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77|回复: 14

太极拳 道家传——唐村《李氏家谱》抄件观感[转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2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05-6-16 21: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6-16 10:29:00 安徽中医学院 李滨   《中华武术》2005年第5期刊发原福全文:偶然所得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以下简称“原文”),一览之下,观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闲散聊天,或资考证。   一、太极拳,道家传之一证   撇开繁缛累赘的议论,来看“原文”复印的唐村《李氏家谱》抄件中可资谈论太极拳源流的一段文字,兹为标点,征引如下: 李信“与兄仲、陈沟始表奏庭,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庭考举,考官不平……”   按:宫,原作“功”,抄误。   “原文”复述了李信后裔李立炳所讲述的流行在唐村的一则传说:   陈奏廷经常到唐村,和李仲、李岩在一起交流拳术。他们在商量对套路的改编和定名时,意见不一,就去寺里征求教过他们拳的博会武道的意见。这位武道讲,你们回去各自好好练一年,明年二月二再来比武,谁打得好就用谁的定名。第二年二月二,他们在千载寺当着老道的面,各自将自己的拳打了一遍,博公武道讲:你们打得都很好,但奏廷的拳更有特色,功底更深,就依奏廷的建议,根据在太极宫结义和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定名太极养生功。从此,这套拳术在陈、李两家广为流传,并得到了不断发展。   按:廷,当作“庭”。   查《辞海》。李岩,本名信,河南杞县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参加李自成起义军,对义军的发展扩大,多所建树,封为制将军。   《李氏家谱》的这段文宇,透视出太极拳历史悠久的信息,大致如下:   l、李信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他曾经与二哥和陈家沟小老表陈奏庭三人有过拜师结义仪式:先拜师,后结义。师氏乃千载寺老道长,唐村人以“博公武道”称颂之。这位道长收徒授拳之功不可抹,太极拳源于道家,亦属不争之历史事实。   “博公武道”收徒授拳时,入门仪式如何?令人不得而知。清末陈家沟陈季甡和赵堡镇陈清平传任长春,任传杜育万,杜育万著《太极拳正宗》一书,系1935年开封石印本流传于民间。杜育万在该书的《武当太极拳溯始》中说: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时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予拳术,教成神仙。”   杜育万说:“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明‘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杜育万又说:“世皆谓是张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世乱,隐居武当,写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城,技冠当代,名著环宇,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诸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底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记载的那首古传歌词,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宗旨在于传颂太极拳的渊源,并且说明此拳是道教隐仙学派护道技艺。歌词大意透露出古老的太极拳术师承授受有履行道门仪式,包括神像张桂和拜师开拳的礼仪。虽然这种古典礼仪离开今天的教育形态已经遥远,但是在古人是奉行不懈的。究其意义,在于坚诚信念,尊师重道。老师授拳伊始,不可能不讲学派源流,《武魂》杂志1990年连载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公开的“原始太极拳”,分为动、静、快、慢四部。安道长答记者问,称誉道内部不只是张三丰,还有众多名师对促进太极拳的定型发展,都曾建树过一定的贡献。中国教道邋遢派功法研究会《原始太极拳法》有安道长之弟子启泽散人骆巨方《拳源宗述》,是太极拳学术史研究的必备文献。(参见中国原始太极拳法研究会非卖品内部资料)。原始太极拳更推原华夏始祖黄帝发明创造。在中华文化史,东汉后期,学术整理,始自黄帝然后入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表述形态。太极拳溯始,托名黄帝然后入说,这是追述传统,自尊自重的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应无可厚非。这更加说明,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强身健体和防卫御侮技艺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武术宝库的一项宝贵遗产。   2、元末明初,张三丰真人先后住武当山三十年,继承了吕洞宾、陈抟、火龙先生的道功道术与武技。有邱元靖者,“与先生遇,拜为弟子,遂传以道妙。命住五龙,结庵修炼,以了大事。”有太和四仙者:卢秋云、周真得、刘吉泉、杨善登,皆楚人也。“四人请为弟子,遂传以清静宁中之秘,于是今秋云住南岩,真得住会仙馆,古泉、善登住紫霄峰。四时静炼,后皆证果。”(《张三丰全集·后列仙传》)所谓“道妙”,所谓“清静守中之秘”,就是“太极用功,法守中土”。杨露禅传家之秘谱《太极法说》有《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等,言其继承唐代仙学名人许宣平以来之太极功秘法而集成太极炼丹秘艺,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张翠山等武当七子均拜于张三丰门下,是张三丰集太极拳之大成。黄宗羲、黄百家、王渔洋、曹秉仁、沈复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叶之文史名家称道之,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尊崇之,是明清时代肯定张三丰为武当派之鼻祖,已为学术界所共识。张三丰太极拳在道教内部流传,千载寺老道长当有所耳辱目染,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太极拳专家尊张三丰为祖师,如同土木工程专家尊鲁班为祖师,戏剧曲艺专家尊唐明皇为祖师,走方郎中尊李次口为祖师,都是历史人文观念和尊师重道、高尚其事、弘扬遗产、繁荣学术的重要标志。黄宗羲、黄百家、王渔洋、曹秉仁、沈复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叶之文史名家称道之,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尊崇之,是明清时代肯定张三丰为武当派之鼻祖,已为学术界所共识。   3、既然有李仲、李信、陈奏庭等人从“博公武道”学拳,那么,有没有其他人士也曾先后从师博公武道学呢?博公武道经历乱世有元云游行踪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千载寺内外,会当别有其他人士得其真传,以至传递于南明清初时 期。杜育万所闻先师王林祯学于云游道人,殆属此类途径。   4、李信是李自成农民义军著名将领。其太极哲学思想,包括兵争思想,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太极拳法也定然会在军旅中广为流行。      5、李信与陈奏庭是表兄弟关系,称奏庭为姑表而不称表兄,则证明奏庭之年齿较李信起码要小几岁。李信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则陈奏庭之生年大约在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   6、陈奏庭的母亲原是唐村李家大姑娘。其抚养儿孙之际,于武技方面,当有所指授。相传太极拳又称作“大姑拳”,此一说耶?大姑者,《聊斋》李超所遇侠女之流耶?   7、无极而太极,又无极而千载,寺历千载,寺名几易:拳历千载,拳图各异。满清开国,千载寺被清兵以藏贼为由而焚烧。清廷又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习武与执服兵器。人物流散,拳技密传,实时势使然。   8、太极拳术源远流长,隐显传世,代有其人。陈家沟太极拳家陈鑫深知太极拳历史悠久,也曾意图阐述太极拳之渊源。陈鑫根本不认为陈王廷创太极拳,例如,他在《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追述先人拳技,却连陈王廷的名字也未提及;而在《陈氏家乘》之中也只是说陈王廷“精太极拳”。   《陈氏家乘》说:   “陈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极拳。往山西访友,见两童子扳跌,旁有老叟观,公亦观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童子遂搂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气海者三将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见。天亦晚,公怅然而归。公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乱,以际遇为首,公止之。当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遇一敌手,公追之,三遇御寨未及。李际遇事败,有蒋姓仆于公,即当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祗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形象刻画很糟糕。其体态,虽然美言其“精太极拳”,可是前往山西访友途中,神识错乱,白日幻影,心情惆怅,半途而废,抱病而归,是一个脑病患者,何有精太极拳之体格风貌?其武艺,与幻影中的童子扳跌,表现如何?遇一敌手,追之,三周御寨未及,这表现又如何?何有精太极拳技艺之夸饰?其词句,“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年老残喘,患得患失,心情苦闷,如此精神状态,能否读《黄庭经》?能否造太极拳?   随身研读道教典籍《黄庭经》,又研究太极拳功夫的长者,定具格能耐,耄耋禦众。这里,不妨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史学家黄宗羲笔下肯定张三丰的文句加以对照,黄宗羲《王片南墓志铭》说: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夜梦虽为虚境,却有其实境之基础。在道教,玄帝即真武大帝。武当山曾为真武养静之处,山名武当,系由“唯真武当之”一语而得,明、清两朝,皆尊奉真武大帝为护国神灵。显然,白日见鬼是病态体征,而夜梦授拳是生理现象。   陈鑫说:“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及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不过图画已耳。”   陈鑫又说:   “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陈鑫还说:   “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酝酿而生。天地因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这里,陈鑫言三教归一本太极之理,不正是张三丰《大道论》所演讲的三教同此一道——太极大道的思想理论吗?太极拳之艺术形态,虽说因为“性相近而习相远”,然而,其原本不出大道渊源,当为定论。那种自外于武当,自外于道家学派的狭隘的封建宗族门阀观念,究非太极拳家之所取。唐豪之流,非太极拳业内人士,尔曹学识短浅,孤陋寡闻,日证日考,何足道哉!   二、制仆原来是谢礼之后裔   “原文”复述了《李氏家谱》序言中的两段话,其一曰:   始主妣王氏聚广济寺大槐树荫,徙河邑千载寺,应官府设司驻员,迎迁分办。众徙下山四方不一,同足潮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硕四邻芽舍茶待。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透露着明·洪武鼎定之后的政府移民情节。千载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有关资料提到,该寺建于东汉,原名无极庙,北魏太平真君年间改名太极庙,文成帝年间复称无极庙。北魏武定三年改为千载寺。寺东有三圣门,亦称王圣何,供奉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东,有太极宫,内设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八卦门和练武堂(亦名太室祠)。寺南有博鳌潭,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周易祠。祠旁塑伏羲、女娲雕像,四方香客游人多所驻足,瞻仰和论易。   其二曰:   始主与河邑常杨村陈公讳卜、郝庄陈公讳厚、李洼李公讳清河、刘村蒋公讳培和故,徙途相舍,衣食义厚,入寺庙拜圣结义。   《李氏家谱》的这段序文透视太极拳人物的不解之缘,诸多学术研究疑点亦迎刃而解,兹简析如下:   1、《怀庆府志》和《温县志》的《吴从海传》载:吴从海,北直隶人,崇祯末,以府判摄温县时,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来,直叩温城,从海率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亲御诸河,纵火焚贼船,溺死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据《安平县志》,吴从海摄温县时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若此,其时陈王廷正值壮年,当年过而立。如果在满清开国(1644年)时32岁,至康熙元年(1662年)为so岁。设陈王廷年老残喘之时为60岁,时当康熙十一年(1672年),上溯出生之是赤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不会超过这个时限而只会稍后,因为有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所立王廷墓碑文字“清故庠生”为前提条件。   2、陈绩甫1935年著《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云:   “清康熙年间,先世奏庭公系武举,拳尤高超,曾降服河南登封玉岱山巨寇李积玉,只身入山,众不能敌,一寨惊拜投焉。后在山收孝子蒋发为弟子,授以真传,名负当时。秦庭公者,绘一肖像,以蒋侍立,用示后人,至今像存祠中。”   由上述《李氏家谱》序文,刘村蒋培礼是当时五家结义中人。这位蒋姓先辈,殆清初隐入陈沟之蒋姓仆夫之先祖耶?或者正因为陈卜与蒋培礼迁徙之际,有结义之举措在前,而后的特定情势下,陈王廷又看中了李际遇部将蒋氏武功与拳技之精深造诣,所以在玉岱山义军惨遭清廷镇压之际,存了一个帮助蒋氏隐居的善念。这位蒋老夫子隐入陈沟,其正式身份是陈氏宗族武术教师和王廷之友人。从陈卜、蒋培礼的辈份数算,则蒋姓仆夫的年龄和辈份均晚于陈王廷,此所以后来构画陈王廷与长工蒋仆之画像,陈王廷正襟危坐,而蒋姓仆夫则持刀侍立,宛若关云长与周仓之图影情形。   3、陈鑫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九月初二日特意地撰写短文争辩陈沟陈氏太极拳源流说:   “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子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陈氏迁温带下,就有太极拳。后攻此艺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清之敬柏、季牲,好手不可胜数;后有赵堡邢西怀,张宗禹;又后有陈清平、牛发虎皆称名手。陈必显不摸原由,谓学于蒋氏,大为背谬。”(引自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陈鑫短文》)   陈鑫见争辩不起作用,于是又感愤地写下了一篇短文插入文修堂《拳械谱》之中,短文说:   “我陈氏陈州府陈胡公之后,自敬仲奔齐。陈沟之陈,不知由陈州近山西,由齐国迁山西。年代延远,宗谱失传。今之陈沟陈氏,相传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内,由河内县近温东常阳古都,即今陈沟是也。言由洪洞,亦未有据。以陈应云说:‘以与盱眙姓陈,同到过土城村,余不记属何县管。土城陈氏,尚能指我始祖陈卜所自出之墓,有碑记可凭。’要之,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蒋氏所教。至陈奏庭时,前明成手,不可胜数。陈奏庭以后,成手亦不可胜数。要之,陈奏庭明时人,蒋把拾乾隆年间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子蒋氏。此言大为背谬。且蒋氏实不称与陈奏庭当老夫子,人不同时,道统之深又不如陈奏庭,何得胡言乱语,启人疑惑?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子蒋氏。吾所明辩,虽不能与陈氏争光,亦不至败先人宗幸。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岁贡生县丞,行年八十岁,陈鑫,字品三,号应五,别号安愚谨志。”   按:盱眙,江苏省县名。蒋把拾,当为“将疤是”之讹。   陈鑫所说的“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事件时间跨度当在明·崇祯元年与清·康熙年间之大顺时段,即1628~1676年之间。蒋姓仆夫与陈王廷恰逢其时。文修堂《拳械谱·陈鑫短文》中虽然以不可言蒋氏为陈奏庭之老夫子而训示后辈,但是仍然没有陈王廷造太极拳之说。陈鑫是一位太极拳学术研究家,他说蒋姓仆夫不是陈王延之老夫子,这话没说错,原来,陈王廷的太极拳老师是千载寺“博公武道”。   4、蒋氏拳法除了密传陈沟之外,还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和开封普济寺,后来分别为郭永福与宋本意而得发扬。笔者曾经发表论文提及陈沟炮捶由玉岱山农民义军首领李积五部将蒋姓友人于义军失败后,匿名隐入陈沟,遂易忠义拳之名以利传世所指授。拳名忠义,自有来历,非同凡响。清兵人关,玉岱山义军成为反清力量之一支;满清开国以后,朝廷曾经多次明令禁止汉人传习武术,忠义拳又岂能轻易公开传授?然而,汉人反清复明之忠义举措又岂易止息?只不过更加隐匿罢了。这位蒋姓先辈还曾经将忠义拳易名为通背拳秘密流传于登封少林寺、开封普济寺等处,乃至于经郭永福而存通背拳法传授于山西洪洞;经宋本意而有“鬼扯攒”拳法流传于定襄一带。因此,陈家沟炮捶与山西洪洞通背拳以及定襄“鬼扯攒”拳法,实本一源,乃河南蒋派拳系。这就不难理解炮捶与通背拳之总歌和名国歌诀竟相契合,而鬼扯攒拳家一直尊奉蒋姓先辈为祖师的原因所在了。(笔者:不遇真师莫详猜——评唐家武断太极拳之祖,《中华武术》1995年第5期第11~13页以及1995年台湾太极拳总会编印《海峡两岸太极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9~93页)古人结义是奠定拳名忠义之基石,结义而有义举,是拳术迎敌之大用场,此忠义拳名称之由来也!   5、太极养生功与十三势拳有同有异,相辅相成。《张三车太极法说》曰:“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又曰:“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十三势者,掤摅挤按,采挒用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   太极拳是我国上古仙学行气导引和仿生体操而手战演绎的养生御侮技艺。太极拳技艺修炼进程中,八门五步的用功方法,是入门功夫训练的万能金钥匙。张三丰太极拳在历代传播发扬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理解发挥和学生的求速心理与用武意识不尽相同,以致拳式名目与行功火候或有差异。正因为张三丰祖师研究汉、魏、唐、宋各个历史时期诸家太极拳功理功法,整齐划一地集成太极功乃文乃武七十二行功架式,成为太极拳定型传播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所以后世武当内家嫡派真传,其入门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说大致是统一的。杨澄甫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对这一基本认识的理解是精深的,把握是严谨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说:   “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持吾辈乎?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杨氏太极拳保持了蒋发传陈长兴的太极养生功形态。   在陈家沟,陈长兴之后的太极养生功架有所变异。《陈氏家乘》说:      有本尤得骊珠。字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世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陈耕耘亦师事焉。   阅此,陈发科传递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后之学者为何目为新架,也就不难理解了。发科之了照奎一改“缠丝劲势特刚强”,回归“迟缓柔和擅胜场”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6、二十世纪末,笔者研究传统太极拳术,在探讨太极拳悠久历史时,关于陈王廷与蒋仆画像问题,得到了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炳先生的应答。陈炳说蒋发“死后葬于陈家沟西北杨海洼”(《中华武术》1995年第9期)陈炳又说:“杨海洼,陈家沟村西北一华里,人烟稀少,荒草遍野,禽兽出没,事故繁多,村人称为是非之地。故蒋发死后,王廷后人将其葬于此地,以镇邪恶。”陈炳还说:“民国时期,王延后人十七世陈正述常到杨海洼祭奠蒋发。(引文从略)   据此可证三事:   (1)蒋氏武技为陈沟人所尊崇,尊崇之致,奉若神灵。   (2)蒋氏卒于王廷之后,起码在1680年以后。有赵堡太极拳著作说蒋氏出生于1633年,卒于1714年。(宋蕴华:《赵堡太极拳图说》,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之大概是可信的。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民国时期,陈正述祭奠蒋氏,犹存缅怀先辈与尊师重道之传统。今日的陈家沟太极拳市场炒作人士,若能为蒋氏修建墓园,那么,其历史人文效定应当高出陈沟现有墓园效应之千百倍,从而更有利于武术之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注:本文不涉及对王宗岳的考证,己撰论文: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家的王宗岳考,见于中国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太极》与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学报》。   李 滨 (LI BIN)1945年生,安徽怀宁人。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太极拳研究所所长、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太极》杂志特约编委,《发现》杂志社理事,英国医学院客座教授。1952年9月至1964年7月,相继就读于怀宁县大塅小学、怀宁县平山小学、安徽省怀宁中学。1964年9月至1970年7月,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6年学制毕业。曾任安徽省委医疗队医师,安徽省怀宁县人民医院中医师、中医主治医师,安徽中医学院讲师,兼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省安庆地区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安徽省怀宁县分会副会长,怀宁县完白书画社成员,合肥市武术协会委员,安徽中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副教授,兼任安徽省高校科技联合开发中心培训部《医古文》课程副教授,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学报》大陆编审委员,香港新闻出版社名誉顾问。   治学深究岐黄与中西医内外科学以及古汉语和儒、释、道仙著作,从事临床医疗和《黄帝内经》、《医古文》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及高等中医教育研究工作35年。发表中医药学术和中医教育科学研究论文50篇,主要如:《朱丹溪学术思想探讨》、《对王冰援引(周易)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研究》、《河图洛书的数理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医神志学说的文献研究》、《二陈汤及其类方的化裁与应用》、《发扬中医药学术的战略目标和人才培养》、《中医本科教育要突出中医特色和时代气息》、《积极开展农村中医继续教育》、《论增设中医养生专业》、《养生康复学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意义》、《对新世纪(医古文)教材编纂的建议》、《太极哲学与仙过体用文献研究》等。论文《试论脑与神志疾病的辨证论治》,荣获198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奖;参与的医易关系研究,荣获1996年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曾发表多篇诗词,还著有《黄帝内经研究》和《离骚新译》等。致力于传统太极拳术的研究逾40年,以“三丰祖师,杨家嫡传,崔门经纬,武当正宗”而弘扬国粹与文化遗产。在促进国际交流推动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64年开始从崔毅士先师门下的滕茂桐、方宁、于家岚三位老师和四兆麟先师门下的张涤老师系统学习并且深入地研究杨家太极拳、老架太极长拳和刀剑杆推手散手技艺,获得崔秀辰师姑批准,列序门墙,内窥堂奥,精于张三丰太极拳杨家嫡传技艺。1992年成立安徽中医学院太极拳研究所,开展传统太极拳学术研究和造就精进人才。曾出席在邯郸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武当山镇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武当拳功理功法研讨会和在北京体育大学召开的全国首届太极拳科学论文报告会、2005年“华亚杯”杨式太极拳西安邀请赛、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曾接待美、法、日、德等国多位友好访问与研习。1997年12月,应中华太极馆董事长宋志坚先生邀请,获国台办国台赴台宇[1997]2049号文批准,经港赴台进行海峡两岸太极文化交流与讲学,在台北市盛大聚会上,表演全套传统杨氏太极拳大架功艺,引起台湾太极拳界友人的极大兴趣,激起许多爱好者的认真思考。发表太极拳科学研究论文30余篇,如:《太极拳——吾国之至宝》、《叙内家之源流 寄希望于来者——读《〈王征南墓志铭〉 札记》、《蛇鹊争斗与太极拳启原纵横谈》、《太极拳学发展的历史概述》、《不遇真师莫强猜——评唐豪武断太极拳之祖》、《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豪的王宗岳考》、《〈陈式太极拳源流〉质疑》、《九旬叟的太极情》、《杨露样太极提放抛射技艺今何在?——对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的研究》、《〈阴符经〉与太极拳》、《张三丰武当派武功修为——〈云水集〉集句五首》、《太极拳道家传——唐村〈李氏家谱〉抄件观感》等。主讲的学术讲座课题有“张三丰太极拳的理论、实践与研究”。   入选《中华人物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卷)、《世界传统医学大系·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中、英文版)、《世界名医文献库》(1997年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国际名人录》、《武当经典——杨式太极拳汇真》等。   寄 语:精义入神,利用安身。穷神知化,德道高深。       过此以往,风光无垠。未之或知,舒啸人生。
一个宋朝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1

主题

738

帖子

987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878
发表于 2005-6-18 17: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教授实际上什么都不用研究,只要能证明历史上张三丰却有其人,并得到史学界的确认,就是划时代的建树,那么,由张三丰以下的各种历史关系就迎刃而解了。
mitaij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主题

2480

帖子

6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30767
发表于 2005-9-5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没啥好谈
承传开宗立派之绝学,为武术界培养一代宗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8

帖子

9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1
发表于 2005-9-8 15: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虽对太极拳的发源不甚了了,但我知道据现有证据,国家权威部门已有定论。 2、无论是陈家沟的人,还是其他各大太极拳流派的人在谈及太极拳的起源时都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谁洋洋洒洒、宏篇大论的与人争论不休,倒是某些没有人把他当成太极拳中人的人时不时地站出来说三道四,可还是没有人理会他,不知他是何用心! 3、中国武术的发展当然有一定的历史延续,但是这种延续与某一武术形式鲜明特点的确立不能混为一谈。张三丰不是也有出自少林一说吗,那么谁又能说是少林创造了武当武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91

帖子

104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48
发表于 2005-10-28 1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练拳,口上功夫!
武艺从来不乱传,无穷奥秘在其中。可叹先辈相传苦,今得衣钵有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48

帖子

47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41
发表于 2006-3-23 22: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 1、我虽对太极拳的发源不甚了了,但我知道据现有证据,国家权威部门已有定论。 2、无论是陈家沟的人,还是其他各大太极拳流派的人在谈及太极拳的起源时都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谁洋洋洒洒、宏篇大论的与人争论不休,倒是某些没有人把他当成太极拳中人的人时不时地站出来说三道四,可还是没有人理会他,不知他是何用心! 3、中国武术的发展当然有一定的历史延续,但是这种延续与某一武术形式鲜明特点的确立不能混为一谈。张三丰不是也有出自少林一说吗,那么谁又能说是少林创造了武当武术呢?! -------------------------------------------------------------------------------- 发贴时间: 2005-9-8 15:56:13 赞同。不能说杨、吴、武、孙是陈长兴创的一样。已不用说明了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藏阴中,阴藏阳中.小架太极群40364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92

帖子

8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34
发表于 2006-3-28 13: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虚拳!以虚解虚,最后应证明玉皇大帝发明了太极、跆拳道、拳击。你千万别给人看病,让人家别被吓死,最好去当阴阳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3-28 13: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只要找出有力的证据证明陈长兴之父陈秉旺练的是祖传太极拳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3-28 17: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作为新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国家体委武术科主要从事研究武术史工作的唐豪先生论断,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由陈氏九世陈王廷创立,代表国家权威部门做了定论,连当时同在武术科工作的李天骥先生都不再发杂音了,事过境迁又有人想翻案了,这些都是为何?,利益熏心,微利是图,封建思想的蔓延,毒瘤的侵蚀大家千万提高警惕啊!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3-29 08: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致,表示大力支持。如命君。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