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16|回复: 0

读书小议1

[复制链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发表于 2005-12-7 08: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小议   一、辩惑与惑辩:历来读书的一个作用,就是要使人增加知识与明白事物情理的;著书立说,也是要使人增加知识与明白事物情理,能够使人释疑解惑,少却疑窦云雾。唯如此方是著书立说的正理。因为是通过论、证事物的情由因果,辩别曲、直、是、非的,所以能使人解除疑雾云窦之碍,于是就随便把他归于益智慧与人的辩惑之类吧。也就是说读书要能使人懂得道理、增加知识之益处,以解释疑惑之心理云障。即便不能成为哲人,也可使用丰富的知识来打理实际方面的需要,以解决实际当中的难题。所以人们才把书当作知识的宝库,把读书当作增加知识才干的门径,解决问题的钥匙。 然而使人遗憾的是却有一些书是与此相反的作用,一些著书的人不是要人们明白事实的真相。他们不是要人明白事情的原委实际如何,而是有意使人更加陷入恍惚迷惑的境地,以达到他们颠倒是非黑白的目的。使人在读此类书时无故的增加了许多的疑窦云障,徒浪费了许多的时间,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如若是读书多的人也许尚有是非曲直的辨别能力;如若是研究之人,则就得额外耗费许多时间去查证搜据、引经据典一方,以证明是非的曲直所在、原委的情节经过等;如若是读书少的人则就可能是信非为真、信曲为直了呢。如此以来读书非但无益,方而受害不浅。如此等等,岂不是耗人精力、浪费人的生命时间吗?因为这种书文虽然有时也会有许多的引证搜据之举,但他不是为了使事情明白清晰,而是要把读者引入一个陷阱、引入一个以假为真、以非为是、以曲为直的境地。所以我把此种书归结于惑辩的名下。之所以这样称呼,无非是要读书人、或人读书时要有点主动思考的意向情趣;切切不可盲从妄信,多看点门道路数为好。此正民间俗语所谓的:“会看的看路数门道,不会看的看红火热闹”。有人主张“多读书,读好书”,即不失为一个好主张。但到你有一定的辨析水平之后,也不妨读一些惑辩之类的书,因为它能促使你多思考,也能启发你的辩惑意愿;更能使你知道人品道德、艺术水平、文法理路、正邪意图、知识深浅、目的意向、智张能力等等的知识智慧。这无疑也是提高涵养你丰厚知识宝库的要津。   此处的题目函括比较狭窄,只牵涉到太极拳的相关问题,而且是只针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当然也只限于本人所能读到的有限的几本书知识水平而已,原因是本人条件有限。所以读不到的书即便有涉及较大影响的问题,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二、“太极拳”创拳的问惑与惑问   因由疑惑而提问,又因提问而望释疑。这是提问的主旨,也是疑惑者提问的原因。   1、向读许多有关太极拳的书都不能解一惑,这一惑就是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都是陈家沟十三式的徒子徒孙,或者说都应是陈王廷的徒子徒孙。在陈鑫的《太极拳图说》之前,陈家沟人大都认可陈王廷是十三式的创编者。而且乾隆年间的陈氏家谱中既有陈王廷名旁的标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的说明以为证;又有陈王廷遗留的:“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乘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词证;更有实际家传与存留的拳谱、武技以成实物的铁证;尚有从戚继光到陈王廷历史足迹的文字之可考证(参见清玄散人著《拳经洞微·明确十三式的创编澄清太极拳的历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而自武禹襄祭出王宗岳之名、打出太极拳的旗号之后,为什麽就不认师父传授的说法了呢?为甚么就都把太极拳创拳功劳归功于神仙张三丰了呢?当然也有人把创拳的功劳归于王宗岳的;难道说后二人创拳之说,会有比陈王廷创拳说具有更充实的资料佐证吗?既然没有更为充实的资料证明是张三丰、王宗岳之类的人所创,为甚么就有那么多人不愿承认历史事实呢?是为既得之利益名分?为意气?还是为脸面?更不理解的是有许多人居然愿意自我牺牲而自误误人,何故使然?   2、另一惑就是:武禹襄就学于杨露禅,后又就学于陈青萍,为甚么武禹襄及其后人都不愿承认其两个师父呢?否认陈王廷创拳是否与不认师父有关呢?是否另图谋呢?是否与武禹襄另编套路有关呢?武禹襄似乎也有意愿要把“十三式架”归于张三丰呢,但不知为甚么后人就不愿意认张呢?是否因为其编造的不像?是否因为其编造的尚未脱离陈家十三式的范围呢?当然有人硬是把此类不成武术体系的东西归属于神仙张三丰的名下,并列入武当派的门下。但却总也逃不出陈家传授的噩梦,这是否就成了颠倒历史事实的因由呢?要不然如何解释硬把两个张三丰黏在一起说事,硬要把太极、形意、八卦来一个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塞进内家拳呢?难道真是宋时张三峰所传的内家拳吗?既然是宋时张三峰所传的内家拳,那你如何解释倪清和先生所著的、完全不同于太极、形意、八卦的《内家拳拳法》与《内家拳法技击图解》呢?难道张三峰是专门研究武术的专家?他居然能够把那末多不同法门的拳法、不同风格的拳种、不同理论的思想指导原则,竟然毫无混淆的、分列清晰的、劲路不同的拳种编创出来?难道神仙真有如此超俗入圣的本领?   3、现在又有人说在陈王廷创拳时就叫太极拳,而且把李自成的部属李岩拿出来作证。既然原来就叫太极拳,为甚么太极拳的叫法没有出现在武禹襄祭出王宗岳作《太极拳释名》之前呢?从时间上是否会有某种意义上的说明呢?且不说编造这段历史的人如何的武盲,如何的无知,如何的混搅武术与气功的名称,难道你相信陈王廷真和李岩等有甚么结拜之情么?那为甚么陈王廷与李岩等的立场完全不同呢?既然志趣不同,如何会有同生死共患难的结拜之举呢?   4、既然所谓的《太极拳谱》是王宗岳写成的,为甚么太极拳一名不出现在武禹襄之前呢?   5、既然所谓的《太极拳谱》不是由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所编成,又有甚为许多学练太极拳人深信入迷的《太极拳论》之类深奥难解的妙文,为甚么在武禹襄之前的王宗岳竟然前无师出之处、后无学徒之从、左无人见其《论》、右无人见其“拳”呢?其前后左右仅无一个可存的、习学其《论》与“拳”的人的踪迹可寻证呢?为甚么就那么突如其来的出现于武禹襄之后呢?难道在武禹襄这个“伯乐”出现之前竟无一人见过、遇过这批千里马?而且这么好的东西竟然没有一个人去学练,岂不遗憾的出奇?   6、既然王宗岳有《阴符枪谱》之名,《太极拳谱》亦出自其手,而且是同书,为甚么作序之人只作《阴符枪谱》之序而不谈太极拳、更不谈十三式呢?毕竟更多的主题文章是说太极拳的,为甚么作序的人竟会主次颠倒的去行事呢?更为当问的是王宗岳也竟然主次颠倒的把这么好的太极拳、而且是主论的太极拳、竟然丝毫不提、不教授与人呢? 7、前二条可否证明一个疑问,《太极拳谱》是否完全由武禹襄假借王宗岳之名而一手捉刀代庖、越樽代俎的呢?   8、既然《阴符枪谱》与《太极拳谱》都出自王宗岳之手,为甚么行文手法方式、文化水平、都区别那麽大呢?为甚么大大多多的所谓《太极拳谱》(此名是后人所加)的内容,会隐附在一片小小的《阴符枪谱》之后呢?岂不本末倒置么?   9、陈家沟十三式于乾隆年间,包括长(缠)拳在内的许多外传历史都可以理出清晰的头绪,为甚么唯独王宗岳那么“有名”的《太极拳谱》就无有了来龙去脉的踪迹了呢?   10、既然王宗岳是继承的张三丰的内家拳法,为甚么与浙江所传的内家拳法大为不同呢?不管从理论还是技术招势运作的方式技巧,你能看到二者的相同之处么?你能与黄宗羲、黄百家所说的内家拳找出相同的地方吗?   11、按沈寿先生在其《太极拳文集》中的说法,是因为有“顺势借力的跌人法,从而才能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目的,这与太极拳以弱胜强,从而才能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目的,以柔克刚的技法相合。”而且“松溪所用也是以柔克刚、借力发人的技法,与太极拳的技击精神也是一致的。”因此,“凡是符合上述拳法的”,“都可以归入内家拳系中去”。那么外家拳中的许多技术招势也同样有如此的作用;比如:“问曰:‘若可以低强和也?’答曰:‘在躲闪腾挪。’歌曰:‘躲闪空费扳山力,腾挪乘虚任人意;滚中不滚仍为住,闪去翻来向他立’”;“歌云:‘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一跌不韪何处去,千斤重体似蜨飞’”。这不也有像沈寿先生所说的技法吗?可这个号称“绵张短打”的《张氏短打拳》(更有人把此归入少林拳法重要的《拳经拳法备要》之内呢)怎么却没有被划入内家拳中呢?   12、沈寿本来是把张松溪说成“绵张短打”(参见沈寿著《太极拳文集·第十章·第十一章》),并欲与戚继光挂上钩的,证明内家拳法是与太极拳相关联的。你能相信、认同这种强挂硬钩的说法吗?既然沈寿先生认同这种相关联的关系,而再从戚继光往后的足迹则是走向陈王廷这里的。而沈先生却似乎硬是转了个急弯子,却把注意力转向了王宗岳。你能理解这种逻辑的思维方式吗?   13、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列入内家拳的历史是甚么时间?在黄氏父子之前你能找到此三种拳法是内家拳的证据吗?在武禹襄之前你能找到此三者都属于内家拳的证据吗?你不觉得是有人故意在搅混内家拳的范畴而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吗?   14、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所定义的内家拳,是“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为内家。”而按陈幼(州)同的说法则是:“孙子之为书,居道以言兵;内家之为拳,居道以言拳”的。二者虽有所异,但拳法的实际技术内涵却是一致的,都不同于当今的所谓太极、形意、八卦拳之类的为内家拳的说法。你认为此二者都应该是宋时之张三峰所创的内家拳吗?那么太极拳为什麽会归于张三峰所创的呢?黄氏父子似乎并未认定太极拳为内家拳,也并未认定太极拳是张三峰所创。那究竟是甚么人认定的呢?有可靠的依据吗?内家拳是随意所定的?焉或是随机所定的?这种随意、随机所定内家拳的时间范围始于何时出现?是在武禹襄之前还是在武禹襄之后?归于内家是必要?焉或是荣耀?焉或是别有目的用意?  15、张三峰是否会觉着一个内拳法不足以对付少林拳法,所以又增加了太极、形意、八卦等拳呢?这里可是有硬有软、有简有繁、有直有转、有疾速有缓慢的几种不同的规格呢。你觉着其中的任何一种武术拳法都不足以应对实际需要的局面吗?黄氏父子对内家拳有如此的说法吗?   16、内家拳法有无扩充的理由?内家拳法有无“北约”军事联盟体系的必要?内家拳法有无有独霸武林的必要?那为甚么会结盟呢?更奇怪的是,既然有结盟的意向、扩大的必要,那为甚么却要冷淡、否认原来黄氏父子所说的张三峰原创的内家拳呢?要不然你如何解释武当派的内家拳法内并没有真正张三峰内家拳法的影子呢?二者既是同父之子,为甚么并不相互沟通亲近呢?你不觉得其中有争宠夺荣、颠倒是非的隐情么?焉或是有强入之螟蛉之子联合抢夺硬争正统荣耀之嫌呢?焉或是强宾夺主、以宾为主呢?要不然你如何解释在黄氏父子所说的内家拳中并无太极、形意、八卦拳的影子、而当今的武当内家拳法中也没有张三峰原创内家拳法的影子呢?焉或是张三峰原本有如此厚薄之心呢?   17、陈家沟原有长(缠)拳、炮捶架子、十三式五套拳法,如今只有跑捶架子(当今陈氏第二路)与十三式五套中的第一套(当今陈氏第一路)。这是因为陈家沟人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厚薄之分(而陈王廷当时并无厚薄之分,是以全部后传了下来),故而使长(缠)拳返回故乡--山西洪洞县流传(得以保存了下来,这应是属于幸运的机遇形式);十三式五套中的第三套--二十四势(又名大四套捶),也同样由于相随长(缠)拳的故乡行,而得以保留在了山西洪洞县的通背缠拳的系统中了。同样由于这种故乡行的结果而得以善为保留的,陈家沟继承了的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拳法,在被改称为“行拳”之后,也同时得以保存流传于洪洞县的通背缠拳门中。如此这种“张三丰”所传的内家拳,是否也因有了厚薄之分而致使两相分张扬势呢?要不然既是同父之子,为甚么原来流传于浙江四明的内家拳就与联盟式的“内家拳”毫无了瓜葛呢?君不见武当的内家拳并不认浙江四明所传的张三峰所传的、黄氏父子所举的内家拳;真正张三峰所传的内家拳也无意愿认太极、形意、八卦拳之类为亲兄弟,焉或是同门。你能认同吗?                --清玄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