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远赴陈沟,参加了师父陈炳大师的收徒仪式。本次仪式,有132位师弟师妹现场拜师入门,一下子让师门壮大到二百三十余人的规模。
回想五年半前,2011年4月2日,我们一行十三人,三位师姐十位师弟,也是在差不多的仪式下拜入师门,往事历历在目,好像发生在不久之前。
加上先我们入门的十四位师兄,我们这一批十三人入门后,同门人数增加到二十七人。
五年多的时间,拜师人数增长近十倍,规模发展之速,难以想象。
这也让我思考和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拜师入门?
五年多之前,我徘徊于世出世间法之间,对于能否拜师入门,并不是那么执着。
但因为和师父陈炳有着十余年的师生情谊,同时也希望自己所学有个出处,我还是很愿意通过拜师仪式缔结下这份师徒名份的。
至于说五年时间,乃至将来,自己在太极拳方面会有多少建树,当时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或许也是源于自己当时的心境——随遇而安。
即便自己在这样的思想下,拜入师门之后,在太极拳的习练和探索方面发生的变化,也是远远在自己意料之外,可以用始料未及来形容。
拜师能否更多获益?
因为拜师后多受到师父的关照了吗?或许很多人会这样想。但我难以给出这样肯定的答案。
一方面,陈炳老师在我们学拳之初,对我们的指导就没有什么保留,我也是在师父相对不很繁忙的年纪里跟随的比较久和跟得比较牢的。
另一方面,入门前后,刚好是太极院建院的繁忙季节,而且师父名气日益扩大,国内外教学安排紧凑,对我们的指导难以更加紧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拜师而更多获益,似乎不大现实。
入门能否增加功夫?
既然如前面所说,拜师入门并没有直接的从师父那里得到更多的帮助。岂不是拜师与否也无所谓了呢?
不然。
五年半时间里,太极拳对我的帮助甚大,解决了我久受困扰的鼻炎、咽炎、关节炎等几个不小的问题,而且我对太极拳的领悟和理解也是大大的提升。前辈们的很多理论经典,原本是语言文字的描述,现在很多都是我的实际体会。内功内气的增长,也主要是发生在这几年时间里,这个是最终的根本。
拜师入门,让我们更加有了一个家的感觉,有问题可以师兄弟间探讨求教,更可以在大家都难以彼此说服对方的时候,进一步向师父提问。虽然提问的次数并不会很多,但总能够得到师父的耐心讲解释疑。
最为重要的是拜师入门之后,减少了对外的攀缘,增加了内心的安定。让我们能够把心收回来,踏踏实实的练拳不辍,点点滴滴积累,日进不已。
责任和担当——修心为上
因为有了定心所,降服了对外的虚妄攀缘,练拳练功的进境慢慢就能够有所感受。不似之前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起起落落,反反复复。
弟子和学员的差异,也逐渐的体现出来。既有师父师门一份儿期望,也是自己扛在肩上的一份儿责任和担当。而且这份差异,日渐明显,框住了自己少走弯路,也匡正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从这里看来,拜师入门虽然仅仅是一个仪式和名份,但其背后附加的内涵却异常深远,只能自己细细的体会。
也只有自己承担起来,荷负了这份责任,才能够先让自己更多的获益。因为肩上有了担子,自己要强健起来,才能够担得更好,才能够走得更远,才能够更好的传播和发展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
太极拳,本来就精深玄远,非深究穷探,难以尽其妙。因为拜师入门,重担不旁落,责无旁贷,承担下来,我们才能够在太极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