同时,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要有意识细心地加以配合准确的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完全配合一致地逐步达到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转换,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运行……。“开则俱开,合由俱合,顺随自然”。“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锻勤骨节张。”“每天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第三层功夫的技击表现 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够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了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一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换句话说:一处动全体皆动,一处静全体皆静,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上下缠绕螺旋,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圆,方为合格。太极拳练到高级境界,是把周身练成一个能适应客观条件变化的完整而坚固的体系。 第三层功夫虽然达到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仅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太极拳时,身手内外能够组成这种体系。因为,内气虽然贯通,还是比较簿弱的,肌肉的活动现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体系,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一遇劲敌,进攻速度较快,力量较强,就会感到掤劲的不足,有欲要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在这种情况下,要带生硬将对方发出去(就是没有完全引进落空,对方虽占被动局面,但还有点反抗能力而被发出去)。往往不够干脆,拖泥带水,使对方虽然失败,内心不服。对于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对方进攻的来劲,使对方扑空,或者封住对方,换过劲来,再将对方发出去;如果对方识破,欲被封住,就一晃而过,不等封死,或者在进劲时,带试探的进劲,就不容易将对方发出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对方被动,或失势,自己也慌张,没有十分把握地去发对方,所以,把对方虽发出去,也难使对方心悦诚服。 由于在第三层功夫中,因自己内气不够充足,周身组成的体系不够巩固,引进和发出对方都带着生硬和勉强,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 待续~~~~~~~~~~~~~~~~、
太--极--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9

帖子

4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3
发表于 2004-11-19 2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 有指导意义啊,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0

帖子

116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
发表于 2005-2-27 14: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受益匪浅啊
一动无有不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3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发表于 2005-3-31 2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的精辟 要是能和大师 学学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