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081|回复: 66

从技术招势的演化看武术的退化趋势--从虎(袖)抱头推山到抱虎归山

[复制链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发表于 2005-12-20 0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技术招势的演化看武术的退化趋势               --从虎(袖)抱头推山到抱虎归山   我在整理武术技势名称典故时,误把抱虎归山以为是原于《孟子》的博虎归山。付诸出版之后才想起,后杨式太极拳的抱虎归山一名,是原于《纪效新书》的虎抱头之名。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势拳法,后来人们简称之为《拳经三十二势》。其中的最后一式中既包含有虎抱头的技术招势在内。   戚继光的拳法、器械几乎都被陈王廷经过改造后保留了下来。而称之为《拳经三十二势》的拳法则是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被保存到了缠拳的系统中,亦既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于山西洪洞县的通背缠拳。这在陈家沟的谱本中已是无法见到了,而在陈家第十四代的陈有孚(到洪洞县后改名郭有福、或有人叫郭永福)把此系统传授到洪洞县故里后,也同时把戚继光的三十二拳法保存在了这一系统之中。这一系统既是当今人们称之为洪洞通背、通背的流派系统。通背拳一名,是当地人们的简称;对外则称之为洪洞通背;其实真正的名称则是通背缠拳。这在咸丰癸丑(1853)年间的手抄本拳谱的序言中既有明确的记载。但流传于这一系统中的《拳经三十二势》并不叫三十二势,而是以“行拳”的名称密传于其中的。同时被保留在这一系统中的尚有被陈家沟遗忘了的、十三式中的第三套--大四套捶,在此系统中则叫做“二十四势”。这在最早的通背缠拳拳谱(图谱)中既有着明显的记载。此谱本现保存在我手中,据说是陈王廷留下来的。其中的图谱明显的、绝大部分是明朝时期人的帽子,这似乎也可以证明是陈王停所留下来的说法。这于清朝咸丰癸丑年间的图谱是大不相同的。后者完全是清朝式的发辫图形。但要确证到底此图谱是否陈王廷所留?尚需有关专家的鉴定。   “行拳”也是一个很长的套路,几乎有近八十个技术招势,当然有许多是从复的技势。其中也包括许多的所谓过渡性的小技术招势在内的。也就是说,其中也包含了“虎抱头要躲无门”的技术招势在内的。除了行拳中有此技势之外,在通背缠拳的散打三十六着中也有“里扶手袖抱头推山”之法势;在短打中则第一个技势既是“袖抱头推山”之势。袖抱头推山,也叫虎抱头推山,这在陈家沟十三式中也是有如此的两种叫法的。虎抱头推山的简称叫法是“虎抱头”,袖抱头推山简称为“袖抱头”,或是皆简称为“抱头推山”。但这一名称到了武禹襄的“十三式架”中,及杨式太极拳中则就被叫成了“抱虎推山”和“抱虎归山”了。这其中既有着明显的历史演变之足迹;也有着某种心怀别图的目的;更有着文化层次的标示;尚显示着技术招势演化落箨的记录。   所谓历史演变的足迹,是指由虎抱头推山或袖抱头推山等技势名称,再到简称的虎抱头或袖抱头、抱头推山等称呼之名称。这一简称则实在是技势演变恶化之首,倒不是为了别的甚么原因,只是由于武术界的一贯保守风气所致,而在简称的名势下由于不知道了技势用法机势之所在,因之在后来的无知者中最是容易改变技势的名称及其运作方式的。因之也就出现了武禹襄的“抱虎推山”与杨式太极拳的“抱虎归山”之名称了。所以其两家之不但改了不知所以的技势名称,而且改变了技术招势运用的方法。当然他们不只是改变了这一个技术招势了,诸如“三甬背”、“扇通背”“揽雀尾”、“”等等之类诸多技势,都是出之他们的“杰作”。改名称并不是甚么完全不可以的禁区,但改名称却要有一定的知识原则和文化含义的深度的。要不然便会闹出缺乏知识的笑话。   武禹襄就学于陈青萍之后,本来是应该知道这一名称的全称的,但又好象并不知道此一技势的运动方式,更难知道用法机势如何。所以他从基本的推理出发,觉着这一技术招势甚不合理,便有了“抱头如何推山呢”的疑问。在此疑问之下,于是想出了以“抱虎推山”来替代了“虎抱头推山”的轻举。我想他一定会心满满于这一改,既显出了神力无比功夫:一手抱上虎一手尚可以推倒山,岂不显得更为奇妙么!但遗憾的是他却不知道这个技势和吐信推山一样,是由两个技术招势组合而成的称呼。武禹襄有可能是记忆较差,回去后忘记了许多技术招势的演练方法;焉或是根本就没有学完套路,只是得了个拳谱而已。所以他不知道虎抱头推山技势的运作方法与作用机势,他才把虎抱头推山改成了抱虎推山的名称。从技术的角度讲,这与原来的虎抱头推山根本就无相比的余地了。   杨家本来是有技术与知识优势的,因为杨露禅毕竟是就学于陈长兴有数十年基础的。不管是从套路的知识,还是技术方法的应用上,都应该是大不相同的。只可惜的是其没有文化,不能记述所学的技势名称及用法机势等内容。再加又没有足够时间过多的教导自己的子弟,致使杨家拳从本来是师父的位置,一下跌到了徒弟的层次。怪只怪杨露禅不该把其子送与武禹襄去学文习武。再加上深信武氏之说,把本来极好的拳法技艺,一下变成没有了技术上的任何优势的拳法。前,不能比于原来之所学;后,不能比于孙家太极。我之所以提出孙家太极拳,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都是极大退化的、难于称得上真正武术的拳法。唯独孙家确是在此退化的基础上,有了些进步的武术意义的痕迹。   杨家之所以能退化到今天的地步,无不与轻信武禹襄之说有关,无不与轻易改变套路的结构形式、与技术招势内涵及其运用方法有关。所以说杨家本不该轻信武禹襄之说才不会造成如此的后果,杨家基本上是上了武禹襄的当了。杨氏太极拳今天的套路并不是原来就学于陈家的套路,而是在武禹襄十三式架的基础上的改编型。所以基本上雷同于武氏太极拳的技术内容,有一些甚至于是在武氏基础上的退化。这是铁的事实,就拿一个抱虎归山势的结构运化形式,就足可以证明了。杨家的抱虎归山,基本上是雷同于搂膝拗步的。好在杨家的后人还有点架子形式上的目光,还保留了今天舒展大方的演练形式,否则杨家的光辉将就毁没佚尽了,哪里还会有今天世界性的、有众多喜爱者的健身形式的太极拳呢。这应该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从戚继光的“虎抱头要躲无门”的雄伟机势技巧,到陈王廷缠拳、十三式,或是包括流传于洪洞的通背缠拳中的:“虎抱头好,无推山塞海难胜人一筹”的警示;“虎抱头推山塞海,就是神仙也得栽”的信心十足,与艺高人胆大的有恃无恐的豪言。这是一个实际技术内涵充实的武艺技巧十足的境地。而再到武禹襄的抱虎推山,或杨氏太极拳的抱虎归山,却成了及其平淡的打斗方法。这既是历史足迹的显示,也显示了文化的层次的不同,还警示了技术上退化的漫漶没落。也由此而出现了许多人的轻易修改技术招势的做法行为。诸如:现今有人说的“抱虎归山”称为“豹虎归山”(余功保《精选太极拳辞典》);把“闪通背”称作“扇通背”,认为此技势的运动,“两臂像折扇一样地打开,其劲通于背”(沈寿《太极拳文集》)。豹虎归山的出现,是为了在谐音的基础上,尽量使技术招势的名称趋于合理的声音。毕竟抱虎推山与抱虎归山似乎都有点离奇不经呢。虽然杨家也是觉得抱虎推山是有点夸张的太离谱,因此改为抱虎归山,但也是有点离奇的叫法。基于此,才出现了豹虎归山的比较合情理的称呼名称。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不知道原来技势名称的因由,与不知道技术招势应用的机势技巧所招致的错误。与此相同的是“扇通背”的出现,同样是由于不知道技势的原有意义所造成的错误称呼。由于无法解释闪通背一名的缘故,所以在武、杨错误技术招势的基础上,才在技势运化的形态上改为扇通背。   虎(袖)抱头推山势,是由“虎(袖)抱头势”(是以防为主的跌法),和以“推山塞海势”的(以攻击为主的推法)合在一起的称呼。这是为了加强技势实际应用的效果而使然的,所以才会有通背缠拳门中流传的:“虎抱头推山塞海,就是神仙也得栽”的说法。这与现在的许多人不理解套路的用机一样,致使之成为花拳绣腿的范式。如果你能知道虎(袖)抱头是破解双风贯耳一势的技法的话,你如果知道推山塞海是在虎(袖)抱头的基础上应用的推法的话,你一定不会要去改成什麽“抱虎推山”与“抱虎归山”之类的名称了。如果你硬要改的话,一无非是不怕别人笑话你的无知;一无非是别有不可告人的图谋。否则任何人都是不会如此作为的,都不会如此冒犯天下之大不韪的。由此而言,武术文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境界;武术的技术招势的应用法则更是不可忽视的领地。   如欲了解更多的技术招势名称典故,请参阅清玄散人著《拳经洞微》一书。此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如喜欢武术方面的相关理论,请参阅其书的姊妹篇--《拳经洞极》。这是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清玄散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0 0:05: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2

帖子

38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05
发表于 2005-12-11 20: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看!!!
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84

帖子

7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5
发表于 2005-12-13 0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蒿啊!!! 一篇“抱头”演义。先别管对不对,敢想是真的。
阴阳颠倒,不分皂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0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目中无良莠,自然是蒿草;头脑无技法,实难别低高;心中无是非,何须对不对;技变不知变,演义诠草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1-11 2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 qxsr君:你练的是那家太极拳?我想陈家你不可能练的因为那是十三式缠拳非太极拳,武杨吴三家都是极大退化的、难于称得上真正武术的拳法所以你也不可能学,哦,对了你应该是专工孙家才对,但孙派传到孙剑云老师后剑云老师也常对学生讲养生我教你,讲打请另投明师吧. 据我所知杨露蝉-杨班候-杨少候-吴图南-马有清嫡传的杨家太极拳小架武术味特强,杨班候杨少候两位可都是出手即打. 请你用白话古诗词回帖吧,我是学财税专业的,看不懂的地方我可以请教中文专业的同事.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1-11 21: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一书内有杨澄甫传太极长拳拳谱,该拳练法也是外带显刚劲的技击性特别强,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时杨澄甫当时还在世,我想陈不可能瞎编拳谱胡乱吹吧.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1-11 21: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了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一书内有杨澄甫传太极长拳拳谱,该拳练法也是外带显刚劲的技击性特别强,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时杨澄甫当时还在世,我想陈不可能瞎编拳谱胡乱吹吧.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71

帖子

9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09: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身非高贵耻炫耀,学非显学难称道;碌碌庸庸料心事,唯欲武学传统矫。 我是谁个不重要,重要武学真面貌;传统武艺德弘扬,玄清了却信逍遥。 敬请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736

帖子

97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29
发表于 2006-1-12 10: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好文才,连学语言的在下自叹不如。
江南小城鱼米乡,二泉映月天下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874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06-1-12 10: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你讲"武禹襄有可能是记忆较差,回去后忘记了许多技术招势的演练方法;焉或是根本就没有学完套路,只是得了个拳谱而已"像这样猜测,疑惑的论据来推理得出~~从技术招势的演化看武术的退化趋势~~这种十分肯定的结论,由于这是在研究拳史,的确显得不够严谨和严肃. 据我所知武禹襄博览群书,悟性及高,酷爱太极,兄弟三人均为儒生,家境富嬴,只是武禹襄不太计较名利,因此长期居永年老家以教书授拳为乐,记忆力不可能太差,
蜀江水碧蜀山青,月是故乡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陈家沟太极拳版权所有 Copyrights (C) chenjiag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温州三创网络
豫ICP备16002235号 焦公网安备 410825020002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