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术为何不敌跆拳道
<中国青年报>慈鑫/文
在北京东直门外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道拳,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号称有亿万人习武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
传统武术在大学里已"奄奄一息"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的学生社团组织"武术协会"从去年开始取消了面向学生的传统武术教学,因为实践表明,传统武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人大武术协会原本为本校学生开设了传统武术 散打 跆拳道3个课余学习班,每班正常招生是30人左右,但在前一年,传统武术只招到学生10人,散打 跆拳道两个班的报名都是满员甚至超编至50人.
人大二年级本科学生小王曾在体育课选修时学过武术,当时他学了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我对武术课太失望了."小王一说起选修过武术课还有些悔意,"那就像是一套广播体操,学了24个动作而已,这难道就是武术吗?这样的武术,怎么可能有防身功能?怪不得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在打拳."
实用功能,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技击类运动项目的首要原因,但更像是一套广播操的传统武术却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技击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概念--"表演性强 实用性弱 虚幻性强 现实感弱."
于是在武术与跆拳道 空手道等舶来品之间,大学生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学跆拳道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标志
在时尚与实用上,武术在跆拳道 空手道等项目面前相形见拙.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中国普通人所接触的跆拳道,现在已经在中国许多地方风靡.其中的追逐者基本都是15岁-35岁的青年人.
北京东二环东直门到朝阳门沿线,是北京租金最昂贵的区域之一.全长不到到两公里,却在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之间,聚集了超过4家跆道拳馆,尽管这里跆拳道馆的价格要比在高校里贵一倍以上,但无论道馆的规模大小如何,每家都客源无忧.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刘卫军是中国内地最早接触跆拳道的运动员,他编撰了大量有关跆拳道教学和推广的书籍,刘卫军认为,跆拳道在中国的火爆现象并不表明跆拳道就胜于中国武术,关键出于中国武术自身,"跆拳道等技击类项目都有过迎合市场需要的改造经历,例如道服 段位制的创造,而武术还没有做出可以迎合市场需要的改变.
竞赛规则逼着武术向体操靠拢
"我们现在所称的武术,实质上是肢解中国传统武术后,将其中某些内容再经过改造,从而形成的一个体育竞技项目.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武术项目是畸形的,它既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又在推广普及中困难重重."这是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徐伟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的感慨,也是目前困扰中国武学界的一大问题.
当武术为跻身奥运会所做的努力进入到最后时刻时,却有大批武学专家对武术的现状提出质疑.
记者了解到,传统武术因为没有规则,没有护具,始终无法成为现代体育比赛项目,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势必要进行改造.但作为技击类运动的武术却因为主观 客观的共同原因,最终却在被改造过程中远离拳击 柔道 摔跤 跆拳道等现代技击类项目,反而与体操 跳水等演练性 观赏性运动项目越走越近.
一位武学专家这样告诉记者:"柔道 跆拳道两个东方技击类运动项目先后进入奥运会,并在全世界普及,中国人希望武术也可由此在全球发扬光大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太急功近利,没有负责任地为武术量身定做可以竞技化改造的适当方法.
武术的改造以肢解母体为代价
"武术首先就是技击类体育项目,它不是表演,它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它的实用性."徐伟军教授对记者说."但我们现在的武术因为需要给运动员打分,需要有竞赛标准,结果一再夸大对动作演练的要求,事实上,动作演练只是武术的锻练手段,而不是目的."
然而,多年来在竞赛规则的左右下,武术重演练轻实用的弊病却在武术界不断扩大,以演练手段替代武术全部的狭隘偏见也在蔓延,许多武学专家不断提出,要让武术回归技击运动的本我,在民间推广普及武术的博大内涵,却始终阻止不了武术越来越向表演性运动靠拢的趋势.
畸形竞技化的武术已被武学界嗤之以鼻,有专家以"武舞"命名这样的武术.但更让武学界感到痛心的是,竞技化的武术和各种技击类运动舶来品大有取代传统武术之势,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一些武学专家感叹:"武术不仅在武术界内变得面目全非,对全体中国人来说,也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影响."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得到,接触得到的武术只是真正武术的肢解部分时,当跆拳道 空手道等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时,历史积淀深厚 分属种类繁多 踢打摔拿兼备 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武术却不可避免地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衰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